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1998年開始主持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報告,曾於1994年出版中國第一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專著《持續發展導論》,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先鋒人物之一。
在剛剛閉幕的北京自然科學界與社會科學界聯席會議—2010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參事、亞洲低碳經濟促進會會長牛文元先生發表的基調報告,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和陣陣掌聲。牛先生見解獨到、深入淺出的演講,把「為什麼要走低碳經濟與世界城市建設之路」這一專業性很強的話題,具象為幾個地球能承載人類的「生態足跡」的生動闡釋。日前,他接受了《思想者》的採訪。
支撐人類發展需要幾個地球
問:牛先生,您在演講中有一個觀點: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辦法攫取、使用地球資源,那就需要3或4個地球支撐人類發展。科學家們有沒有具體數字來證明人類高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造成的危害?
答:世界銀行的一個報告指出:整個20世紀的100年,人類消耗了2650億噸的石油天然氣,消耗了1420億噸的煤炭,消耗380億噸的鋼、7.6億噸的鋁、4.8億噸銅。根據各方的預測,21世紀的財富總量將超出20世紀3~4倍。所以,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提取資源的辦法,那麼我們想想地球能夠支撐得了嗎?大約需要3~4個地球,其實指的就是這個。
從全球範圍來看,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地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這是目前的現狀。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一個說法,地球上的生態承載力逐漸下降,而人類消耗掉的可以為你提供資源和供養的生態足跡實際在上升,而且,今天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預計到2050年人口達到90億人(現在已經接近70億人)。人口的增加,資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退化,其實已經非常嚴重地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
問:看來,當我們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福祉的同時,常常忘了大自然的價值,很缺少危機意識啊。
答:是的。人類只有在遭遇危機的時候,才記起了自然的價值。然而,一旦我們忽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和基礎的時候,災難就要到來了。
北京能成為「世界城市」嗎
問:很多人認為中國的GDP總量很高,但人均很低、綠色競爭力也較低。所謂「世界城市」之路並非坦途,所以,一些人也會有疑問:現在提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有什麼依據呢?
答:據我所知,北京「世界城市」的提出是在去年下半年,為什麼要提出,我們用數據說明這個問題。有數據表明,中國在未來20年的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這不是我們自己說的,幾乎所有的預測都這樣講。
的確,按人均我們不是很高,但是經濟總量應該是在全世界的前列,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經濟上趨於領先地位的大國,一個經濟分量將佔全球20%以上的大國,若沒有「世界城市」的出現,這是不應當的。
因為,「世界城市」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徵,也是體現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一個標誌,因此「世界城市」的提出和建設就當然會落在現在——我們必須要認真去思考的這個時間點上。
問:您認為,一個城市要成為「世界城市」,最重要的構成因素是什麼?
答:要想成為「世界城市」,形成條件大概有這麼幾個基本的要求:是必須有特定的人口數量、空間規模、經濟強度、社會成熟度、人居適宜度、環境緩衝能力和生態自淨能力、獨特的創新能力和文明推進能力的綜合表達。少了哪一條都不可能成為「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具有創新、促進、引導世界維持財富遞增、生態平衡、追尋人與自然和諧以及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號召力地位。如果沒有這種號召力也不可能成為「世界城市」。
同時,「世界城市」還得具有國際優勢、制度優勢、社會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的領袖氣質,因為世界城市不是評比,也不是投票,是人們在心中自然而然承認的。有一句俗語:「不圖一時亂拍手,但求他日暗點頭」——真正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世人暗暗佩服稱讚……我覺得這是「世界城市」獲得的最高獎賞。
綠色:世界城市的基礎理念
問:您在演講中提出,建設「世界城市」首先要有綠色理念的基本內涵。我理解,如果把高碳生活比喻成灰色,綠色理念就是強調一個城市的發展向低碳生活轉變吧?
答:這肯定是基本內容之一。因為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搖籃,自然遵循特定的進化規則,人不可能違背這種進化規則來發展。自然是最美、最和諧、最有效的典範;自然提供了城市活動的所有資源,自然承納了城市代謝的一切汙染物,生態平衡是城市發展不可逾越的標準,綠色文明是城市進化的頂級標誌。這就是我們建設「世界城市」必須要有綠色理念的基本內涵。
問:強調建設「世界城市」走綠色之路,其實質就是要達成尊重自然、達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那麼,您認為發展綠色世界城市的基本「動力」是什麼?
答:綠色世界城市有兩大主線:其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向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光索取不回饋,災難最終還是留給了我們。其二,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即人際關係、代際關係、區際關係、利益集團之間的關係,達成互利和諧,共建共享。
建設綠色世界城市是獲取「可持續能力」與「發展紅利」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生態平衡、生態精神、生態理念、生態倫理」在社會生活中的必然體現。綠色之路是「世界城市」文明進步與全球普世價值的共同要求——是一個人類文明進程當中所必須達到的高度。
誰來推動綠色世界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用什麼來推動?當然無外乎就是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關係的調優,這兩者之間完美的配合就是基本動力。
問:按您的設想,建成綠色世界城市更具體更微觀的「元素」是什麼?
答:其實,我們可以按照三個基本元素去逼近我們想像的綠色世界城市的要求。
第一,尋求發展的「動力」——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創新永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本動力,假如我們墨守成規、不思上進,怎麼可能有動力?綠色世界城市就建設不起來。
第二,尋求發展的「質量」——最大的質量就是城市和自然要取得平衡。就是我們說的資源節約、循環高效、環境友好,如果沒有這一元素的注入,也不會實現建設綠色世界城市的目標。
第三,尋求發展的「公平」——社會和諧,共榮共享。建設綠色城市,有了動力,質量也不錯,但是成果的分配,不是惠及全體社會成員的,是為某一個利益集團服務的,這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綠色世界城市。
從自然的綠色到社會的綠色,二者的總和就是世界城市的綠色之路。
必須通過的三條倒U型曲線
問:在演講中,您提出建成綠色世界城市必須通過三條倒U型曲線和依次通過三個「零增長」的臺階,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答:所謂三條倒U型曲線:其一,是業態構成的倒U型曲線,這就是要調整經濟結構。比如,橫坐標是財富的增長,縱坐標在業態上的表達,就是你的第二產業(以能耗和物耗較高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在整個財富積累過程所佔的比例中,開始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然後到它的頂點,再隨著財富的增長這個比例開始下降,基本上要走到這條路上。比如北京,現在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提倡智慧產業,提倡戰略性新興產業,其實做的就是這件事。加速業態結構的倒U型曲線,從左側通過頂點到右側的倒U型進展。
其二,是生態應力的倒U型曲線。一開始在人均GDP比較低的時候,要想積累財富,生態環境受到的幹擾和破壞越來越大,然後到一定強度,到它的頂點,隨著人均GDP的繼續增長,開始向右側生態環境受到的應力下降。中科院曾經計算了全世界133個國家,無一例外,都遵守這個規則,中國也不例外。世界銀行的一個計算指數表明,美國人均GDP是在達到11000美元,日本是在達到9000美元的時候轉過了它的頂點,開始走向曲線的右側。中國總體來講只有3000美元,但是對於北京來講,應當開始進入向右側倒U型曲線逆轉了,北京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了。
其三,是貧富差異的倒U型曲線。從社會貧富差異較大走向貧富差異較小的倒U型曲線右側。
這三條倒U型曲線,基本上應該是宏觀走勢的認識,也是衡量建立「世界城市」的定量標誌。
問:三個依次通過的「零增長」臺階是指……
答:所謂綠色世界城市必須依次通過三個「零增長」的臺階——首先,人口自然規模達到零增長。比如,北京據我估計,除了移動人口和機械人口在增加以外,本身的自然增長率已經將近於零。這個零增長達到以後,才能進入到第二個就是資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
問:在現實中,如何理解資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
答:通俗地說就是如果明年北京要增加10%的GDP,那我就告訴你,一度電也不多給了,一噸水也不多給了,當然這樣增加這個10%難度是很大的,那就必須依靠技術創新、依靠管理創新、依靠制度創新。國際上提出的一個口號叫做「四倍躍進」,即用比現在低一倍的資源和能源,創造比現在高一倍的財富,這個要求就很高了。這兩個「零增長」臺階達到了,才會指望第三個臺階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
所以,從理論上考慮這三個依次的「零增長」,就是指人口自然規模達到零增長-資源環境的消耗速率達到零增長-生態環境退化速率達到零增長,最終實現「解耦發展」,即通常所謂的「脫鉤發展」。
北京世界城市的綠色之路
問:具體而言,您認為北京要提高綠色競爭力,實現綠色世界城市的目標,應該抓什麼?怎麼做?
答:我認為,北京必須經歷五大革命性的轉移——
一、要經歷從傳統型業態向現代性業態的革命性轉移。以紐約為例,在13個業態組成中居前4位的分別是:金融保險業、專業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與管理相關的服務業,在整個國際貿易中這四者佔將近50%,財富的積累主要靠這四個領域。綠色世界城市更要注重從傳統的貨幣資本管理走向自然資本管理,(資源銀行、環境銀行、生態補償銀行、碳交易銀行)的創新體系。
二、要經歷從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的革命性轉移。在現代世界城市當中,傳統的零售業、批發業只佔10%左右,而80%以上的財富來源於以知識與智慧為依託的服務經濟與生態經濟,這個北京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要經歷從末端產品向源頭綠色創意產品的革命性轉移。獲得源頭綠色創意產業對完整產業鏈的領導能力、獲得與供貨商訂立戰略聯盟的能力、獲得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可控能力、獲得向微笑曲線兩端順暢延伸的能力。
四、要經歷從打造名牌向創造綠色標準的革命性轉移。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獲得核心技術能力、獲得市場領導能力的話語權、獲得全球定價權,引領世界綠色標準制定,將技術產品和服務產品推向原創性水平。
五、要經歷從國家城市向世界綠色城市的革命性轉移。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的世界號召能力,具有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依據能力,具有引領世界綠色發展的創新能力,具有世界一流的生態產業的集聚高地,具有公共服務均質化的公平典範,一直到成為國際權威性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等總部的首選地。
我期望,北京在構建綠色世界城市的總體戰略中,將成為全球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型增長極,將成為全球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共平臺,從而實現綠色發展、文明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以嶄新的綠色世界城市形象展現在全球的文明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