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學家圈
來源:金融時報
「我國經濟基本面並沒有傷筋動骨。」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日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衝擊,但越是這個時候,越需要從長遠和大局出發,多看到經濟基本面、多注意結構性潛能,多探討發展規律,從而對經濟發展大勢有個基本的判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我國經濟表現出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那麼,這個判斷從何而來?未設定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意味著什麼?我國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新動能在哪裡?針對這些經濟領域熱點話題,劉世錦一一予以了作答。
《金融時報》記者: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對此,您怎麼看?
劉世錦:對於增長目標的評估,我建議採取「相對增長率」的評估方法,即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與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的比值或差值,評估我國經濟的增長狀況。以差值為例,2019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速是2.9%,中國是6.1%,相對增長率為3.2%;假如2020年世界增速為-2.5%,中國為3%,相對增長率為5.5%,就是高於去年的。採取這種方法的背景是,中國經濟已在較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經濟。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所說的「相對增長率」是一種評估增長狀況的方法,而不是可以直接採用作為增長目標的指標。這種評估方法的一個好處是,不必過分拘泥於以往的增長目標,特別是避免用過度刺激辦法去實現常規增長模式下制定的目標,而是在戰「疫」增長背景下,科學務實地制定並實施增長目標。
此外,關於增長目標的設定,我建議採取「中央提要求,地方提指標」的辦法。國家層面可以提出增長目標的相關要求,例如穩就業、堅持高質量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各省級政府可提出量化增長指標。這樣做的好處是,從各自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調動各省的自主積極性;引入地方競爭。國家建立各省發展狀況全面評估和激勵機制,有關支持性政策與各省發展狀況掛鈎。
可以說,今年做出了探索,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的同時,特別強調了就業優先,這對今年和以後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過去我們總強調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反過來也講得通,充分就業也意味著經濟增長達到了潛在增長率。
《金融時報》記者:請問您如何看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您認為,我國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動能何在?
劉世錦: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從長遠和大局出發來看待中國經濟基本面。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出現明顯下滑,是由於意外的超級外部衝擊所致,而非經濟內部出了問題,這是與以往金融或經濟危機的不同之處。
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可以用六個「沒有變」來說明——中國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沒有變;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都市圈城市群發展沒有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內需市場沒有變;立足科技進步推動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沒有變;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優化改革激發活力和競爭力沒有變;堅持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進沒有變。我國經濟具有堅強韌性和巨大潛能的判斷也是基於這些經濟基本面因素的支撐而來。
經濟恢復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疫情持續時間,二是生產能力受損程度。因此,除了儘快控制住疫情蔓延之外,儘可能保護生產力、減輕生產能力受損程度,是短期政策的重點。
值得強調的是,經濟恢復和發展主要靠結構性潛能而非宏觀刺激政策。中國遠高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主要靠的就是結構性潛能。這種結構性潛能,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後發優勢」。通俗地說,是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潛能。
對現階段的中國經濟,不論是短期內應對疫情衝擊穩增長,還是未來一個時期保持中速增長,著眼點、立足點都應該轉到結構性潛能上來。我們還有結構性潛能可用,還沒有到山窮水盡、不得不主要依賴刺激政策的地步。
《金融時報》記者:那麼,您提到的「結構性潛能」在哪裡?
劉世錦:今後5到10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用一個時尚的詞形容,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
所謂都市圈,在空間形態上,就是在一小時通勤圈,或已有核心城市周邊50至70公裡左右範圍內(不同地理環境有較大彈性),發展起一批小鎮或若干小城,相互連接後形成新的城市網絡體系。
從增長動能角度看,小鎮小城要新建改建大量居民住宅、公共基礎設施,小鎮小城之間要用軌道交通等連接,產業聚集的小鎮小城也要有新的產業投資,這些不僅可以帶動消費,還可以帶動大量投資。初步估算,今後10年,都市圈建設每年能夠為全國經濟增長提供至少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不僅為應對疫情衝擊,更是為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然而,目前都市圈建設面臨不少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方面的阻力與約束。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社會反響積極熱烈,對解決都市圈建設面臨的諸多體制機制政策問題,可以說恰逢其時,切中要害。這也再次說明,實質性深化改革是最好的刺激政策。
我建議,以落實中央文件為契機,推出以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都市圈建設的一攬子改革發展計劃,包括有關城市,重點是人口持續流入、發展潛能大的大城市或城市群,加快制定或修訂都市圈建設規劃,並儘早公布,起到提振信心、穩定預期的作用。
來源:金融時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