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風》:人類開發資源使地球生態混亂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解說:地球本是懸浮在宇宙中的細小微塵,46億年前,因緣俱足。佛經記載由地、水、火、風四大化合而成,並在其它星球的滋養下,演變成眾生共住,萬物具全的美麗家園。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宗長):慈悲偉大的佛陀,我要向您訴說內心不平的現象。我們居住的地球,被摧殘得生病了,地、水、火、風地球的問題病得嚴重。

解說:4月14號清晨7點49分,青海省玉樹縣發生7.1級地震。

海地官方就已經起出2萬具屍體,10萬名死者可能只是最少的估算。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零4秒,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地動山搖。

廣東近日遭逢五月第三輪暴雨天氣,江西全省受災人口突破90萬人。

「莫拉克」已把寶島變成廢墟,除了高雄縣「莫拉克」還重創屏東縣、臺南縣。

海嘯襲擊東南亞,斯裡蘭卡災難最重,馬來西亞、緬甸和孟加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

冰島火山再有新一輪的爆發,對航空業的影響是自911襲擊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澳大利亞警方表示,連日的山火已經導致189人死亡。

這場沙塵暴是河田11年罕見的。

最大的沙塵暴肆虐整個河西走廊。

澳大利亞東部正遭受著紅色沙塵暴的襲擊,同時還經歷著非正常溫暖氣溫的影響。

緬甸風災造成了13萬多人死亡,200多萬人無家可歸,但軍政府救災反應遲緩。

路易斯安那州在內的美國南部地區,曾遭到「卡特裡娜」颶風的襲擊,並造成1600多人死亡,100多萬人流離失所。

星雲大師:佛教有一句話叫做「四大皆空」,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尤其是火、水、風,在佛教裡叫做三災,三災八難啊。人在世間上,可以說與三災八難在奮鬥。

解說:據佛經記載,一旦宇宙進入「壞劫」的階段,大三災將伴隨著飢餓、瘟疫和戰爭的小三災,毀滅有情世間的一切眾生。近年來我們生存的地球災難頻傳,難道是在應驗佛陀兩千多年前預言的劫難?「世界末日」真的到來了嗎?

星雲大師:在佛教裡面有講到這個宇宙的成立,所以到了最後「火燒初禪天,水淹二禪天,風吹三禪天」,那個不曉得多少萬億年後的事情。

解說:儘管佛經中所記載的末法時代遙遙無期,但近百年來,急功近利的人類盲目開發資源,使地球的生態環境日益滑向混亂的深淵。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威脅,終有一日,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存亡。
 

相關焦點

  •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
    地水火風 緣起再生:人與地球的共生智慧(圖片來源:資料圖片)地球,本是懸浮在宇宙的細小微塵。佛經記載,由地、水、火、風四大化合而成,並在其它星球的滋養下,演變成眾生共住,萬物俱全的美麗家園。直到兩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一切發生了改變……星雲大師:「地球有了毛病,當然跟著我們人就有了毛病。所以因此人為了要生存,要活的正常、快樂,我們先要把我們的地球安頓好、治療好。「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您給我們柔弱的手掌,撫慰世間一切的有情。
  •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資源
    簡單理解,「生態足跡」可以直觀地顯示一個人或者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消耗了多少地球資源」。  以最新的2007年「生態足跡」計算表明,人類的生態耗竭已經超過50%,這表示地球需要1.5年的時間來產生人類所用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換句話說,人類需要1.5個地球來滿足生活和生產活動對資源的需求。
  • 餘謀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係
    今天,人類棲居的現實的地球,已經不是原來的純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類活動改變了的「人類學的地球」(馬克思),或「社會的地球」。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指出,自18世紀晚期開始,地球已進入最新地質時代—「人類世」時期。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既不能脫離自然來看待歷史事件,也不能脫離社會來看待自然事件,人、社會與自然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要以生命共同體的整體性觀點看待人、社會與自然的關係。
  •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文章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生態問題,對現行生態補償措施進行了評價,並提出了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和經濟行政法律等措施對我國礦產資源進行生態補償。        二、國內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現行手段及評價         (一)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的國內有關法律政策         1986年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這是一部有關管理、勘查、保護、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基本法律,使礦產資源受到了法律的保護。
  • 如何與這顆資源有限的星球和諧共處?地球生態超載日的推遲為我們指...
    關注中國綠髮會,訂閱綠色未來近日,致力於生態保護和減速全球氣候變暖的國際組織「全球足跡網絡」,就2020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發布了一篇評論文章,闡述了人類關注地球超載這一概念的重要性,並呼籲人類時刻謹記節約、保護生態資源。在此,綠會國際部將文章進行了編譯,以饗讀者:新冠病毒使人類的生態足跡開始減少,地球生態超載日也比去年推遲了三個多星期。
  •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六年級上《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一、學習目標抓住關鍵句,說出課文主要內容。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體會課文是如何一步步得出「保護地球」這一結論的。
  • 資源環境領域專家世界地球日訪談
    適逢世界地球日,就如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本報記者採訪了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三位專家。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如何珍愛地球,與自然和諧共生?其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為保護地球助力,你都做過哪些事?快來曬出你的行動吧!#珍愛地球#@自然資源部聯合新浪微博共同發起。
  • 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
    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支撐人類發展需要幾個地球     問:牛先生,您在演講中有一個觀點: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辦法攫取、使用地球資源,那就需要3或4個地球支撐人類發展。科學家們有沒有具體數字來證明人類高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危害?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地球超載日」提前到來:人類已用光本年度地球資源
    這可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好日子,到達Earth Overshoot Day意味著地球在這一天開始進入了本年度生態赤字狀態,也就是說,人類已經在8個月的時間裡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總量。據GFN的數據稱,人類在今年的8月9日已經用完了這一年地球的可再生資源總量,並且開始提前透支了明年的資源。比如我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遠超出了海洋和森林的吸收能力,人類的捕魚速度和森林採伐速度也超過了魚類的繁殖速度和樹木的生長速度。滿足人類活動所需的資源量超過了地球這一年能夠再生的資源量,這比以往歷史上達到生態超載的日期都要早。
  • 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
    如今更有我國的「嫦娥系列」在進行著月球探索,據以往的月球勘測來說,發現月球存在許多資源,而如果人類把月球上的大量資源運回地球,會發生什麼呢?,因此,月球表面有著各種各樣豐富的礦物資源,每一座環形山(月坑,近似於圓形)、每一個隕石坑都相當於一個天然的礦床,如果人類開發了月球上的這些堪稱資源寶庫的地方,那麼會獲得豐厚的礦產資源!
  • 地球發來「欠費通知」:人類本年度資源額度已用完
    「地球超載日」(又稱生態負債日)是全球足跡網絡為了提高人類對生態足跡的關注發起的活動。這一天,地球再生、可供人類使用一整年的自然資源總量將被用盡。而超過這一天的資源使用,都是人類在向未來「借」資源。  這個超載日每年都會提前,顯示人類過度使用生態資源,超越地球的生物承載力。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與對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中的一種,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形成的有用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賦存於地殼內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為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提供原料。
  • 人類之後的下一代地球霸主,極有可能以垃圾為生存資源
    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霸主,是因為現在的地球生態適合人類生存。或者顛倒過來說,人類更適應現在的地球生態環境。樹不高不低,草剛剛沒膝,小型家畜安全溫順,氣溫在能忍受的範圍內。上一代地球霸主用自身貢獻出來的煤炭、石油等等一系列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對人類來說,塑膠袋、電子產品、有毒有害氣體、放射性礦石,就是無法入眼的垃圾。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地理素養】新高考——海洋資源與開發
    2.綜合思維:從經濟、技術、環境等多角度綜合分析各種資源開發利用的影響因素,利用前景。 3.地理實踐力: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它地理工具收集海洋資源的特點與應用前景,及開發技術,能對某種海洋資源的開發有理有據提出開發對策。
  • 既要重視資源、環境,更要重視生態系統
    在地球生物圈中,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需要資源和環境的支撐,而滿足這一需求的前提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如果人類只顧及自身需要利用資源、環境,而不顧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勢必對其他生物乃至整個生物圈造成傷害,並最終危及人類自身。
  • 「人類消耗的資源已需1.5個地球提供」
    新華社記者 王橙澄 王新明  「世界上許多地區包括中國,都已出現『生態赤字』。人類消耗的資源已經需要1.5個地球提供,遠遠超過生態承載力。」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項目官員朱迪說,「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方式,到2050年,我們需要3個地球來提供人類消耗的資源。」
  • 本年度地球資源已用完!透支模式已開啟……
    我們生活的地球也可以透支,而且,還有準確的日期。日前,國際環保組織《全球足跡網絡》(GFN)發表年度報告,指出人類於7月29日,已將2019年地球所有天然資源配額消耗一空,包括水、土壤和潔淨空氣均被用盡,使2019年的地球透支日成為歷年來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