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2021-01-15 和訊網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甘源 石玲玲

  導讀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這在國際上爭論很大,也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一個關鍵爭議。這關係到客觀如何看待中國發展的成就和不足,以及在國際組織中是否應該承擔發達國家的責任?還能否享受發展中國家待遇?

  摘要

  質疑者認為中國已成為發達國家:1)2015年中國按照PPP計算的GNI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2)2017年中國用PPP計算的人均GDP為16806.7美元,達到130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標準。

  支持者認為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1)2018年中國人均GDP僅9700美元,2017年人均GNI僅7310.28美元,與高收入國家相差甚遠;2)2017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0.752,世界排名僅86位;3)PPP的假設前提等價標準,因此會將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總量過度修高。

  結合科教文衛綜合評判,我國距離成為發達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科學教育方面,中國獨角獸數量佔比28.8%,僅次於美國;專利申請、科技期刊數量世界第一;但是2016年每百萬人中科研人員僅1206人,低於世界平均的1473人;高等教育入學率51%,與發達國家差距甚大;中國的應用軟體、家電電子製造等領域競爭力強大,但晶片、發動機、基礎材料等基礎領域跟美國比處處是短板。

  2)社會福利方面,我國勞動者每年平均工作時長2200小時,超出美國400小時,超歐洲國家近700小時;2015年社會保障支出佔GDP比重11.5%,不及歐盟佔比最低的拉脫維亞(14.5%)。

  3)衛生環境方面,2016年我國每千人內科醫生數1.81人,每千人床位數1.8張,甚至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2016年農戶僅36.2%使用水衝式衛生馬桶,超過50%的人尚未使用淨化自來水;城鎮住房25.8%無獨立抽水馬桶,8.6%無獨立廚房;全國56.33%的人暴露在PM2.5超標環境下。

  4)基礎設施方面,高鐵基礎設施高速發展,2017年客運量佔比56.8%,但公路裡程密度、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搭乘飛機人數遠低於發達國家;網際網路滲透率僅54.3%,與南非持平,安全網際網路密度不足歐美的1%。

  5)從各省發展水平看,地區差異較大,京滬津蘇浙閔粵七省已邁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但絕大部分省份仍然處於中低收入國家水平。

  預計到2022年我國人均GDP有望超過13000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水平下限,到2030年HDI指數有望超過0.8,與部分發達國家比肩。

  要客觀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清醒認知中美差距。我們建議:第一,更大力度的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建立中美自貿區;第二,進一步補短板。加強對薄弱領域的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體制改善,提高綜合國力。

  目錄

  1      關於中國是否仍屬於發展中國家的爭議

  1.1   質疑者:中國已成為發達國家

  1.2   支持者: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2      多元評判標準及中國地位

  2.1   科學教育

  2.1.1 科技領域成果顯著:發展迅猛,世界領先

  2.1.2 科學研發人員密度:數量領先,密度不足

  2.1.3 高等教育入學比例:發展迅速,總量不足

  2.2   社會福利

  2.2.1 平均勞動工作時間:勤勉有餘,效率不足

  2.2.2 社會福利支出佔比:相對落後,有待加強

  2.3   醫療衛生

  2.3.1 醫療服務覆蓋水平:整體落後,逐步改善

  2.3.2 衛生環境發展水平:相對較差,有待改善

  2.4   基礎設施

  2.4.1 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部分領先,整體不足

  2.4.2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總量落後

  3      部分省份媲美發達國家

  4      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多遠

  5      啟示及建議

  正文

  2001年,中國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貿組織(WTO),享受世貿組織對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待遇。2001年中國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理所當然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享受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待遇:1)進口關稅平均稅率14%,而發達國家僅4%;2)繼續享受未加入世貿組織前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單方面關稅優惠;3)過渡期4-8年,長於發達國家的2年;4)允許在世貿組織中享受例外原則,如判定傾銷的標準較發達國家低。那麼,目前中國究竟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是否需要承擔發達國家的國際責任?

  1      關於中國是否仍屬於發展中國家的爭議

  1.1   質疑者:中國已成為發達國家

  1)證據一:中國按照PPP計算的GNI總值世界第一

  購買力平價(PPP)是根據各國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等值係數,用於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橫向比較。PPP的假設前提是同價原則,即各國同類產品的價格相同,例如,中國的GDP為5萬億美元,在中國購買一個漢堡需要1美元,而在則美國需要3美元,則中國按照PPP計算的GDP總值就應該是15萬億美元。

  2015年中國按照PPP計算的GNI總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國際上部分國家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按照PPP計算的GNI總值,2015年中國GNI總值19.74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因此,國際上部分國家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理應承擔發達國家在國際上的責任,不應當繼續享受世貿組織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別待遇。

  但是,按照PPP計算的GNI和GDP明顯超過發展中國家的真實收入,因此有失偏頗。購買力平價的假設前提是各個國家的同類產品價格相同,但實際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商品和服務的成本、質量、種類和稀缺程度差別較大,自然價格也就相差甚大,同一件商品在各國的價格千差萬別。此外,購買力平價的前提是收入因素,西方國家的GDP作為產出概念,與收入是相等的,但在中國產出和收入之間存在較大的缺口,中國的GDP並不等於居民收入。經濟學家霍德明曾計算,中國的產出和收入之間的缺口大概是25%-30%。因此,直接用PPP進行換算,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就會被過度修高,超過真實的收入水平。美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2)證據二: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

  中國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參考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人均GDP將國家分為先進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Emerging and Developing Economies),目前中國屬於新興經濟體國家。2017年,中國按照PPP計算的中國人均GDP達到16806.7國際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

  但是,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畸高,且我國人均GDP水平依然低於世界平均。2017年我國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仍然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發展中國家齊平,遑論趕超美德日英法等發達國家。此外,從國際視角來看,雖然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超過美國、德國等國家,但由於石油國家工業結構單一,依靠自然資源獲得了較高的人均GDP,國際油價波動或軍事活動等會對該類國家產生災難性的影響,因此國際上很少有將卡達、科威特、阿拉伯等劃分為發達國家的。由此可見,人均GDP並不能作為劃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國家的唯一標準,而更應該參考綜合國力。

  1.2   支持者: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1)證據一:中國人均GNI、GDP僅為美國15%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人均GNI低於世界平均值,屬於中高收入發展國家。世界銀行按照人均國民收入(GNI)將國家分4類,包括低收入國家、中低收入國家、中高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GNI的下限是根據每年全球價格水平進行調整,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可以享受國際復興開發銀行提供的優惠貸款支持。2017年中國人均GNI為7310.28美元,僅為美國的15%,與高收入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387.07美元。

  按照人均GDP計算,我國人均GDP低於世界平均值,距離高收入國家還有較大距離。GNI與GDP大體接近,差額為來自境外的要素收入淨額。按照世界銀行統計,2013-2017年中國的人均GNI為人均GDP的98.5%,因此按照人均GDP劃分,高收入國家的GDP標準約為13000美元。2018年我國人均GDP約970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13000美元的下限仍有較大距離,且根據2017年數據,我國人均GDP依然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2)證據二:中國人類發展指數(HDI)僅世界中遊

  按照人類發展指數衡量,目前中國處於世界中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每年發布人類發展報告,計算和發布人類發展指數(HDI)指標,對一個國家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NI、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預期壽命進行綜合處理得出結論,指標從0-1不等,指標超過0.8即定義為發達國家。1990-2017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快速提高,但是2017年中國HDI指數也僅達到0.752,世界排名86位,處於全球中遊,與德國(0.936)、美國(0.934)、英國(0.922)、日本(0.909)和韓國(0.901)等發達國家比起來相差甚遠。可見,在綜合水平HDI衡量下,中國目前仍是發展中國家。

  2      多元評判標準及中國地位

  我們可喜地看到,中國在高鐵、網際網路、科技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和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在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科學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我們距離發達國家依然有較遠的距離。

  2.1   科學教育

  2.1.1  科技領域成果顯著:發展迅猛,世界領先

  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快速發展,獨角獸數量僅次於美國,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實力的關鍵,而獨角獸企業的誕生是科技領域成績的重要證明。從全球視角來看,美國和中國佔據超七成以上的企業,根據CB Insight數據統計顯示,從2011年至2018年,全球共有292家獨角獸企業。其中來自美國的共140家,佔47.9%;中國共84家緊隨其後,佔28.8%;其他國家合計佔比23.3%。

  中國在專利申請數量、科技期刊文章數量等領域發展迅猛,迅速超越美國。2000年以來,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科技期刊文章數量迅猛發展,2010年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專利申請數量第一的國家,2016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科技期刊文章發表數量第一的國家。中國在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2.1.2 科學研發人員密度:數量領先,密度不足

  我國科研人員密度低,距離科技強國仍有較大距離。科研人員密度是衡量科技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2016年我國每百萬人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數量僅1205.7人,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473.2人,而最高的丹麥達到7514.7人,韓國和日本也分別達到7153.4人和7113.2人。富於創新精神的科研人員是經濟體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我國距離成為科技強國還有較大的距離。

  2.1.3  高等教育入學比例:發展迅速,總量不足

  我國高等教育入學比例51%,高於世界水平,但仍低於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院校入學比例佔總人口的比重體現了一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比例僅51%,包括本科和高職院校,而韓國的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達93.8%,美國、德國、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學率也分別達到88.8%、68.3%和63.6%。我國傳統歷來注重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斷提高,但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中國的應用軟體、家電電子製造等領域競爭力強大,但晶片、發動機、基礎材料等基礎領域跟美國比處處是短板。

  2.2   社會福利

  2.2.1  平均勞動工作時間:勤勉有餘,效率不足

  中國勞動者休息時間遠低於歐洲和美洲國家,亦高於亞洲諸多國家。根據英國《衛報》公布的平均每年工作時間來看,整體呈現亞洲>美洲>歐洲,亞洲傳統較為勤勉,而中國平均勞動時間在亞洲國家中又排名靠前,平均每年工作約2200小時,勞動者休息時間遠低於歐洲國家和美洲國家。再根據瑞銀集團的調查數據,平均每周工作時間最長的前五大城市分別為香港、孟買、墨西哥城、新德裡和曼谷,都屬於發展中國家的城市,而平均每周工作時長最短的巴黎、裡昂、莫斯科、赫爾辛基都屬於發達國家城市,工作時長排名倒數第17的倫敦每周工作時間也僅僅33小時,勞動者休息時間遠高於中國。

  2.2.2  社會福利支出佔比:相對落後,有待加強

  我國社會保障支出佔GDP比重僅11.5%,不及歐洲佔比最低的拉脫維亞(14.5%)。根據國家統計局科學研究院的數據,2008-2015年我國人均社會保障支出由1428.5元提高至5742元,社會保障總支出佔GDP的比重由5.9%上升至11.5%。但是,和歐洲國家相比,仍然相去甚遠。2014年,歐盟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高達28.7%,人均社會保障支出7903.4歐元,按當年匯率,約為我國的13倍,即使是佔比最低的拉脫維亞,人均社會保障支出也達到1096.5歐元,社會保障總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14.5%,遠高於我國。

  2.3   醫療衛生

  2.3.1  醫療服務覆蓋水平:整體落後,逐步改善

  每千人內科醫生數量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部分發展中國家。每千人人口的醫生數是衡量人類發展狀況和各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以內科為例,包括全科和專科醫療內科從業人員,2016年中國每千人內科醫生數為1.81人,而最高的奧地利則達到5.23人,德國、法國、美國分別為4.19人、3.24人和2.57人,亞洲的日本、韓國也達到2.37人和2.33人,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南非每千人擁有的內科醫生數1.9也高於中國。可見,我國的醫療條件和發展狀況依然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且僅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49人)。

  每千人醫院床位數遠低於發達國家,醫療資源仍然匱乏。床位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核心資源要素,是國際上衡量國家間衛生資源和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是主要的通用指標。2016年我國每千人擁有的床位數為1.8張,而德國、俄羅斯、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每千人床位數分別為4.2、4.0、2.6、2.4和2.3,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6張的發展目標,但目前看來仍有較遠的距離。

  2.3.2 衛生環境發展水平:相對較差,有待改善

  清潔的飲用水和安全的衛生設施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類基本人權,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水平和基礎設施的重要依據。

  中國農戶水衝式衛生馬桶使用率僅36.2%,衛生設施建設水平仍然較低。根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末的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第四號),全國使用水衝式衛生廁所的家庭僅8339萬戶,佔比36.2%;使用水衝式非衛生廁所的721萬戶,佔3.1%;使用衛生旱廁的2859萬戶,佔12.4%;使用普通旱廁的10639萬戶,佔46.2%;無廁所的469萬戶,佔2.0%,截至2016年,我國仍有大量居民未使用衛生馬桶,基本的衛生條件尚未得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較為欠缺。

  淨化自來水覆蓋農戶僅47.7%,仍有超過10%的農戶無法獲得清潔飲用水。2016年我國家庭中10995萬戶的飲用水為經過淨化處理的自來水,佔總人口的47.7%;9572萬戶的飲用水為受保護的井水和泉水,佔41.6%;而仍有10.7%的住戶無法獲得安全保證的飲用水,基本的清潔用水權益尚未得到保障。

  城鎮存量住房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根據2015年的小普查數據,城鎮住宅中仍有25.8%的家庭沒有獨立的抽水/水衝廁所,8.6%的家庭沒有獨立廚房,即使在城鎮,我國的住房基礎設施建設依然不夠完善。

  環境汙染暴露人群(PM2.5)佔比高達56.33%,生活環境較為惡劣。良好的環境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依據,2016年中國暴露在PM2.5超標環境下的人群高達56.33%,僅低於印度的75.8%,排名倒數第二,而加拿大、美國、德國的環境汙染暴露人群僅7.53%、9.2%和13.46%,亞洲的日本和韓國也僅13.16%和15.5%,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的生活環境依然較為惡劣。

  2.4   基礎設施

  2.4.1  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部分領先,整體不足

  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出行價格低,仍是中國人出行的首選交通方式。2008-2017年中國鐵路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高鐵基礎設施實現了高速發展,高鐵客運量佔比由不足1%大幅提高至56.8%,速度快、價格適中的高鐵迅速成為中國人出行的重要選擇;此外,2017年中國鐵路客運量超過30.84億次,按照每人年均4次乘坐鐵路,則2017年超過7億人選擇鐵路出行,可見,價格更優惠的鐵路依然是中國人出行的首選交通方式。

  中國公路裡程密度低,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仍有較大距離。2017年,中國公路裡程密度0.51公裡/平方公裡,而日本則高達3.5公裡/平方公裡,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公路裡程密度高達1.8公裡/平方公裡,可見,雖然鐵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外,我國的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依然不足,不僅較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與部分發展中國家相比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欠佳,甚至落後於部分發展中國家水平。世界銀行對各國高管進行調查,用港口質量進行劃分,衡量各國企業高管對本國港口設施的感受,1分表示十分欠發達國家,7分為十分發達高效。按照世界銀行的調查數據,2017年中國的港口質量僅4.6分,而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的港口質量指數分別為5.8、5.5、5.5和5.3,可見我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較低,落後於南非(4.8),與印度(4.6)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水平齊平。

  中國航空客運量遠落後於鐵路客運量,搭乘過飛機的人口佔比遠低於美國。根據中國民航局統計,2017年中國航空客運量5.52億人次,考慮到坐飛機往返至少2次,且存在大量長期出差的乘客和外國乘客,因此2017年中國搭乘過飛機的人次應該不超過2億,相比於鐵路,飛機出行票價更高,尚未成為中國人的出行首選。反觀美國,2017年末美國總人口不超過3.3億,但航空客運量達到9.4億次,即使排除國外乘客,2017年美國至少有3億人次搭乘過飛機,可見飛機是美國人出行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4.2  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總量落後

  中國網際網路滲透率高速發展,但依然遠落後於發達國家。2000-2017年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迅猛,滲透率由不足1%迅速提高至54.3%,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仍然較低,2017年韓國網際網路滲透率最高,達到95.1%,日本、德國、法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也都超過80%,而中國的網際網路滲透率僅與南非(54%)相當,且僅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45.8%)。

  中國安全網際網路密度低、增速快,歐美是中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安全網際網路伺服器是指網際網路交易過程中使用加密技術的伺服器,是一個國家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的衡量指標。從增速看,2011-2018年中國安全網際網路伺服器密度同比增速遠超世界各國,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高速發展。但是。2018年中國每百萬人擁有的安全網際網路伺服器僅447.2個,世界平均水平已經達到6184.3個,和發達國家相比更是遠遠不足。2018年,美國、德國、日本每百萬人擁有的安全網際網路伺服器分別為6.5萬、5.7萬和1.2萬,為我國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3      部分省份媲美發達國家

  從2017年各省人均GDP角度來看,地區差異較大,京滬津蘇浙閔粵七省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絕大部分省份仍然處於中低收入國家水平。按照2018年人均GDP衡量,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7個省市的人均GDP超過13000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的下限,但與美國(5.95萬美元)、德國(4.45萬美元)、日本(3.84萬美元)等國相比依然相差甚遠。除此之外,剩下的24個省份的人均GDP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

  從各省2017年HDI角度衡量,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澳門、臺灣的HDI超過0.8,江蘇、廣東和浙江已接近0.8的水平,即將比肩發達國家水平,但與德國(0.936)、美國(0.924)、日本(0.909)等國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此外,西藏、雲南、貴州、甘肅等省份的HDI更是僅處於中低水平,西藏HDI指數(0.589)與尚比亞、約旦、阿富汗、海地等國水平接近。

  4      距離發達國家還有多遠

  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目前仍然屬於發展中國家,距離成為發達國家還有較遠距離。從人均GDP角度考慮,按照目前6%的同比增速,隨後每年的增速給予0.2%的遞減,預計到2022年我國人均GDP水平將達到13000美元,剛剛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的下限,而2017年美德英法日等發達國家人均GDP均超已過30000美元;從HDI角度考慮,按照目前每年0.004的增加值,預計2030年我國HDI水平有望達到0.8的水平線,與發達國家比肩,但美英日韓法等發達國家2017年HDI水平已經超過0.9,我國與他們的差距依然很大;結合科教文衛等綜合發展水平考慮,我國距離成為發達的現代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      啟示及建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這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充分競爭。在經濟總量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逐漸收窄,在科技、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等方面,部分領域成績斐然。

  但是,我們需要清醒的認識到:其一,中國在人均GDP、科技、教育、文化、基礎設施、社會福利等各方面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其二,我國地區發展差異較大,雖然京滬津蘇浙閔粵七省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但絕大部分省份依然處於中低收入國家水平。

  要客觀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清醒認知中美差距。我們建議:第一,更大力度的推動改革開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制,降低關稅、放開投資限制、內部審查,在科技、能源、教育、衛生醫療、文化體育、金融等領域實現全面開放,充分競爭;第二,進一步補短板。雖然中國在部分領域成績斐然,但基礎技術和關鍵領域的科研實力依然不足,應該加強對薄弱領域的資金投入、人才培養和體制改善,進一步提高綜合國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澤平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在非洲,這個國家曾舉辦過世界盃,卻從發達國家倒退到發展中國家
    儘管南非已從發達國家退回到發展中國家,但它仍然是非洲大陸上最耀眼的國家。因此,即使您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南非開普敦的中心和鄉間小路上,也總是可以看到整潔乾淨的街道和文明的人們,這與非洲許多混亂的國家不同。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儘管南非的收入和福祉在下降,但其文化,社會和公共環境以及文明秩序仍然保留著相對發達的印象。
  • 為何西歐、北歐多發達國家,而東歐、南歐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
    世界上發達國家最多的大洲就是歐洲,在世界上30個發達國家中,歐洲就佔了22個,而且歐洲的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西歐、中歐和北歐地區,而東歐和南歐地區多是發展中國家。那麼歐洲的發達國家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分布格局呢?
  • 世界上唯一一個從發達國家降為發展中國家的國家,不過踢球厲害
    目前世界上按照發達程度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發達國家,另一種是發展中國家。目前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數量也是慢慢在增多的,雖說數量比較少,但是還是有所增加的。因為近百年以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好多國家買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比如新加坡、韓國、以色列等等。
  • 日本人吐槽:中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怎麼老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
    中國從建國初期到現在僅僅幾十年的時間,雖然說我們發展非常迅速,但是中國還是一直把自己定位在發展中國家。我們的鄰邦日本一直都非常崇尚中國文化,前段時間在日本的論壇上也是出現了這樣一個話題:中國已經是世界一流強國,為什麼還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其實這對日本人來說也很正常,因為在他們看來,中國現在的國力已經非常雄厚。雖然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但是與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
  • 「中國難道不是發達國家」?美國專家稱:還要隱藏實力多久?
    這讓美國專家非常納悶,發出疑問:難道中國不是發達國家嗎?這隱藏實力究竟要隱藏多久?發達國家是指,人類發展指數、工業化水平、生活水平、人均生產值等各方面都較高的才能算是發達國家,這就讓美國專家很納悶,中國如今這麼強大居然不是?
  • 聯合國贊中國氣候戰略 認為發達國家減排是關鍵
    公布擬訂中的新協議核心內容,《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強調——  哥本哈根只有行動的計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稱讚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明確制定的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認為發達國家明確減排承諾是大會達成新協議的關鍵。
  • 全球2017年輪ICP結果公布 中國仍是最大發展中國家
    中國統計學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PPP法看,我國2017年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85.3%,在世界排名第90位,比匯率法排名後退了11位,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我國仍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ICP是國際比較項目的英文簡稱,就是把各國以本幣表示的經濟活動總量轉換為以統一的貨幣來表示。長期以來,國際上主要使用匯率法進行國際比較。
  • 發展中國家環境倫理問題研究
    其中主要涉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之間的國際正義、後發民族與先發民族之間的族際正義、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域際正義、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之間的群際正義。其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正義是主要矛盾。事實上,無論是人類中心論還是自然中心論,總體上都從屬於並服務於西方發達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運動。它們都有著局限性和片面性,其突出表現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不公正性和不適應性;西方發達國家在環境理念與實踐上的背離,特別是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侵害及其非倫理性;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環境問題上的本應承擔更多責任但他們卻對自己的責任百般推諉。  2、辨證認識可持續發展思想。
  • 學者:2049年,中國可理直氣壯地說是發達國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驁】有觀點認為,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1.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麼中國何時能擺脫髮展中國家地位,真正成為發達國家?10月10日,在「講好中國故事 看好中國未來」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提出衡量中國是否為發達國家的一個具體的指標,即70%的城市化率。專家還給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時間節點:204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教授表示,按照經濟學家們的觀點,中國成為發達國家應該在2030年左右,因為到那個時候中國經濟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 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意味著什麼?
    實現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仍要以經濟增長為基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書記、教授王晉斌指出,公報指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 南半球少有的發達國家,中國移民佔百分之七十,女子地位很高
    在國際上,經常會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往和談判叫做「南北對話」,其中「南」代表著發展中國家,而「北」代表著發達國家,這並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當前世界的形勢所決定的。在世界範圍內,絕大多數的發達國家都在北半球,南半球的發達國家數量在個位數,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南半球也就代表著發展中國家。然而,在這少有的南半球發達國家中,紐西蘭剛好算得上是一個。紐西蘭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其主要的領土由兩部分組成,南島和北島。這兩個島嶼的面積相差不大。從整體上來看,紐西蘭的面積還不到我國一個省份。
  • 美國「拉清單」指責中國「破壞環境」,發達國家汙染環境的黑歷史...
    這一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爭吵中不歡而散。已經在環保路上艱苦地走了多年的中國,既沒有得到預期資金,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發達國家對於環境的態度在這一年被徹底揭露。往後的十年間,中國開始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
  • 「宇宙第一大國」 韓國終於承認自己是發達國家了?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7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193個經濟體(其中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澳門、波多黎各不是IMF會員)的數據共同組成了《世界經濟展望》資料庫,它們被IMF分類為39個發達經濟體和154個發展中經濟體,156個發展中國家。其中韓國就是世界上39個發達經濟體之一。
  • 美國學者直言:中國若想成為發達國家,這三項技術就一定要掌握!
    我們都知道,中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很多人都難以想像一個曾經還處於困難時期的中國,到現在卻成長為世界上影響力最大國家之一,中國既成為了金磚五國,更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亞洲地區當中成為發達國家的潛力國之一。
  • 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獲諾貝爾獎沒有先例
    最近又開始頒諾貝爾獎了,很多網絡噴子又是一副對中國科技發展哀其不爭,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對中國的科學界展開批評,仿佛全中國就只有這些噴子是清醒的。實際上,這些噴子完全沒有基本常識。根本不懂輕重緩急。中國所處的階段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有發展中國家大量獲得諾貝爾獎的先例嗎?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都是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在現階段資源是有限的。
  • 生態環境部: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今日指出,如果衡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歷史累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有外媒指責中國,說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怎麼評價?
  • 比中國還「牛」?曾是東南亞「最窮」,如今喊話要成「發達國家」
    由於疫情的影響,全球多個國家都在面臨著嚴峻的經濟挑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整體上本來優勢就不如發達國家,如今一場疫情危機襲來,不少國家的經濟增速都出現了放緩,就連前幾年喊著「趕超中國」的印度,也遇到了經濟「斷崖式」下跌。
  • 瞭望|發展中國家的新機會在哪裡?
    發展中國家疫情何時結束,取決於疫苗的廣泛應用,取決於全球範圍的抗疫成效。鑑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無疫苗研發能力、無疫苗生產能力、無購買疫苗巨額資金的「三無」狀態,而擁有疫苗的美國等一些西方發達國家自顧不暇且自私自利,發展中國家要想在一兩年內結束疫情恐怕較為困難。因此,獲得充裕的新冠疫苗,是發展中國家取得抗疫勝利的關鍵所在。
  • 發展中國家大規模獲得諾貝爾獎歷史上沒有先例
    最近又開始搬諾貝爾獎了,很多網絡噴子又是一副對中國科技發展哀其不爭,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對中國的科學界展開批評,仿佛全中國就只有這些噴子是清醒的。實際上,這些噴子完全沒有基本常識。根本不懂輕重緩急。中國所處的階段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有發展中國家大量獲得諾貝爾獎的先例嗎?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都是高度發達的國家。中國在現在這個階段資源是有限的。
  • 控制溫室效應:發達國家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
    從1950年到200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實現工業化的半個世紀裡,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佔到總排放量的77%。據估計,從1950年到2002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只佔世界同期累計排放量的9.3%。所以,全球變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不是發展中國家。專家指出,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最長能夠停留3000年。也就是說,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發達國家長期的、毫無顧忌的歷史排放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