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

2021-01-16 縣域低碳規劃

    《巴黎協定》後,能源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建築能耗在社會總體能源消耗中佔有重要比例。根據《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18)》,2000-2016年,全國建築碳排放由2000年的6.68億噸增長至2016年的19.61億噸,年均增長6.9%[1-2](見圖1)。可見,控制建築碳排放增長,對於降低社會總體能源消耗,緩解能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圖1 2000-2016年全國建築碳排放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建築碳排放是指建築使用過程中由外部輸入的能源,包括維持建築環境的用能(如供暖、製冷、通風、空調和照明等)和各類建築內活動(如辦公、家電、電梯、生活熱水等)的用能導致的碳排放[3]。


     從省級尺度建築碳排放總量來看,2016年我國各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山東、廣東和河北的建築碳排放量較高,其中山東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高,其建築碳排放量為12799萬噸CO2。海南、青海和寧夏的建築碳排放量相對較低,其中海南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低,其建築碳排放量為793萬噸CO2。建築碳排放最多的山東省的排放量約是建築碳排放最少的海南省的排放量的16倍(見圖2-3)

圖2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的空間分布特徵(不含農村)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

圖3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比較(不含農村)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


     造成我國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巨大的主要因素包括城鎮人口規模因素、氣候條件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素[4-5]。即城鎮人口規模越大、採暖需求越強、人均GDP越高的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就越高。

     1、從城鎮人口規模來看,研究表明城鎮人口規模是影響建築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6]。廣東作為我國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城鎮人口7611.31萬人,山東作為我國第二人口大省,2016年城鎮人口5870.51萬人,河北省2016年城鎮人口也達到3983.03萬人,人口排名全國第六。這三個省份作為人口大省,住房需求較大,導致建築碳排放總量整體較高。根據相關性分析,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不含農村)與城鎮人口規模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其相關係數達0.8以上。

圖4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與城鎮人口規模的關係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2、從氣候條件因素來看,受到緯度位置和地形條件的影響,我國不同氣候區的採暖天數各不相同,一般嚴寒地區150-200天,寒冷地區100-150天。同時我國的採暖氣候區主要採取集中供暖的方式,而根據《中國家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集中供暖碳排放佔建築碳排放的53%以上,是建築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如圖6所示,我國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大致呈現由嚴寒地區向溫和地區遞減的趨勢。不同氣候區的採暖天數的差異很大程度影響了各省份的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及建築碳排放總量,嚴寒地區與寒冷地區的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相對較高,與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地區的差距相對較大,而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地區多以空調作為主要取暖與製冷方式,因此其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相對接近。整體而言,嚴寒地區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平均值是溫和地區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的2倍以上。

圖5 2016年我國不同氣候區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噸/人)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3、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人均GDP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即一個地區的人均GDP越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及人均建築碳排放也就相對較高,從而導致建築碳排放總量升高[1]。根據圖5相關性分析顯示,2016年我國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與人均GDP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其相關係數約為0.9。因為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滿足人們消費水平的各方面的服務設施也逐漸完善,如購物中心越來越多,娛樂設施日漸多樣化,更換大面積住房等,導致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及相應的建築碳排放總量逐漸增多。

圖6 2016年我國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與人均GDP的關係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綜上可知,城鎮人口規模、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我國各省份建築碳排放量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應該通過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為綠色建築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體制環境,實現從源頭上降低建築碳排放。而對於居民而言,則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從我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築節能協會.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中國建築節能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

[3]《民用建築能耗標準》(GB/T51161-2016).

[4]彭琛,江億,秦佑國.低碳建築和低碳城市[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

[5]楊豔芳,李慧鳳,鄭海霞.北京市建築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1):72-75.

[6]曲建升,王莉,邱巨龍.中國居民住房建築固定碳排放的區域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2):200-207.

[7]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7.

編輯:張小平

審稿:劉泓江、楊一葦、陳陽

相關焦點

  • 我國各省區碳排放量狀況及減排對策研究
    基於碳排放量與能源消費量成正比的假設,我們根據折算公式(2.2)把全國總排放量根據能源消費量分攤到各地區: 其中Emsj, Ej分別為j省(除西藏)的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費量;Emstotal, Etotal 分別為全國碳排放總量和能源總消費量。
  • 建築業規模全國倒數第五,內蒙古建築碳排放量為何排名第13
    在標準排名根據中國建築節能協會能耗統計專委會所發布的《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18)》整理出《2018中國各省(市)民用建築碳排放排行榜》中,內蒙古的建築碳排放量為4875萬噸,在全國排名位列第13位。 建築業倒數第五
  • 2016.09:中國農業碳排放的結構特徵及時空差異研究(王寶義)
    研究發現:中國農業碳排放量持續增加,農業化學製品尤其是化肥佔據了排放量的重要份額;農業碳排放效率的經濟指標和物理指標存在較大差別,在衡量農業發展問題上要綜合衡量經濟和生態效益指標。中國農業減排責任重大,不同地區必須結合現實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綜合平衡農業發展與碳排放的關係。
  • 全球碳排放量逐步回升
    全球碳排放量逐步回升 發布時間: 2020-06-23 14:46:18   來源:  作者:韓曉彤   據國際公益組織
  • 新研究稱中國碳排放量比過去估計的少很多
    新華社倫敦8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主導的一個團隊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化石燃料和水泥生產這兩個重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近些年的碳排放量比過去估計的要少很多
  • 中國碳排放量被高估
    科技日報北京8月20日電 (記者房琳琳 張夢然)一項對中國兩種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的分析研究顯示,最近一些年,中國的碳排放量可能被高估了——從2000年到2013年,中國產生的碳排放比原先估計的少2.9億噸。
  • 我國「最爭議」的省份,南方人非說是北方的,北方人卻認為在南方
    我國「最爭議」的省份,南方人非說是北方的,北方人卻認為在南方我們國家除了會用省份來區分各個地區之外,還會用「南方」與「北方」來劃分每個區域。要是問大家,南北方之間的差異有哪些的話,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絕對能夠聊上三天三夜。
  • 氣候變化:人類碳排放量之間的差距!
    這也就是說,如果將全球人口從最富有到最貧窮的依序排列,位於最頂端的1%的人所造成的碳排放量,竟然超過排在後半段另一半人口的兩倍以上。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
  • 位置最尷尬的省份:南方人認為是北方,北方人卻覺得是南方
    作為一個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的的大國,為了更好的將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管理起來,也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劃分了中多個省份。但在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更願意用一個區域來形容自己所在地方,就好比我是一個廣東人,而我會說自己是南方人。我的東北朋友,也會稱自己為北方人。
  • 中國差異最大的省份,北依沙漠南靠綠洲,東部缺水卻西部戈壁
    #甘肅#作為西北地區缺水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的甘肅甘肅只是全國23個省區市中差異最大的一個省區市,平時乘火車從內地到新疆來,將近一半的路程都在甘肅境內。第一,從地理上看,甘肅是我國四大地區之一,屬於北方省,但河哈爾也有南方城市,還有西北、青藏高原等,使甘肅的氣候環境更為複雜。
  • 中國碳排放量再次成全球焦點
    >
  • 中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旅遊資源豐富,卻處在相鄰省份的陰影下
    中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著眾多的省份。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每個省份都不盡相同。貴州是一個蘊含著豐富旅遊資源的大省,也是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地處我國西南腹地,境內多處於雲貴高原。地勢起伏不斷,山川相連,所以也是國內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儘管相比於周邊省份旅遊業的發展相對滯後,但是境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喀斯特地貌風光聞名於世。境內分布著12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57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地質公園。
  • 中國碳排放量數據被高估約14%
    但是這個並沒有準確的估算值,因為針對碳排放量的估計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來自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的衝突。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因素的測算,根本沒有很有代表性的混合型能源用於準確的估算。這項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重新估算了從2000年到2012年的中國碳排放量,並估算了2013年中國碳排放量。
  • 南北方建築在風格和坐落上有什麼不同
    很久以來,每逢遇到南北差異的話題,總是反響強烈,像是關於豆腐腦是喝甜的還是鹹的,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就連到了冬天,也有關於南方人縮在被窩裡都冷而北方人卻在供暖的房間裡穿短袖的話題,今天我們不說吃,也不說穿,而是說說南北方建築風格和城鎮坐落上的差異
  • 石墨烯——更環保的建築材料
    新型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新穎的「超級材料」石墨烯可以成為最古老的建築材料之一。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已經將石墨烯加入傳統混凝土生產中,開發出的複合材料比現有混凝土強兩倍多,耐水性高四倍。該複合材料可以直接在建築工地上使用,從而能夠使用較少的混凝土和減少碳排放來建造堅固耐用的建築。使用石墨烯意味著研究人員能夠將用於製造混凝土的材料數量減半。這是朝著建設更可持續建築業的正確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研究人員說,它的防水性使其適用於難以達到維護的地區的建築,而複合材料的強度將使建築物對未來的衝擊和應變更有彈性。
  • 報告稱世界上最富有人群碳排放量佔全球五成
    新華網巴黎12月2日電(記者張曉茹 唐志強 張雪飛)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慈善組織樂施會2日發表報告說,世界上最富裕的10%人口製造了全球約一半的碳排放量,最貧困的35億人的碳排放量僅佔一成。  這份題為《碳排放極度不平等》的報告對多個國家富裕人群和貧困人群的生活消費碳排放量進行評估,闡述了全球、國家間及國家內不同層面碳排放責任不平等的程度,並呼籲發達經濟體帶頭減排。報告還發現,全球最富裕的1%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最貧困的10%人口的175倍。
  • 2013全球碳排放量數據公布 中國人均首超歐洲
    【環球網綜合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9月21日報導,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近日公布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量數據,其中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過歐盟,引人關注。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人類活動碳排放量達到360億噸,平均每人排放5噸二氧化碳,創下歷史新紀錄。
  • 數據中心如何減少碳排放量?
    綠色和平組織的抗議已引發了環保人士和公眾騷亂,擔心數據中心的碳排放量。許多公司在成本低廉的地區悄然建造這些數據中心(比如蘋果建在北卡羅來納州梅登的一個數據中心——該州61%的電力來自煤炭),利用廉價的能源來確保運營成本維持在低位,同時為股東們帶來最大化的價值。遺憾的是,如今成本最低廉的能源往往是礦物燃料。抗議源自數據中心能源市場發生了劇變。
  • 31省份最低工資調整出爐!9省份上調 你家那裡漲了嗎
    來源:中新經緯原標題:31省份最低工資調整出爐!9省份上調,你家那裡漲了嗎?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1日電 (王永樂)錢要變多了,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又增一地!近日,福建公布2020年起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明確上調今年或明年最低工資標準的省份至少達到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