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調區域發展新思路: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經濟、人口承載力

2021-01-18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

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動向。

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等問題。會議明確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的作用,並提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的說法在近年來的區域經濟政策中並不常見。在規模效應的客觀作用下,城市發展不平衡凸顯,出現了「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人口流出並存的現象: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的大城市過度膨脹,城市病嚴重,而產業基礎較差的中小城市人口流失,急劇收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些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紛紛提出了「控制人口數量」的目標,而許多中小城市試圖通過建新城、工業園區來吸引企業和人才。

「以前大家一直認為一些大城市承載了過多的人口,如果突破了城市的承載力就應該限制發展,這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增強這些地區的經濟和人口的承載能力,這一點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在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看來,這次會議將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思想產生重大的變化和深刻的影響。

增強中心城市承載力

城市群一直是中國經濟的重要載體。「十三五」規劃綱要列出了19個城市群,目前承載了全國78%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GDP。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遊等城市群以10.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近40%的人口,創造了超過一半的國內生產總值。

「(本次會議提出的)面向『十四五』規劃的區域發展政策是一定會強調城市群。」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經濟發展本身有集聚作用,中心城市以及都市圈發達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非常重要。

不過,由於交通堵塞、環境汙染等難以解決的大城市病,長久以來無論是輿論還是業界始終都有聲音認為應該走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道路。此次會議則指出,區域政策調整應更加符合客觀經濟規律,中心城市發展思路從「控人口」向「增強承載力」轉變。

目前,這一轉變已經開始在放開人口落戶限制上有所體現。2019年2月發改委發布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此後4月發改委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當中,直接提出了具體方針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超大特大城市要大幅增加落戶規模。

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了遠景目標:到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戶限制逐步消除。

「撒胡椒麵」不可取

而此前,發展小城鎮的思路確實造成了一些隱患。

陸銘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區域經濟的客觀經濟規律是在規模經濟效應的作用下,區域經濟的發展,它在空間上是高度集聚的。因為它是基於區域經濟發展的規模經濟效應。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區域經濟政策是「撒胡椒麵」式的發展模式。每個地方都搞一些工業園,建設一些新城,地方政府又有很強的經濟激勵來最大化本地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增長速度,這樣一來就違背了區域經濟高效集聚發展的特點。

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土地資源的配置上。大量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被分配給了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遠離大港口,遠離交通基礎設施線,甚至有些山區裡的地方也得到了大量的建設用地指標。而由於缺乏發展製造業和發展城市的比較優勢,不少新建的新城和工業園出現了閒置。

「這種增長方式不可持續。」他對記者表示,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地區之間高效流動的方式本應該是向著回報比較高的地區流動,這樣才能產生比較高的經濟增長效應。然而,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特別是大城市當中,建設用地的指標受到了嚴格的管制,因此導致了區域之間土地資源的錯配。

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也曾指出,長期以來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土地供給向三四線城市傾斜,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明顯背離。由此形成了人地分離、土地供需錯配,這是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過高、三四線庫存過高的根源。

本次會議上提出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而近期,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改通過表決,更破除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由此看來,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及其周邊有望獲得更多的建設用地的指標和發展空間。

「有效」轉移支付

在區域經濟格局強調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宗旨下,城市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仍然需要調節,只不過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地只靠行政規劃的方式,而是要在發展中營造平衡。這一點上受訪專家指出,會議上提到的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

李國平表示,考慮到協同發展,有些地區相對來說可能會落後一些,或者資源環境定位也不一樣,農產品主產區、生態保護區等等不可能搞大規模的產業開發。每個地區有時不同,因此要採取轉移支付等方式來解決平衡問題。適合快速發展的優勢地區,還是繼續發揮優勢;其他地區還是原來的發展路線來走,最後通過國家一盤棋來進行調整。

陸銘則強調轉移支付需要「有效」。他認為轉移支付有三種目標,其中有兩種可以稱之為叫有效的轉移支付。一種是幫助欠發達地區去從事它能夠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另一種就是針對公共服務,例如在人口流出的欠發達地區建一些養老院、醫院、學校等等,實現城鄉間和區域間的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然而,如果想要在欠發達地區發展一些當地並沒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在地理劣勢地區就去建大量的工業園,效果便不會太理想。不僅當地生態可能被破壞,還可能出現閒置現象。因此他建議通過上述政策,未來在人口、土地、轉移支付等方面實現全面市場化改革,推動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和地區之間更加高效的配置,並且能夠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實現有效的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機制,促進地區之間的分工協調平衡地發展。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

相關焦點

  • 中央財經委員會:增強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8月26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問題、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問題。
  • 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帶動引領作用
    2019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2019年第24期《求是》雜誌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中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人口功能優化如何布局?
    「十四五」期間,建設世界級的城市群面臨著區域人口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力協調、人口流動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全球化與國際經濟、全球科技合作與科技博弈等諸多挑戰。 「十三五」時期,城市群作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吸引了大量「鄉—城」遷移人口集聚。2019 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水平突破 60%,城市群的發展從「規模集聚」向「功能提升」轉變。
  • 仲量聯行:縱論區域經濟一體化 城市聯動,協同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以長三角為例,從南京、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到上海,城市燈光毫無間斷。很顯然,該區域的發展是連續性的,城市之間早已相互連接。」仲量聯行中國區研究部總監周志鋒表示,在中國,地圖上最亮的地方恰好是三大城市群所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三個區域也是中國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
  • 以中心城市建設推進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為貫徹落實好這一戰略,應著重發揮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帶動引領作用,提升黃河流域綜合承載力和資源配置效率,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區域發展帶動作用  當前,我國正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心城市與城市群已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因此,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是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有助於增強黃河流域地區間經濟聯繫。黃河流域面積廣袤,部分城市群還處於形成和發展階段,城市間的經濟聯繫相對較弱。
  • 2012.04:大城市承載力研究(羅鳳金等)
    關鍵詞:大城市; 適度人口規模; 承載力短板   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的階段,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實力的增強,城市病也如影隨形;特別是大城市、超大城市這些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區域,資源緊張、環境汙染、交通擁堵、住房擁擠、公共產品及服務短缺等社會問題,已成為城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和短板
  • 探索網絡型城市群發展的優化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一文中指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並特別強調,「要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習近平總書記以上這些重要論述與當今世界多中心化的網絡型城市群發展趨勢相契合,為我國未來的城市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 中國城市群發展潛力排名:2019
    2012年十八大報告指出,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干城市群。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 閻東彬: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重點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
    引言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而實現京津冀一體化,已經上升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城市群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平。
  •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
    但是,長株潭城市群發展也面臨急迫的部分問題。城市群一體化進程相對滯緩,經濟發展轉型仍然艱難,中心城市的樞紐地位偏低,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舊突出,資源緊缺與利用低效並存。這些問題制約了長株潭城市群的進一步提升,也是長株潭城市群未來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
  • 城市人口承載力,多大才合適?
    科學預測方法應從未來看現在  傳統地看,城市人口規模預測,是以目前平均每年城市人口增長量為基礎,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態勢,推算未來5到10年的人口數量。但是,到底這些人口從哪裡來、結構和布局如何,還沒有深入地研究。這樣的人口規模預測方法不盡科學。  傳統的人口預測是從現在看未來,而科學的人口預測應是從未來看現在。
  • 區域交通加力填補空白 軌道上的城市群提速崛起
    在粵港澳大灣區,新開工項目約1000公裡,加快形成以廣深港、廣珠澳和跨珠江口為主軸,「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城市群、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目前,三大區域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朝縱深推進,幹線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已經初具規模。
  • 數據顯示:中國共六城市實際人口已超過2000萬
    (原標題:六城實際人口超2000萬,中央定調轉變公共資源配置方式)
  •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
    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個大思路、大戰略,要通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 《中國城市群地圖集》發布
    Kunzmann 教授所言,城市的未來就是城市群,就是多中心連綿城市區域,具有國際影響意義的城市連綿地帶。每一次擴展結果使得城市群成為輻射帶動能力更強的區域增長中心、國家增長中心和國際增長中心,成為主導國家和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和城鎮化發展格局的核心區,成為世界經濟重心轉移的主要承載地。
  • 肖金成 李博雅:城市群對經濟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隨著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群內的集聚經濟效應將進一步吸引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其集聚,城市群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區域發展空間逐漸由城市群內部向外部地區擴展,對相鄰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溢出效應,實現區域經濟增長。
  • 我國東南部沿海四大城市群,哪個經濟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北方經濟的重要核心區域,也是中國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包括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滄州、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石家莊、邢臺、衡水、定州和辛集十三個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陽市,一共是十六個城市,以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為核心功能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個橫空出世的新區就主要以保定市的雄縣
  • 首都周邊應提高人口承載力 積分落戶政策不適宜
    首都周邊還是應提高人口承載力  - 社論  就河北省而言,充分藉助與首都的地緣優勢,順勢而為,在首都周邊加快培育一批中等城市,提高其承載能力、公共服務水準以及社會化程度,應該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地方若確定了與北京等特大城市同樣的「積分落戶」制度,則不僅會打亂本地民眾進城的節奏,也會對首都人口的分流與疏解產生消極影響。  此外,根據此前國務院公布的《居住證暫行條例》之規定,城區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以及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才可以設定「積分落戶」的門檻,河北的這一實施辦法,似乎與國務院指導精神不符。
  • 北京人口疏解承接區綜合承載力排名 順義位列第一
    在子報告《多點支撐的人口疏解和承接研究--基於北京市四區的比較分析》中,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鄢聖文指出,沿著"空間——城市——人"遞進和"人——(產)業——城市"倒逼的思路,著眼於順義區、大興區、昌平區、房山區四個重點人口疏解和承接區域,通過經濟承載、資源承載、生態承載三個子系統構建區域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採用熵權的TOPSIS模型對四個區域進行整體評價和分子系統評價,發現順義區各子系統排名均靠前
  • ...規劃系列研究之三——「十四五」期間城市群發展要突出五大效應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載體。「十四五」規劃強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強調推動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發展,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十四五」期間我國要進一步發揮城市群的資源集聚效應、輻射帶動效應、要素配置樞紐效應和科創引領效應,打破五大壁壘,推進城市群一體化、深融合和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