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國生態債務表公布 中國生態足跡超承載力2.2倍
如果日本居民只消耗本國國內生產的生態資源,那麼以目前的狀況,他們需要7個日本。換句話說,日本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的7倍。(更多獨家財經新聞,請加微信號cbn-yicai)同樣,中國的生態足跡也是自己生態承載力的2.2倍。
-
城市人口承載力,多大才合適?
從城市規劃角度看,每個特大城市人口承載力的約束條件應包含這樣一些主要內容,如建設用地規模和結構、人口密度、交通設施和公共運輸、城市安全和環境保護等。目前,我國一些特大城市的人口布局和規模合理性程度與國際發達城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比如,一些國際大城市的建設用地,一般佔城市總面積的20%—30%。而我國一些特大城市城鎮建設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要超過40%以上。
-
上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考察之三:與香港差距不是一點點
與香港相比,浦東新區的人口承載力還不足。 澎湃資料 楊一 圖 (一)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的國際比較 為了準確衡量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的水平,增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能力,可通過與國際發達城市進行比較來反映相關問題。
-
中央定調區域發展新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人口承載力
會議明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的作用,並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的說法在近年來的區域經濟政策中並不常見。
-
提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 助雄安新區建設目標實現
當前,新區 3 縣人口密度僅為 726 人/平方公裡,單位面積年經濟產出 1 355 萬元/平方公裡,與上海浦東新區(人口密度 4 523 人/平方公裡,單位面積年經濟產出針對水資源短缺、地表水質汙染和洪澇災害風險等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限制因素,提出 4 點對策建議。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和產業結構,調控區域資源環境壓力。堅決實施非首都功能疏解措施,並將雄安新區人口規模控制在 500 萬以內,防止出現北京人口未減而新區卻聚集數百萬人口現象;發展低耗水、無汙染現代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體系。多途徑調水,適度控制溼地和森林面積,提升水資源承載力。
-
上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考察之一:500萬人是個啥概念
上海和浦東新區的土地資源究竟可以供養多少人口、如何提高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已成為上海和浦東新區關心的重要問題。 澎湃記者 徐曉林 圖 上海和浦東新區將面臨嚴峻的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態勢,上海和浦東新區的土地資源究竟可以供養多少人口、如何提高土地資源承載能力,已成為上海和浦東新區關心的重要問題。浦東新區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能力問題已提到了政府議事日程上來,對浦東新區進行人口承載力研究意義重大。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此表引用自《生態足跡模型下的人口適度規模研究—以常德市為例》供給側:生態承載力的計算就很簡單了EC= N* ec = N*ΣAi* YF* EQFEC: 生態承載力N: 人口數
-
北京人口疏解承接區綜合承載力排名 順義位列第一
在子報告《多點支撐的人口疏解和承接研究--基於北京市四區的比較分析》中,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鄢聖文指出,沿著"空間——城市——人"遞進和"人——(產)業——城市"倒逼的思路,著眼於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四個重點人口疏解和承接區域,通過經濟承載、資源承載、生態承載三個子系統構建區域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採用熵權的TOPSIS模型對四個區域進行整體評價和分子系統評價,發現順義區各子系統排名均靠前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備考乾貨】環境承載力、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都是什麼重要概念?
單從可以供養的人口數量看,環境承載力包含各種資源,例如土地資源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礦產資源承載力等,很顯然各種資源承載力所能供養的人口不盡相同,就像是木桶的許多木板,有長有短,但是決定環境承載力的是最短那塊木板,這就是環境人口容量。
-
談談環境承載力
但環境承載力真的像」地基承載力、橋梁承載力「一樣,有一個最大承載量麼?本文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承載力客觀存在。最簡單明了的事實就是我們中國,超過94%的人口分布在黑河騰衝線的東南一側。廣大的西北半壁,佔全國土地面積57%土地只承載了約6%的人口。即便如此,還有所謂「孔雀東南飛」的人口流失問題。
-
WWF:人類自然資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 (記者 馬述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13日發布了《地球生命力報告》。調查分析指出,熱帶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經超出了地球生態承載力的50%。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相對於其他規模的城市,大城市受制於自然資源的影響相對較小,但自然資源仍是大城市承載力的一塊短板,尤其是居民賴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等。隨著大城市人口的聚集、生活生產消費的膨脹,對自然資源的消耗相應增加,可供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的比重卻在逐漸降低。 2.經濟因素——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城市人口因經濟因素而聚集。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十四五」期間,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面臨著區域人口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人口流動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全球化與國際經濟、全球科技合作與科技博弈等諸多挑戰。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吸引了大量「鄉—城」遷移人口集聚。2019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突破 60%,城市群的發展從「規模集聚」向「功能提升」轉變。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林娜 「資源環境是生態文明的承載體。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個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生態環境部: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極星環保網獲悉,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詳情如下:關於開展水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和《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關規定,做好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
-
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生態腳印
有一種說法:「人口是定時炸彈。」人口爆炸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至2050年,地球人將會多至90到100億。198),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萬,估計到2016年世界人口就會達到73億。於是不斷有人問,人口如此增長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嗎?答案要從兩個方面來談,如果光從地球面積來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僅僅一個歐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億人。問題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飯、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費、耗能、排汙和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積來分配是不科學的,必須用「生態腳印」的概念來評估。
-
環保部:正開展全國範圍內環境承載力研究
此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要求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狀態或條件下,一定的區域範圍內,在維持區域環境系統結構不發生質的變化、環境功能遭受破壞的前提下,區域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
-
上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考察之二:北高南低與東西差距
上周鬱鴻勝老師為我們分析了浦東整體的人口變化情況,尤其是外來人口的情況。這次發表第二部分,重點關注人口的布局,即浦東各區域的人口分布有何種變化。 浦東人口布局變化分析 2000年到2010年,隨著浦東新區人口總量增長,人口密度進一步提高。2010年,浦東新區人口密度3909人/平方公裡,比上海市高7.7%,與十年前相比,平均每平方公裡增加人口1324人。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從太空我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包括空氣汙染、水土流失和森林火災——這些挑戰都反映在今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但是,儘管地球面臨各類不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壓力,我們還是擁有拯救家園的能力,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的利益,更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