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碳排放量已超歐盟 節能減排算算你的「碳足跡」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算算你的「碳足跡」(綠色焦點·「十三五」,環境短板怎樣補⑤)

資料來源:自然之友《綠色選擇手冊》 製圖:李姿閱

巴黎氣候大會將於11月30日召開,這次大會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裡程碑,將通過關於2020年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協議。

近年來,我國在節約和清潔利用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過,我國的碳排放量仍然較大,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超過歐盟。節能減排、減緩全球溫度升高,既需要國家意志,也迫切需要公民積極行動。

氣候變化可能造成不可逆轉影響

11月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溫室氣體公報》,稱2014年是有現代氣象記錄數據135年來最為炎熱的一年。而今年的溫度再創新高,炎熱程度甚至超越去年。「根據目前的溫度記錄,2015年將成為188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

全球溫度升高與溫室氣體排放增多有直接關係。2014年發布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過去的130年全球升溫0.85℃,2014年二氧化碳濃度已升至80萬年來最高水平,達到397.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是工業革命前的143%。2015年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超過了400ppm。

溫室氣體增多將加大氣候變化風險,若任其發展,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氣候變化會造成暴雨洪澇、高溫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水安全。最嚴重的後果,是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最終威脅人類種族的延續。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研究員鄂班領導的團隊曾在學術期刊《科學》發表文章指出,按現在的趨勢,地球氣溫上升2℃,將有5.2%的物種面臨威脅,若上升4℃,16%的物種將滅絕。潘家華強調,「這不是聳人聽聞,物種滅絕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快。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刻不容緩。」

「氣候是全民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為降低氣候風險,人類須在未來數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若想在21世紀末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到2050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需要在2010年基礎上減少40%—70%,而到2100年則需實現近零排放。

「近零排放」是指人類不斷減少汙染物和能源排放、趨近於零的活動。潘家華表示,現實生活中,「近零排放」不是絕對目標,而是相對過程。「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佔碳排放總量的80%,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杜絕排放在現有條件下很難實現,我們只能儘量減排,採用清潔能源和環保技術,對自然資源實現循環利用,同時植樹造林,實現『碳中和』,加快生態系統的修復速度,讓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達到均衡狀態。」

公眾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力量。綠色夥伴媒體學者計劃負責人王欣超指出,「近在眼前的全球升溫正是『因我所致』,氣候是全民的,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然而,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仍有所欠缺,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空無一人的辦公室常常燈火通明,大排量車子依然熱銷。潘家華感嘆道,「目前全社會的消費理念太過『奢侈化』,講究『炫富』。為什麼不能『炫綠色』呢?所有的生產都是圍繞消費而來,沒有消費,就不會有生產。我們必須用消費『倒逼』生產。如果大家不在高耗能的行業消費,不買碳排放量高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產量就會下降,低碳經濟自然能實現。」

今年6月,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曾以問卷的形式,調查我國公眾對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看法。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知道這次會議,但是對氣候變化表示關心。自然之友公眾行動中心低碳家庭實驗室項目主任王媛指出,「這說明大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是被動的。由於缺乏環境教育,一部分民眾覺得環保是政府的責任,意識不到個人行為能夠對環境產生多大影響。」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秘書長胡敏表示,人們對低碳等詞彙並不陌生,但想讓老百姓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行合一」,需要有科學的宣傳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作為保障。「如果城市的規劃建設適合步行和騎行,人們就會減少機動車短距離出行。」

「碳足跡計算器」可算出每個人的排放量

「就像走路會留下腳印,我們的一舉一動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會給地球留下足跡。」王媛說。

碳足跡,是指企業或個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排放的溫室氣體。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不少企業和環保組織開發了計算碳足跡的程序,並利用新媒體平臺與用戶互動,呼籲大家分享自己的碳足跡,選擇低碳的生活方式。

北京凱來美氣候技術諮詢有限公司開發了碳足跡計算器的APP。公司網絡項目經理歐陽康表示, APP每年新增用戶達2000至3000人。用戶可以將碳足跡分享到微博和微信,網頁版的計算器還能看到所有使用者的碳足跡排行。公司在碳足跡計算器的基礎上,還對生態足跡和水足跡進行研發,製作出綜合各類「足跡」的二代多功能計算器。

「我們與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合作,將在月底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對二代計算器進行推廣。目前公眾對碳足跡的關注度以及用戶活躍度還不算特別高,我們希望藉此契機,讓更多人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歐陽康說。

寓意「阻止碳足跡」的碳阻跡公司,是一家專注於碳排放管理的軟體及諮詢服務提供商。創始人晏路輝說,「要讓公眾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減少碳足跡,就需要專業、有趣的工具來支持。」公司從2011年開始做碳足跡計算器,至今累計用戶量已近百萬。

記者打開一個碳足跡計算器的頁面,輸入個人情況,馬上了解了自己的碳足跡。例如,用電100度、用煤氣100立方米、乘飛機飛行1000公裡,分別相當於排放了96千克、71千克、139千克二氧化碳。

低碳生活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帶來實惠

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劉學頌表示,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用能源消耗量進行換算,例如,回收1噸廢棄飲料瓶,相當於節約石油6噸,減排二氧化碳3噸,種植樹木41棵。「應該多加宣傳,讓公眾對自身行為所對應的資源消耗有具象化概念,這能鼓勵更多人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個電器定時裝置,」王媛舉起手中的一個設備對記者說,「它能遙控電源,如果要用電熱水器洗澡,只要把它設定為下班前半小時打開即可,不用一直開著。」她認為,環保是社會責任和道德的一部分,低碳是人人都可以採用的生活方式。人們在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應養成環保習慣,包括出門時隨手關閉電源,購買分項式開關的插座,空調溫度控制在26℃左右,出行多乘公共運輸工具等。

「舉手之勞的小事,如果人人都去做,加起來就是很可觀的大事,能為人類換來更美好的明天。」王欣超說。

王媛表示,公眾參與環保分為四個階段:知道、理解、接受、行動。「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力是逐漸增強的。我們在推廣低碳家庭項目時發現,不少市民從對環保一知半解的『門外漢』變成了『綠色達人』。有人自己製作了節水系統,將生活廢水簡單過濾後與中水系統相連接。還有人製作太陽能板、空氣淨化器等。」

低碳生活不僅能改善環境,還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王媛回憶,自己家用了十幾年的老冰箱一天耗電2.5度,低碳改造後購買的帶環保標識的新冰箱3天只耗電1度。家裡的普通燈泡功率60瓦,後來換成3個LED燈,在亮度相當的情況下,總功率只有12瓦。「淘汰老舊電器,選用節能電器,雖然短期內多花了錢,但長遠看省下了電費,節約了能源。」

相關焦點

  • 「碳足跡計算器」可算日常生活中碳排放量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通過數據、圖片、模型,展現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新京報訊 (記者裴劍飛)近日,「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面向市民持續免費開放。本次成就展以「砥礪奮進的五年」為主題,聚焦近五年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各個領域。
  • 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首超歐盟
    中國是最大排放者,排放量佔總量的29%,其次是美國,佔15%,歐盟佔10%,印度佔7.1%。全球人均排放量為5噸,美國人均排放量億16.5噸遙遙領先。中國是7.2噸,歐盟是6.8噸。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首超歐盟。挪威氣候和環境研究中心認為這一結果令人吃驚,也使中國在全球氣候談判中的位置變得尷尬。參與全球碳計劃的專家稱,中國碳排放佔比大是事實,如此大的排放量是由歐美消費者帶來的。
  • 歐盟稱201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或超美國
    [導讀]歐盟委員會下屬的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稱,按照目前的排放趨勢,201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有可能超過美國據treehugger網站報導,近日,歐盟委員會下屬的歐盟聯合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稱,按照目前的排放趨勢,2017年,中國人均碳排放量有可能超過美國,高達16.9噸。
  • 我國各省區碳排放量狀況及減排對策研究
    國際上認為,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面對國際上要求中國減排呼聲的高漲以及2012年《京都議定書》的到期、新一輪談判的到來,中國面臨很大的減排壓力。雖然我國已認識到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並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將能源強度降低20%,但2006年除北京外,其餘省份都未能完成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標任務。
  • 外媒:中國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減排任務艱巨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9月22日報導,調查顯示,歐盟是2013年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的少數地區之一,因為經濟增長疲軟,歐盟去年的碳排放減少了1.8%。中國現在的碳排放量則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總和,人均碳排放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5%。據路透社9月21日報導,一項新研究報告稱,受中國經濟增長的驅使,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今年創下新紀錄,這背離了全球需大幅減少碳排放以限制氣候變化的軌跡。
  • 2013全球碳排放量數據公布 中國人均首超歐洲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9月21日報導,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公布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量數據,其中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過歐盟,引人關注。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人類活動碳排放量達到360億噸,平均每人排放5噸二氧化碳,創下歷史新紀錄。
  • 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人均歷史積累碳排放」與「人均碳排放」 誰能理清各國減排責任自18世紀後半葉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工業時代。特別是自1850年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規模迅速增加,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急劇增加。
  • 中國碳排放量再次成全球焦點
    >
  • 社會責任投資新主題——消除你的「碳足跡」
    同時,還會給予使用者有關節能和減排的指導性建議,還有一些網站甚至為使用者計算需要栽種多少樹木才能抵消這些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什麼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這些碳排放計算器簡單生動,其本質是採用了數量化的方法來追蹤每個使用者的「碳足跡」指標。
  • 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 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在此之際,國際氣候專家公布的新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工業革命誕生地歐盟(EU),但仍遠低於美國及澳大利亞。據英國廣播公司21日報導,相關數據由「全球碳計劃」發布。「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擁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其科學家來自世界不同研究機構,每年對各國碳排放量發布客觀數據。根據其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達360億噸。
  • 碳足跡的由來及計算方法
    用你的車子的碳足跡作為一個例子:第一種方法會估計所有的碳排放量,從汽車的製造開始(包括製造汽車所有的金屬、塑料、玻璃和其它材料),開車和處置車。第二種方法則只計算製造、駕駛和處置車時所用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  不只一種方法提供給大眾,這取決於人們如何去使用。
  • 科工力量: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人均歷史積累碳排放」與「人均碳排放」  誰能理清各國減排責任 自18世紀後半葉以來,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工業時代。特別是自1850年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的規模迅速增加,化石燃料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急劇增加。
  • 溫室效應/低碳經濟與我國節能減排對策分析
    我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中國氣溫上升了0.4~0.5℃;198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全國大範圍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氣候變化將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1)溫室效應的直接災難性後果是全球氣溫升高,地球日益變暖,海水受熱膨脹,兩極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一些島國、群島和沿海地區。
  • 認識你我的「碳足跡」
    在北京中央商務區上班的白領李女士在觀看「你和我的碳足跡」展區時驚訝地發現,原來每個人無論是吃飯、工作還是睡覺,都在不斷地產生碳排放、碳足跡。每天開1.6L排量的汽車上下班年碳排放量要3噸。一年乘坐12次飛機,碳排放量達到4噸左右。就是吃一個漢堡、買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也會分別產生3000克和7000克的二氧化碳。「現實真的讓人深省,這個展覽值得一看!」
  • 比拼浮點運算速度 超算排行榜是這樣「算」出來的
    500強特別是前十的超算,科學家們都在想哪些辦法讓浮點運算速度越來越快?節能環保是對超算的另一衡量指標,超算要節能環保,最新的研究思路和實現策略又有哪些?6月19日,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訪了業內相關專家。
  • 「碳足跡羅盤」仿冒第一案仿造企業敗訴
    小轎車行駛1000公裡的「碳足跡」是225公斤;使用1箱複印紙的「碳足跡」是35公斤;使用1000度電的「碳足跡」是960公斤……在北京近年來舉行的大型環保展中,總少不了這種紙質碳足跡羅盤的身影。  轉動羅盤能算個人碳排放量  碳足跡羅盤專利持有人姬宏旺現任凱來美公司副總經理,據他介紹,「碳足跡」是指一個組織或一個人因其生產經營活動或生活活動而產生的「碳耗用量」或「碳排放量」。碳足跡計算羅盤,是利用羅盤的旋轉功能顯示各類日常行為在不同計量單位上的碳足跡數量及不同數量的樹木固碳的能力。
  • ...最新排行劃重點|e級超算|日本_科技|富嶽|美國_科技|超級計算機
    它是日本超算「京」的後續機型。「富嶽」投資1300億日元,使用富士通研發的15萬個高性能CPU,原計劃要在2021年正式建成運轉。而在今年4月,「富嶽」已提前開始投入新冠病毒藥物研發,在2000多種既有藥物中甄選治療藥物。「富嶽」是富士山別稱,由富士通公司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共同設計研製,共約有400臺計算機組成。
  • 速看|我國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 電網企業如何切入碳交易市場?
    2015年,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佔當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7%,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國的人均累積排放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隨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持續上升,碳排放空間進一步壓縮,世界各國在國際談判中圍繞發展權和排放空間的爭奪日趨激烈。
  • 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
    同時我國的採暖氣候區主要採取集中供暖的方式,而根據《中國家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集中供暖碳排放佔建築碳排放的53%以上,是建築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如圖6所示,我國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大致呈現由嚴寒地區向溫和地區遞減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