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地球,本是懸浮在宇宙的細小微塵。

46億年前,因緣具足。佛經記載,由地、水、火、風四大化合而成,並在其它星球的滋養下,演變成眾生共住,萬物俱全的美麗家園。直到兩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

星雲大師:「地球有了毛病,當然跟著我們人就有了毛病。所以因此人為了要生存,要活的正常、快樂,我們先要把我們的地球安頓好、治療好。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柔弱的手掌,撫慰世間一切的有情。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傾聽的雙耳,諦聽自然萬象的天籟。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明亮的眼睛,發覺天地無盡的寶藏。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慈悲的心意,保護地球寰宇的生態。」

……

敬請觀影鳳凰衛視精選節目《地水火風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相關焦點

  • 胡雪峰喇嘛: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出席論壇並做了題為《尊重包容,和諧共生——以佛教緣起共生理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主題發言,鳳凰網佛教摘錄胡雪峰喇嘛發言如下: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在歷史的長河中,佛教為世界和平、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全人類是一個因果相連、自他相依的整體,地球是我們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在這個全球化、法治化、網際網路+的新時代背景下,維護世界的和諧幸福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和平、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齊心協力,交流互鑑,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人類唯一的智慧抉擇。
  • 《地水火風》:人類開發資源使地球生態混亂
    佛經記載由地、水、火、風四大化合而成,並在其它星球的滋養下,演變成眾生共住,萬物具全的美麗家園。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慈悲偉大的佛陀,我要向您訴說內心不平的現象。我們居住的地球,被摧殘得生病了,地、水、火、風地球的問題病得嚴重。解說:4月14號清晨7點49分,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 藏傳佛教緣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論意義——劉俊哲
    四大是指地、水、火、風,五大是指地、水、火、風、空,六大是指地、水、火、風、空、識,七大是在六大的基礎上加上能見之性的「見」。其中地水火風四大是物質元素,「空」包括虛空即人身中的口鼻等空竅。四大之「大」是指既能造一切色法(物質性事物),且遍及一切色法之意。
  • 傣語講座【地水火風/四大元素】2020
    四大元素就是地元素(固體)、水元素(液體)、火元素(體溫)及風元素(氣體)。四大元素(Dhātu 或Mahā – bhūta)普遍上被稱為地、水、火、風,應理解為物質的基本元素。它們在巴利文被稱為:Pathavī - dhātu、Āpo - dhātu、Tejo - dhātu、Vāyo - dhātu;也可譯為固性、粘性、熱能及動能。
  • 朔州四小: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朔州市第四小學利用這樣一個特殊契機,進一步對學生加強人類生命共同體的教育,讓學生深刻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生死與共、和諧相處的生命關係。為了引導廣大師生將關愛家園、保護環境的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開展了「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系列線上主題教育活動。主題活動從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入手,深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同時進行環境和生命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活動中,各班以「釘釘班級群」為平臺,開展了以環保為主題的線上隊會活動。
  • 共生效應:將別人的智慧收為己用!
    實際上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很難有所進步,也很難看得更遠,永遠都是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天空。如果一個人缺乏低姿態的心,那他就如同一個盛滿了驕傲的容器,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進入其中,被自己吸收利用,最後只能讓差別演變成差距。就算在最好的團隊中,這種人也不會重視其他人,總是以我為主,無法看到「共生效應」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有一顆謙虛的心,要明白思想比結果更重要。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之所以能夠相互依存,根本原因在於人們所進行的物質資料生產勞動,他指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的「共生」一詞表明,正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僅使人與自然發生了關係,而且也使人和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關係與變化使人與自然構成了「生命共同體」。
  • 《白蛇:緣起》今秋將在北美市場上映,中國風與英文配音的混搭
    華納兄弟與追光動畫合作的動畫電影《白蛇:緣起》,將於今年秋天在北美市場上映。該片在北美的發行權由GKids獲得,配音有中文原聲和英文配音版,白蛇的英文名字是Blanca。網友在得知這一信息之後,紛紛表示要去看一遍英文版的《白蛇:緣起》,試圖從這部衝向北美市場的中國動畫電影裡尋找民族自豪感,同時也給這部作品加油打氣。當然,對於這部動畫電影推出英文配音版本,很多網友也高呼有爭議,表示對於中國風加英文配音的混搭套餐會感覺非常的奇怪。
  • 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也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 解密天珠: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是指珠身上面天然形成金木水火土五行形狀圖騰的天珠奇石。   人工鑲蝕金木水火土五行天珠是指在珠身上面用人工的方法鑲蝕上金木水火土五行形狀圖騰的天珠。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鳳才認為,走向生態文明必須進行生態治理,其積極內涵在於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消費方式、生活方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要從觀念、制度、措施等多方面著手,通過多主體參與,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共建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 地水火風 彈彈堂手遊四元素寵物實戰點評
    上古傳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構成。而元素有靈,《彈彈堂手遊》成功召喚四元素之靈,陪伴玩家一起並肩作戰! 第七大道《彈彈堂》頁遊原班人馬傾情打造,騰訊首款多人對戰彈射遊戲《彈彈堂手遊》S1賽季現正火熱開啟。升到60級以後,寵物在戰鬥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然而橙色神寵難求。
  • 羅崇敏 I 共生宣言
    失去共生,就失去一切生物,失去一切生命,人類不復存在,地球不復存在,宇宙必將消亡。 人類社會是在共生中成長的,是在共生與獨生的博弈中發展的。共生充分體現著人的真、善、美、愛;深刻表徵著人類的自由、民主、正義、和平與幸福。獨生則顯現了人的假、惡、仇、恨,製造了獨裁、專制、暴政、戰爭、血腥和災難。
  • 《白蛇:緣起》再發劇照 蛇妖半人半蛇造型詭異
    《白蛇:緣起》再發劇照 蛇妖半人半蛇造型詭異 中國風搭配魔幻元素 經典傳奇的全方位升級《白蛇:緣起》作為一部脫胎於中國經典IP《白蛇傳》的全新國漫魔幻大作,在影片內容和畫面上可謂下足功夫。創作者們將中國古典元素髮揮到極致,在「河中孤舟」的劇照中,一葉扁舟悠然於河中,河面映出兩岸高山,搭配幾縷水霧,將中國古典的審美傳統表現的淋漓盡致。
  • 星雲大師:宇宙地球如何形成 原來佛經早有記錄
    儘管說到天,很多時候指廣袤的宇宙空間和縹緲星河,但對於現實的人生來說,天是我們頭頂的大氣層,地是我們腳下的大陸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載我」,中國人更有天為父地為母的觀念,此間的「天地」,其實便是我們所居的地球。 為了解釋天地是怎麼來的,古人設想了盤古開天地的故事。《幼學瓊林》一開始即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是對天地成因簡單而樸實的闡述。
  • 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作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建偉、許晴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目標化,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要求。這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標誌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邁入新階段。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建議從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物聯網的共生效應是怎樣的
    一萬年前農業革命開始了,它緩慢地橫掃整個世界,形成了村莊、部落、耕地及新的生活方式,人類第一次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群居組織。 無論是風華正茂的網際網路還是堅實依舊的工業化似乎都難以把人類帶入萬物互聯的智慧社會。筆者認為「共生效應」將作為一個新的奇點,成為智慧社會新的整合者,構建出新的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 二、共生效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