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資料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7日訊(記者 馬常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最新出版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中指出,我國房地產等終端需求和鋼鐵、煤炭等重要工業品相繼出現歷史需求峰值,增長速度明顯減緩,產能過剩和產品庫存過多等問題突出。
劉世錦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回顧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近40年,我國經濟保持了近10%的高速增長。2008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採取了穩增長的刺激政策,增長速度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回升,並於2011年第一季度到達高點,此後增長速度逐步放緩。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做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人新常態的重大判斷。
劉世錦表示,從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和條件看,巳經或正在經歷著不少重要變化,包括我國15—59歲勞動力人數從2012年開始下降,農民工進城數量減少,工資水平相應上升,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正在減弱;房地產等終端需求和鋼鐵、煤炭等重要工業品相繼出現歷史需求峰值,增長速度明顯減緩,產能過剩和產品庫存過多等問題突出;土地等資源價格上升,部分城市房價高企,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有些方面接近甚至超過承受底線;隨著我國要素成本上升、出口基數增大以及國際市場環境變化,以往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必須更多依靠內需;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房地產與其他領域之間、實體經濟內部出現嚴重不平衡,部分領域槓桿率過高,金融風險增加,經濟增長效率呈現下降態勢。
劉世錦在文中指出,伴隨著這些變化,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轉變,經濟增長轉向更多地依靠消費、服務業和國內需求,更多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改進。相應地,經濟發展階段開始轉換,由過去的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劉世錦認為,儘管我國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每年的增量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依然是最大的。在保持可爭取的增長速度的同時,難度主要在如何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挑戰轉換為新的發展機遇。對此,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亟待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大重要變革。
劉世錦強調,在三大重要變革中,質量變革是主體,效率變革是主線,動力變革是基礎,關鍵是切實、持續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解決好這個關鍵問題,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長速度的同時,開創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