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圖景打開!深圳上海武漢等五地智慧城市新政解讀

2021-01-14 騰訊網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李水青

編輯 |漠影

2021年開啟不到半月,一幅數字中國新圖景已徐徐打開。

智東西1月13日報導,近日,包括深圳、上海、南京、蘇州、武漢等地紛紛推出支持智慧城市發展的新方案,正式開啟2021「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智慧城市「新賽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度打亂國民生活生產部署,全球經濟格局、貿易環境更加複雜、多變。在這種不確定性盛行的風險社會,數位化成為企業乃至產業轉型的一大明確方向。在新基建的賦能下,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成為我國「十四五」的一大重要規劃。

在這種背景下,不僅上海、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在開年第一個工作日推出「數字中國城市典範」、「國際數字之都」等新藍圖,蘇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也選擇在「新年第一會」、「一號文件」亮出數字城市、創新名城等路線圖、任務書。

各地紛紛打響數字中國城市建設的「發令槍」。

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歷了從建系統到建城市大腦的近十年發展。那麼在後疫情時代的2021年,國內國外環境和格局都更加複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又有什麼樣的新使命和新內涵?讓我們按圖索驥,從深圳、上海、南京、蘇州、武漢幾地最新推出的智慧城市方案中找尋答案。

一、深圳——膽子大步子快,突出新基建和數據要素

2021年1月5日,深圳市人民政府發布《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提出聚焦「優政、興業、惠民」,打造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市民三位一體的數字深圳。

深圳定下發展目標:到2025年,打造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的鵬城智能體,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和「數字中國」城市典範。具體來說,深圳要建成「1+4」體系:「1」即「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4」即「公共服務、城市治理、數字經濟和安全防控」4大板塊。

深圳的數字城市方案的兩大關鍵詞分別是新基建、數據。在深圳市政府官網發布的《意見》解讀中指出,《意見》主要具有以下4個特點

一是突出新基建,強化新型基礎設施作為總支撐。

二是突出依法治數,發揮數據要素核心驅動引擎作用。

三是突出開放用數,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創新發展。

四是突出區域協同和國際合作,提升全球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方案直擊「數據」這一行業發展痛點。深圳正推動《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暫行條例》立法和實施,具體來說,將通過數據確權促應用,更注重完善公共數據和個人信息保護。同時,深圳還提出搭建市場化交易平臺、建立健全數據產權交易和行業自律機制等舉措,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上總書記指出,廣東、深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面臨的資源要素約束更緊,受到來自國際的技術、人才等領域競爭壓力更大,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根本出路。

此次《意見》深入貫徹總書記講話,可見深圳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敢為天下先」發展數字經濟的步伐。

二、上海—— 智慧城市「三級跳」,衝刺國際數字之都

2021年首個工作日,上海市政府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

《意見》計劃,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形成基本框架,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位化轉型

2020年11月12日,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指出,浦東要全力做強創新引擎,聚焦關鍵領域發展創新型產業,加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領域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而本次《意見》中最醒目的一大關鍵詞就是「數字產業集群」,被上海市科委解讀為本方案的「數字密碼」。

上海指出,加快建設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世界級數字產業集群,以數據流動牽引資金、人才、技術、知識等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建立跨地域科技資源的協作網絡,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從上海實踐來看,其數字城市建設經歷了智慧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三級跳」:

2011-2013年,首次提出「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戰略,鋪設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全國首個光網城市;2014-2016年,出臺智慧城市第二個行動計劃,推進市民電子健康檔案等一批公共服務項目;2017年至今,出臺「3+3」智慧城市建設若干意見,推動數據共享開放、應用融合創新。

不同於上海在2020年2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更強調智慧政府、智慧社會,本次《意見》更關注經濟數位化轉型。

當下,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標誌上海在新的歷史階段開啟國際數字之都建設的新徵程。

三、蘇州——支持上海,立足製造業做轉型

同樣是2021年第一個工作日,蘇州市政府以「新年第一會」的方式,發布市政府「1號文件」《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明確蘇州數字經濟和數位化發展「路線圖」,錨定「全國數位化引領轉型升級標杆城市」目標。

蘇州表示,全方位服務對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等重大課題。

蘇州按照「12345」戰略推進數位化轉型:

「1」是聚力加快推動製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打響「工業網際網路看蘇州」品牌,爭當全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城市標杆;

「2」是聚焦匯聚全球頂尖數字創新資源,聚焦營造國際一流數字創新生態,爭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城市標杆;

「3」是全面推進「一網通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建設,打造全國政府數字治理的城市標杆;

「4」是主攻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數位化治理和數據要素化,爭當全國數字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城市標杆;

「5」是堅持數字創新引領,構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數字政府、數字安全五大新高地,放大數位化發展新優勢,爭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城市標杆。

蘇州計劃,到2023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要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6%以上,數字經濟領域有效發明專利累計擁有量達到7000件以上,PCT專利申請量達到1000件以上。

「製造業是蘇州經濟發展的根基和優勢所在,通過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位化轉型,才有可能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蘇州市工信局局長蔡劍峰介紹,蘇州擁有3萬多億元的工業底盤,不僅有著推動數位化轉型的迫切需求,也有著實現數位化發展的強大基石。

▲蘇州市某智能智造工廠外部

四、南京——「一號文件」聚焦創新

南京也在「新年第一會」上重磅發布「一號文件」:《關於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

這是連續第四年,南京市委1號文件聚焦「創新名城」。文件從原始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載體創新、人才創新、金融創新、開放創新、全域創新、制度創新等9個方面提出20條政策措施。

推動新經濟快速發展是南京今年的一大任務,在激勵制層面也亮出「真金白銀」。

南京提出促進數字產業化,打造全球數字經濟特色產業園區,優先獲得資金支持和要素保障;同時,促進產業數位化,對圍繞八大產業鏈需求的省級以上「 5G +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示範項目,按信息化建設投資額的20%,最高500萬元給予支持。

南京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快速推進商貿數位化轉型和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商貿數字示範標杆企業給予最高100萬獎勵

可以看到,以上海、蘇州、南京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成員走在2021數字中國建設的前列。

▲南京青奧中心

五、武漢——迎頭趕上,關注數據與城市大腦互動

同樣在近期推出智慧城市新政策的還有武漢。受疫情影響,武漢在2020年智慧城市建設節奏受到影響,但武漢的數位化轉型正在迎頭趕上。

2020年12月31日,武漢市政府發布《武漢市加快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指導未來三年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

武漢智慧城市方案按照「1153」總體架構,即:1個雲網,1個大腦,政府管理、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產業創新、生態宜居等5大重點應用領域,運行管理、標準規範、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體系。

從核心任務來看,武漢在智慧城市新三年規劃中也更加關注數據

武漢表示要推進數據匯聚共享開放,提升數據資源「聚、通、用」水平。依託城市大腦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到2022年公共信息資源社會開放率達到80%及以上

武漢還提出,2021年在城市管理、應急預警、民生需求、產業發展等領域建成40個以上城市運行指標模型,逐步構建與城市運行同步的數字孿生城市。連通90%以上的城市治理智慧應用,統籌建立一批以「辦好一件事」為目標的數字賦能城市治理的業務場景。除此之外,武漢還提出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不關門的數字博物館等惠民服務領域的數位化轉型任務。

▲武漢光谷廣場

六、「十四五」開局之年,數字中國新圖景打開

2021年開啟不到半月,一幅數字中國新圖景已徐徐打開。

可以看到,今年率先推出數字城市政策的上海和深圳都聚焦在數字驅動經濟發展和數字治理。南京、蘇州、武漢的方案也都緊跟「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關於數字中國要求。而此前,北京、廣州等地也推出了數位化轉型相關政策,比如北京在 2020年 9月份推出了《促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行動綱要(2020-2022 年)》,展現出數位化轉型政策向好的苗頭。

2020年11月3日,中央根據十九屆五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的建議》指出,在重點行業規劃方面,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關注數位化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在目前領先的 5G 和人工智慧領域繼續發力,加速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而在當下疫情加劇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關係複雜化背景下,2021新的一年到來,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到來,各地紛紛貫徹數字中國建設理念的方案打響智慧城市建設的「發令槍」。

當下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成為當下中國產業的一大發展主題。

平安證券發布報告認為:「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是 2021 年國內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談到數位化對產業的具體影響,報告認為第二產業會明顯提速,之後是服務業和農業。

具體來說,報告認為,第二產業中產品和流程數位化轉型趨勢明顯,通過向數位化要效率或效益的訴求比較高,工業網際網路、工業軟體、產品智能化、智能建築等正在加速應用。

第三產業數位化程度本來就較高,平臺經濟對經濟效率的提升效果可能出現邊際遞減,未來需要在創新和社會效益方面取得均衡,資本的無序擴張會受到限制;農業數位化應用創新也在加速,目前還主要是農村電商、食品溯源等方面有一些散點應用,數字產業化還需時日。

七、智慧城市產業鏈日漸完整,十萬億級市場在望

自2012年起,我國開啟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截至2018年底,中國95%的副省級城市、83%的地級城市,總計超過500個城市,在政府工作計劃中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

從產業角度來看,有數據顯示智慧城市已經形成十萬億級市場。據德勤統計,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近幾年均保持 30%以上增長,2019 年市場規模達10.5 萬億元。以此推算,2021年我國智慧城市規模有望超15萬億。

此外,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智慧城市本級財政建設投資佔 GDP 比重約為 0.1%-0.5%,2019 年全國智慧城市投資總規模約為1.7 萬億元,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為 3.1%。

當下,隨著國家新基建、數字中國的部署,整個日益完整的智慧城市產業鏈有望迎來一個十萬億級的巨大市場

經過近十年發展,從產業鏈布局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智慧城市產業鏈布局。中國信通院近日發布的《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指出,包括ICT 設備供應商、電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軟體開發商、網際網路企業、金融企業及房地產企業等,已經在智慧城市領域開疆拓土、跑馬圈地。

▲智慧城市產業圖譜(2020)(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隨著我國智慧城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包括標準規範、頂層設計、基礎設施、城市智能中樞、智能應用等領域的產業鏈玩家都有望迎來新機遇。

▲基礎設施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智能中樞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智慧應用產業圖譜(圖源中國信通院《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2020)》)

結語:智慧城市新十年,數字中國宏圖徐徐展開

不知不覺,我們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走過近十年,許多十年前難以實現的圖景現在已經實現。那麼十年之後我們生活的城市面貌會是怎樣?雖然很少有居民對城市的期待是數位化,但我們期待的生活便利、工業發達、環境美好卻需要數位化、智能化的技術來促成。

2021年伊始,深圳、上海、蘇州等城市率先推出智慧城市相關新方案,不約而同地表露出新階段聚焦數位化,重視新基建的特點。在當下後疫情時代,國內外環境都變得更加複雜,但危機也為各地的智慧城市發展帶來新機遇。當下智慧城市更注重從底層基礎設施、中層數據共享和治理以及上層民眾可感服務的角度發展智慧城市,並更強調數位化促進經濟增長,為產業鏈各環節玩家帶來新機遇。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些一線、準一線以及各路飛速發展的城市黑馬們亮出的智慧城市藍圖,或許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中國城市發展;無論是新基建、雙循環等國家發展的百年宏圖大計,還是5G、人工智慧等眼前的科技應用浪潮,城市都成為最重要的承載底盤。

相關焦點

  • 數字賦能城市智慧發展,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昨日召開
    楚天都市報11月27日訊(記者李月媛 通訊員韓爽)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李元元、高文、謝先啟、王堅、丁烈雲等眾多院士專家齊聚武漢共繪數字城市發展藍圖。
  • 五城記:3·30新政衝擊波
    二套房商貸首付比例下調至40%、公積金貸款首付下調至30%,滿兩年的住房入市交易免徵營業稅……3·30新政組合拳直指樓市改善性置業,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杭州武漢等重點二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迅速引爆。與此同時,不少開發商加入借3·30新政東風的行列,但各地反應不一。
  • 「救市」閘門已打開,樓市「回暖」在即?看專家解讀後終於放心了
    10年前主要以製造業為主,經濟每增長1%就提供大約90萬個就業崗位,現在結合數字經濟後則是130-150萬個。可見線上經濟與實體經濟更能帶動經濟增長與社會快速發展。全國已有多個城市推出穩定市場的新政,其中包含無錫、西安、上海、深圳、天津、南京,對此江西房產協會和安徽房產商會更是多次提出申請,其實不用申請也能看出今年的大部分影響圍繞著房地產展開,國家不會坐視不理。
  • 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即將啟幕
    11月26日,由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以下簡稱雙智論壇),將於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活動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主題,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出席活動,同時智能計算機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爆破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先啟,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數字建造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雲等四位院士專家,也將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多位高校學科帶頭人
  • 入門篇:新政解讀
    據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預計達12.7萬億元,2020中國海淘用戶規模預計達2.11億人。試點城市新增後,各地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正大力新建,更好服務於商戶、服務商和顧客。 跨境電商海關新政解讀: 1、2019年《電商法》頒布後,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跨境電子商務,應當遵守進出口監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國家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健全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特點的海關
  • 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列前三
    中國大陸創新競爭力的候選城市包含中國大陸地區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通過以上三個維度的加權計算,進而編制本排名。最終,有25個城市入選本榜單。榜單使用的數據主要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各地統計局、知識產權局、科技局、市場監管局及各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
  • 雷鋒網​AIoT+智慧城市峰會將於深圳召開;百度騰訊智慧城市項目...
    作為行業觀察者,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對AIoT和智慧城市的發展有非常高的期待,為了能夠進一步讓各界了解中國智慧城市發展藍圖、探討智慧城市未來發展趨勢,雷鋒網將在ELEXCON 2018深圳國際電子展物聯網專館同期舉辦一場「AIoT+智慧城市峰會」。議程時間為一天,將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為AIoT專場,下午為智慧城市專場。
  • 我國五大虹吸效應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和武漢誰更勝一籌
    城市之間的虹吸效應指的是經濟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特大城市將周邊的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小城鎮的優勢資源吸引到自己身邊。是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夠發揮出最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故而,每一座虹吸效應極強的城市都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城市。如今,我國公認的五大虹吸效應最強城市有五座。分別是東上海、西重慶、北北京、南深圳以及中武漢。
  • 華為客戶榮膺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三項城市大獎和三項入圍獎...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中國,上海,2020年11月18日】在第十屆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華為客戶憑藉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創新理念和卓越成就,榮獲三項城市大獎和三項入圍獎。其中,上海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大獎」,深圳以科技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榮獲「全球使能技術大獎」,佛山市南海區榮獲中國區「經濟大獎」;天津泰達、鄭州鄭東新區、黃山市分別入圍中國區「包容及共享城市大獎」、「創新理念大獎」及「治理與服務大獎」。多項殊榮齊發,不僅彰顯了組委會對獲獎城市的認可,也充分體現了業界對華為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肯定。
  • 共享共建,深圳打造數字經濟樣板城市
    深圳是一座創新城市,也是一座創造無限可能的城市。40年的披荊斬棘,它從中國改革開放先鋒,發展成為探索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引領者。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深圳構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的步伐越來越堅定,與成為全球智慧城市標杆的距離也越來越近。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仁: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實現「數字孿生」
    澎湃新聞記者 李曉青9月9日,在「中國數字建築峰會2020」的活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在談及數字孿生與智慧城市時說,「數字孿生城市是數字城市的目標,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新高度。」
  • 超全2020智慧城市產業鏈地圖:七大環節五個細分領域全方位解讀
    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在經過概念普及、政策推動、試點示範之後,已經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寬帶中國等智慧城市相關試點已超過 700 個,開展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地級市已分別達 94%、71%。
  • 超全2020智慧城市產業鏈地圖:七大環節五個細分領域全方位解讀...
    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在經過概念普及、政策推動、試點示範之後,已經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智慧城市、信息惠民、寬帶中國等智慧城市相關試點已超過 700 個,開展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地級市已分別達 94%、71%。
  • 曠視「平湖數字城管指揮中心」案例獲第二屆智慧城市金鑰匙獎
    2020年智慧城市應用度評選結果亦在會上正式揭曉,其中,曠視憑藉智慧城管產品萬象在平湖數字城管指揮中心的落地,獲得了第二屆智慧城市"金鑰匙"獎。本屆評選在往屆活動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評選維度,力求將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理念和方式不斷引入智慧城市之中。圖:第二屆智慧城市應用度榜單部分獲獎名單曠視"平湖數字城管指揮中心"案例獲得第二屆智慧城市金鑰匙獎,正是憑藉企業於2020年推出的城市治理綜合軟體平臺——曠視萬象在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可行性與價值。
  • 聯想的「智慧城市群落」
    而就在前不久,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中國賽區在上海拉開帷幕,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在會上「百花爭豔」、相互借鑑、共同促進,給眾多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會。華為、阿里、浪潮等巨頭紛紛發力。而就在這個月,人們眼中那個專注PC的聯想,又悄無聲息地將智慧城市的觸角探到一個戰略位置——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
  • 2019-2020中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影響力評估結果通報
    -2020年度中國最具旅遊特色智慧城市  第四系列 2019-2020年度中國最佳管理實踐智慧小鎮百強榜單  第五系列 2019-2020年度中國智慧城市居民網際網路生活常用APP百強榜單  2019-2020年度中國智慧城市居民優秀網際網路生活服務商百強榜單  第六系列 2019-2020年度中國數字經濟和智慧產業綜合影響力排名
  • 中國三大黑洞城市誕生!杭州武漢成都滅掉一線,虹吸人才
    搶人才大戰階段性成果已出現,中國最具吸附力的黑洞城市誕生了!這就是:杭州武漢成都!樓市資本論研究院據BOSS直聘發布的《2019春招旺季人才趨勢報告》顯示,春招旺季企業人才需求同比增長36%,杭州、武漢、成都成為求職者離開一線城市後首選的前三個城市。什麼是黑洞城市?
  • "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全面升級 9城市首批試點
    人民網北京8月1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獲悉,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已開始向智慧城市建設全面升級。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向記者介紹,「智慧城市」是通過使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手段,調整並優化城市運行方式,能更好地解決諸如交通擁堵、醫療資源緊張、教育資源不均、環境汙染等「城市病」。
  •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召開
    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現場 (韓爽供圖)人民網武漢11月27日電 (金雨蒙)11月26日,2020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高端論壇在武漢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本屆雙智論壇,以「人工智慧、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為題,旨在以 「數字經濟」「院士經濟」新引擎,擎動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領域高質量發展,共同創建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藍海。會議現場,專家圍繞人工智慧、城市大腦、城市更新、智能建築等多個主題進行分享與解讀,共同為中國建造行業轉型升級建言獻策,推動和主導人工智慧、智能建造與智慧城市產業和技術創新融合發展。
  • 第六屆中國智慧城市發展年會在北京召開
    本次會議以「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共享『網際網路+』數字紅利」為主題,大會分為主論壇和「網際網路+信息惠民論壇」、「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與信息經濟論壇」、「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智庫圓桌論壇楊學山認為新型智慧城市信息體系與城市數據中心同義,與原有的智慧城市不同的是聚焦城市管理和城市公共服務;姜奇平提出了一個新概念——「信息經濟+」以及服務化新業態,他認為服務化是指經濟的複雜化帶來的業態,要經歷戰略變革、產權變革和管理變革;楊培芳覺得智慧城市的基礎離不開信息經濟,打開信息經濟的發展空間要實現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置換;楊冰之認為新型智慧城市強調的一個理念是以人為本,應以政府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