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排名出爐 山東第九

2021-01-15 大眾網

  這是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以來,中國第一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的排名。

  它來自代表國家社科研究最高水平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作為研究成果的《中國生態文明地區差異研究》首次披露了各省區市生態文明的發展現狀,以期促進各省區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

  那麼,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具體情況到底是怎樣的?東、中、西部存在什麼樣的地區水平差異?經「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授權,《中國經濟周刊》獨家披露該課題最新研究成果。

  誰的生態最文明

  ——中國各省區市生態文明大排名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首席科學家 楊開忠

  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係一直是人類所關注的基本課題。

  1992年,聯合國裡約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類發展的議程。

  在中國,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以生態有效的方式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因此,我們嘗試用生態效率定義經濟發展的生態文明水平。通過測算,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生態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天津、廣西、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為全國平均水平線下)湖北、海南、安徽、陝西、黑龍江、吉林、青海、河北、遼寧、新疆、雲南、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山西。

  什麼是生態文明水平?

  看到上面的榜單,相信很多人會感到困惑:一些人們印象中的生態大省,排名卻並不靠前,甚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線;而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排名卻遙遙領先。這樣的榜單是通過什麼數字測算的?科學麼?

  生態文明水平即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縮寫為EEI),其概念源自20世紀90年代OECE(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委員會的研究和政策中,通常作為企業和地區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廣義來看,生態文明水平就是指生態資源用於滿足人類需要的效率,其本質就是以更少的生態成本獲得更大的經濟產出。

  生態文明水平的測度主要通過下列的公式實現:

  EEI=GDP/地區生態足跡

  EEI為地區產生單位生態足跡(指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總體衝擊,生態足跡等於生產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其廢棄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積)所對應的地區生產總值,它與GDP成正比,在生態足跡一定條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與生態足跡成反比,在地區生產總值一定的情況下,生態足跡越小,其水平越高。EEI由普遍公認的GDP和生態足跡兩個指標直接合成,原理簡明、計算方便,易於應用。因此,它是一個表示經濟發展的綜合生態文明程度的合適指標。

  能源消耗是衝擊生態的最大力量

  如上圖所示,生態足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4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山西、內蒙古、寧夏、遼寧、上海是最高的五個省市區;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廣西、四川、江西、安徽、重慶是最低的五個省市區。最高的山西是最低的廣西的4.5倍。觀察可知,地區之間的差異明顯,山西和內蒙古在第一梯隊,遠遠高出其他省份,接下來寧夏、遼寧、上海、天津相對較高,數值為9以上,隨後的省份平滑下降,相對連續。另外,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區生態足跡均大於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明顯。這反映出,我國生態面臨巨大壓力。

  從生態足跡的構成看,作為整體的全國情況如下左圖。其中,能源地佔到71%左右,說明能源的消耗是經濟活動對自然造成衝擊的最主要方面,要降低一地的生態足跡最主要的途徑就是降低單位經濟產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是可耕地和草地,佔到18%,這是和人類的生活消費有直接關係的,人們的生活水平總是在不斷上升的,因此這部分消耗也是穩中有升。各個省市區生態足跡的構成雖然有差別,但差別微小,與全國情況相似。

  為何北京「生態最文明」

  根據測算結果,我們可以將所有的省市區分為兩級六組,即: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高的等級,包括以下最高水平組、高水平組和中高水平組的14個省市自治區;生態文明水平較全國低的等級,包括分布於以下中低水平組、低水平組、最低水平組的16個省市自治區:

  (1)最高水平組:北京。

  在所有省市區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領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僅次於上海,居全國第二位,而生態足跡的水平卻排在全國第10位,並不高。所以綜合起來看,北京的生態文明水平最高,經濟發展是最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

  (2)高水平組:上海、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天津。

  這些省市在排序中屬於第二梯隊,它們全部是東部沿海省份,經濟發達,GDP水平高,但同時相應的生態足跡的水平也排在全國的較高的水平。這些省市區相對落後於北京,但卻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3)中高水平組:廣西、山東、重慶、四川、江西、河南、湖南。

  從絕對值上來說,這些省市區EEI值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山東為沿海地區外,其它均為中西部地區。

  (4)中低水平組:湖北、海南、安徽、陝西、黑龍江、吉林。

  這些省份所處的梯隊雖然屬於中遊,但已經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了。

  (5)低水平組:青海、河北、遼寧、新疆、雲南、甘肅。

  這一梯隊已經屬於絕對地落後了,在全國屬於低水平。這裡既有西部經濟落後的省份,又有東部的河北和遼寧兩省。

  (6)最低水平組:內蒙古、貴州、寧夏、山西。

  單純從EEI的數值看,這四個省區是最落後的。但落後的原因卻很不一樣。山西的落後最主要的是因為其生態足跡太大。而寧夏和貴州排名靠後主要是因為其經濟發展本身太落後。總之,這些省區在生態文明經濟發展的道路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省市區。

  如下右圖,生態文明水平最高水平組的北京和高水平的六個省份全部是位於東部地帶,顯示東部地區總體上的生態資源利用效率處於領先水平。但仍有東部省份處在中低水平甚至是低水平,比如河北省和遼寧省。處在中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的13個省份中有8個中部省份、3個東部省份和2個西部省份,大部分的中部省份都處在中遊水平,發展較好的重慶和四川等西部省份同樣處在此列。而低水平組和最低水平組的10個省份中有6個西部省份、2個東部省份和2個中部省份。這表明,現行「東、中、西三大地帶」區劃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國生態文明水平的空間分布。

  其次,我們按照EEI是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將所有省市區分為兩組,如下頁圖所示,我國生態文明水平較高的集中連片地區包括四塊,即:京津地區、黃河下遊沿岸地區、華東華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區、川渝地區。其它地區生態文明水平均低於全國水平。

  誰能左右生態文明?

  是什麼決定了各地區間生態文明水平的高低差異?

  首先是GDP、人口規模。理論上說,在其它條件一定的情況下,一個地區人口和經濟規模越大,生態文明水平就會越高。但是相關分析表明,這種正面影響並不大。

  其次是人均GDP、勞動生產率。由於在不同的經濟結構、技術水平條件下生態效率不同,生態文明水平與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是成正比例關係的,即在其它條件一定情況下,地區人均GDP和勞動生產率越高,其生態文明水平越趨於較高。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生產率的提高,其生態文明水平是趨於明顯改善的。

  第三是經濟服務化。第二產業是物質的經濟,而第三產業是相對去物質化的,所以可以預見,經濟服務化率即第三產業佔GDP的比率越高,生態文明水平亦會趨於較高。相對於經濟快速服務化的省份,那些工業仍佔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態文明水平就要明顯低很多。

  第四是城市化水平。生態文明水平與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關的,並且呈不斷上升趨勢。此外,家用汽車的擁有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水平的高低,它對生態文明水平的影響途徑是多方面的。從統計結果來看,生態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車擁有量的相關性為比較顯著的正相關。

  第五是經濟活動能耗。生態文明水平與萬元GDP能耗、以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是呈顯著負相關的。啟示是:利用技術創新降低能耗,發展循環經濟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六是人均生態足跡。在經濟產出一定的條件下,地區人均的生態足跡越大,說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對環境的影響較大,生態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這種相關性並不顯著。

  (以上圖表均來自「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本文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鑑、中國各省區市的統計年鑑、中國能源統計年鑑、中國農村統計年鑑、FAO的官方網站等資料。由於數據的可得性,研究地區沒有包括西藏。)

  課題組首席科學家楊開忠解讀排名背後:

  「GDP高不一定生態文明程度高」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導

  「剛下飛機,你的電話就打過來了。」作為一名著名區域經濟學家,楊開忠很忙碌,8月11日下午剛從青海調研結束回京開會,12日一大早又要奔赴廣西調研。

  之所以忙碌,因為他除了作為北京大學教授的教學工作外,還承擔了大量的重要科研任務,同時身兼諸多職務: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亞洲城市和區域研究會副會長,亞太和平科學網絡創始會員,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旅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福建、青海等省的政府顧問,中國海外交流協會理事等。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的每個地方。

  出生於南方的湖南省,寬柔和氣是他的特點;而由於長期生活在北方,身上又兼具北方人的豪爽,敢於直言是他的特點。

  之所以敢言,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只是一個研究區域經濟的學者。」但是,跟其他學者相比,他研究區域經濟有著更為深廣的理論基礎和得天獨厚的條件。1983年9月至1985年12月,楊開忠師從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林超、已故陳傳康教授攻讀自然地理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6年3月至1988年12月師從我國已故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孫尚清教授,攻讀政治經濟學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地理學和經濟學兩方面的專業背景,讓他研究起區域經濟遊刃有餘。

  作為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作為北京大學的一名教授,楊開忠的民間知名度並不如國內一些當紅的明星經濟學家,但是近年來,他在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的成就卻越來越多地引起公眾關注。上文的調研報告,是其擔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之一。

  就此報告出臺的臺前幕後,記者專訪了楊開忠教授。

  僅有萬元GDP能耗的數據還不夠

  《中國經濟周刊》:您主持的這篇評估報告是不是中國的第一份關於生態文明的排序?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排序?

  楊開忠:據我所知,關於各個省份的生態文明程度的排序,這還是第一份。

  之所以要做這樣的排序,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發展方式轉變的考慮。去年下半年發生金融危機以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是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全球性戰略任務。當前,美國等主要國家和地區都非常強調ET技術(能源環境技術)、低碳經濟等一系列綠色發展方式,我國進入十一五時期以來十分強調了節能降耗減排,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現在我們對中國各個省區進行生態文明排序,有助於改變我國目前各個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只一味、單純地強調GDP的傾向,將有助於各個地區的發展方式向生態文明的方向轉變。

  其次是指標完善方面的考慮。關於地區的生態文明的程度,國家實施節能降耗減排以來,主要強調用萬元GDP能源消耗指標去衡量,這個指標非常重要,但是我認為還不夠全面,於是就考慮用單位生態足跡所支持的GDP來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在生態上是否文明,這將有助於更全面地衡量各個地區生態文明發展的程度。這是我們很重要的考慮。

  《中國經濟周刊》:這個排序刊發出來以後,您估計各省市自治區看到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楊開忠:這個排序可以讓各個省市自治區看到自己的生態文明水平跟其他地區的對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在這個基礎上,(榜單)也許對他們思考將來的發展模式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激發作用。

  《中國經濟周刊》:在這個排序中,我注意到北京市是排第一位的。而在2002年左右,北京的沙塵暴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在生態文明的排序中,北京為什麼能上第一名?

  楊開忠:在我們這裡,生態文明水平是指單位生態衝擊所對應的經濟產出。北京單位GDP對生態的衝擊要小一些,與北京市的產業結構(北京第三產業今年上半年已達74%以上)、產業技術水平、管理等各個方面都有關係。

  「僅有GDP是不夠的」

  《中國經濟周刊》:我注意到這個排序並沒有按照東、中、西而得出生態文明程度的高低。像東部的遼寧、河北兩省,就處於低水平組;而中西部也有一些生態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如何理解這種結果?

  楊開忠:這個排序的結果並不完全是按東、中、西的地理分布。這正好說明一個地方的GDP高,並不意味著這個地方的生態文明程度就一定好。上海的人均GDP全國第一,但是生態文明程度並不是排在第一位;而有一些地區很落後,人均GDP很低,也並不意味著其生態文明程度就高。因為一個地區不發展也不行。我們需要考慮GDP,但是僅有GDP是不夠的,必須考慮到地區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衝擊,需要綜合考慮。

  《中國經濟周刊》:大家通常都認為,西部的生態環境要比北京、上海好,為什麼西部的生態文明程度還低一點呢?

  楊開忠:首先要理解我們排序講的生態文明程度,是單位生態衝擊所承載的經濟活動。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好壞,還受其生態是否超載影響,而在我們這個排序中不考慮這個因素,我們只考慮人的經濟行為在生態上是不是文明。一個地方的生態沒有超載,並不一定意味其經濟行為在生態上是文明的,因為後者考慮的單位GDP對生態衝擊,在一些西部省份,這個指標有的比北京、上海還要大。

  生態環境和生態文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我們不可能不發展,但發展要有文明的方式。

  《中國經濟周刊》:生態文明比較落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類型。您對這些生態文明的落後地區有哪些建議?

  楊開忠:生態文明比較落後的地區分幾種類型:第一種是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生態文明的排序也比較低。這類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低,就忽視生態文明的發展程度。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的關係。第二種是經濟發展雖較落後,但生態文明相對較高的地區,如廣西,在發展過程中,也不能因為生態文明較高而忽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

  上述兩類地區,都有可能存在忽視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傾向。現在全球都在強調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一個地區的產品、服務的生態文明程度,已經成為能否獲取競爭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要高瞻遠矚,從國際競爭力的角度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的建設。

  第三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我國是居中或者中等偏上。這類地區的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較高的產業所佔比重比較大,應該去調整經濟結構,最大程度擺脫對資源、環境消耗的依賴。

  《中國經濟周刊》:對於那些生態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地區,這個榜單算不算是個喜訊?

  楊開忠:那些生態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地區,應該意識到當地的生態文明程度高,只是相對全國其他地方比較高,但是跟國際的先進生態文明地方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不要沾沾自喜,更不能放鬆生態文明的建設,應該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也只有這樣,這類地區才能在國際國內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才能最終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濟周刊》:從全國看,目前生態文明的發展是不均衡的,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楊開忠:造成不均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其次還有產業結構的不同,第三是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體制、機制的差異,是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簡單哪一方面的問題。

  《中國經濟周刊》:今後我國東、中、西部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有多大?

  楊開忠:目前東、中、西部生態建設的空間都很大,而且總體來講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但建設壓力也很大。近期國內和國際關於氣候變化的會議很多,國內,8月1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應對氣候變化有關工作,特別提出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際上,「2009年第三次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8月10日至14日在德國波恩舉行;在年底,還要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變化大會。環境問題時不我待,現在不是說搞不搞生態文明的問題,而是不論東、中、西哪個地區,都應該想辦法提高當地的生態文明程度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中保持可持續發展。

  此外,由於全國不同地方利用生態的效率不一樣,我們應該想辦法在地區之間創造和利用一些市場機制,以便讓我國的生態資源能夠跨地區更加有效地利用,這是提升我國各個地區以及全國整體生態文明程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生態文明評估最能推進科學發展觀」

  《中國經濟周刊》:生態文明跟科學發展觀有著什麼樣的聯繫?

  楊開忠: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的科學發展觀是吸收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教訓,同時也吸收了當今世界上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發展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來的。在發展中,人的幸福指數是最重要的,一切都要圍繞人來展開,這才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這是發展的基本要求。

  而全面協調和可持續,主要是指生態上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是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包含在可持續發展觀裡面。過去,我國在強調經濟發展時,比較偏頗地強調GDP增長,而忽視了生態的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內在的非常重要的要素。

  《中國經濟周刊》:我注意到您的這篇調研報告署名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課題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如何確定的,要通過公開招投標嗎?

  楊開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具體負責實施的,每年都會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實行公開招標立項。目前,國家社科基金設有重大項目、委託項目、年度項目、後期資助項目和西部地區項目等五類項目,每類項目資助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其中重大招標項目的定位是面向國家高層宏觀決策和戰略需求,以研究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現實問題為主,著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價值的應用對策性研究成果,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

  由於重大招標項目作為國家社科基金中層次最高的項目,代表的是國家最高水平,所以立項的標準和要求很高, 主要體現在選題重大、立意高遠,導向正確、觀點鮮明,針對性強、務實管用,與時俱進、富於創新等要求。

  在經過了兩輪的專家評審之後,確定由我來主持這個項目。現在發布的是該項目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畢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多方面的,接下來我們希望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能夠對全國各個城市的生態文明水平進行評估,這最能讓我國的科學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貫徹到各個地區去。這還只是一個設想。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它同樣強調發展生產力,提高物質生活,但它更強調尊重自然,建設精神文明。

相關焦點

  • ...新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出中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重大項目動態 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提出中國首份各省區市生態文明水平排名   2011年05月15日11:04
  • 中國各省面積排名 中國各省人口排名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總人口數最多的國家,在全世界總人口排名第一,其佔全世界人口的18%。而中國的國土面積也位居全世界排名第三位。而中國國內各省面積的排名如何呢?中國各省人口排名又是怎樣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守護好一江碧水 市中區這樣做——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守護好一江碧水 市中區這樣做—— 2020-11-30 20: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95份中國期刊在SCI學科分庫排名情況出爐
    95份中國期刊在
  • 中國臺灣今年上半年GDP突破2萬億元,那麼在大陸各省中排名如何?
    然而,近些年來臺灣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應GDP增長率逐年下調,部分主要產業增長乏力,因此,促使經濟增長放緩,19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在全國排名也下調至第九,故經濟表現不如過去幾年。既然中國臺灣今年上半年GDP突破2萬億元,那麼在大陸各省中排名如何呢?
  • 中國各省份海岸線排名,山東排第三,第一讓人意想不到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國土面積位列世界第三,同時也擁有3.2萬公裡的海岸線長度。中國的海岸線幾乎都在我國東部沿海省份,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各省份的海岸線排名。1.同時大陸海岸線居中國沿海各省區海岸線長度之首。2、福建 3700多公裡福建省雖然面積不大,但是它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是海岸線曲折的省份。福建省陸地海岸線從福鼎市沙埕港至詔安縣鐵湖崗,總長度3752公裡。福建的海岸線有個特點,是以侵蝕海岸為主,島嶼眾多,星羅棋布。
  • 世界十大人口城市排名,中國重慶第一,上海第七,北京第九
    目前全世界人口已經超過了72億,中國、印度、美國、日本等國幾乎佔據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而這些國家的大型城市人口甚至超過了一些小國家的全國人口。2017世界城市人口排名中東京以4200萬人口奪得第一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中國的重慶人口3048萬排名第二。下面排行榜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 《山東新聞聯播》點讚市中區新時代文明實踐
    10月6日《山東新聞聯播》點讚市中區。市中區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建立志願服務隊伍,推進「希望小屋」建設,App,實現百姓點單、平臺派單、志願者接單、百姓評單的新時代文明志願服務閉環模式!市中融媒 編輯:曉琳
  • 四川183個縣(市、區)11月空氣品質排名出爐
    人民網成都12月30日電 (李強強)據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網站消息,近日,四川省汙染防治攻堅戰領導小組辦公室通報了2020年11月四川省183個縣(市、區)環境空氣品質排名結果。 據悉,排名按照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六指標綜合指數進行評價。
  • 2020年中國各省gdp排名 31個省份2020年GDP增速均已公布
    目前,31省份2020年經濟「成績單」均已出爐。數據顯示,31個省份2020年GDP增速較2020年普遍回落,其中8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此外,2020年31個省份的GDP總和超全國的差額首次出現銳減,意味著地方GDP之和與全國GDP差額不斷擴大的趨勢得到扭轉。
  • 山東前十個月「氣質」出爐
    原標題:山東前十個月「氣質」出爐 10月份成武、單縣等多次出現在各項指標後20位24日上午,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1-10月份全省水氣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發布會上,通報了今年十月環境空氣品質狀況排名前20位和後20位的縣(市、區)名單。其中,成武縣、單縣多次出現在了各項指標後20位。
  • 《第十區》比《第九區》相差了一部《RAKKA》?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譜曾經以《第九區》驚動全球影壇,在他拍攝《第九區》之前業餘時間拍攝過不少短片,如《瓦爾河脂鯉》、《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機器蒼蠅臨時工》等幾部科幻作品,通過他的其他作品可以看出尼爾·布洛姆坎譜擅長「髒」科幻電影拍攝,後來被著名導演彼得認識,才開始了他的導演之夢,由於片方撤資,三年後的他以《第九區》獲得奧斯卡最佳改編獎而走上正式導演之路
  • 第一鍋中國緯度最高的茶葉 29日在山東長清出爐
    【山東之窗】2020年3月29日下午山東濟南長清訊:今天下午15:30分,第一鍋中國緯度最高的茶葉「泉城綠」,在山東長清濟南南湖玉露茶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出爐。
  • 廣東省縣級市排名全出爐
    廣東省共有20縣級市,但是廣東省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無一縣級市。廣東省GDP最高前五名依次是: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珠海。而前五名的地級市下轄都無縣級市,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下轄都是區,而東莞和中山下轄就是街道和鎮。
  • 2019年1月各省光伏電站利用小時數出爐
    1、1月各省光伏電站利用小時數出爐 內蒙蟬聯冠軍  木聯能消息,已發布的2019年1月各重點省份的利用小時數,重點省份包括安徽、甘肅、廣東、河北、江蘇、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雲南等省份。本月內蒙古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23小時,排名第一。
  • 「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發布,山東7個區市上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楊璐日前,《求是》主管主辦的《小康》雜誌社公布了「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榜單。在「2020中國縣域人口流入百強榜」十佳榜中,東部省域佔據七席,分別是廣東佔3席,浙江佔3席,江蘇佔1席;其餘三佳則分別在西部地區的陝西和四川,以及中部地區的河南。從省份份額分析,百佳縣市中共有20個省份的縣域榜上有名。廣東省18個,浙江省15個,江蘇省11個,陝西省8個,山東省和河南省各7個,這6個省份構成中國人口流入的第一梯隊。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高原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和全球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將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作為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目前,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生態保育成效明顯,環境質量穩定良好,綠色產業穩步發展,科技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生態文化逐漸形成,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示範作用正在顯現。
  • 光明區排全國第一!中國縣域社會治理百強榜單出爐
    (市)區中,縣域治理水平最好的是哪一個?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是,江蘇南通市通州區和廣東廣州市南沙區。  當天上午,浙大社會治理研究院發布了「2020中國社會治理百強縣(市)區」榜單。榜單是根據該學院創立的中國縣域社會治理指數模型計算排列的。  中國縣域社會治理指數的評估對象為內地27個省、自治區(不含4個直轄市)的2759個縣(市)區。
  • 重慶主城區都市圈各區及國控點PM2.5濃度排名出爐
    原標題:12月11日主城區都市圈各區及國控點PM2.5濃度及排名出爐12月12日下午,按照2019年秋冬季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部署和空氣汙染應急應對工作要求,重慶市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對主城區都市圈各區及重點區域PM2.5濃度進行每日排名公布。
  • 2020年各省常住人口數量排名,看看每個省到底有多少人
    文:浩然哥數據來源:各省統計公報2020年各省常住人口數量排名題記:2020年最新常住人口排名,新鮮出爐!今年發布的比往年要早,得益於各地統計公報發布及時,各省統計局效率越來越高了,點讚!希望本系列排名對感興趣的朋友們有些幫助。後續基於人口等數據,浩然哥會繼續發布其他榜單,感謝大家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