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2021-01-09 佛教在線

內容摘要:本文對當下流行的「共生」詞彙,給予了力所能及的考察。第一部分,在中西語境中探討「共生」概念的基本含義以及演變歷程。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第四部分,根據上文的分析,總結出共生思維具有的三種價值,即對話價值,實踐價值以及願景價值,這實際上是對共生思想重要性的論述。筆者認為,共生思想,能夠最好地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對症下藥,適得其時,實際上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第五部分,筆者對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想與實踐予以個案考察,可以得出結論,星雲大師對於共生概念不僅有系統的理論闡述,也有相當可觀的實踐,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證明——「同體共生」是現在這個時代也是這個世界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這一論斷。

關鍵詞彙:比較哲學 共生 同體共生

借用布賴恩·斯託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 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一、名相辨析:中西語境中的「共生」

在探討共生之前,有必要從中西語境中略說其概念演變。

1)中文語境中的共生

由於漢語造字的靈活性與詞義的複雜性,需要將「共」和「生」分別解釋一下。「生」的甲骨文為,《說文》解釋為:生,進也,取象於草木生出土上。可見,「生」為會意字,原初的詞性為動詞。在中國,有時候,「生」字也與「活」字等同。「活」字,猶如英文living,然而從體用哲學的角度來講,還有靈活、活潑潑地諸多意思,遠非living一詞所能完全涵蓋。「生」的意義和用法非常之多,我們發現,「生」字的每一次出現都可以獲得一種新的含義,而且都還能夠保持與生命、存在或物自身的意義關聯。「生」字,幾乎可以代表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這對於理解方東美先生為什麼將生生之學翻譯為Creative Creativity大有幫助。而同時代的另一位哲學巨擘牟宗三先生亦云,中國哲學之所以殊勝於西方哲學,其分際也系乎「生」之一字。(3)

「共」,這個詞,甲骨文作,為會意字,原初比喻一起承擔重擔或災難。在中文語境,現有三個音,分別是gòng、gōng、gǒng。作gòng講時,往往有同的意思,表示共同、一起;作gōng講時,可通於供,如供給、供應;作gǒng講時,可通於拱。現在我們最常使用的意思,往往是作gòng講時的意思,例如共和,共同,共享,共有,共用。根據不同的語境,「共」字還具有其他不同的意思,而且,「共」字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還會出現意義的變動。在中國古代,「共」字,並不總是具有「平等」的意涵。《論語》曾雲「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這是描述朋友關係的,充滿平等的義氣。然而先秦以來,由於專制權力的異化與扭曲,「共」字的平等性意涵,到了明清之際才真正有所彰顯。(4)例如黃宗羲《明夷待訪·原臣》中的名言:「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5)這裡的共,就有平等分工合作的意思了。

共生這個概念,究竟起源於何時?最初由何人在什麼層面上使用,是很難考證的了,不過在近些年,共生成為熱點詞彙卻是事實。總之,單從共生的詞性角度來講,可以看成是一個副詞加上動詞,也可以看成是形容詞加上名詞。共生的字面解釋,就是共同生存的意思,如果放在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的學問」大背景下,其意蘊更為豐富而深刻。

2)西方語境中的共生

共生概念,在英文中被拼寫為一個獨立的單詞:symbiosis,意味living together,即共同生存。最初,共生一詞在西方文化中並不顯眼,不過由於近現代生物學的發展,逐漸使共生一詞登上了時代的舞臺,因此,對於symbiosis內涵的理解,要從生物科學談起。追溯共生學說的歷史,第一個提出「生物是廣義共生」命題的是德國醫生,真菌學奠基人Anton?deBary(1831-1888)。在1879年,他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並將兩個希臘詞「sym」(共同、一起)和「bios」(生活)合成一個專門的術語,這就是現在常用的單詞symbiosis。不久,真正發生革命性影響的時間終於到了,細胞生物學的研究表明,「共生」在真核細胞演化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1981年,美國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正式出版了《細胞進化中的共生》(Symbiosis in Cell Evolution)一書,提出了細胞內共生理論(The endosymbiosis theory)。該學說一開始遭到誤解和指責,但是現在已經獲得廣泛性認可。(6)Lynn Margulis的內共生理論,來源於對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研究。該理論認為線粒體和葉綠體分別起源於好氧性細菌和光合自養原核生物藍藻。當細菌侵入到原核生物細胞內,並不總是相互噬殺,而是在某些情況下達成妥協。在這個艱難的合併反應過程中,逐漸從寄生過渡到共生,最終形成了含有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定型,對今天大型動物的誕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見,共生,是自然進化過程中,伴隨競爭逐漸形成的傾向於合作的反應模式。Lynn Margulis的內共生假說,並非完美無缺,但是共生學說的方法論意義卻成為廣泛的共識。正是由於共生學說的出現與完善,達爾文進化論(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在經歷兩次大修正之後,成為今日生態學界的主流思想,也就是「現代綜合進化論」(Modern Synthetic Evolution)。(7)但是很顯然,後來發展的事實證明,共生(Symbiosis)現象,不僅得到生物學研究的確認,修改了傳統「物競天擇」的進化論,而且被引進其他學科領域並大放異彩,在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逐漸發揮著日益突出的作用。

總之,在中西語境中,共生,symbiosis ,兩者並不完全等同。但是,從翻譯的角度講,共生,確乎能夠傳神地表達出symbiosis的意涵,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甚至具有了比symbiosis更為寬廣的精神境界。那麼,什麼是共生呢?實際上,共生的確切內涵一直都在生成中,在未來的歷史進程中必然會獲得更加豐富的具體內容。這也就是說,與其在理論上定義共生,不如放在實踐中追尋共生概念的可能內涵。職是之故,本文並不試圖為共生下一定義,而是尋求之,仰望之,走近之。我們已經出發,但還在路上。

二、可能內涵:共生概念的思維優勢

共生概念,作為一種哲學思維,可以應用到人類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要想詳細地說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本文所要探討的是共生概念最為殊勝的部分,即與其他類似概念(8)相比,共生概念優越性之所在。

在中文世界,現有討論共生的文章著作,對於「共生」概念的「多元並存」、「異類同生」、「互利共贏」、「和合」、「共生共榮」等層面多有闡發。這似乎給予我們一個印象,共生,與中國當下時興的和諧論並無二致,甚至就是一種特殊的和諧論。實際上,共生哲學有自己獨立的領域,若是從邏輯的可能性空間上來講,共生哲學要比和諧論涵蓋的領域要更為深刻而寬廣。

日本著名建築學家黑川紀章,對共生,不僅有豐富的實踐,也有深入的思考。在《新共生思想》一書中,黑川紀章表現出對於共生思想的卓見,「對於關係很好而且沒有競爭與對立的朋友來說,『共生』是沒有必要的。『共生』存在於激烈的對立、互不相融的要素之中。」(9)這實際上是說,並不是任何條件下都可以使用共生這個詞,在最為核心的層次,那些有激烈對立或者緊張矛盾的情況下,才更能夠凸顯出共生的殊勝作用,也只有在這種近乎生死存亡或者非此即彼的熾熱化狀態中,才最為渴望共生。這就劃清了共生與一般和諧論的界限。黑川紀章還認為,「共生不是片面的不可能,而是可以創造新的可能性的關係。」(10) 這一點同樣值得我們重視。黑川紀章的說法,雖有商榷的餘地,但頗富啟發。不過,這些並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就筆者看來,共生思想還有一個巨大的優越性,而且這也是一般「和諧論」往往未曾達到的精神巔峰,即 「同體共生」思想。(11)

相關焦點

  • MPA資訊:共生理論及其在公共管理學科的適用性研究
    本文追根溯源,考察共生概念演化的歷程,從生物學共生概念的產生、發展到共生被應用到社會科學諸領域的情況,重點分析哲學意義上共生和經濟學意義上共生。隨後嘗試將共生及其理論引入公共管理領域,探討共生範疇在公共管理領域的適用性以及可能的意義和面臨的挑戰。
  • 從「混沌」到「共生」
    從 「混沌」到「共生」(原載於《讀書》 2019年第 6 期, 李玲 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李玲從哲學水平上說,使我們吃驚之處在於混沌是定義自由意志的一種方式,是可以把自由意志和決定論調和的一種形式。系統是決定論的,但是,你說不出來他下一步要幹什麼。
  • 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
    上述缺陷使得以現代性價值體系為指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實踐沒有給人帶來所期待的自由和幸福,相反,它不僅造成了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和唯科學主義盛行,而且造成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啟蒙理性的「祛魅」走向了它的反面,即從擺脫對自然和宗教的束縛,走向了商品拜物教崇拜,西方現代化實踐的結果是工具理性的現代化和效率的提高,但也是物的價值的上升和人的價值的下降。
  • 共生形態 | 紅與藍,蒙德裡安藝術的美感與平衡
    它們分別代表了兩種認知思考的能力:邏輯和創造。音樂,電影,繪畫,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形式,其內核都有一套嚴密完整的邏輯思維蘊含其中。我們不能說這些偉大的藝術創作,完全依靠了右腦的創意,而摒棄了左腦的邏輯。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例如,莫扎特的音樂嚴格遵守了邏輯思維。
  • 沈體雁:倡導城市共生,實現城市善治
    在我們看來,這樣的表述背後,其實就是關於現代城市治理體系的思考,其中,至少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我們重點關注:「一流城市」和「一流治理」,而且,兩者是直接相關的。當然,總書記還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三個明確的方向,分別是「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這也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1、「城市共治共生體」概念的提出首先說什麼是「一流城市」。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
  • 共生:生物進化和多樣性之謎
    大自然中奇妙的共生    1879年德國植物學家德巴利(Henrich Anton de Bary)提出了廣義的不同生物之間普遍存在著「共生」 (living together)的概念。早在德巴利提出廣義的共生概念之前,即1877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弗蘭克(Albert Bernhard Frank)就已使用曾經用於描寫共同生活在社區裡的民眾的詞語「symbiosis」(共生)來描述地衣中真菌與藻類的互惠共生關係。    然而,生物共生這一最普遍、最基本和最有效的生物學機制卻往往被人們所忽視。
  •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直到兩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星雲大師:「地球有了毛病,當然跟著我們人就有了毛病。所以因此人為了要生存,要活的正常、快樂,我們先要把我們的地球安頓好、治療好。「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柔弱的手掌,撫慰世間一切的有情。「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傾聽的雙耳,諦聽自然萬象的天籟。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騰訊研究院聯合IDC中國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
    數實共生,開啟科技行業發展新模式《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以疫情以來經濟和社會發生的新變化為基礎,提出了「數實共生」的理念。「數實共生」即在用戶、企業、產業和國家四個層面,數位技術和工具對傳統模式提供全方位的輔助與賦能,從而實現在全社會不同層級上的提升效率、改善決策與體驗優化,實現數字科技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陸生植物根系與微生物建立多種多樣的共生關係,例如,超過80%的陸生植物可以與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形成共生關係,其中豆科植物還可以與根瘤菌形成共生固氮關係。AM共生與根瘤共生可通過提高植物對磷和氮的獲取能力,從而協同促進植物生長。AM真菌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關鍵環節。
  • 羅崇敏 I 共生宣言
    共生社會是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上帝、人類與自然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人類生命的共同歸宿,是人類生活的共同家園。共生社會,是人類價值趨同、個人智慧湧流、規則守護一切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人性光明、社會和諧、自然衡動的社會。共生社會,是全球範圍內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文化相融化、社會法制化的社會。共生社會,是以人的共生為主體的經濟共生,政治共生,文化共生,環境共生的社會。
  • 藤井旭《伴月共生》出版 分享有關月亮「冷知識」
    藤井旭《伴月共生》出版 分享有關月亮「冷知識」 2016-03-23 22:12:0623日晚,日本天文攝影師藤井旭所著《伴月共生》在北京舉辦新書分享會。天文攝影師、科普作家張超與天文漫畫科普博主EN菌到場,為讀者解讀有關月亮的一些天象,並分享了「如何拍出人小月亮大照片」等趣味話題。  藤井旭,日本山口縣山口市人, 1963年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設計系,1969年與同事一起建立了白河天體觀測所, 著名天文攝影師、作家,著有多部天文及天文科普的著作。
  • 「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完美落幕,手機將帶來全新創作靈感
    手機影像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創作靈感,而首屆「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在雲南完美落幕,多位頂級攝影師與我們一起探討了手機影像創作背後的力量與美。「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授課大師肖全頂級攝影師親臨現場教學與交流在11月22日至24日,這短短的三天內,人像攝影大師肖全和香港藝術攝影師夏永康作為授課導師出席首期「vivo影像+大師實踐課」,跟全國各地的專業攝影師交流拍攝心得和靈感。
  • 「孿生智能」加速人與技術共生共振
    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傳神者大會又提出了「Twinslator」(孿生譯員)的全新概念。劉軍平認為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範式轉換」(Paradigm Shift)的革命意義,它拓展了想像空間,擺脫了長久以來的主客二分的模式。這樣以來,譯者既不是翻譯社會的譯者,也不是心理分析的譯者,更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譯者,而是人工智慧時代相生相伴的技術譯者。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科學家揭示生物共生的奧秘:人類也是共生生物
    但是很多生物學家卻認為兩種生物如果存在著一種生物化學關係,分享或產生酶、蛋白質、氣體等其它化合物,那麼它們也可以被視為共生生物。 按照傳統理論,共生還分為內共生生物和外共生生物。生活在對方的細胞或身體組織裡面(比如鞭毛蟲的例子)的稱為內共生。外共生生物是指其生活在另一生物的身體之上。除此以外,科學家還把共生分為括偏利共生與寄生。
  • 亞洲虎與知識分子的共生之謎引關注:湖北畫家「逆襲」中國社會學會...
    他將自己多年來對傳統中國哲學的領悟,對中國古代文學和繪畫作品的涉獵,融入其藝術創作實踐,用以與哲理最貼近的藝術語言,傳達豐富的哲學思想,體現深遠的文化精神。特別是其取材於老虎等動物題材的繪畫作品,以重視人之外的自然理念,傳達了「人法地」的「道法自然」共生哲學。他試圖剖析亞洲虎與知識分子共生之謎的論點,引起不少學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