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RESEARCH-
始輝煌,終輝煌,幾度沉浮為利往。
最抗跌的香港樓市也撐不住了。
11月29日,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了最新樓市數據:今年10月份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降到了376.1點,按月下跌了1.34%,實現連跌5個月。
01
的確跌了
最近,有港媒曝料:香港尖沙咀一套複式豪宅,先從1.4億港元跌至1億,減價4000萬港元。
如此程度大放血令人心疼。
圖片來源:網絡
更早一次「豪宅甩賣」是在今年8月,何文田半山一號一套實用面積1,567平方尺的房子(約150㎡),原本定價3,500萬,後來降了350萬才賣出去,比市場價低了10%。
豪宅市場屢次受挫,令外界震驚:如今香港最穩如泰山的豪宅市場也挺不住了?事實上,香港豪宅價格的確已經開始下跌。
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香港豪宅成交量為2375宗,較去年前10個月的3363宗下滑29.4%;成交總額約1183.36億元,同比下跌18.1%。
接下來看看香港近期樓市情況:
近日,香港一塊號稱「地王」地塊被流拍了!
這是啟德C區的一塊地,今年年初,香港政府曾經以1.29萬/平方尺的高價拍賣(總價值111.24億港幣)
當時這塊地皮,被封為了「地王」。
啟德C區地塊,圖片來源:香港01
令人尷尬的是,這塊地王成交沒兩天,就被買家高銀金融退貨。後來重新招標,長實、鷹君、新地……一眾地產大佬全去競標了,結果沒有一家出到政府定下的最低價,最終只能宣布流拍。
土地流拍背後,折射出買家對於市場的消極態度。
REA集團旗下的物業多元化買賣及租賃樓盤資訊的多媒體平臺Squarefoot公布2019年下半年香港房地產市場前景分析結果,反映港人看淡樓市前景。
有56%受訪者在進行調查時認為樓價將在未來六個月內下跌,料整體樓市或跌12.8%,相對上半年調查中只有8%人估計樓市將於未來半年下跌,及上半年預期升樓市升11%;
受訪市民在六個月內對本地樓市信心出現逆轉,負面情緒醞釀降低買家入市意欲;有九成受訪者依然認為香港樓價太高。且樓市瀰漫負面氣氛壓抑本地買家入市意欲。
11月17日,香港地產發展商華懋集團名下的朗城匯樓盤推售144套房,最終僅售出4套,銷情慘澹。
數據顯示,前11個月一手住宅市場成交總量為2萬多宗,同比增長34%,不過今年多數成交發生於1-5月,從6月起大跌,當月環比跌幅高達63.3%,8月又環比跌去30.8%。
二手房市場方面,成交量同樣疲弱。香港各大地產代理行在11月16日至17日的10大二手屋苑成交數量由3宗至7宗不等,均為個位數。
前11個月,香港二手私人住宅市場量價齊跌,成交量同比下滑10%,預計今年是16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年。
有不少業主一再砍價賣房。近日,黃埔花園一套三房的物業,實用面積639平方尺,本來定價1,280萬港幣,後來一路降價,降了290萬才賣出去。
圖片來源:網絡
馬鞍山海典灣的一套房子,從6月份就開始拿出來賣,接連降了兩次,總共降了90萬才賣出去(成交價為730萬),比銀行的估價都低了5%(銀行估價為770萬)。
市場低迷情況已經持續了近半年,對於2020年樓市,戴德梁行在近期的記者會上提出了預判:明年上半年香港住宅樓價或仍有10%至15%的下調空間。
02
想保證未來港人人人買得起樓
20年來,香港樓市經歷了大風大浪、「十起十落」。亞洲金融危機、投機、炒作、跟風,使香港樓市泡沫於1997年破滅,房價一度下跌70%。
1987-1997年,是香港房價瘋狂飆升的時期,10年上漲了10倍,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樓,香港房價更是在1997年達到一個歷史高峰,單價達14萬港元/平方米。
持續狂漲的香港房價,也讓以地產為主業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香港四大家族」積累了驚人的財富。1997年,四大財團的財富總和超過44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7個GD省的財政收入。
1985年至1997年,香港樓市經歷了連續12年的大漲,香港房價漲幅超過6倍。1996年,由於買房人太多,房子供不應求,開發商不得不實行搖號購房——香港比內地大概早了20年進入全民搖號買房的時代。
1997年香港樓市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經濟元氣大傷,刺破了樓市泡沫;香港回歸後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計劃」,即每年新建不少於八萬五千套廉價住房。
2000年至2003年,由於「八萬五」計劃,香港樓市持續下跌,最高時跌去七成,這是香港樓市有史以來跌得最慘重的一次。
「八萬五計劃」被徹底放棄,直到2003年2012年之後,香港房屋委員會才首次發售新居屋,且只有2000間。
從2003年到2018年是香港15年的大牛市,房價平均上漲了5倍以上,部分地區房價上漲了10倍。從2003年7月至2018年7月,香港私人住宅價格指數從58.4上升到394.8,漲幅為5.7倍,其中港島、九龍、新界的A類私人住宅漲幅分別達到7.1倍、6.9倍和6.2倍,年均漲幅均在10%以上。
如今,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15平方米,已經大幅落後於內地的北上廣。同年全港約有超過9萬間劏房,住著超過20萬人,居住面積中位數僅為10平方米。
以70-100平方的房屋為例,港島每平方米均價高達22萬港幣,九龍為19萬港幣,而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新界也高達13.4萬港幣。
據諮詢機構Demographia的報告,香港連續八年被評為「全球最難以負擔得起的房地產市場」。
10月1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新的施政報告指出,未來要保證每一個香港人和他的家人有房住,讓大家買得起供得起樓。
據悉,港府將會陸續推出短、中期支援措施,包括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項目,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按揭計劃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目前的400萬港元提升至800萬港元,即一套800萬的房子,首付只需要付80萬就能上車。
03
跌的原因分析
業內總結了導致近期香港樓市出現拐點的「4大原因」:
第一,開徵空置稅。從去年開始,港府向空置一年以上的豪宅徵收空置稅,這無疑給香港的豪宅市場降了溫。
第二,由滙豐銀行宣布進入加息周期。隨後,渣打、中銀香港等多家銀行紛紛跟進。當香港進步到加息期之後,香港樓市大漲15年的格局便已開始打破。
第三,加大土地市場供應。去年10月,港府稱將研究下階段填海興建合共約1700公頃(即17平方公裡)的土地,可提供26至40萬住屋單位,供70至110萬人口居住,其中七成為公營房屋。
2019年10月,港府又提出了《收回土地條例》。未來5年特區政府要收回400公頃新界農地及棕地,未來3年會利用政府短期空置土地及發展商借出的土地,興建1萬個過渡房屋單位。
第四,放開香港居民對外購房管制。去年香港特區政府頒布了《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當年,香港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買下了總值近100億人民幣的房產,同比增長10%。今年11月6日,香港政府又向香港居民發放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房票」——香港人在內地9城購房放開,限購條件全部豁免。
自內地向港澳人士放開買房限制後,近期香港掀起移居大灣區熱潮。
於是,香港居民就跑到深圳、珠海、惠州、中山的樓盤去買房,投資性購房需求一下子被釋放掉了。
儘管,香港房地產出現罕見的低迷情況,但是,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現時經濟環境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3年沙士疫情不一樣,有實力置業人士並非最受經濟衰退影響的一群,而業主肯減價空間亦不大。再者香港住屋需求大,發展商相比以往經濟低潮期亦更有實力防守,均令今次經濟衰退對樓價的影響有所降低。
因為,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使香港經濟元氣大傷,刺破了樓市泡沫。此外,香港回歸之後,就實施了「八萬五計劃」,即每年新建不少於八萬五千套廉價住房。而現在香港樓市並沒有當年那樣嚴重。
現在香港房價高得離譜,主要並不是地小人多,不夠住人,而是當地的開發商囤地不造房,有再多的土地也不夠供應市場。
以上奶牛財經整理自:界面新聞、港漂圈、不執著財經,轉載請註明
04
居屋的不可負擔性
從收入角度看居屋的定價意味著什麼。以2019年居屋為例,大戶型售價平均為342.5萬港元;各樓盤大小戶型簡單平均後價格為271萬港元。最低單位的售價為155萬港元(馬鞍山的錦暉苑項目,25.6平方米一套)。按港府使用非業主家庭收入中位數39,500港幣(年收入=47.4萬港元),則房價收入(年收入除以 房價)比分別為:
「大」戶型(平均45.5平方米)為7.2倍 平均戶型)(大約37平方米)平均價格為5.7倍 小戶型(30平方米)為3.30倍
在此問題上,國際權威標準為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uthority使用的「Median Multiple」[3]——家庭年收入中位數除以一個社會的房價中位數。該標準由世界銀行所推薦。
根據該標準,Median Multipe:
大於5.1倍為重度不可負擔(Severely Unaffordable) 4.1~5.0為嚴重不可負擔(SeriouslyUnaffordable) 3.1~4.0為一般性的不可負擔(ModeratelyUnaffordable) 3.0以下為為Affordable
這個標準非常嚴苛。根據Demographia的2019年數字,美國為3.9倍,新加坡為4.6倍,東京為4.7倍,英國為4.8倍。香港為20.9倍。香港自2010年以來即居於全球第一位。
Demographia,2019
Demographia沒有公布其算法,我簡單網搜了一下,2019年,媒體報導香港平均二手房屋價格為120萬美元,如果對應特區政府公布的非業主家庭中位數年收入47.4萬港元,大約即19.8倍。這些年來,香港基本在18~20倍左右如果房價增速繼續超過薪酬,則該比率還會繼續上升。
再回過頭來看香港居屋的價格。「大」戶型居屋的房價收入比為7.2倍,中間戶型的居屋的房價收入比是5.7倍,都屬於世界銀行定義的「Severely Unaffordable」。也就是說按照國際標準來看,香港人連政府供應的居屋都買不起。
另外,香港的居屋與全球所有其他地方都不一樣,即面積非常小,單位平方米的房價極高。傳統的「Median Multiple」並不考慮房屋的面積,只考慮社會的平均房屋單位價格。
對於香港這種提供超級蝸居的奇葩城市,這個指標就不靈了。
香港政府和市民把住房標準變成了降低絕對價格(比如搞到一兩百萬港元),讓市民「上車」,但迴避核心問題:就是每平方米房價越來越高,同等價格的房子面積越來越小。這些上車盤都是二十來平米的蝸居。不知道一家兩口如何在二十平米裡面生存?他們如何生小孩、養育小孩?香港人工成本非常高,基本依賴菲傭。如何在二十平方米的蝸居裡過三口之家的日子,並聘用一個在家菲傭以維持父母的雙薪工作?即便把這個數字提升到大戶型居屋的45平方米,也是蝸居,三口之家人均是十來平方米。國際標準人均居住面積都在30~40平方米。
所以,不能僅以有產或無產作為衡量幸福生活的標準。政府乃至社會輿論似乎在片面強調和美化「上車」,不顧住房產品的質量,而只把單純的「有房」「無房」作為成功標準。在這樣的蝸居裡,人們生活如何可能快樂、自由的生活?
中國一線城市房價雖然也非常之高,但老百姓還是有選擇的,可以下沉到弱一線城市。可以回省城、回鄉,總是有廣闊天地,住房不是完全不能解決的問題。香港的百姓則可能被困在香港,要忍受這裡的超高房價和蝸居。
05
居屋提供的困境
如果政府大規模供應居屋,譬如每年上萬套、兩萬套(新加坡標準),改變居屋與私人產權房的結構,就會導致樓市下跌,有產市民的反彈、反對; 如果政府大規模提升居屋的產品質量,例如推出更大的戶型(新加坡標準),也會導致市民巨大反彈和反對; 如果政府減少居屋的供應,則會進一步增加房屋的稀缺性,推動房價上漲,同時還會加大有產及無產者之間的貧富差距; 同時,如果政府減少居屋供應,就會將居屋申請變成抽籤、派獎,行大運,抽中購房資格的人會獲得巨大的經濟福利(且不論其得到的產品都是使用質量很差的蝸居)。這就是造成所謂的「lottery effect」——博彩效應——同是納稅人,為什麼要讓一部分人的獲得如此大的收益?是否對其他人不公? 只要經濟下行,供需關係不利,房價承載下行壓力,政府推出居屋就會受到市民批評,可能要放慢節奏;
基於以上,與新加坡一邊倒支持可出售的組屋不同,香港的精英及有房族對居屋有很大的懷疑和牴觸。
我個人認為,在居屋發展失去十到二十年,香港的房屋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確定之後,居屋已經很難實質發展了。香港的樓市已經被現狀綁架。果不其然,林鄭一提出居屋,就有各種各樣的反對意見。找各種理由,例如要求林鄭發展公屋(租賃住房的)。包括建制派也在提出這樣的理由。
我的感覺,香港人好像最懂房地產,但其實最不懂房地產。房地產毀了香港經濟。房地產可能使得整個城市的競爭力永遠受限。
以上觀點:楓葉晚林
06
港人分散置業9+2將常態化
「讓港人人人居者有其屋」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比如不間歇增加公屋、港人到粵港澳大灣區便宜的城市工作和購買房子(已經在行動),其中富人置業可能帶著投資性,其他人可以以工作置換的方式實現居住理想。
「港人內陸化、港人背井離鄉、港人移民」將成為常態。深圳、東莞、惠州等城市已經開始迎來眾多的香港有才的人士的創業或者工作,美編最近大量接觸到港人才俊頻繁活躍在深圳,他們從事的職業:配合招商引資、大健康(創業內地化)、科技、教育、當然還有保險業等。
這意味著什麼?很多。簡單一句話:港人必須走出來,大陸是巨大的市場;香港對內地從資本輸出到知本、服務的輸出,總有人能找到「賣點贏得資本」。
同時,「房地產可能使得整個城市的競爭力永遠受限」這是對深圳極大的警告,希望玩得很happy的深圳多一些遠慮,美編這裡不妨先放一些預判/警:
高預警要點(任一即可,下同):
當灣區頂品超過50w+的時候
當「衛星」區都出現10w+的時候
當全國媒體都瞎忽悠深圳遍地10w+皆常態的時候
連「外來藝術家」都想搶房的時候(這個點以後慢慢談)
中預警要點:
當大媽都想買房投資的時候
當業主和投資客「控盤」的時候(壟斷新房、二手房價)
初預警要點:
當外地人都來深圳買房投資的時候
當房價一年半載都能翻倍的時候
美編不展開,各位行家應該知道深圳/各區已經屬於哪條「預警線」了。
至於中心區寫字樓空置率高、寫字樓不好賣、部分商業難以為繼、部分高價公寓不好賣,這些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前兩者也許還是好事,也許說明產業結構性調整見成效、產業轉型升級中、產業人口與居住全城化布局。此不贅述歡迎展開討論。
最後一個點:現在是不是撿漏香港物業的時候?美編想說:這是「帶血的饅頭」,裡面有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