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線抗疫人員不懈努力下,疫情局勢慢慢得以控制,回望過去的一個月內,我國的實體經濟幾乎處於暫停狀態,大部分由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在為隔離期間提供物資需求,快遞業拉動著線上經濟的增長,然而無論線上經濟如何增長,沒有實體經濟的加持,終究不能保證經濟長期穩定增長。10年前主要以製造業為主,經濟每增長1%就提供大約90萬個就業崗位,現在結合數字經濟後則是130-150萬個。可見線上經濟與實體經濟更能帶動經濟增長與社會快速發展。
實體經濟大部分圍繞著房地產展開,比如廠房、商場、酒店、娛樂、餐飲等,大多與房地產業緊密聯繫,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完全依靠市場化行為來恢復我國經濟顯然不足,更多時候還需要得到國家的支持與調控,隨著疫情慢慢好轉,「救市」便成為眼下相對緊急之事,近日,全國各地紛紛響應政策調控號召,尤其是針對房地產行業,從土拍到建設,再到銷售與出租,均出臺了相應緩解老百姓和企業壓力的新政,從2月10日起,全國已有多個城市推出穩定市場的新政,其中包含無錫、西安、上海、深圳、天津、南京,對此江西房產協會和安徽房產商會更是多次提出申請,其實不用申請也能看出今年的大部分影響圍繞著房地產展開,國家不會坐視不理。
「救市」閘門已經打開,自救模式同步開啟!
雖然到目前為止,確診人數逐日減少,但是對待病毒依舊刻不容緩,一面要抵抗新冠病毒,另一面還要制定經濟發展策略,從武漢新冠病毒事件吸取教訓,加強完善疾病控制體系。但從對房地產新政來看,主要圍繞著企業稅費減免、貸款時間延長、房貸體系簡潔化展開,以此來促進企業積極發展,快速推動工作,將這一個月停滯的經濟彌補上來。
除了新政支持外,全國各地房企也在積極展開「自救」。近期恆大的「網上賣房」模式推出後,在網絡間不斷傳開,推出三天時間,累計認購47540套,總價值580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能賺得盆滿缽滿,緊接著跟上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我們無從知曉,值得肯定的一點是,網上買房或將是步入2020年以來營銷上最後的「殺手鐧」!畢竟「悶聲發大財」始終是「潛規則」。
自從「網上賣房」火後,許多城市的開發商紛紛效仿,不過由於軟體開發並不容易,主要還是以搭建在第三方平臺內為主,一方面開發軟體對於一般企業來說「吃不消」,比如資金大、自身規模小等;另一方面開發一款房產類定製軟體需要較長時間,房地產是一個高現金流行業,每時每刻都需要搶佔市場份額,時間太久自然也等不起。當然也並不是只有這一種自救方式,有的開發商則選擇「破產」式自救,自元旦以來,全國已有96家房企破產,在融資渠道狹窄時,破產成為他們迫不得已之舉。
「利好」信號已出,樓市是否「回暖」在即?
對於「救市」和「回暖」,很多人比較擔心,擔心部分開發商利用這次樓市新政,將房地產市場推向一個制高點,介於此,做出以下三方面解讀:
1、新政圍繞緩解房產壓力展開,與限購限售方面並無重大關聯。例如南京可延遲繳納土地出讓金、天津實現不動產登記線上辦理、無錫稅款繳納可延期等等,這些新政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為開發商減輕壓力,特別是緩解了房企現金流周轉壓力!
2、對房產稅、增值稅、二套房利率方面目前並無改動,意味著不會助長炒房現象,並且對炒房現象的打擊力度依舊較大。眾所周知,日本樓市、香港樓市曾多方面證明: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城市都不能將大部分經濟注入到房地產中,這需要政策的嚴厲約束。
3、新政了優化對剛需群體購房政策,降低了剛需群體公積金貸款門檻。例如深圳此次新政重點對公積金方面作出改動,延長公貸期限,放寬公代貸申請繳存條件,逾期還貸不影響個人徵信,這些政策對於大部分剛需型的公職人員無疑更加有利!
新政對房地產健康發展來說無疑是「利好」信號,從根本上解決房企資金壓力,正如前言所說,房地產關係的產業重大,那麼樓市經濟恢復到年前將是必然結果,但是「回暖」並不意味著房價將會迎來新一輪瘋長,不會放鬆對炒房現象的管控,也就是既不希望房價暴漲,同時也不願意看到樓市暴跌,穩定增長才利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類似於「新冠病毒」事件,我國並不是首次面對,早在17年前,SARA病毒橫行,對開發投資、開工時間、銷售面積以及價格均產生過重大影響,但隨著對疫情的逐漸控制,市場也逐漸恢復了往日的形態。
所以新政內容與房地產調控並不衝突,我們可以放心了,一個是幫助市場恢復到年前狀態,另一個則是以「房住不炒」為核心展開,通過「一城一策」方式進行宏觀調控,防止樓市大起大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