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儘管生物承載力一直在逐漸增高,但生態足跡增加的速度遠高於生物承載力的增長速度,生態足跡已是生物承載力的2倍,生態赤字在逐年擴大。
國合會的統計顯示,目前,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僅低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生物承載力居全球第三位,僅次於巴西和美國。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課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總幹事James Leape擔任項目組組長,成員包括WWF中國辦公室戰略總監及副代表李琳、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教授謝高地等人。
生態足跡是指為滿足人類的資源消費和吸納廢物所需要的土地和水域數量。生態足跡的核算,結合生物承載力核算,能夠辨識一個國家、區域或全球是否生活在其生態系統可承受的範圍內。
國合會的一項研究表明,2007年全球人均生態足跡是2.7全球公頃,而同期的人均生物承載力為1.8全球公頃,生物承載力的需求超過當年生物承載力50%。這就是說,人類在2007年一年所消費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產生的二氧化碳,需要地球生態系統一年半的生產才能滿足。但同時應該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所造成的後果有些是不可逆的。
報告稱,碳足跡是生態足跡最大的組成部分。與全球生態足跡的組成相似,中國2007年的碳足跡佔生態足跡的54%。生態足跡的增長主要是由碳足跡增長引起的。
報告分析,目前,個人消費模式的轉變已經超越人口因素,對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已日益成為中國碳足跡增長的推動力。報告稱,「根據對中國家庭消費生態足跡的分析表明,碳足跡增長主要來自於對住房、交通、商品和服務消費的增長。」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人均生態足跡與城市化水平直接相關。研究顯示,目前中國城鄉之間的人均生態足跡差異非常明顯,城鎮居民比鄉村居民的人均生態足跡要多0.9~1.8全球公頃,為其1.4~2.5倍,並具有快速拉大的特徵。原因在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消費差距和能源利用結構差異等共同作用的結果。
作為一個「全球工廠」,中國的生態足跡與其他國家有著不同的特點。報告稱,中國進口包含的生物質生物承載力中約20%用於直接消費,35%用於國內貿易再分配,45%用於國際貿易再分配。如果將生物質產品和工業製成品進出口進行完全生態足跡核算的話,中國不僅是商品貿易淨出口國,也是生物承載力淨出口國。
報告同時稱,中國生物承載力總體上是從西部流向東部,從鄉村流向城市,生物承載力的輸出地區因承擔了過多供給功能導致生態資源出現退化。
從地域上看,2008年中國生態足跡較大的區域有廣東、山東、江蘇、河南、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湖北,合計佔全國生態足跡的53%。在31個省份中,有29個省份的碳足跡佔其區域生態足跡的比重超過50%。
研究顯示,1985~2008年期間,全國只有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個省區一直是生態盈餘的,即其生物承載力大於生態足跡。
報告建議,堅持低碳化和生態化的城鎮化發展方向,引導和推廣低碳消費方式,運用資源配置手段平衡生態赤字,嘗試製定促進生物承載力合理流動的國內貿易政策。
報告同時建議,在全球生物承載力流動中,中國應當制定並實施一定的貿易管制政策,約束高耗能、高碳足跡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避免從生態退化區進口生物質資源,以促進全球貿易的生態公平,維護中國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國合會1992年由中國政府批准成立,主要任務是交流、傳播國際環境發展領域內的成功經驗,對中國環發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向中國政府領導層與各級決策者提供政策建議。本屆國合會主席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