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南部一些省市區瀕臨太平洋,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沿海地區,這裡有四個著名的城市群,從北到南是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這四大沿海城市群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和精華所在,那麼,它們中的哪個總量最大?哪個增長最快呢?
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國北方經濟的重要核心區域,也是中國政治、文化和教育的中心,包括北京和天津兩大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滄州、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石家莊、邢臺、衡水、定州和辛集十三個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陽市,一共是十六個城市,以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為核心功能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2017年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個橫空出世的新區就主要以保定市的雄縣、容城和安新3縣為主體,今後這個新區與北京通州副中心是這個城市群的重要兩翼。
京津冀城市群2019年的GDP總量為8.51萬億人民幣,佔全國的8.59%,同比增長-0.45%,區域面積為21.5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24%,人口大約11000萬,佔全國7.8%,人均GDP7.73萬人民幣。按照規劃,北京市將打造成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以及中國的矽谷;天津市打造成北方航運核心區和中國華爾街,河北省打造成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和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處,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以上海直轄市為中心,包括江蘇省的南京、鎮江、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和泰州九個城市,浙江省的杭州、紹興、嘉興、寧波、舟山、湖州、台州和金華八個城市,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和宣城八個城市,一共二十六個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2019年代的GDP總量為23.73萬億人民幣,佔全國的23.95%,同比增長12.2%,區域面積為21.2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的2.2%,人口大約15000萬,佔全國的10.7%,人均GDP為15.82萬人民幣。長三角城市群工業基礎雄厚、商品經濟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外貿出口基地,其帶動的縣域經濟也是全國最發達和最具競爭力的。
海峽西岸城市群與臺灣海峽隔岸相望,是開展對臺合作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基地,以福州、泉州、廈門、溫州和汕頭五大中心城市為核心,包括福建省的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南平、三明、龍巖九個城市,浙江省的溫州、麗水和衢州三個城市,廣東省的汕頭、潮州、揭陽和梅州四個城市,以及江西省的上饒、鷹潭、撫州和贛州四個城市,一共二十個城市。
海峽西岸城市群2019年的GDP總量為6.78萬億人民幣,佔比全國6.84%,同比增長15.31%,區域面積為27萬平方公裡,佔比全國的2.81%,人口大約9240萬,佔比全國的6.6%,人均GDP為7.33萬人民幣。海峽西岸城市群既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和促進祖國統一的平臺,也是銜接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位置,組成輻射中西部的沿海城市群增長極。
珠三角城市群是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最發達的經濟區之一,是我國打造成與紐約大灣區和東京大灣區競爭的世界級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全國四大一線城市的深圳市和廣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東莞、佛山、中山、珠海、肇慶、江門、惠州,一共十一個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2019年的GDP總量為11.33萬億人民幣,佔比全國的11.43%,同比增長4.23%,區域面積為5.6萬平方公裡,佔比全國0.06%,人口大約7110萬人,佔比全國的5.1%,人均GDP為15.93人民幣。珠三角城市群將打造成全國開放創新先進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這四大城市群的GDP總量佔比全國的50.81%,超過一半,但面積只佔比全國的7.31%,單位面積產出率極高,人口佔比全國的30.2%,是人口非常密集的區域。
長三角城市群是經濟總量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區域,增長也非常快,綜合實力第一。海峽西岸城市群是增長最快的區域,但人均GDP最低,也是面積最大的區域,潛力大,祖國統一後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珠三角是人均GDP最高和最富有的區域,但面積和人口都最少,也是我國目前唯一 正式推出的世界性大灣區,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