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過坎、滾石上山,武漢企業攻堅克難,全力以「復」。
1~5月,我市重點企業滿產達效,25戶50億元以上工業企業中,21戶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95%以上,好於同期正常水平。
記者6月27日走訪其中5家重點企業,他們表示,將加快產能恢復,開足馬力,向著年度目標衝刺,全力逆勢而上。
關鍵詞【快速復產】
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最短時間復工復產,創造武漢速度
6月19日,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帶領著聯想高管來到武漢,他說,武漢工廠在最短時間實現復工復產,創造了聯想的武漢速度!了不起的武漢人為聯想的復工復產做出了表率。
12天接回7000名員工
4月初,聯想武漢即已恢復滿產。這與通過政府「聯想點對點員工返崗專用車」等方式接回員工密不可分。
高峰時容納1萬餘人的聯想武漢產業基地,復產之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保證員工安全有序返崗。「萬名幹部聯繫服務企業」工作方案裡聯繫聯想的幹部,以及東湖高新區相關部門領導走訪聯想時,現場幫助企業解決人員返崗難點,高新區成立24小時線上工作專班,聯想成為東湖高新區首批採用「點對點包車方案」成功接回員工的企業,12天裡接回了近7000員工。
聯想武漢工廠產線。
全球最先進工廠更加智能化生產
疫情期間加緊自主設計、創新開發「量子線」項目,本月剛投入使用。在這條線上,標準化模塊設備將實現互聯互通,人機可靈活互換,從而合理擴大工位間距。運用5G等技術實現自動化、數位化的智能生產,聯想武漢產業基地可以降低200%的員工密度。同時,生產效率將提高20%。
據了解,武漢產業基地是聯想目前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自有工廠,自2015年以來,聯想在武漢東湖高新區連續五年保持了產值第一和出口第一,出口額連續五年全省第一。近幾年來在智能化轉型升級上持續投入超過億元。
關鍵詞【開足馬力】
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3家工廠「火力全開」,5月銷售超越去年同期
「目前,東風本田產能已完全恢復,銷售也超過去年同期水平。5月公司銷售量更是達到去年同期的117%。」東風本田相關負責人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
日造汽車3000輛以上,達產能峰值
東風本田是湖北規模最大的單體工業企業,去年汽車產量達到80萬輛。自復工復產以來,該公司在武漢的3家工廠火力全開,已恢復到滿產狀態,達到每日3000輛以上的峰值產能。
東風本田。長江日報記者記者康鵬攝
在東本三廠,記者看到,一輛輛整車在流水線上移動,工人們正在有序生產。平均每50.1秒,就能下線一輛汽車。
今年新開15家4S店
除了生產恢復,該公司的銷售網絡也在逆勢擴張。6月6日,東風本田錦鴻錦佳特約銷售服務店開業。這是東風本田今年開業的第15家特約店。截至目前,全國已有557家東風Honda特約銷售服務店開業。
在東風本田友芝友4S店,雖然最近天氣炎熱,但看車的顧客依舊絡繹不絕,熱情高漲。「5月武漢市政府購車補貼政策出臺後,4S店客流提升38%,5月訂單環比提升14%。」東風本田汽車友芝友4S店銷售副總監劉凱表示。
5月,這一家店銷量就突破200臺,目前每天客流量達8.5批次,周六周日接近32.2批次,客流量較之前上漲了近一半,宜昌、襄陽等周邊城市顧客也來店諮詢看車。
東風本田生產車間。長江日報記者記者任勇 攝
新款車7月份量產
產銷兩旺之下,東風本田還在不斷推出新產品。
6月5日,東風本田全新UR-V上市。6月20日,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汽車博覽會,東風本田首次對外發布CIVIC Hatchback(思域兩廂版車型)概念車,並將於今年7月底正式推出量產車。
「我們將進一步加快生產,滿足市場的需求和客戶的期待,並做好防疫工作,助力武漢經濟加快復甦。」東風本田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趁勢而上】
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計劃建光谷研發總部,更多新項目落地武漢
「目前,我們計劃投資12億元,建設遠大醫藥光谷研發總部,建設原料藥研發、多肽組學、高端製劑等多個特色研發平臺,研發線上現有20多個創新產品。同時,我們計劃在光谷生物城建立多肽類藥物中試基地、製劑廠房及生產線。」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正綜合自身優勢,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業務拓展。近期謀劃了一系列動作,加快企業發展。
遠大天天明研發場景。長江日報記者記者康鵬攝
疫情中8款藥品被用於新冠肺炎救治
遠大醫藥成立於1939年,原為武漢製藥廠,是一家集各類製劑、醫療器械和化學原料藥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醫藥企業,聚焦領域包括心腦血管急救、介入治療、呼吸、大五官科、罕見病以及生物健康,擁有48家成員企業。2019年銷售規模突破80億元。
在疫情中,遠大醫藥積極生產抗疫急需的呼吸類、急救類等藥品,保證一線用藥要求。其桉檸蒎、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多巴胺、甲氧明、抗病毒口服液等8款藥品被用於新冠肺炎救治。
高端醫藥產品製造供應中心將落地武漢
相關負責人介紹,遠大醫藥計劃將香港上市公司管理總部遷移至武漢,對全球企業行使投資控股、運營結算、營銷推廣、研發、財務管理等職能,未來打造橫跨內地、香港、美國三地的國際化上市公司。
2018年,遠大醫藥聯合鼎輝投資,斥資100億收購Sirtex公司,獲得了抗腫瘤重大創新藥品——「釔【90Y】樹脂微球」。目前正在辦理國內資質,未來,這一項目也將落地武漢,形成產值超40億的高端醫藥產品製造供應中心。
5月31日,遠大醫藥與比利時的eTheRNA Immunotherapies NV公司訂立股權投資協議,引進信使核糖核酸(mRNA)生產技術,在腫瘤免疫與感染性疾病預防等領域進行研發、生產。
「我們將在激烈的競爭中把握機會,有力促進產業創新孵化、科技人才引進等,為湖北武漢復甦貢獻力量。」公司負責人表示。
關鍵【逆勢增長】
格力電器(武漢)有限公司:增人增產增量,滿負荷生產仍供不應求
「5月份我們工廠滿負荷生產家用空調50多萬套,仍然不能滿足市場需求。」6月27日,格力電器武漢公司生產部部長卜秉彥介紹,目前,武漢格力一方面招聘新員工增加人手,另一方面內部挖潛,成立黨員突擊隊支援生產一線,更新智能化生產設備、優化工序,通過增人、增產、增量多種方式提升產能。
武漢格力總裝車間,自動化生產線開足馬力。長江日報記者郭良朔 攝
快速復產後產能達歷史峰值
武漢格力是武漢市重點製造業企業。2019年,武漢格力生產家用空調582萬套,實現產值110億元。今年受疫情影響,武漢格力停產兩個月,導致部分訂單積壓。3月14日,武漢格力連同在漢54家核心供應商一併獲批覆工。復工後,武漢格力千方百計提升產能。
「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奪回來。」卜秉彥介紹,復工10天,武漢格力產能已恢復60%。到3月底,供應鏈產能已恢復73%。4月5日起,武漢格力工廠機器24小時不停,5000多名員工全員上崗,並恢復雙班生產,產能利用率已經達到100%,但仍不能滿足市場訂單需求。
5月6日,武漢格力出臺了增產計劃,今年5月和6月產能計劃增產20%,家用空調日產量從1.7萬套增至2萬套,月產量達52萬套,公司產能達到歷史峰值。
黨員突擊隊衝鋒支援生產一線
每年4月至9月,是家用空調產銷的傳統旺季。在剛剛過去的「6·18」活動中,格力集團通過網絡直播銷售,創下當天線上銷售破百億的紀錄。作為格力全國重要的家用空調生產基地,來自「6·18」的線上訂單,給武漢格力工廠產能提出新的挑戰。
關鍵時刻,武漢格力黨委決定成立黨員突擊隊,號召黨員帶頭上陣,衝鋒在前,支援生產一線。6月22日,來自武漢格力11個部門的首批22名黨員骨幹集結完畢,加入到工廠的總裝、質檢等生產一線。
幾乎每天都在招聘新員工
與此同時,武漢格力也在招聘新員工入職,通過增加人手來提升產能。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在武漢格力的官網上看到,官網上幾乎每天都刊載招聘信息,有裝配工、操作工、質檢員、叉車司機、焊工等多個職位,轉正後的普工每月綜合收入在5000元以上,關鍵崗位則在6000元以上。
關鍵詞【衝刺目標】
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二期年內有望投產,G6工廠滿產後年產值將逾170億元
6月27日,位於光谷智能製造產業園的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G6工廠內,建築面積約40多萬平方米的白色巨大廠房看上去人不多,一半擺滿了生產線的各種大型智能設備,閃爍的綠燈在提示著生產線的忙碌;另一半留給該項目的二期,關鍵設備完成搬入,年內有望投產,明年達產。
瞄準年內二期全面投產不放鬆
天馬是國內最早布局低溫多晶矽、柔性顯示的中小尺寸顯示領域領先企業。天馬2015年開工建設投資約120億元的G6生產線,也是全球第一條同時點亮剛性和柔性顯示屏的第6代AMOLED生產線,可為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終端產品,VR、AR等新興市場產品,以及智能穿戴、可摺疊設備等提供高品質的AMOLED平面、曲面顯示器。目前,武漢天馬剛性屏和柔性屏均已向品牌客戶量產出貨,出貨量還在進一步提升。
天馬武漢產業基地。姚顯紅 攝
2018年,天馬新增145億元投資建設G6生產線二期項目,瞄準柔性屏,將光谷打造成為天馬OLED總部基地。目前,二期關鍵設備已完成搬入,年內有望投產,明年達產。
將創造逾170億元年產值
柔性已不簡單是「把手機掰彎了用」,除摺疊手機、摺疊電腦、曲面電視外,越來越多終端採用柔性顯示面板,如貼膚的智能穿戴設備、環繞屏音箱、VR遊戲機。未來,生活中的衣服、鞋子、桌布、皮革都可以被顯示、被傳感、被連接起來。
「柔性屏第一階段為曲面形態,第二階段為可摺疊,第三階段則是全柔性形態。」天馬武漢產業基地G6柔性產線高級技術經理繆勝向記者介紹,武漢天馬G6產線正在實現全柔性升級,一、二期項目全面投產後,G6工廠總產能將達到3.75萬張/月柔性OLED顯示面板,可年產中小尺寸AMOLED顯示模組5000萬塊,將創造逾170億元的年產值,推動武漢加速成為全球重要的顯示面板產業基地。(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康鵬張智 通訊員申超 劉昕 史哲魏豔榮 稿件統籌:馬振華)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編輯 | 夏俊俊
文章經授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