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2021-01-15 騰訊網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儘管生物承載力一直在逐漸增高,但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生態足跡已是生物承載力的2倍,生態赤字在逐年擴大。

國合會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僅低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生物承載力居全球第三位,僅次於巴西和美國。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課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James Leape擔任項目組組長,成員包括WWF中國辦公室戰略總監及副代表李琳、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教授謝高地等人。

生態足跡是指為滿足人類的資源消費和吸納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數量。生態足跡的核算,結合生物承載力核算,能夠辨識一個國家、區域或全球是否生活在其生態系統可承受的範圍內。

國合會的一項研究表明,2007年全球人均生態足跡是2.7全球公頃,而同期的人均生物承載力為1.8全球公頃,生物承載力的需求超過當年生物承載力50%。這就是說,人類在2007年一年所消費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產生的二氧化碳,需要地球生態系統一年半的生產才能滿足。但同時應該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後果有些是不可逆的。

報告稱,碳足跡是生態足跡最大的組成部分。與全球生態足跡的組成相似,中國2007年的碳足跡佔生態足跡的54%。生態足跡的增長主要是由碳足跡增長引起的。

報告分析,目前,個人消費模式的轉變已經超越人口因素,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已日益成為中國碳足跡增長的推動力。報告稱,「根據對中國家庭消費生態足跡的分析表明,碳足跡增長主要來自於對住房、交通、商品和服務消費的增長。」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人均生態足跡與城市化水平直接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國城鄉之間的人均生態足跡差異非常明顯,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的人均生態足跡要多0.9~1.8全球公頃,為其1.4~2.5倍,並具有快速拉大的特徵。原因在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和能源利用結構差異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一個「全球工廠」,中國的生態足跡與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特點。報告稱,中國進口包含的生物質生物承載力中約20%用於直接消費,35%用於國內貿易再分配,45%用於國際貿易再分配。如果將生物質產品和工業製成品進出口進行完全生態足跡核算的話,中國不僅是商品貿易淨出口國,也是生物承載力淨出口國。

報告同時稱,中國生物承載力總體上是從西部流向東部,從鄉村流向城市,生物承載力的輸出地區因承擔了過多供給功能導致生態資源出現退化。

從地域上看,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較大的區域有廣東、山東、江蘇、河南、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合計佔全國生態足跡的53%。在31個省份中,有29個省份的碳足跡佔其區域生態足跡的比重超過50%。

研究顯示,1985~2008年期間,全國只有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個省區一直是生態盈餘的,即其生物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

報告建議,堅持低碳化和生態化的城鎮化發展方向,引導和推廣低碳消費方式,運用資源配置手段平衡生態赤字,嘗試製定促進生物承載力合理流動的國內貿易政策。

報告同時建議,在全球生物承載力流動中,中國應當制定並實施一定的貿易管制政策,約束高耗能、高碳足跡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避免從生態退化區進口生物質資源,以促進全球貿易的生態公平,維護中國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國合會1992年由中國政府批准成立,主要任務是交流、傳播國際環境發展領域內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環發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向中國政府領導層與各級決策者提供政策建議。本屆國合會主席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

相關焦點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本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眼下,我國80%的省份生態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雲南和海南是生態盈餘的。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政府深知這一點,並以加速建設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報告分析表明,2005至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增長速率較之前五年總體有所放緩,生物承載力持續增加;同時,中國人均消費水足跡不到全球人均水平的一半,中國對水資源的消費總體上相對節約和高效。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均生態資源稀缺、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國家,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這兩者的比較可以得出生態盈餘、生態赤字兩種情況。這是一種用土地面積來 度量經濟發展、判斷人們的消費是否可持續的方法。而讓國內的讀者知道國外生態足跡的最新研究發展,讓省內的人知道本省的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情況,是邱教授進行項目研究並寫下《福建省生態足跡核算探索》的原因。要完成這些研究,核心的計算方法少不了。教授以舉例子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形式,給我們解釋了公式中的生態足跡、產量因子、均衡因子等要素的意思。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產業升級,以大數據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的升級,確保在生產、交換、分配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現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信息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態意識,不推託責任;五是精準管理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中國的城鎮化在未來還有3個「1億人」其實我們也知道,實際上再到2030年的時候,中國可能還要有4億人口從現在的鄉村走進城市,這都是我們面臨的挑戰。2015-08-28 15:33:07李琳: 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在中國生態足跡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右面那張圖上城市的城鎮化率和中國整個生態足跡的增長率是相一致的,都是正相關的。城市化率高,生態足跡也高。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生態環境破壞按面積罰款:旨在放大「生態腳印」 | 上海法治報評論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並將「生態環境保護」列入「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再次重申「生態文明」,並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綠色發展」的目標更為明確。現如今北京市實施「破壞了生態環境,按面積罰款」,乃是「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一項有力舉措。
  • 生態足跡如何幫助中國創建可持續發展社會(圖)
    國合會2007年年會現場   中國網記者前方報導:今日(11月28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簡稱國合會)2007年會在北京長城飯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合會主席曾培炎、國合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國合會副主席特普費爾先生和布倫德先生、聯合國副秘書長環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先生、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以及有關國家和國際機構的代表、駐華使節的代表等出席了會議,共同就《創新與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主題展開討論。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總幹事裡皮在會上作了發言。
  • 《江西的生態足跡》:傳遞綠色崛起的"江西智慧"
    書評:解讀一部生態報告文學的深刻啟示意義滕運    近兩個多月來,一部由華廈 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紀實性報告文學作品《江西的生態足跡》(上、下卷),以其「切觸到與當今時代、個人利害攸關的重大主題」,正引起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並產生廣泛影響。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專家稱生態系統萬一崩潰人類將無法生存
    環球足跡網絡日前發布報告稱,如果人類仍以目前的速度消耗資源、生產廢物,那麼到本世紀30年代初,為滿足人類需求,則將需要兩個地球的資源;這種消耗水平可能造成主要生態系統的崩潰。生態系統的崩潰會給人類造成什麼影響?全球生態系統會不會真的崩潰?
  • 中國「旗艦物種」多數瀕危 熊貓亞洲象數量回升
    邵競 製圖  晨報記者 餘志輝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下簡稱「WWF」)發布了題為《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的調查報告。該報告從生態足跡、水足跡和地球生命力指數等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變化。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2017-12-09 16:52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