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截至2018年,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2020-12-05 紅星新聞

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回答記者提問

12月26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對在回答關於最近閉幕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相關問題時稱,大會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落實和治理事項通過了30餘項決議,包括堅持多邊主義、反映各方氣候治理共識的《智利-馬德裡行動時刻》決議,為下階段各方達成實質性共識奠定了基礎。但大會未能完成《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談判這項核心任務,在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問題上也未取得實質進展,大會成果與國際社會期待有一定差距,中方對此表示遺憾。

劉友賓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在延期40多個小時後閉幕。中方自始至終本著積極建設性態度參與大會,為推動大會取得進展作出積極努力和貢獻。中方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當務之急是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切實聚焦全面準確理解《巴黎協定》,特別是其目標和原則,切實落實所作承諾。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排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於完全不同的起點,發達國家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並提高相關支持的透明度,確保發達國家提供的支持力度與發展中國家行動力度相匹配。

劉友賓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立足國情採取強有力政策行動,百分之百落實承諾。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中國也是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裝機佔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佔比44%;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佔全球一半以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下一步,中方將繼續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全面完成「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提出「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同時,堅定不移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繼續與各方一道,努力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最後一公裡」的談判,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吳陽

編輯 餘孟祥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 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 8%,相當於減排52 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 3%。11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堅定地表示。該項《年度報告》至今已連續發布10年。
  • ...相當於減排52.6億噸CO,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 2018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生態環境部: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
    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中新網10月31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消息,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今日指出,如果衡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或歷史累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要遠遠低於很多發達國家。在生態環境部今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問:有外媒指責中國,說中國是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怎麼評價?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1990-2019年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煤炭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減少近2億噸(-1.3%),抵消了石油和天然氣排放量的增加。發達經濟體的排放量下降了3.7億噸(-3.2%),其中電力部門佔降幅的85%。與2018年相比,許多大型經濟體的溫和天氣對趨勢產生了重要影響,排放量減少了約1.5億噸。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發布,這些數據值得關注
    2018年中國夏糧約1.26億噸,與2017年持平;秋糧預計約為4.17億噸,同比下降約0.4%,其中玉米預計同比增產約0.9%,水稻預計同比減產約2.1%,大豆預計同比增產約3.3%。中國大豆已走出持續減產的陰霾,恢復到 2012 年水平。2018年全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預計為57731.7萬噸,同比減產246萬噸,減幅0.9%。
  • COVID-19致全球碳排放量減少24億噸!|綠會國際部速遞
    據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人員稱,COVID-19全球封城導致2020年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計減少了24億噸,其為創紀錄的降幅。這次的降幅比之前顯著下降的幅度還要大得多——1981年和2009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為0.5億噸(GtCO2)、1992年的0.7億噸和1945年的0.9億噸。
  • 40年有助減少4600億噸溫室氣體排放
    7月17日,據外媒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國際能源署(IEA)共同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推動實現節能和氣候友好型製冷轉型,未來40年將避免多達4600億噸溫室氣體的排放。這份《製冷系統排放和政策綜合報告》稱,《蒙特婁議定書基加利修正案》的籤署國就逐步減少強效溫室氣體氫氟碳化物的生產和使用達成一致,僅這一項舉措,全球就有望避免在2100年前升溫0.4℃。《蒙特婁議定書》於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婁籤署,並於1989年生效。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生態環境部通報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就生態環境監測等有關...
    生態環境部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實錄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副站長肖建軍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監測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
  • 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未來十年,我國將盡最大努力控排
    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近年來我國已經取得了哪些成績,要儘早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標,盡最大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未來十年將採取什麼措施應對?新京報就此話題採訪了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簡稱氣候司)司長李高。氣候變化將長期影響人類生活新京報:近年來,氣候變化成為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的一個話題。請你簡單介紹一下氣候變化已經形成了哪些影響?
  •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關於進一步...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煤炭資源開發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通知》(環環評〔2020〕63號,以下簡稱《通知》)。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就《通知》出臺的背景、編制思路、環評管理要求等,回答了記者提問。
  • 科學新技術:捉住空中的二氧化碳,每年減少23億噸二氧化碳
    西班牙《世界報》12月9日的報導中提到,我們應更客觀地看待與評價二氧化碳,它的存在雖然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它本身也具有很高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當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沒有超過某值時,它的存在既不會給氣候帶來影響也不會給生態帶給危害。而當它的濃度遠遠超過某個適宜值時,它的副作用才慢慢顯現。那麼,導致二氧化碳發揮副作用的元兇是誰呢?其實是人類。在這種情況下,難道我們要做的不是反省自己而是苛責甚至貶低二氧化碳,讓它變得一文不值嗎?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但是,2014年石油消費量為44億噸油當量,比電力多了2倍有餘。2016年,最大的6個電力生產國生產了總發電量的70%,但是也造成了73%的排放。由於中國和印度煤炭產生的電力佔比為69%和75%,二者共同排放了40%的全球發電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達到了122億噸,而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共同佔比僅為32%。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海南發布2018年《海南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專欄4  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發布實施  2018年6月25日,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與原海南省質監局聯合發布了《海南省檳榔加工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DB46/455-2018)》,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