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2021-01-15 財新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該報告指出,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雖然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的生態足跡已經超過自身生物承載力(自然資源再生及吸收碳排放的能力)的一倍,即需要兩個國土面積才能夠生產所耗資源和吸收碳排放。其中碳足跡是中國生態足跡中比重最大的部分,1961年至2008年間,所佔比重從10%上升至54%。

相關焦點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這份報告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下稱「國合會」)聯合發布,它研究了在世界資源持續緊縮背景下,中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於自然環境。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合會秘書長祝光耀說:「未來20年將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中國城市碳足跡遠高於農村 須轉變消費方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周麗麗 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北京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起,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2030年需要兩個地球資源
    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和《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近期先後公布,有專家據此提醒,如果繼續以超出地球資源極限的方式生活,到2030年,人類「將需要兩個地球來滿足需求」——  人類生態耗竭已超五成 中國生態足跡量全球第二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第一財經記者從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了解到,今年1月,《京津冀區域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報告》通過專家論證。這項研究於去年6月啟動,由環保部環境規劃院承擔技術牽頭工作,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環科院協助技術支持,在總體技術路線與框架基礎上,分別開展本省市環境承載力評價,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組織的對京津冀區域大氣和水環境承載力進行評價。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這就是,當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積容不下這隻巨腳時,其上的城市、工廠就會失去平衡; 如果巨腳始終得不到一塊允許其發展的立足之地,那麼它所承載的人類文明將最終墜落、崩毀> 生態足跡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態足跡,二是生態承載力。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本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稱,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我國消耗可再生資源的速率開始超過其再生能力,出現生態赤字。眼下,我國80%的省份生態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內蒙古、新疆、雲南和海南是生態盈餘的。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上海人口膨脹 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   中新社上海1月13日電 (記者 陳婷婷)中國特大型城市上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承載力面臨挑戰。
  • 「耕育足跡」大足跡促進三生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國生態志願者喚醒人類必須從無止境、無節制的使用地球資源、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回歸到生態生活、生態消費的新生活態度,進而引領社會發展方式更經濟有效,生活更和諧、生態更健康。1、「耕育足跡」概念與資源、空間承載力「耕育足跡」(大足跡)是包括生態足跡、碳足跡、水足跡、氣足跡等生態指標的集成的基礎上,結合耕育理念與生態志願者一起倡導「生態生活、生態消費
  • 自然資源已耗盡?人類還能做什麼—新聞—科學網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全球生態足跡網絡》報告顯示,截止7月29日,人類已用光2019年全年的水、土壤和清潔空氣等自然資源定量,地球從此進入生態赤字狀態。7月29日也即成為「地球生態超載日」。 與過去20年相比,今年的「地球生態超載日」系史上最早,提前了2個月。 消息一出,引發了廣泛關注。人類已無生態資源可用?地球被透支到了怎樣程度?
  • 創新驅動生態發展 用「大數據」記錄生態足跡
    人民網貴陽電 7月8日,中瑞對話分論壇--「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論壇舉行,來自瑞士、美國等國家的政府官員和貴州、四川環保界的專家,圍繞生態決策創新、良好湖泊合作等話題展開了探討。一是保護優先,劃定生態紅線,把森林、湖泊、飲用水這些對人類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東西劃定紅線,保護起來;二是產業升級,以大數據為統領,推動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的升級,確保在生產、交換、分配等領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實現可持續;三是創新驅動,通過技術進步、改變消費行為、信息的全方位應用和互通,做到綠色發展;四是共建共享,靠所有生活在地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民族,喚醒生態意識,不推託責任;五是精準管理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並表示將將水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作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基礎材料,根據不同承載狀態提出差異化管控措施。   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我部組織編制了《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