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伊始,北方漸寒,讓全國人民感受到南北溫差的,不僅僅是天氣,還有樓市。
一邊是豔陽高照,一邊寒風凜冽。
最新的統計局房價數據出爐:連續環比上漲的城市杳無蹤影,全國(平均)房價在破萬不久後便重回萬元以下。
從這份沉甸甸的數據,可以看出堅持「房住不炒」的調控已經初顯成效。
但是我們依然能夠聽到來自樓市的分歧,此起彼伏,大相逕庭:
·有的動輒「直降幾十萬、跌回十年前」,甚是唬人。
·有人卻表示房價依舊堅挺,甚至很多房子漲勢喜人。
其實這並不奇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分化,這種分化既體現在城市之間,也存在於城市內部,並且愈演愈烈。
01. 全國性的分化——南北失衡
1)這個初冬似乎特別寒冷,尤其是北方的樓市:
從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看出,目前有很多城市房價已經跌回到了一年前,天津、鄭州、太原、濟南、青島、石家莊、呼和浩特等北方的強二線城市赫然在列。
這些城市房價降回到一年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這僅僅是納入統計的大中城市,大多數被排除在外的三四線城市則更為慘烈。
從去年黑龍江鶴崗的房價暴跌,到今年的遼寧阜新、河南鶴壁、黑龍江牡丹江等局部地區跌成白菜價,再到近期的天津、石家莊的慘澹,不難發現清一色都是北方城市。
甚至,北方城市集體上演自救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
· 河北懷來:限購政策已經廢止,購房不再受套數限制。(當地回應:沒有廢止限購政策,也沒有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
· 河南鄭州:本市戶口可放寬購買第三套、外地戶口可放寬買第二套。(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有關人士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以官方消息為準。)
· 天津:外地客群,由企業統一申報,不用落戶即可享受天津市民購房同等資格。(天津住建委、發改委雙雙闢謠傳言不實。)
而相比限購傳聞,已經有北方城市實實在在地率先祭出了「救市」大招:
· 哈爾濱:日前出臺穩樓市政策,成為主動鼓勵房企打折讓利第一城。此外,監管資金只留存3%、公寓水電按民用執行、繳納6個月公積金即可貸款等政策更具實質託底效應。
· 再看鄭州:雖然沒有取消限購,但出臺土地開發新政,重提「鼓勵貨幣化安置」。要知道貨幣化安置正是棚改的標配,是當年許多城市漲價的催化劑。
2)然而再看南方:
雖然漲跌參半,但是熱點城市依舊火熱,近一年以深圳、東莞為代表的城市房價扶搖直上。
其中深圳樓市妖的簡直不像話,特別是倒掛樓盤。
近日,深圳南山區某網紅盤開盤出現萬人搶房的盛況,獲得有效登記號達到9687個,凍結資金高達339.05億。開盤後僅半天,1171套房源就全部售罄。
這場「盛況」背後,最震撼的不在於近萬人去搶這1000多套房子,而是這一樓盤均價已經超過13萬,整套最便宜也要1000萬起步,想要搖號登記至少要350萬現金用於驗資。
甚至,傳聞有上市公司高管借了3個資格搖號,一次凍結資金超過1000萬元。
背後的原因在於新房價格倒掛,雖然均價超過13萬,但周邊二手房均價高達18萬,一套房動輒四五百萬的差價,成了看上去穩賺不賠的遊戲。
這事兒甚至驚動了官媒。
近期網絡上再次流傳深圳房地產稅試點方案的消息,雖然已經被闢謠,但是無風不起浪,不論真假,這一傳聞能夠廣泛傳播,就足以說明許多東西。
北有哈爾濱鼓勵房企打折賣房,南有深圳樓市火爆到「按不住」,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有人說會樓市受政策調控影響很大,一年之內,不確定因素影響多。
那麼我們再把時間維度放大至5年,就能發現南北分化更為明顯,過去5年房價漲幅最大的10個城市,除了北京,其他9個都在南方。
近5年漲勢最「兇」城市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2017-2018年,北緯31度以北的大部分地級以上城市排名在下降,平均下降6.5位;而北緯31度以南的地級以上城市排名在上升,平均上升5.2位。
由於北緯31°與長江大致平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將其稱為「長江防線」。
防線以北:是一大片黯淡的城市,往往伴隨著產業衰退、資源枯竭、投資低效等問題,只能找尋新的突破方向。
而防線以南:是一片截然相反的景象,無數城市高舉科技創新大旗,站立在全球競爭的前沿,生機盎然。
在這種大背景下,對於北方的多數城市,房價又如何能找到持續上漲的理由?
02. 區域性的分化——郊區溢價緩釋
當下的全國樓市,除了南北分化之外,降價的房屋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城市邊緣、外環的房子降價更為明顯。
比如鄭州、西安、成都等等,都是城市中心尚還安好,城市邊緣卻早已跌跌不休,甚至連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未能倖免。
以鄭州為例,2017年到2020年,平原新區、綠博、滎陽三個典型的環鄭區域的房價可謂一落千丈,甚至可以說是「腰斬」,賣都賣不掉。
鄭州遠郊三區房價變動情況
而誰能想到三年前這些遠郊區域的新盤火到一塌糊塗。房價一年上漲30%只能算合格,上漲50%只能說符合預期,翻一倍才能算優秀。
其實不難發現,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國樓市行情轉冷,部分城市郊區涼得最快,房價坍塌、全線跌價、人氣全無,已經冷得掉冰碴子。
另外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城市新區
城市新區往往會伴隨著概念炒作,短期論漲幅新區一定比老城高,這是中國的普通規律,無論它是哪個城市,無論它身處幾線。
但是想要真正在這些新區淘到真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1)必須是這個城市前景最好的新區,甚至要尋找最佳的新區板塊;
2)必須在比較合適的時間入場。
因為在中國,一個城市可能會啥都會缺,缺資金、缺產業、缺人才,但是一定不會缺兩個東西——缺新區、缺概念。
每一個大城市,都在尋求擴張之路,幾乎每一年,都會傳出振奮人心的龐大規劃藍圖。反正,新區天天有,概念日日新。
而且,對於某些比較大的新區規劃,還玩起了俄羅斯套娃的形式,大區域之中有板塊,板塊之中有子板塊,劃拉的稀碎,而且每個板塊又有自己的概念。
這也難怪為什麼樓市下行期時,遠郊房價最先下跌,而且跌得最厲害。因為無論是遠郊還是新區,幾乎都存在著以下通病:
第一、單純炒概念,「奔現」很困難;
炒概念,是每一個新興區域開發初期最喜歡做的事兒,也最容易把樓市炒起來圈錢,但單靠概念能維持多久?甚至連周邊配套都不完善的話,能真正吸引來一批常駐民嗎?
什麼「後花園」、「度假區」、「改善區」,除了那麼一個兩個有真材實料的,剩下統統團滅!
第二、沒有充足的流通性,房子變現只能是空談;
前幾年,所有在這些地廣人稀的地方投資買房的,如今都要在高高的山尖站崗,等待下一波接盤俠的到來。什麼時候接盤俠能英勇就位呢?難於上青天。
一個城市的擴張能力畢竟有限,以下圖為例,越往外擴,需要發展的區域也越大,投入的資金就越大,發展速度想不變慢都難。
擴張速度變慢,配套完善也就會變慢,周邊配套跟不上,大俠們就進不來,價格也很難上去。
然而你會發現,每個板塊,在售房部的銷售員嘴裡都是——概念滿滿,前途光明,升值拉滿,千載難逢,是你在這個城市買房的最佳選擇。
買定離手你就人生贏家,猶豫不決就是目光短淺。
至於為什麼是「最佳」,怎麼算「最佳」,不好意思,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自己看著辦吧……
要知道,上海只有一個浦東,武漢只有一個光谷,鄭州只有一個鄭東新區,全國只有極少新區可以脫穎而出。
遠郊置業,是一條充滿陷阱的淘金之路。除了工地和塔吊,新區沒有任何可以讓你看得見,摸得著的信心加持,甚至數年之後,你都不知道紙上的規劃能落地幾分。
03 小結
如今的房地產市場早已告別的全面普漲的大行情,是時候破除「房價能漲不能跌」的神話了。
有城市上漲,就有城市下跌,有地段長期堅挺,就有地段一瀉千裡,這是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使然。
畢竟,過去那麼些年,除了個別偏遠的收縮性城市之外,幾乎所有城市,無論一二線還是三四線,都經歷過一波房價大幅上漲的過程。
既然當時房價能翻倍,那麼如今為何就不能忍受大幅的回調?
經歷過2016年的房地產大牛市,很多人都忘了全國樓市上一次蕭條期是發生在2013-2014年。
那個時候,即便是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樓市也是極度蕭條,各地售樓部的保潔比每天接待的客戶還多,房價陰跌不止,更別提其他城市了。
得虧一波政策救市解放了諸多房企和地方財政。
但是不同往昔,現在我們對樓市仍然是「牢牢堅持房住不炒」,三道紅線出來了,樓市鬆綁被駁回了,熱門城市被點名批評了……
而且都已經定調「灰犀牛」了,還能再慘點嗎?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房地產行業將進入蕭條期,而是從「萬裡江山一片紅」的黃金時代,進入到「綠肥紅瘦」的白銀時代,分化將成為未來樓市的關鍵詞。
而在現階段肉眼可見的趨勢下,北方人口淨流出城市、城市邊緣、城市新區以及打著各種時髦概念的「鳥不拉屎」區域,一定慎買。
畢竟樓市最大的危險,不是來自房價下跌,而是根本就無人接盤。
所以,說到最後,對於我們普通人,要做的很簡單,看清楚政策,認清楚大勢,別跟政策和趨勢對著幹,別聽不進專業人士的意見。
所謂「買錯房,毀三代」,慎重!慎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