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房價為何如此堅挺?從市場走向來看,在過去二十年時間裡,由於外界因素快速發展,例如貨幣政策放水,其中不缺乏出現低迷階段,就以2015年為例,連續17個月銷售數據同比下滑就是最好的證明。本以為樓市會迎來拐點,但現實很打臉,每一次似乎都能觸底反彈。微觀來看,在以往房價螺旋式上漲的前提下,房子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早已深入骨髓,在買房熱情高漲的背景下,所謂的房價下跌就是一句空話。宏觀條件來看,不管外界形勢如何發展,但人口紅利卻始終一路高歌,在住房需求不減少的基調下,我只能說調控政策在打空氣。
那在經歷多次調控下,樓市難道就沒有變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從數據來看,我國住房住房貸款餘額29.8萬億元,佔居民債務總額的53.9%,也許大家自身財富在房價上漲的助推下節節長高,但事實上口袋裡的錢卻越來越少,簡而言之大家變窮了。與此同時央行一份報告顯示城鎮居民戶均套數1.5套,在城鎮群效應的加持下,市場的兩極分化似乎有點超乎我們的想像。
換句話來說,這似乎佐證了經濟學家任澤平的觀點,那就是我國房地產行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地分離、供需錯配。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產業結構多元化、豐富就業崗位資源造就了城市核心競爭力,從成本價值來說,30%的土地承載70%的住房需求並不是一句空話;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不斷利用去庫存抬高房價,而背後城市經濟乏力,這似乎是一種惡性循環。
樓市「溫水煮青蛙」,政策未行市場先動,真相浮出水面
對於今年特殊行情來說,市場就宛如過山車,從最初的的市場凍結期、到多地強勢救市、再到此時的異常火熱。也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想到是這樣的結局,但事實上房價還能繼續上漲嗎?據數據顯示,46家開發商上半年銷售目標僅完成40%,而最關鍵的是房價卻有所上浮,一線城市均價6.18萬元/平方米,二線城市1.8萬/平方米,三線城市1.16萬/平方米。
從以上2則數據來看,其實大家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房子根本賣不出去的背景下,房價卻不跌反增,這個道理似乎和當下二手房市場現狀如出一轍,量增價不跌,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溫水煮青蛙」。
反觀政策動向,最近來勢洶洶的無疑就是集體建設用地的入市,前者有著新修訂《土地管理法》做鋪墊,後者有著審批權下發撐腰,今年供地結構改革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對於這一點,7月6日北京第一個村集合合資租賃型社區項目上市,對於市場結構來說,具有象徵意義,這對於工薪階級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
看到這裡,其實我們會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3年後房價或高位解體嗎?僅從概率性來看,國外並不缺乏樓市崩盤的案例,退一萬步來說,房價真的不會下跌嗎?答案顯然不是,從去年數據上來看,超10個城市房價回到一年前,其中不缺乏核心城市房價暴跌,例如燕郊、青島、鄭州。在房價難上漲的背後,我們似乎得意識到一些關鍵數據,例如人口趨勢、下一階段城鎮化布局。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權威專家黃奇帆曾表示,未來至少還有2億老百姓要進城落戶,但對於城鎮化布局來說,進城並不是結局,能安家落戶才是關鍵。但在我看來是,房價是否下跌的核心因素就是收入成本,簡單來說若房價年漲幅突破20%,想要買房無疑是痴人說夢,畢竟工作年漲幅10%都算是佼佼者。當前樓市不想買房的背後早已演變成真的買不起,這裡不僅僅體現在一線城市,更多的還是部分三四線城市。
其次在貨幣政策中性前提下,拉動消費仍是金融政策的主旋律,僅從M2連續3個月持續11.1%的背景下,下半年可用資金仍有所期待,但在LPR布局完成格局下,顯然和樓市無緣。同時央行行長易綱曾多次表示,我國金融政策絕不大水灌溉,不會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變毛,這就是說今年來自資金輻射的好處幾乎為零。
總的來說,在這一次新一輪調控強勢打壓下,3年後的樓市也許會有驚喜,僅從房產稅落地、取消預售制來看,未來的市場只會傾斜剛需群體。而對於這一點,不少專家都表示這才剛剛開始,例如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具體細則、徵稅起點是套數還是人均面積,這些都是一些大工程。簡單而言,當前國民經濟的核心是拉動居民收入提升,在居民槓桿60.4%的背景下,想要購房者主動入市無疑是有心無力,與其傻等房價下跌,還不如退而其次選擇,住房需求降級消費才是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