引言
當你想買商品時,大數據會自動對個人需求進行匹配,找到符合你要求的商品,並派遣最近的機器人快遞員送貨上門。
出差或旅行,你坐上了通過大數據調度來的無人駕駛汽車,在輸入目的地後,汽車載你自動啟程前往。
夏日的某一天,無人機監測到了環境裡的降雨可能性,並自動向城市中各政府管理中心實時傳遞降雨狀態消息;建築工地接收到降雨消息後,自動開啟防雨罩,並針對外部的降溫環境,啟動地面加溫程序……
這是智慧城市發展到更高階時的典型案例場景。可喜的是,這些設想,在未來可能會在深圳變為現實。
深圳是一座創新城市,也是一座創造無限可能的城市。40年的披荊斬棘,它從中國改革開放先鋒,發展成為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引領者。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深圳構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步伐越來越堅定,與成為全球智慧城市標杆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當前的數字深圳,已經在感知交互、智能決策、協同推進、精細運營等方面初步實現了協同發展,並仍在集結各方力量,政府充分發揮各行各業的創新力和科技能力,不斷探索和積極實踐。未來,深圳將要賦予這座城市以「生命」,構建一個共建共享、能夠自我演進的城市智能體。
1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深圳成為標杆
縱觀過往,城市一直都是人類創新和發展的「晴雨表」。
19世紀,工業化帶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規模效應刺激人口和產業向中心迅速聚集,並帶來了產業革命;
20世紀末,信息化技術進步增進了溝通提高了工作效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邁上新的臺階;
進入21世紀,移動網際網路讓城市結構進一步向多中心演變,城市也越發「聰明」和人性化,同時,城市的創造力、創新力都得到空前的發展和釋放。
而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快速地融合發展,並在產業與行業應用中走向成熟,新基建浪潮如火如荼,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在乘風破浪中你追我趕。
2
深圳「六個一」理念引領智慧城市建設
據聯合國統計,我國大約有 500個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是世界上試點數最多的國家。2012年-2014年,各城市出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規劃和指導意見。值得指出的是,深圳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打造智慧深圳」的概念。
深圳在2018年出臺的《深圳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中,率先從頂層科學設計的角度提出了六個一總體建設目標,即:
一圖全面感知
一號走遍深圳
一鍵可知全局
一體運行聯動
一站創新創業
一屏智享生活
《方案》指出,深圳將會:
建成全面感知城市安全、交通、環境、網絡空間的感知網絡體系、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社會運行態勢。
建成電子公共服務體系,個人通過身份證號+生物識別,企業通過社會信用代碼+數字證書可辦理各類公共服務事項。
建成基於大數據、信息共享和人工智慧的決策輔助體系,操作滑鼠即可獲取所需的來自全市各部門、各系統的所有數據,以及各類定製化決策支撐報告。
在公共安全、城市運行管理的各領域通過信息化手段建成反應快速、預測預判、綜合協調的一體化城市運行管理體系,實現市區聯動、部門聯動、軍地聯動,以及融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的與市民生活相關的各類服務,建設一體化市民服務平臺,市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可方便快捷獲得高品質生活服務等。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深圳已成為全國智慧城市的標杆,並相繼實施了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海洋、智慧社區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成效顯著。
3
深圳有能看、能用、會思考的「智慧大腦」
在深圳市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
100平方米的高清LED大屏上
滾動顯示著這座城市
經濟運行、生態環境、
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等14個專題信息
該指揮中心由深圳市政府攜手華為建設,是一個能看、能用、能思考、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樞。目前指揮中心已接入全市82套系統,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38萬多路視頻數據,構建了200多項城市生命體徵監測一級指標,助力城市治理從「經驗治理」到「科學治理」轉變。
事實上,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IOC),相當於「城市大腦」,市級IOC又與區級IOC對接,協同5大中心功能,即數據中心、運行中心、監測中心、分撥中心和指揮中心。在深圳龍崗區,華為聯合合作夥伴幫助龍崗政府整合了89個單位的業務系統,聚合的政務數據量超過37億條,扎紮實實做數據融合,建設以「慧治」「惠民」為特色的智慧城區。
4
深圳有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體系
在智慧交通領域,深圳也引領世界之先,敢於創新。
在深圳機場,一張臉暢行無阻,旅客可全流程自助乘機;一張圖統管大空港,整合了終端設備、數據治理、行業應用等,「一體化」打通數位化。此外,深圳機場還顯著提升安全管理、機場運行和旅客服務效率等,智能機位每年讓400萬人次旅客免坐擺渡車。
深圳目前已經建成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體系。
深圳的5G地鐵,通過智慧化運維手段,讓地鐵守護人不再披星戴月。5G+Video+AI+大數據,可讓視頻高速回傳,軌道和隧道的故障能夠實現自動檢測,地鐵的日常巡檢工作量減少了70%。因為列車具有的360度動態圖像檢測,檢測準確率達到97%,可節約60%的人工成本。
圍繞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為代表的城際交通和公交、地鐵等為代表的城市交通,深圳正加速推進一系列有重大影響、重大支撐作用的重點工程項目,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交通體系。通過華為的技術賦能,深圳「智慧交通」方案正從頂層設計入手,以視頻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為技術底座,建立起智能、高效的交通系統。
5
深圳政務更便民,「指尖辦理」享譽全國
在深圳,智慧政務讓市民辦事更加省時高效。市民可以通過城市信息共享APP等平臺一攬子找到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財政局、交通局、水務局、審計局、氣象局、稅務局、檔案局等所有你所需要的政府單位的辦事資源,深圳有超過7700項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了「指尖辦理」。
在深圳,政務服務、應急管理、安全管理、財政信息、金融監管、城建檔案等跨部門、跨領域的所有數據也都在一個平臺上奔跑,並且資源共享、統一管理、統一運維。深圳大數據中心按照「集約高效、共享開放、安全可靠、按需服務」的原則,以「雲網合一、雲數聯動」為架構,構建「1+11+N」開放兼容的統一政務雲平臺,承載各市直部門的政務業務系統,形成一個全市政務雲平臺、N個特色部門雲、11個區級政務雲平臺的總體架構,實現資源整合、管運分離、數據融合、業務貫通。
6
深圳的5G+AI創新應用走在世界前列
深圳在以5G為代表的新聯接技術,以及以人工智慧晶片研發為突破點的超級計算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並率先運用在了智慧城市建設中。
鵬城變電站日常負載約佔深圳電網的20%,是滇西北直流工程落地後,將電能送至深圳的重要樞紐變電站。以往大量的設備巡視、操作等工作都需人工現場完成,工作負擔較為沉重,如今,在5G賦能之下,工作人員只需在電腦上輕輕一點就能獲取各類巡檢信息,所需時間低至1毫秒,快到「無感」,電網設備巡檢效率得以提升270%。設備信息採集後還需要分析和診斷,深圳供電局將人工智慧技術融入其中,一份有1330個檢查項目的巡視表單,人工巡視原本需要3天時間,現在依靠「5G+AI」後只需要1小時。
在深圳媽灣智慧港,5G智慧港口建設已全面啟動。其自主研發的智慧港口核心作業系統,通過結合人工智慧及自動化領域頂尖科技力量,實現了可快速複製推廣的智慧港口解決方案。該項智慧升級方案支持千萬標箱級大型貨櫃碼頭的作業規模,為賦能港口行業智慧升級做出了中國樣板。此外,智慧港口還將5G、自動駕駛、AI、工程機械遠程控制等多種技術融為一體,打造出一個「5G+」多場景應用的聯合創新場所。
7
城市的「智慧」體現在尋常生活中
一座城市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科技園區和先進實驗室裡,更體現在尋常生活中。
深圳大學城攜手華為,成功打造了WiFi 6標準無線校園網。有了WiFi 6覆蓋:
在千人規模的大禮堂
可實現高密度網絡覆蓋和無縫漫遊
承載高質量的視頻和網際網路訪問;
在教室可輕鬆開展
遠程視頻互動以及基於VR的仿真教學;
在實驗室可進行
貴重資產的物聯網定位,保障設備安全;
在圖書館可與智能搬運小車
聯動實現圖書的自動盤點……
通過接入華為平安校園解決方案,羅湖區139個幼兒園、5000多個攝像頭數據統一聯網至市教育局,與「智慧校園安保運營管控平臺」「區教育局平臺」實現對接,提高校園安全等級。
近年來,深圳市衛健委「硬體建設」和「軟體服務」兩手抓,在紮實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加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的同時,全面開展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在全市醫療機構推廣應用「電子健康碼」,市民就診時間大幅減少。醫院、社康機構之間醫學檢驗和影像檢查結果互聯互通互認,實現讓信息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切實提升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為了讓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直觀、清晰的了解,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基於華為的ICT基礎設施,推出了3D醫學影像系統,直觀詳細地向患者介紹病情。在南山區,89家社康醫院和5家綜合性醫院實現了醫患數據資源共享。綜合性醫院與社康醫院之間可實現雙向轉診、共享檢驗結果,並可實現專家遠程會診。
建設智慧城市,年輕的深圳已經走在時代前列。
8
共建未來智慧之城 深圳將成數字經濟樣板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的總體規劃,深圳堅持全市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大力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布局,構建以高速公路、鐵路、空港、海港為支撐的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全市5G網絡高質量全覆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位居全國之首。深圳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績,仍在繼續探索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之路。
展望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與新基建的深化建設,城市之間的聯繫與影響逐漸加強加深,由此誕生的城市群與片區概念將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區域一體化政策下,超級都市將作為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周邊衛星城市,協調分配生產力及各種資源要素。
未來智慧城市將會是什麼樣?今年9月底,深圳市政府與華為聯合發布共建鵬城智能體參考架構。未來城市將是一個各系統生長、融合、迭代的生命運行體系。這是城市發展最理想的形態,也是當前城市進行智慧化的原因。
在城市發展成理想形態前,政府、市民、企業三大主體還存在城市規模不斷擴張與有限的資源分配間的矛盾。
從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的突破,正是城市群協調發展以及城市規模與資源分配破題的關鍵。
9
深圳要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華為與第三方機構最近聯合發布的《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白皮書》中提到這樣一個理念:城市不應只具備思考決策的能力,還應賦予城市生命體以智能。
在9月底舉辦的華為全聯接2020大會上,深圳市政府與華為聯合發布了共建鵬城智能體參考架構。雙方通過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體系,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為市民和企業提供主動、精準、智能、高效的城市服務,創建數字經濟的樣板城市。
此次發布共建的鵬城智能體將以AI為核心,以云為基礎,通過雲網邊端協同,建設「數基、數網、數紐、數腦、數體」系列工程,打造數據驅動的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城市級一體化智能協同體系,引領未來深圳智慧城市建設。
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劉佳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深圳與華為提出了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
力爭到2025年,將深圳打造為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鵬城智能體,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的城市典範。
10
深圳智慧城市建設離不開科技企業助力
除了頂層科學的規劃設計,深圳還有以華為為代表的眾多科技龍頭企業的助力。
在深圳,「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已從理論變成實踐。隨著人工智慧、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深圳在華為等科技龍頭企業的助力下,將耀眼的智能之光新興技術應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
深圳攜手華為建設智慧城市的經驗和做法受到廣泛關注。9月23日,「深圳樣板」閃耀「華為全聯接2020」大會,深圳市市長陳如桂在致辭中表示:
深圳在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具有先發優勢,依託華為等科技企業,堅持系統謀劃、高標準定位,堅持高強度投入,堅持政企聯動、協同推進,堅持開放創新,全面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進一步推動了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人性化、品質化,實現了科技賦能、數字轉型、雲上行動,加快電子信息產業的迭代升級,不斷提升城市治理和政務服務能力。
作為產業升級和變革的關鍵推動力,算力是基礎。華為自主研發的鯤鵬和昇騰兩大基礎算力晶片,助力深圳產業升級和智慧城市建設。去年,華為發布搭載鯤鵬、昇騰處理器的全球最快AI訓練集群Atlas 900。深圳鵬城實驗室採用Atlas 900集群,打造鵬城雲腦Ⅱ。鵬城雲腦Ⅱ是中國首個動態進化的E級AI超算系統,將構建新一代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創新平臺。
基於華為提供的算力,城市交通、醫療健康、金融風控、智能製造等領域已開始接受AI賦能。南方電網深圳公司、招商局、機場等企業,已率先實現5G+AI的應用落地;深圳5G+智慧警務、5G+智慧醫療、5G+智慧園區等應用示範,創造5G應用領域的多個「第一」。
11
5「機」協同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
那麼,未來的智慧城市
究竟該怎麼建?
對此,華為根據過往積累的經驗
從技術維度詮釋了新的方法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曾在「點亮深圳,5G智慧之城」發布會上表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而聯接和計算是數字經濟的基礎,其中,5G、雲、計算、AI技術與行業應用代表的5個機會(以下簡稱5「機」)融合與協同發展的結果就是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
華為認為,從智慧城市的運營來看,一張「能看、能用、會思考」的城市運營管理網絡是基礎,未來還需要更精細的場景化服務體系,更加智能的決策指揮體系。而要實現以上兩個體系:
第一需要能「一竿子捅到底」對城市基本單元體徵數據進行感知和實時回饋,這是建立在5G為核心的智能聯接之上的智能感知網絡;
第二需要能打通各委辦局、行業等垂直體系的「煙囪」式數據體系,形成「一張網」,進行廣泛的數據互聯,做到一網通辦,一網統管;
第三要把AI融入到數據、應用中,把城市知識轉化成能力,把 AI帶入到各委辦局的業務流程中,提升智慧體驗,構建5G智慧之城。
打造5「機」全球數字經濟樣板城市,其根本的目標是切切實實把良好的體驗帶給企業和市民,實現興業、惠民、優政,提升企業、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給城市的每個成員帶來機遇和發展空間。5G、雲、計算、AI技術與行業應用融合將產生聚變效應,為行業和城市建設提供全場景智慧。
12
未來智慧深圳具備的四大特徵
事實上,「賦城市生命體以智能」、5「機」協同建設理論,與深圳智慧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都不謀而合。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複雜的一把手工程。建設智慧城市不是機械的應用堆砌,摸石頭過河,而是需要頂層設計,自上而下進行統籌規劃,從而避免重複投資、重複建設、信息孤島等一系列發展問題。未來深圳應以具有智慧化決策能力及全局性管理能力為著眼點,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同時具備以下四大特徵:
全場景感知交互,以基礎設施技術的完善與全場景覆蓋為基礎,構建城市生命體感知能力,實現居民與資源等要素的數位化孿生。端側高度智能化,實現數字與物理空間的交互;
全環節智能決策,以雲計算為基礎,結合AI和大數據技術,城市大腦對整個城市進行全環節實時分析,讓數據幫助城市做思考和決策,進化成為能夠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慧;
全要素協同推進,基於頂層設計的一體化平臺,將跨領域、深層次、多維度的數據連接,實現生命體全要素跨域融合、各系統智能化協同,輔助城市以統一標準推進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全體驗精細運營,對城市應用生態進行創新導向運營,對人的需求進行精細化管理,主動建立城市日常活動中資源與人的供需關係,實現資源智能找人,持續優化以人為本的體驗。
面向未來,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彭中陽表示,華為紮根於深圳,將與深圳繼續攜手前行,構建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的智慧深圳,助力深圳成為新型智慧城市樣板、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在深圳市政府與科技企業、行業的共同努力建設下,深圳將會成為一個有生命的極其複雜的運行體系,其體內生長著具有不同生理機能的系統。當鵬城智能體從理念變成實踐之時,深圳將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標杆,同時也必將是數字經濟的樣板城市。
採寫|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雨萌
監製|桂桐
編輯|許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