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後,能源問題已經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而建築能耗在社會總體能源消耗中佔有重要比例。根據《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2018)》,2000-2016年,全國建築碳排放由2000年的6.68億噸增長至2016年的19.61億噸,年均增長6.9%[1-2](見圖1)。可見,控制建築碳排放增長,對於降低社會總體能源消耗,緩解能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圖1 2000-2016年全國建築碳排放增長情況
資料來源:參考文獻[1]
建築碳排放是指建築使用過程中由外部輸入的能源,包括維持建築環境的用能(如供暖、製冷、通風、空調和照明等)和各類建築內活動(如辦公、家電、電梯、生活熱水等)的用能導致的碳排放[3]。
從省級尺度建築碳排放總量來看,2016年我國各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呈現出顯著的差異,山東、廣東和河北的建築碳排放量較高,其中山東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高,其建築碳排放量為12799萬噸CO2。海南、青海和寧夏的建築碳排放量相對較低,其中海南省的建築碳排放量最低,其建築碳排放量為793萬噸CO2。建築碳排放最多的山東省的排放量約是建築碳排放最少的海南省的排放量的16倍(見圖2-3)。
圖2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的空間分布特徵(不含農村)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
圖3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比較(不含農村)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
造成我國不同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差異巨大的主要因素包括城鎮人口規模因素、氣候條件因素和經濟發展水平因素[4-5]。即城鎮人口規模越大、採暖需求越強、人均GDP越高的省份,建築碳排放總量就越高。
1、從城鎮人口規模來看,研究表明城鎮人口規模是影響建築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一[6]。廣東作為我國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城鎮人口7611.31萬人,山東作為我國第二人口大省,2016年城鎮人口5870.51萬人,河北省2016年城鎮人口也達到3983.03萬人,人口排名全國第六。這三個省份作為人口大省,住房需求較大,導致建築碳排放總量整體較高。根據相關性分析,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不含農村)與城鎮人口規模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其相關係數達0.8以上。
圖4 2016年我國分省建築碳排放總量與城鎮人口規模的關係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2、從氣候條件因素來看,受到緯度位置和地形條件的影響,我國不同氣候區的採暖天數各不相同,一般嚴寒地區150-200天,寒冷地區100-150天。同時我國的採暖氣候區主要採取集中供暖的方式,而根據《中國家庭能源消費研究報告(2016)》,集中供暖碳排放佔建築碳排放的53%以上,是建築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如圖6所示,我國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大致呈現由嚴寒地區向溫和地區遞減的趨勢。不同氣候區的採暖天數的差異很大程度影響了各省份的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及建築碳排放總量,嚴寒地區與寒冷地區的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相對較高,與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地區的差距相對較大,而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和溫和地區多以空調作為主要取暖與製冷方式,因此其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相對接近。整體而言,嚴寒地區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是溫和地區各省份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平均值的2倍以上。
圖5 2016年我國不同氣候區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的差異(噸/人)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3、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人均GDP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標準,即一個地區的人均GDP越高,人們的消費水平及人均建築碳排放也就相對較高,從而導致建築碳排放總量升高[1]。根據圖5相關性分析顯示,2016年我國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與人均GDP在0.05水平上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其相關係數約為0.9。因為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高,滿足人們消費水平的各方面的服務設施也逐漸完善,如購物中心越來越多,娛樂設施日漸多樣化,更換大面積住房等,導致人均建築碳排放量及相應的建築碳排放總量逐漸增多。
圖6 2016年我國分省人均建築碳排放量與人均GDP的關係
數據來源:參考文獻[1]、[7]
綜上可知,城鎮人口規模、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我國各省份建築碳排放量差異的主要因素。因此,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應該通過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為綠色建築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和體制環境,實現從源頭上降低建築碳排放。而對於居民而言,則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從我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築節能協會.中國建築能耗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
[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中國建築節能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8.
[3]《民用建築能耗標準》(GB/T51161-2016).
[4]彭琛,江億,秦佑國.低碳建築和低碳城市[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集團,2018.
[5]楊豔芳,李慧鳳,鄭海霞.北京市建築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1):72-75.
[6]曲建升,王莉,邱巨龍.中國居民住房建築固定碳排放的區域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50(2):200-207.
[7]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17.
編輯:張小平
審稿:劉泓江、楊一葦、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