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發達國家的技術與資金,發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史學正、趙永存和於東升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9年12月7日上午,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重要國際會議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開幕,會議旨在對《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為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等問題作出新安排。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暫時不承擔減排義務,但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召開前夕,我國宣布了清晰的量化減排目標,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顯示了中國力促哥本哈根大會取得成功的認真態度,以及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重大承諾。

《京都議定書》3.4款提出可以通過增加生態系統碳庫來補償經濟發展中的碳排放。如果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特別是土壤圈存在巨大的碳匯潛力,不僅可能衝抵我國的排放,而且可能為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上獲利。

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農業土壤碳庫強烈受人為活動幹擾,其碳庫可以在5-10年時段上快速調節,通過農藝管理措施可改變農田土壤碳庫狀況。據韓冰等2008年發表論文報導,若秸稈還田能全面落實,我國僅秸稈還田措施每年即可固碳42.23Tg;而我國農田土壤施用有機肥後的土壤固碳速率為41.38 TgC/年。採用免耕措施後我國農田土壤固碳速率將增加到3.58TgC /年,是現在固碳能力的3倍。目前我國保護性耕作面積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的0.1%,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的免耕覆蓋模式已興起。這些國家通過40多年實施這些耕作措施,農田土壤已固定相當多的碳,繼續固碳可能性要比40年前小得多。而我國除東北地區外,耕地土壤的有機碳含量本身都較低,要比歐美國家大約低30%。我國大範圍的農業機械化才起步,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的免耕覆蓋模式在局部地區實施才幾年,因此,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綜合來看,在不考慮不同農業技術措施間對農田土壤固碳協同或拮抗作用的條件下,粗略估計我國僅秸稈還田、合理施肥和保護性耕作三項措施的全面推廣和應用,農田土壤的固碳速率就可達到182TgC /年,從2005年到2050年大約可以固定碳8.19Pg。

據史學正等2009年發表論文報導, 通過侵蝕土壤與當地殘存的原始森林土壤對比結果表明,江西省興國縣輕度、中度和強度侵蝕土壤恢復後的固碳潛力為10.01Tg,根據這個結果粗略估算中國165萬平方公裡水蝕面積全部治理後,土壤固碳潛力為8.14Pg C。此外,由於大氣CO2濃度升高,提高了光合效率,增加光合產物,從而增加向土壤輸入有機質。據Lichter等2008年和Xie等2005年發表的論文,基於草地、森林以及農田等生態系統在CO2倍增后土壤表層有機碳含量變化觀測結果,並以目前我國不同生態系統土壤有機碳儲量(Yu等 2007年)進行估算,在2050年控制CO2濃度達到500ppm時,我國農田、草地和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將分別固定有機碳149Tg、61Tg和3.18 Pg,共計3.39Pg C。

美國土壤學家Lal粗略估算認為中國農田土壤固碳速率為25-37TgC/年,林地固碳速率為14-29 TgC/年,草地的固碳速率為20-40 TgC/年。未來50年,中國土壤總的固碳潛力為12Pg (Lal, 2002; 2004)。而我們認為,我國僅農田土壤在秸稈還田、合理施肥和保護性耕作三項措施全面推廣和應用條件下,到2050年就大約可以固定8.19 Pg碳,而隨著退耕還林、測土配方平衡施肥、土壤侵蝕恢復等政策的大規模實施和推廣,對於提高我國土壤固碳潛力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此外,由於CO2濃度升高本身對土壤固碳潛力提升的激勵效應也不可小視,因此,綜合客觀來看,我國土壤固碳潛力至少為19.72 Pg碳, 比1980年代初中國土壤碳庫增加約22% (1980年代中國土壤碳庫為89.14Pg)。

儘管我國土壤固碳潛力巨大,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溫室氣體排放,但土壤這些固碳潛力的發揮則需要強大技術和資金支持才能真正實現,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還基本處在傳統農業種植階段,相關土壤固碳技術手段還比較落後,儘管國家在技術和資金都極為有限的條件下還開展了大規模的秸稈還田、退耕還林、水土保持等示範和推廣工作,但技術和資金瓶頸還難以突破。相反,發達國家已經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有雄厚的資金基礎,但發達國家以智慧財產權保護為由,不願意將技術與發展中國家分享,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關的技術轉移,更不要說資金支持了。在《京都議定書》和《峇里島行動計劃》框架下,要實現中國土壤固碳潛力的充分發揮,進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發達國家除了要拿出合理的量化減排目標外,還必須拿出誠意,以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方式實質性的促進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這才能夠真正體現「共同責任但有區別」的原則,否則中國土壤固碳潛力難以在短時間充分發揮作用。

 

 

圖  中國土壤有機碳密度(0-100cm)分布

相關焦點

  • 集發達國家技術與資金髮揮中國土壤固碳潛力
    中國大範圍的農業機械化才起步,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的免耕覆蓋模式在局部地區實施才幾年,因此,中國農田生態系統的固碳潛力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綜合來看,在不考慮不同農業技術措施對農田土壤固碳協同或拮抗作用的條件下,粗略估計中國僅秸稈還田、合理施肥和保護性耕作三項措施的全面推廣和應用,農田土壤的固碳速率就可達到182Tg C/年,從2005年到2050年大約可以固定碳8.19Pg。
  • 「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課題」2011年度總結
    2月23日至25日,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課題「中國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與速率研究」課題在南京召開2011年度工作總結暨經驗交流會。應邀出席此次會議的專家和領導有趙其國院士,朱兆良院士,中科院資環局生態處業務主管楊萍,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副所長蔣新,項目首席科學家史學正研究員以及課題12個參加單位的100多名骨幹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中科院研究表明:我國農田土壤固碳減排潛力巨大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0年10月12日16:40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土壤肥料檢測技術應用研究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文章主要針對土壤肥料檢測技術進行分析,結合當下土壤肥料檢測技術的發展現狀,從土壤肥料檢測體系建設的含義、土壤肥料檢測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肥料檢測體系建設方法、土壤肥料檢測技術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主要目的在於更好的推動土壤肥料檢測技術的發展與進步。
  • 專家:急需構建捕集技術新體系
    「CCUS可捕集發電和工業過程中使用化石能源所產生的多達90%的CO2,防止其進入大氣,而當前尚無其它成熟技術可達到如此高的脫碳水平。」張九天告訴《中國科學報》。   「所以我國每年碳排放下降的速度和減排的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任務也更加艱巨。」   因此,在新目標下,發展CCUS技術就成為當下業界熱議的話題和研究方向。   自2006年以來,CCUS就被列為中國中長期技術發展規劃的前沿技術,並得到國家科研資金的大力支持。
  • 稻田土壤施肥可緩解全球變暖—新聞—科學網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土壤固碳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稻田土壤約佔我國總土壤固碳潛力的40%,因此,探討稻田土壤碳循環和固碳機理對於減緩全球變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土壤固碳的能力一般是通過考察碳庫變化、團聚體形成、腐殖質形成等過程來評估,但鮮有研究表徵團聚體之間和內部的碳通量。
  •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
    土壤分析檢測是開展土壤資源調查、農田養分管理、科學配方施肥、植物營養調控、土壤汙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礎,在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推動現代分析技術在土壤學研究中應用與理論研究,促進土壤分析檢測行業發展與技術創新,2019年11月28日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分析技術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國土壤分析技術研討會」 在江蘇南京召開,200餘位代表參與了會議。
  • 聯合國贊中國氣候戰略 認為發達國家減排是關鍵
    公布擬訂中的新協議核心內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強調——  哥本哈根只有行動的計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稱讚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明確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認為發達國家明確減排承諾是大會達成新協議的關鍵。
  • 退耕地土壤固碳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土壤固碳潛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認為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
  • 「禁廢令」,發達國家該還的總得要還
    另一個更讓國人和西方人驚訝的是,僅中國一個國家過去30年就消納了全球近50%的廢舊塑料。另一方面,處理這些垃圾要耗費大量的資源。由於發達國家長久以來只享受固體廢物跨境轉移的好處和方便之處,他們在處理本國產生的固體廢物上時會不作為、慢作為。
  • 中國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加強對薄弱領域的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體制改善,提高綜合國力。2001年中國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理所當然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享受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待遇:1)進口關稅平均稅率14%,而發達國家僅4%;2)繼續享受未加入世貿組織前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單方面關稅優惠;3)過渡期4-8年,長於發達國家的2年;4)允許在世貿組織中享受例外原則,如判定傾銷的標準較發達國家低。那麼,目前中國究竟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是否需要承擔發達國家的國際責任?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7, 32(6): 554-565+542.,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生物質炭施用對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
    江蘇省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摘 要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特徵的變化,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質炭施用下的固碳效應提供參考。以太湖地區施用生物質炭2 a 後的水稻土為研究對象,採集了7 個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樣品,通過室內培養試驗,分析了生物質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機碳分布及礦化特徵。結果表明,生物質炭僅顯著增加了表層(0~10 cm)土壤總有機碳含量,而對深層土壤無顯著影響。
  • 「土壤改良與資源利用」國際研討會在廣州圓大廈隆重召開
    在開幕式上,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院長周奕豐博士發表熱情洋溢的致辭,並陪同與會嘉賓參觀本次會議的承辦單位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以及由廣東地球土壤研究院投資設立的中國土壤標本館。中國土壤標本館是國內第一家民營性質的土壤標本館,集研究性收藏與科普性展出於一體,不僅為推動土壤研究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還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切身體驗、了解土壤知識的平臺。
  • 淺談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
    同時,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政府及相關部門對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工作重視程度較弱,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治理理念的影響,沒有及時對相關的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進行及時的更新,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的實際情況,政府部門對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有限相應的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相對落後,缺乏專業的研究技術人員,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機制不健全,不利於重金屬汙染土壤治理技術的順利發展。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闡述了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前沿科學問題,綜述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的主要科研進展,提出了中國土壤微生物組研究的機遇和挑戰,探討了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所需的主要技術手段與能力建設,期望通過「土壤-微生物系統功能及其調控」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研究,為深度發掘土壤微生物組資源,定向調控土壤微生物組功能,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及資源瓶頸等問題起到應有的貢獻。
  • 美國學者直言:中國若想成為發達國家,這三項技術就一定要掌握!
    我們都知道,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很多人都難以想像一個曾經還處於困難時期的中國,到現在卻成長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國家之一,中國既成為了金磚五國,更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亞洲地區當中成為發達國家的潛力國之一。
  • 美國「拉清單」指責中國「破壞環境」,發達國家汙染環境的黑歷史...
    這一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爭吵中不歡而散。已經在環保路上艱苦地走了多年的中國,既沒有得到預期資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發達國家對於環境的態度在這一年被徹底揭露。往後的十年間,中國開始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
  • 2020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調研與市場前景分析報告
    可預測的土壤修復市場雖令人豔羨,但面對這個毫無經驗的全新市場,尚未解決的重重問題,令多數相關機構感覺無的放矢。其中資金、法律政策和技術,無疑是最難跨越的門檻。  以截至**國內正推進土壤修復的經驗來看,土壤修復和治理的資金需求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