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回答記者提問
12月26日,在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對在回答關於最近閉幕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相關問題時稱,大會就《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落實和治理事項通過了30餘項決議,包括堅持多邊主義、反映各方氣候治理共識的《智利-馬德裡行動時刻》決議,為下階段各方達成實質性共識奠定了基礎。但大會未能完成《巴黎協定》第六條實施細則談判這項核心任務,在發展中國家關心的資金問題上也未取得實質進展,大會成果與國際社會期待有一定差距,中方對此表示遺憾。
劉友賓表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在延期40多個小時後閉幕。中方自始至終本著積極建設性態度參與大會,為推動大會取得進展作出積極努力和貢獻。中方認為,應對氣候變化的當務之急是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切實聚焦全面準確理解《巴黎協定》,特別是其目標和原則,切實落實所作承諾。在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排方面,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處於完全不同的起點,發達國家應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支持,並提高相關支持的透明度,確保發達國家提供的支持力度與發展中國家行動力度相匹配。
劉友賓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立足國情採取強有力政策行動,百分之百落實承諾。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中國也是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可再生能源裝機佔全球的30%,在全球增量中佔比44%;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也佔全球一半以上,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
下一步,中方將繼續深入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全面完成「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立足國情提出「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同時,堅定不移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繼續與各方一道,努力推動《巴黎協定》實施細則「最後一公裡」的談判,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不懈努力。
紅星新聞記者 趙倩 吳陽
編輯 餘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