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個漢堡排碳3000克
不久前在中國科技館開幕的「低碳生活」專題展覽,短短時間內就接待觀眾近4萬人次。公眾在參觀過程中,或仔細閱讀文字,或親自參與體驗,或和同伴探討相關問題,表現出濃厚的「碳」興趣。
在北京中央商務區上班的白領李女士在觀看「你和我的碳足跡」展區時驚訝地發現,原來每個人無論是吃飯、工作還是睡覺,都在不斷地產生碳排放、碳足跡。每天開1.6L排量的汽車上下班年碳排放量要3噸。一年乘坐12次飛機,碳排放量達到4噸左右。就是吃一個漢堡、買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也會分別產生3000克和7000克的二氧化碳。
「現實真的讓人深省,這個展覽值得一看!」李女士說,「做一個環保的低碳族,節水節電節紙、珍惜糧食、減少食用肉類、騎自行車出行、垃圾分類處理,低碳行為可以落實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讓人感興趣的是「婚戀也要講低碳」。專題展覽告訴人們,失戀中的男性會更多地吸菸酗酒,女性則會選擇瘋狂購物、暴飲暴食等方式來發洩情緒,造成財力物力的大量浪費,碳排放數量非常可觀。專家介紹,僅失戀者一年就會多製造24.6萬噸碳排放,這需要221萬棵30年生長期的冷杉樹吸收一年才能消耗完畢。為此,這一展覽提供了「低碳的愛情匹配模式」、「低碳的婚戀方式」以及「低碳的結婚模式」等低碳婚戀建議。
在展覽現場,高先生和老伴兒坐上鮮花裝扮的敞篷花車,用滑鼠進行簡單操作,投影設備就將他們作為婚禮主人公的影像投放到婚禮現場。「體驗一場低碳婚禮感覺不錯,現在的結婚場面,豪華婚車、高檔酒店,既浪費又不環保。」
低碳將成為未來生活方式
低碳,就是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自工業化以來,人類大量消耗能源和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科學界普遍認為溫室氣體增加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如何降低碳排放成為全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拯救地球,低碳先行,低碳必將成為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展覽共設置互動展品68件,展板約200塊,展出面積達2300平方米。展覽將持續至今年6月中旬,免費向公眾開放。
展覽設置五個分主題展區:地球村的「碳」危機、自然界的「碳」循環、你和我的「碳」足跡、高科技的減「碳」術以及新生活的低「碳」路。特別注重讓觀眾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感受低碳生活的新鮮方式,內容生動有趣,貼近性強。
中國科技館館長徐延豪介紹,低碳生活專題展覽,可讓公眾體驗低碳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認識節能減排、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可以有效降低人類活動的碳排放,從而引導公眾踐行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關注氣候變化及全球變暖。
配合此次展覽,中國科技館還組織了「低碳,我先知」活動手冊、「變廢為寶,創意無限」動手製作活動、「我的低碳生活」繪畫作品徵集以及「志願者講低碳」等「低碳,我先行」系列教育活動,同時組織「科學講壇——低碳生活系列講座」等相關活動,邀請相關專家在展覽期間進行科普講座,公眾可以免費參與。
「碳排放、溫室效應、氣候變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低碳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徐延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