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和有機碳固定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因此,減少農田土壤CH4 和N2O 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庫儲量(簡稱「固碳減排」)對於緩解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確保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近20 年來,我國在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本文綜述了我國目前針對農田土壤溫室氣體減排以及土壤有機碳固定的有效措施,並對未來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方向進行了展望。
-
明確固碳減排工程內容
固碳是減緩氣候變暖、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途徑,對於我國的環境保護與履行國際公約將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氣象局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明確我國要從以下七個方面加強固碳減排工程建設。 一是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速生豐產林以其巨大的生產力和固碳速率成為重要的固碳「原料」。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我國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和固碳能力究竟幾何?研究取得了哪些進展?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應對形勢愈發緊迫 由於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持續增加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正面臨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的巨大壓力 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所導致的以二氧化碳(CO2)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有機農田的固碳作用:《中國生態六講》連載之二十
但在具體實踐上,前兩者代價昂貴,而且見效慢,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溫室效應的全球趨勢,而後者,即在元素循環過程中增加土壤碳匯則是個好出路。但是當前,我國農村普遍燃燒秸稈和過量使用化肥,導致了大量生物質能源的浪費, 還削弱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韓興國在題為《開展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關鍵科學問題討論的必要性》的主題評述報告中,對國際上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潛力、氣候變化影響土壤碳截獲的過程與潛力、生態系統管理的土壤碳截獲過程及增碳模式等進行了評述。
-
集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發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如果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特別是土壤圈存在巨大的碳匯潛力,不僅可能衝抵我國的排放,而且可能為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上獲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農業土壤碳庫強烈受人為活動幹擾,其碳庫可以在5-10年時段上快速調節,通過農藝管理措施可改變農田土壤碳庫狀況。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原標題:中科院「生態系統固碳」系列研究成果發布 為氣候談判提供重要支撐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人類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導致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被認為是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固碳量及其功能種群研究獲新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不同自然生態土壤(林地、溼地、草原等)微生物固碳速率及其固碳功能微生物豐度和多樣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
集發達國家技術與資金髮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如果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特別是土壤圈存在巨大的碳匯潛力,不僅可能衝抵中國的排放,而且可能為中國在碳交易市場上獲利。 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農業土壤碳庫極易受人為活動幹擾,其碳庫可以在5~10年時段上快速調節,通過農藝管理措施可改變農田土壤碳庫狀況。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學界對土壤微生物光合同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機理的認識,相關成果在《應用微生物學與生物技術》上發表。
-
科學網—粉壟技術既可保墒增產也可固碳減排
廣西農科院研究員韋本輝: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因此,研究微生物固定二氧化碳的生態環境效應具現實意義。 cbbL基因編碼的核酮糖-1, 5-二磷酸梭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卡爾文循環中的關鍵酶,該酶催化卡爾文循環中的第一步CO2固定反應。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
揭示土壤微生物固碳「深度」差異
近日,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研究員吳金水團隊對土壤自養微生物的固碳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發現隨土壤深淺變化,固碳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並且隨著表層碳向下傳輸,還可能誘導底部土壤產生固碳連鎖反應
-
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土壤微生物固碳關鍵酶RubisCO酶活性提取與測定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以前有關RubisCO酶活性的研究均集中於植物或者純培養的細菌,關於土壤RubisCO酶活性研究還尚未見報導。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