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省區碳排放量狀況及減排對策研究

2020-11-24 中國科學院

摘要 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已為世界所公認,其中又以CO2氣體的排放為主。本文針對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費導致的碳排放進行核算,並在省級尺度上對中國1995-2006年的碳排放進行對比發現,碳排放較高的省份集中在消費結構以煤為主的地區,如山西;以及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的地區,如山東、河北、江蘇等省。而一些經濟發達、科技領先的省市,如北京和上海碳排放有明顯下降趨勢。

關鍵詞 碳排放,排放係數,能源消費,省級尺度

1 引言

工業革命以來,資本和能源密集型產業逐漸興起與壯大,伴隨能源消耗產生的CO2等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大量聚集,成為近幾十年來全球溫度上升等一系列氣候變化的元兇。國際社會很早就對此給予高度重視,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通過拉開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序幕,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對主要工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做出了更為明確的規定。此後,能源?螄經濟?螄環境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成為各國決策者關注的焦點。

國際上認為,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面對國際上要求中國減排呼聲的高漲以及2012年《京都議定書》的到期、新一輪談判的到來,中國面臨很大的減排壓力。雖然我國已認識到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並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能源強度降低20%,但2006年除北京外,其餘省份都未能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標任務。因此,了解各地區的碳排放現狀及成因,對於尋找減排的技術路線和區域對策,進而實現整體的控制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擬從省區尺度研究各地區碳排放情況及近年來的變化趨勢,並試圖給出針對性較強的減排措施。

2 計算方法

根據2007年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溫室氣體增加的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燃燒。而其中化石燃料燃燒所導致的CO2排放在2004年佔總碳排放將近95.3%(不包括森林採伐及生物量減少所造成的CO2增加)。

由於目前我國沒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監測數據,因此大部分的測算研究都是基於對能源消費量的測算得來。徐國泉等(2006)在對碳排放進行因素分解時所採用的基本公式為:

即總排放量等於各能源品種消費所產生碳排放量之和。其中, 為i種能源的碳排放係數。

基於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成正比的假設,我們根據折算公式(2.2)把全國總排放量根據能源消費量分攤到各地區:

其中Emsj, Ej分別為j省(除西藏)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費量;Emstotal, Etotal 分別為全國碳排放總量和能源總消費量。

考慮到各地區在能源結構上存在差異,而不同能源品種的碳排放係數又不同,為此我們通過構造各省平均碳排放係數對(2.2)式再次進行折算:

其中Fj為j省平均碳排放係數,F為全國平均碳排放係數,Eij, Ei分別為j省和全國i種能源的消費量,Fi為i種能源的碳排放係數。

3 排放現狀

3.1 平均碳排放係數

平均碳排放係數反映了區域不同能源結構下單位能源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的綜合效應。根據(2.4)式計算的各地區和全國平均碳排放係數如表1所示:

比較中國各省及全國碳排放係數1995-2005年的平均值發現:山西、內蒙古、河北、安徽、上海和江西等省份的平均排放係數較高,尤其是山西和內蒙古,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0%和31%;而青海、海南、新疆、重慶、四川、福建、廣西和北京等省市的平均排放係數較低,尤其是青海和海南,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6.1%和70.5%;此外,天津、寧夏、陝西等省的平均排放係數與全國水平相近。從公式(2.4)可以看出,各地區平均碳排放係數的高低實際上反映了該地區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比重的大小,山西省碳排放係數位居首位,源於其煤炭消費量佔總能源消費87%,而海南、青海的煤炭比重僅有12%和22%,其中海南主要依靠石油,佔能源消費總量的30%。

3.2 總排放量

總排放量反映了一個地區總體的碳排放情況。從能源消費總量看,排在前3位的是山東、河北、山西,但是在考慮碳排放係數的情況下,山西、河北、山東、遼寧、江蘇、河南、廣東排名靠前,總排放量最大。而一些西部省份,如青海、寧夏等省及海南碳排放總量較低。與能源消費比較,考慮碳排放係數後,山西、河北、內蒙古、河南、安徽等省的排放總量有所增加,而山東、江蘇的變幅不大,廣東、四川、浙江、遼寧和北京等省市明顯降低,說明它們的能源結構有助於減少碳排放(圖1)。

從平均增長速度(表2)來看,增速最快的為內蒙古、寧夏、福建、山東、雲南、浙江、河南、貴州、廣東、河北等省份。其中,山東、廣東、河南、河北等省份的總排放量和增長率都明顯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內蒙古具有高達12.78%的年平均增長率,是所有省份中最高的,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減排措施,必然會超過其他省份。寧夏、福建也具有較高的排放增長率,雖排放基數值相對較小,減排形勢不如內蒙古嚴峻,但也需對增長速度進行有效控制。北京、四川年平均增長率最低,海南、青海的平均總排放水平最低。特別是福建,基數本來就不小。由於能源結構中碳能源特別是煤使用量大,山西、內蒙古、寧夏的碳排放份額明顯高於它們的能源使用份額,河北、安徽、貴州、河南等也有類似特徵。

3.3 人均排放量

人均排放量除去了不同地區人口密度對總排放的影響,使碳排放的地域差異更具有可比性,也是國際上進行減排談判使用的重要指標依據之一。

結合聚類分析的結果與圖2,我們發現,山西、上海、寧夏、天津和內蒙古的人均排放量最高,其次為北京、遼寧、河北等省市。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由於是全國的經濟和產業中心,存在著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而我們所採用的是統計部門提供的戶籍人口,如果考慮居住人口,則二者的人均排放水平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另外,由於能源結構的非碳成份低,北京、遼寧、上海、廣東、青海、新疆的人均碳排放比人均能耗下降明顯。

從增長率上(表3)看,人均排放量增長率最高的為內蒙古、福建、山東和寧夏,其次為雲南、河南、浙江、海南、河北、江蘇等省份。此外,上海雖然具有較高的人均排放水平,但增長率較低,四川的人均排放量和平均增長速率都非常低,而北京是全國唯一近12年來人均排放量降低的省份。

3.4 單位GDP排放量(排放強度)

單位GDP碳排放反映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也即經濟增長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高能耗產業。從絕對量上(圖3)看,山西、貴州、內蒙古和寧夏的單位GDP碳排放最多,碳排放係數正向影響在上述四省中依然顯著,尤其是山西,考慮碳排放係數後排放強度增加了接近1倍。而從近11年的單位GDP碳排放增長率(表4)看,各省份均呈下降趨勢,尤其北京下降最為明顯,增長率為-12.81%;降幅最小的為福建,僅為-0.77%。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除山西和北京各自成為一類外,貴州、內蒙古、寧夏三省的單位GDP碳排放次高,同時下降速度也相對較為緩慢,其經濟的能源依賴性沒有很大改觀,未來減排形勢不容樂觀;福建、雲南、海南三省的下降速度最為緩慢,但其碳排放強度也相對較低,未來幾年不會有太大變化;天津、上海的下降速度僅次於北京,單位GDP排放強度也偏低,和北京一樣,基本上擺脫了對能源的高度依賴;而山西雖然近幾年的降幅也很明顯,但其排放強度基數大,減排任務依然艱巨。

4 政策建議

本文假設能源消費與碳排放成正比,利用各省的能源消費數據對全國碳排放總量進行分攤,並考慮了各省能源結構不同所導致的碳排放上的差異,對模型進行了調整。通過對各省碳排放量的分析,得出一些中觀層面上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1)山西省無論是總排放量、人均排放量和單位GDP排放量都是最高的。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該省平均碳排放係數較高引起的(高於全國水平80%),這當然是與該省是產煤大省有關。究其原因煤炭在該省能源消費結構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種結構導致CO2排放增加,另一方面,由於是產煤大省,對能源的使用效率低也導致能耗增加。為此,山西應該大力轉變以往對煤炭的依賴,倡導低排放能源,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節能,從節能爭取減排降低。

(2)山東、河北、江蘇等工業大省由於其第二產業比重均超過50%,尤其是山東,2005年達到57.4%,相比1995年47.4%的水平提高了10%,這一時期雖然能源強度降低,但是能源總消費量提高了1.69倍,這是造成其總能耗量2005年躍居首位的主要原因。對山東的調查可以發現,許多韓資、日資企業為了規避國內的環境壓力,到這個地區生產。因此對於這些省份來說,在推進產業升級和企業壯大時,必須堅持環境法律法規和考慮特殊的政策。

(3)內蒙古的碳排放總量和人均排放量在所有省份中增長最快,導致該省平均碳排放係數較高。主要是因為該省近12年能源消費量大幅上漲,2006年比1995年增長了3.4倍,基本上可以認為,內蒙古作為落後地區,已經開始了工業化,但是這個工業化更多地接受了傳統產業的轉移,工藝相對落後,導致節能減排效率低。由此在工業化進程中,堅持技術進步,對轉移企業有所選擇,是內蒙古實現節能減排的關鍵。同樣,寧夏和貴州兩個西部省份排放強度較高,雖然近年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經濟增長仍伴隨著較高的碳排放水平。由於兩省經濟較為落後,在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過程中難免會產生較多的碳排放量。在不影響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應以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和利用清潔能源為主。內蒙、寧夏、貴州地處西部的東部,他們接受中部淘汰的產業,因此在這些地區堅持有關的技術進步是節能減排的關鍵。

(4)北京和上海的減排效果最為突出。其人均排放增長率都是最低的(北京的人均GDP排放為負增長,上海也僅為1.5%),而二者的單位GDP排放指標也是降低速度最快的。可能主要源於第二產業比重的下降(北京下降14.67個百分點,上海下降8.61個百分點),這是因為北京和上海正在發生經濟結構轉型,正在發展成為全國貿易樞紐、金融樞紐和研發樞紐城市。這當然是其他省區難於學習的,不過,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江蘇、廣東、山東、浙江是產業創新和新技術應用的主要地區,這些地區應可以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出貢獻。

主要參考文獻

1 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http:

//www.ipcc.ch/ipccreports/ar4-wg3.htm

2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

方案,http://www.gov.cn/gzdt/2007-06/04/content_

635590.htm, 2007.

3 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 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

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 中國人口?螄資源與

環境,2006,16(6):158-161.

Study on the Status of Carbon Emission in Provincial Scale of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its Emission

Wang Zheng Zhu Yongbin

(1 Institate of Policy and Mangement, CAS 100190 Beijing 2 East China Normal Univsertiy 200062 Shanghai)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in the world that Green House Gas (GHG), induces the Global Warming, with the emission of the Carbon Dioxide (CO2) as the main. This paper conducts checking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arbon emission caused by energy consumption, which is the major emission source,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of the emission volume during 1995-2006 in the provincial scale, it finds that provinces having the high emission of CO2 are those regions consuming coal as the main in the whole energy consumption, such as Shanxi; and also those regions having more second industries, such as Shandong, Hebei and Jiangsu Province. While in som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with developed economy an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their carbon emissions displays a decrease trend.

Keywords carbon emission, emission coefficient, energy consumption, provincial scale

王 錚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計劃講座教授。1954年12月出生。主要從事經濟發展的政策模擬、區域科學與管理、地理計算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2005年提出我國減排CO2的經濟最優政策模擬結果,模擬提出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衝擊的模擬結果;2007年對氣候保護、物價控制、建立創新樞紐城市等政策提出意見。作為我國政策模擬的主要開拓者,部分工作已對國家發展政策產生了積極影響。E-mail:wangzheng@casipm.ac.cn

相關焦點

  • 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
    從省級尺度建築碳排放總量來看,2016年我國各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山東、廣東和河北的建築碳排放量較高,其中山東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高,其建築碳排放量為12799萬噸CO2。海南、青海和寧夏的建築碳排放量相對較低,其中海南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低,其建築碳排放量為793萬噸CO2。
  • 我國人均碳排放量已超歐盟 節能減排算算你的「碳足跡」
    近年來,我國在節約和清潔利用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過,我國的碳排放量仍然較大,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歐盟。節能減排、減緩全球溫度升高,既需要國家意志,也迫切需要公民積極行動。
  • 專家公布各省碳排放報告 山西碳強度全國第一
    隨著我國碳強度下降目標即將分解到地方,探清全國各省碳排放「家底」則成為目標分解的首要問題。對此,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方精雲和其研究團隊,日前拿出了一份有力數據。即《1995-2007年我國省區碳排放及碳強度的分析》(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對2005-2007年,中國年均碳排放量進行了「摸底」,並分別給出了各省市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強度的「榜單」。「這項研究是在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會議之前,為政府有關部門參加國際政治談判提供科學依據而作。」
  • 我國2015年將實現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
    根據方案,十二五期間的溫室氣體排放指標被分配到各省、區、市,要求各地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加快建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同時,備受市場關注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再次被著重強調。  那麼碳排放交易市場是怎樣的一個市場?碳排放如何交易?對此,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我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中國氣溫上升了0.4~0.5℃;198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全國大範圍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氣候變化將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1)溫室效應的直接災難性後果是全球氣溫升高,地球日益變暖,海水受熱膨脹,兩極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一些島國、群島和沿海地區。
  • 日本公布全球變暖對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本政府公布了全球變暖對策的基本方針,其主要內容如下:一、全球變暖對策的基本方向全球變暖對策首先是將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由增加儘快轉為減少,先努力達到「京都協議書」所規定的減排目標,進而結合21世紀日本社會、經濟發展動向,長期持續減排。
  • 農地碳排放影響因素空間差異性研究——基於STIRPAT和GWR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些學者就此進行了農地碳排放核算研究。基於碳排放核算研究、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因素分解等研究也逐漸展開,其中自然條件普遍被看作外生因素,而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驅動效應成了各研究重點考察的對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影響因素對農地碳排放存在不同的作用效果,其空間差異性需要考慮。此外,人口、富裕度、技術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影響情況如何?其中又存在什麼樣的空間差異特徵?
  • 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形勢與對策
    (二)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我國環境保護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汙染,許多城市空氣汙染嚴重,酸雨汙染加重,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危害開始顯現,土壤汙染面積擴大,近岸海域汙染加劇,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
  • 中國第一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排名出爐 山東第九
    這是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中國第一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的排名。  它來自代表國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作為研究成果的《中國生態文明地區差異研究》首次披露了各省區市生態文明的發展現狀,以期促進各省區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那麼,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具體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東、中、西部存在什麼樣的地區水平差異?經「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授權,《中國經濟周刊》獨家披露該課題最新研究成果。
  • ...新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出中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
    編者按:由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中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名,引起較大社會反響。
  • 中國碳排放量再次成全球焦點
    單從這一年看,中國的碳排放總量超越了美歐總和,經計算達104.4億噸。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在這一年首次超越了歐盟。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噸,中國現在則已達到7.2噸,超過了歐盟的6.8噸。雖然,與人均碳排放量高達16.5噸的美國相比,中國還相去甚遠。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將於9月23日舉行。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氣候變化研究報告顯示,在2013年,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是7.2噸,歐洲是6.8噸,而印度是1.9噸。而另外一份報告顯示,中國排放增長趨勢或得到扭轉,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希望。倫敦一家非營利性機構表示,中國對煤炭的需求將於今年達到頂點。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21日報導,各國政府領導人將於9月23日齊聚紐約聯合國總部參加全球氣候峰會。
  • 全球碳排放量逐步回升
    中國的碳排放量已恢復到了2019年的水平,這與今年早些時候相比是一個急劇的逆轉,那時中國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曾一度暴跌四分之一。在美國,6月初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同比下降了7%左右,而4月份的降幅是三分之一左右。  歐洲和印度的碳排放也有著相似的規律。總而言之,在今年6月初,全球平均每日碳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但高於今年4月份的約17%的峰值減排。
  •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摘 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以及氮肥消耗國,我國農業生產過程排放了大量溫室氣體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12日16:40
  • 報告稱世界上最富有人群碳排放量佔全球五成
    新華網巴黎12月2日電(記者張曉茹 唐志強 張雪飛)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慈善組織樂施會2日發表報告說,世界上最富裕的10%人口製造了全球約一半的碳排放量,最貧困的35億人的碳排放量僅佔一成。  這份題為《碳排放極度不平等》的報告對多個國家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進行評估,闡述了全球、國家間及國家內不同層面碳排放責任不平等的程度,並呼籲發達經濟體帶頭減排。報告還發現,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最貧困的10%人口的175倍。
  • 經合組織碳排放量排名 澳大利亞位居第二
    對煤炭發電站的依賴使澳大利亞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圖為位於該國昆士蘭州格蘭斯通市的煤炭發電站。 據英國《衛報》報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近日發布報告顯示,由於對煤炭發電的依賴,澳大利亞單位GDP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在34個經合組織國家中位居第二,僅次於愛沙尼亞。同時,四分之一的澳大利亞本土哺乳動物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報告還指出,在所有經合組織國家中,澳大利亞的人均碳排放量最高。2010年澳大利亞人均排放二氧化碳近25噸。
  • 明確固碳減排工程內容
    固碳是減緩氣候變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途徑,對於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履行國際公約將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