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2021-01-16 電子發燒友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物聯網智庫 發表於 2019-09-19 15:44:03

物聯網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迄今已20多年,卻未能像網際網路一樣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和衝擊。物聯網的核心動能在哪裡,是淪為網際網路的延伸和附庸,還是構建出一個劃時代的社會形態和新經濟形態?

一、競爭簡史

早期的人類大多數生活在經常遷徙的小團體中,以採集、漁獵、畜牧為生。各部落之間是分散的,彼此之間幾乎沒有接觸。一萬年前農業革命開始了,它緩慢地橫掃整個世界,形成了村莊、部落、耕地及新的生活方式,人類第一次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群居組織。

工業革命以蒸汽機以及電力帶來機械化大生產,這種大規模的分工,標準化的流水線作為新的生產力迅速摧毀了上萬年的農業經濟,促使人類邁入了工業社會。我們可以看出工業化的核心動能是建立在能量動力增長基礎上的規模效應。

為了配合工業經濟的規模效應,新興的企業主階層讓產品標準化,解放農奴獲得足夠自由流動的勞動力,讓更多的人成為中產階級從而具備消費能力,擴建鐵路滿足大規模的運輸。甚至學校和家庭,也成為了有利於工業化生產的後備組織。股份公司和複式記帳法的發明也都為工業時代的規模效應做了鋪墊和基礎。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以信息連接能力引發的網絡效應,給傳統生產力的工業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善於利用網際網路的新生力量,通過建立連接掌握更多的用戶,取代了傳統的信息和銷售渠道,成為了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的入口。

網際網路發展到移動網際網路,再進入萬物互聯,我們發現單靠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難以成為撬動下一個經濟形態的槓桿。無論是風華正茂的網際網路還是堅實依舊的工業化似乎都難以把人類帶入萬物互聯的智慧社會。筆者認為「共生效應」將作為一個新的奇點,成為智慧社會新的整合者,構建出新的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

二、共生效應

1. 極客共生

工業化推動農業社會的基本單元由家庭向企業轉變,網際網路產生了平臺這一規模更大、協作更靈活的組織形態,隨著物聯網的不斷深化,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這種基於極客之間自由協作的形態將越來越具備成長的技術和產業基礎。

極客泛指具備創造力的產品開發者。工業化大生產強調的是生產型的工匠精神。數字經濟時代,極客精神越來越重要,很多的網際網路平臺都是始於一個極客團隊,通過將一個擊中用戶痛點的功能做到極致從而收穫巨大用戶量,然後再擴展為平臺。

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極客,幾乎不存在和外部產業深度融合的問題,也就不存在協作溝通的效率難題。網際網路以連接優勢自己生成內容,不需要和傳統企業密切合作就能形成自己獨立的生產力,造成的結果是高度中心化的贏家通吃,剩者為王。但我認為未來在物聯網時代,社會將是更加協同的共生體,協同的效率和利益分配機制將成為制勝的關鍵要素。

物聯網時代,連接不再局限於信息傳播層面和商品交易層面。生產和生活本身的一切硬體設備都將被連接。基於比特的數字經濟的極客,和基於原子的工業經濟的極客,需要跨界協作。工業機理模型更重因果關係,大數據模型更注重找規律,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出現行業專家與大數據專家的認知和行動偏差影響協作效率,這時候極客之間的協作效率將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核心動能。

譬如智能家居需要智能化極客和家居廠家工程師(也可稱之為家居業極客)的協作。這種協作不僅是為了達成交易的測試或者售後運維,而是共同創造一個物聯網屬性的新產品。在智能家居早期的京東微聯和阿里小智平臺都沒有重視這種共生型關係,而是試圖將自身用戶流量進行單向轉化。這種極客共生效應存在於智慧工業、智慧城市等一切物聯網新形態。

物聯網的價值在於加快了從基於產品的分工向基於知識的分工演進,構建了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從而推動經濟增長。模塊化對於智慧型社會,就如同勞動分工對於工業社會一樣。未來的物聯網上不再僅僅是手機、衣服等產品的交易,還將出現研發設計能力、測試試驗能力、生產製造能力、物流能力等生產能力的交易。物聯網時代的協作不是穩定的明確分工型的協作,而是基於共識的共生型協作,有著共同的目標願景和多方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

2. 人機共生

2009年 6月,通用電氣的研發人員給CEO傑夫·伊梅爾特展示一款渾身是傳感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這款發動機能夠實時傳回航班的數據。伊梅爾特意識到這些數據可能與渦輪發動機本身一樣寶貴,然而通用電氣卻沒有能力利用這些數據。自此開始,伊梅爾特開啟了通用電氣人機共生的數位化轉型。

哈耶克認為,市場經濟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系統。如今企業已不再是傳統的生產經營者,也越來越演變成一個信息處理系統。物聯網時代的設備,從工業時代的從屬被支配的地位,越來越成為人類的夥伴。機器變得具備自主能力和學習能力,擺脫了只是作為能量轉換工具的地位,越來越具備信息知識優勢。亞馬遜每天都會改變 250萬次定價,價格策略是由一套計算程序所決定的。在每一天的每一個瞬間,這個程序都能為每個產品定出最佳的價格。

物聯網不斷突破網際網路的原有邊界,讓更多的硬體設備互相連接。但感受這種連接帶來的效率和體驗提升的還是背後的人。再高級的智能終究還是工具,說到底是人對工具應用的不斷升級。康德認為萬物之中只有人是自身的目的,而不是工具。現在很多的智能產品,之所以不具備粘度,是忽略了產品背後的人的交互體驗場景。

人類因為認識使用工具而成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但過分地仰賴工具卻有可能使自己走向不歸路。技術的最佳用途是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性。未來的用戶關係既是數位化的又是人性化的,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創新將是必不可少的。企業的數位化系統是根基,但人的因素才能左右勝負。拼多多的商業邏輯是將電商從「人找貨」模式變為「貨找人」模式。拼多多CEO黃崢認為,新電商不再把活生生的人當作流量,只有服務好人和對人足夠尊重,人群才能聚集成力量。

西洋棋冠軍卡斯帕羅夫在輸給了IBM的深藍機器人後,2005年他組織發起了一場人機自由組合的大賽,結果無論是單個的大師還是最強大的計算機最後都敗給了人機協作的組合。事後卡斯帕羅夫認為,由人類和機器組成的隊伍可以完勝最強大的計算機,人類的戰略指揮加上機器的戰術執行會產生無比強大的威力。

「硬體通用化」和「服務可編程」能夠很好的將工業化的規模效應和物聯網的共生效應結合在一起,將機器的標準化和人服務的個性化結合在一起,使得企業由傳統項目型業務向產品型業務演進,從而大大提升項目開發效率。以人的體驗和交互為目的的智能化,打通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的數字孿生,讓比特世界的高效來優化提升原子世界的生產力。

3. 產消共生

農業時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分工和交易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比例很低。工業時代帶來的分工,讓生產和消費出現背離。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交易和流通,是為了把產品變成商品。供求的背離使市場營銷成為生產者的首要目標。

工業革命後的歐洲人均GDP在200年間增長了50倍,但是生產力中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用在開闢市場的工作上。現在諸如此類的基礎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以往用於開闢世界市場系統的大量資源可以投向其他目標。現在即使是在人氣旺的商店,一個過於主動推銷商品的售貨員也會成為顧客立刻走人的理由。同理,今天網上的彈窗也變得少見。現在企業經營者需要把目標放在如何幫助和激勵消費者構建產消共生型經濟上。

網際網路通過連接用戶,讓生產者和消費者關係更加密切,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供求背離的狀況,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買賣雙方的對立關係。作為數字時代核心的生產資料,數據的歸屬權問題遲遲未能解決,隨著數據量指數級的攀升這種失衡將不斷激化。物聯網時代,全社會將通過數據所有權的解放運動,推動消費者和用戶成為生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業和客戶將不再只是單一維度的交易買賣關係,而是共生共贏的夥伴關係。

1955年,海德格爾做了一場題為《技術的追問》的演講。他說,技術的本質絕不是技術,而是一種看見自然的方式,是讓所有本質上的東西自我揭示,成為人類可以加以利用的潛在資源。當年比爾·蓋茨給微軟設定的使命是讓每個家庭,每一張辦公桌上都有一臺電腦。如今納德拉計劃將微軟塑造成以「云為先」為特徵的生產力與平臺提供商。他認為微軟的存在是為了打造可以賦能他人的產品。

在數位化產消共生型的用戶關係中,公司將提供服務的部分責任轉移給了用戶。如果用戶可以駕馭消費以及使用產品的數位化的過程,那麼用戶的滿意度也將相應地提高。數位化帶來了自我控制,從售前到售後,用戶在各個階段都享有更多的控制權。因此,公司需要對產品形態做出大幅調整以適應用戶的期望。

有了自我掌控,用戶將不再那麼仰賴公司的友好態度。物聯網時代,傳感器的廣泛使用使得將這種自我控制演變為自動化成為了可能。自動化是自我掌控的終極形式,未來的用戶關係也就變成了自動化了的用戶關係。這種趨勢不只會影響商界,還會影響整個社會。麻省理工學院已經提出了「你的網際網路」的理論,在這個網際網路裡,用戶控制著所有的個人數據、流程和關係。從傳統報刊到新浪門戶,再到百度搜索,今日頭條,我們可以看出用戶對於信息獲取的自我掌控權的不斷提升,當然這一切對於萬物互聯的智慧社會還遠不夠。

來源:物聯網智庫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共生效應與成才土壤
    人們把植物界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事實上,「共生效應」 在人類社會也廣泛存在。英國的卡文笛實驗室從20世紀至今培養了大批優秀科學家,其中包括25位諾貝爾獲獎者。一個實驗室何以造就這麼多卓越人才?一個重要原因是,這裡打破了「文人相輕」的怪圈,倡導並養成了密切合作的風氣。
  • 職場效應之:共生效應、投射效應、互惠效應
    共生效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我們,都會互相影響職場共生效應: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有不同的分工,那就需要不同的是人做,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儘可能地打開自己,與團隊合作、互相學習、探討,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經歷、知識結構、技術專長、思維方式等都不一樣,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暴露出自己的短處,讓自己也能學習到別人的長處
  • 高考議論文經典素材及適用話題:共生效應
    高考議論文經典素材及適用話題:共生效應 2012-02-06 15:57 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李蘭所
  •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和植物一樣,人們聚在一起也是共生的關係,群體之間存在著互相吸引、互相照應、互相促進的關係。這對於職場人士更加重要,只要認識到「共生效應」,有一種共生的心態,不管你處於什麼樣的群體,不管群體中別人給你的定位有多高,你都可以從別人那裡發現精彩。
  • 無錫:物聯網與集成電路如何實現「共振效應」? - 南風窗網
    在這種強烈的共振效應下,各產業間的融合正激發出市場的活力,資源源源不斷向無錫聚集。這類大的龍頭企業能產生巨大的外溢效應,加速無錫的產業升級換代。所以這不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投資,帶來強大的集聚效應。」
  • 「共生效應」來告訴你答案
    但是現如今卻不一樣了,年輕人似乎不把離婚這件事當回事,他們不考慮離婚會帶來怎樣的後果,社會的輿論對他們來說也是毛毛雨,他們只要覺得目前這段婚姻讓自己不高興、不舒心,那就離。聽起來,人們的自我意識似乎在不斷崛起,可是卻又透露著一種絕望,婚姻像是成為了兒戲,閃婚同樣也可以閃離,沒有了深思熟慮,只有一時興起。
  • 不一樣的心理學:共生效應,成功優秀、自律的人,遵循的行動指南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5篇——共生效應。這種好朋友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吸引,其實是受到共生效應的影響。何為共生效應?在大自然中,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會顯得身材矮小,沒有生命力;而當與很多同類植物共同生長時,個個長得根深蒂固,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充滿活力。人們將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 怎樣對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進行數據上的分析
    怎樣對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進行數據上的分析 企業網D1Net 發表於 2019-09-18 15:10:43 邊緣計算可以將計算能力放在數據源附近,這對提高分析能力是一個福音。但是什麼阻止了企業的實施呢?
  • 物聯網技術可以怎樣改變動物的生活方式
    物聯網技術可以怎樣改變動物的生活方式 物聯之家網 發表於 2020-01-14 14:36:22 物聯網改變了人類互動和生存的方式,但人類並不孤獨。
  • 深圳的城市共生
    在自然界,共生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就有細菌共生在刺胞動物體內,實際上,共生關係貫穿了整個地球生命史,是地球上包括細菌病毒在內的所有物種演化機制
  • Silicon Labs磁性傳感器為物聯網時代帶來現代化霍爾效應開關和...
    打開APP Silicon Labs磁性傳感器為物聯網時代帶來現代化霍爾效應開關和位置感應 廠商供稿 發表於 2017-09-07 10:29:44
  • 女到中年,還想讓男人愛你入骨,就要學會運用「共生效應」的原理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女人要到中年還想讓男人愛你入骨,就要學會運用共生效應。共生效應指的是一定的參照群體中的人們,在從事日常的勞動工作和學習時受到群體中成員的智慧能力以及以往的勞動成果的影響,在思維上獲得啟發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現象。這種效應經常會發生在群體成員之間,是不經意間、潛移默化的,所以經常會用在兩性關係中。
  • 「共生效應」請了解一下
    那麼,何為共生效應呢?了解一下。《共生理論小型經濟》中就有解釋,它所產生的自然現象主要是相互機制,組合在一起生存發展。在自然界有這麼一種現象,單獨生長的植物同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的植物相比較時,會顯得單調且矮小,而眾多植物生長的卻是枝繁葉茂。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
  • 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共生環境、共生原理、分別是指什麼?
    象參量反映的是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一組指標,這組指標從不同角度分別反映共生單元的外部特徵,而且象參量也具有動態性,隨時空的變化而變化。在共生關係中,質參量和象參量之間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共生單元的的相互關係。在共生單元分析中,反映共生單元特徵主要有共生度、共生係數、親近度、同質度、關聯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維度等六個指標。
  • 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 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原標題:左邊養魚右邊種菜,「農政齊民」用「魚菜共生」探索新農業早在1500年前,中國人就開始使用在稻田中養魚的方法來祛除病害
  • 「物聯網+人工智慧」怎樣落地美業?貓咪智能:與機構一同實踐
    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SaaS、機器人、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在選擇應用場景時,都會把美業作為選擇之一。於是,這些年我們看到很多新技術在美業裡的投放和試用,有的技術已經驗證成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業尤其是門店的效率;有的技術驗證失敗,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在美業裡真實存在的應用場景,且該場景是能真正提高門店效率。
  • 異性之間,想要達到「深愛」的程度,往往需要懂得「共生法則」
    異性之間,想要達到深愛的程度,往往需要懂得「共生效應」法則。什麼是「共生效應」?「共生效應」,是指一定的參照群體中的人們,在從事日常的工作勞動和學習時,受到群體中成員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勞動成果的影響,在思維上獲得啟發能力以及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現象。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群體之中,成員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並且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現象。
  • 共生心臟起搏器丨真正意義上的植入式自驅動醫療電子器件
    受生物共生現象的啟發(例如根瘤菌與植物間的共生),他們提出了基於植入式摩擦電納米發電機(iTENG, implantabl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的共生型心臟起搏器(SPM, symbiotic cardiac pacemaker)。SPM可將心跳的能量收集起來驅動起搏電路發出脈衝;這些脈衝同時又刺激心臟,使出現異常的心臟恢復正常。
  • 傳感器對物聯網有多重要
    本文介紹了一些常見的物聯網傳感器。 在物聯網(IoT)生態系統中,有兩點非常重要:網際網路以及諸如傳感器和執行器之類的物理設備。如圖1所示,物聯網系統的底層由傳感器連接性和收集信息的網絡組成。該層是物聯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與下一層即網關和網絡層建立網絡連接。
  • Nature綜述:菌根共生的獨特性和共性
    相反,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對AM的偏好可能反映了菌根共生對種子品質的積極影響。對玉米和小麥等作物的研究表明,菌根植物種子更大,營養含量更高。僅這一觀察結果就表明了一種直接的代際效應,對菌根種子植物的成功具有明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