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資料圖: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輛。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今日指出,如果衡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歷史累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

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有外媒指責中國,說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怎麼評價?

李高表示,當今的氣候變化是由於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發達國家對於造成氣候變化是最大的責任者,這也是為什麼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當中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是有區別的,發達國家有更大的責任。

李高認為,可以從幾個角度看待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一方面看到我們的總量,但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要看到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衡量人均排放或歷史累積的人均排放,中國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

李高表示,在看到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量的約30%,為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李高強調,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採取了堅決、有效、有力的措施。中國提出了到2020年和到2030年的氣候行動目標,並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當中,這些目標是在國內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目標,加強了應對氣候變化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的力度。從實踐來看,中國在實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當中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也是全球最多的。只要本著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

相關焦點

  • 我國碳排放總量世界第一 人均遠低於美國
    根據最新年度數據,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將在今年進一步增加,預計較去年增加幅度為2.6%,達到創紀錄的356億噸。  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28%),美國(16%), 歐盟(11%)和印度(7%)。研究發現,儘管總量偏高,中國的人均排放量為6.6噸,與美國的人均排放17.2噸相差甚遠。同時,歐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噸,仍高於中國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外交部條約法律司司長賈桂德、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15日就有關情況接受採訪。他分析指出,很多發達國家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是一個技術、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而我國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國是在經濟發展較低的水平上,向儘早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作出努力,在實現2030年前達峰目標時,人均GDP仍將顯著低於很多發達國家達峰時的水平。
  • 控制溫室效應:發達國家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
    從1950年到200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開始實現工業化的半個世紀裡,發達國家的排放量仍佔到總排放量的77%。據估計,從1950年到2002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只佔世界同期累計排放量的9.3%。所以,全球變暖主要是由發達國家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的,不是發展中國家。專家指出,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最長能夠停留3000年。也就是說,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發達國家長期的、毫無顧忌的歷史排放造成的。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  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杜祥琬:我國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六噸 逼近歐洲
    杜祥琬:我國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六噸 逼近歐洲 2015-02-06 15:28:43  中新網2月6日電(能源頻道 史建磊)「中國單位GDP的能耗排放比世界平均值要高,能耗強度高出將近一倍,現在每人年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達到了六噸,逼近歐洲、日本水平,而且還在增長中」。
  • 生態環境部: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9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表示,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下一步將要求全國各省、市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
  • 全球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較排行 美國第一中國第二
    中國是唯一在排放上最接近於美國的國家,不過,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僅為2噸,而每個美國人每年排放二氧化碳不少於9噸。而總排放量位居全球第7名的澳大利亞實際人均排放二氧化碳為11噸,為世界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亞的電力公司排放的二氧化碳十分驚人,此外其牲畜的排放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 生態環境部:截至2018年,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回答記者提問12月26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對在回答關於最近閉幕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相關問題時稱,大會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落實和治理事項通過了30餘項決議,包括堅持多邊主義、反映各方氣候治理共識的《智利-馬德裡行動時刻》決議,為下階段各方達成實質性共識奠定了基礎
  • 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
  • 盤點全球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總量遙遙領先但人均水平並不高
    來源:謝正義 / 東方IC美聯社最近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等的數據,列出了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它們的排放量佔到了總排放量的60%。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更是佔據了40%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但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4%。
  • 何軍:水汙染排放量仍然遠超環境容量
    11月10日,在「第十六屆中國水論壇暨第二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現場,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何軍表示,從「九五」到「十二五」期間,編制的四期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五年規劃都具有四個共同的特徵:四位一體的治汙總體思路、分級保護的流域水質目標、分區控制的流域管理模式、逐步完善的指標考核體系 。
  • 科工力量: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報告,如果要在大於66%的概率條件下,將人為二氧化碳單獨引起的升溫限制在2攝氏度(相對於1861~1880年)以內,則需要將1861~1880年以來所有人為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限制在790GtC。
  • 生態環境部:十年來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和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第一次汙染源普查,它的標準時點是2007年12月31日,這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
  • 中國人均碳排放量高?看歷史累積才有意義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報告,如果要在大於66%的概率條件下,將人為二氧化碳單獨引起的升溫限制在2攝氏度(相對於1861~1880年)以內,則需要將1861~1880年以來所有人為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限制在790GtC。
  • 中國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但是,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畸高,且我國人均GDP水平依然低於世界平均。2017年我國按照PPP計算的人均GDP仍然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發展中國家齊平,遑論趕超美德日英法等發達國家。  1.2   支持者: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1)證據一:中國人均GNI、GDP僅為美國15%  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人均GNI低於世界平均值,屬於中高收入發展國家。
  • 為什麼說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就當前而論,中國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外媒也時常用這點指責中國。但是,當今的氣候變化是由於發達國家工業革命以來無節制地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發達國家對於造成氣候變化是最大的責任者。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明確規定,發達國家應承擔率先減排和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義務。《公約》也注意到,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
  • 生態環境部:我國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相比十年前第一次汙染源普查,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顯示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第一次汙染源普查是2007年12月31日,第二次的標準時點是2017年12月31日,整整相差了十年。過去十年,是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質量快速改善的十年。
  • 中國發布丨生態環境部:我國二氧化硫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中國網6月10日訊 (記者 郭澤涵)國新辦今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有關情況。趙英民指出,與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的第一次全國汙染源普查數據同口徑相比,我國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重點行業產能集中度提高,重點行業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汙染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汙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