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 旭

11月27日,國新辦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了解到,《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相關工作從2009年開始,至今已經連續發布10年。

今年的《年度報告》內容涵蓋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與主張等8個方面內容。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我國非化石能源佔比達14.3%

《年度報告》指出,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

趙英民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是機構改革之後,生態環境部承擔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職能。2018年,我國已經提前實現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已經達到14.3%。

與此同時,我國不斷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統籌協調,完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機制。目前,全國各地應對氣候變化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已經全部完成。

「我們還陸續發布了24個行業的碳排放核算報告指南和13項碳排放核算的國家標準,碳市場相關制度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建設紮實穩步推進。」趙英民說。

根據《年度報告》的統計,2016~2018年,我國累計退出煤炭落後產能8.1億噸/年,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煤炭消費總量比2015年下降10%,長三角地區下降5%,汾渭平原實現負增長,新建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減量替代。

可再生能源替代作用日益顯現

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我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培育和發展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

對此趙英民表示,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支持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特別是落實可再生能源促進法,依法推動,不斷完善可再生能源規劃和產業政策體系,協調解決清潔能源的消納問題。

截至2018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3億千瓦,佔全部電力裝機38.3%。其中,水電裝機3.5億千瓦,風電裝機1.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781萬千瓦,同比增長2.5%、12.4%、34%、20.7%。從數字可以看出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還是非常的迅速。

趙英民表示,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1.9萬億千瓦時,佔全部發電量比重的26.7%。其中,水電1.2萬億千瓦時,風電366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1775億千瓦時,生物質發電906億千瓦時。「應該說,隨著可再生能源促進法的深入推進,中國可再生能源的清潔能源替代作用正在日益顯現。」

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柴高峰認為,隨著可再生能源電力佔比的大幅提升,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產業發展將帶來深刻影響,同時也對整合調節資源、滿足互動需求、提質增效、塑造新業態新模式、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來,電力供需雙向互動將廣泛存在。一方面,電力市場化改革、智能電網建設、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併網促進互動方式多樣化、互動程度深入化;另一方面,需求響應進一步擴大範圍,需求側競價將大規模展開,用電權交易、負荷調度、含分布式電源的調度將逐步試點、穩步推進。」柴高峰說。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 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 8%,相當於減排52 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 3%。11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堅定地表示。該項《年度報告》至今已連續發布10年。
  • ...相當於減排52.6億噸CO,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今年的《年度報告》內容涵蓋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與主張等8個方面內容。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 生態環境部:中國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表示,經過努力,中國已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同期】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 李高  2018年我們國家的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5.8%,基本扭轉了近年來我們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14.3%,這個成績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應對全球氣侯都變化做出了一個突出的貢獻。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達到歷史峰值,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850年的163倍。1850年,英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幾乎是第二大排放國美國的6倍。此外,前五大排放國還包括法國、德國和比利時。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排放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緊隨其後。  減排目標是什麼?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在2000年到2015年間,全球工業排放量增長了近24億噸,但是其整體強度卻下降了3%,其中峰值出現在2011年。在2000年到2015年間,中國工業部門的排放量增長超過了3倍,這主要受鋼鐵部門增長了9億噸排放的推動,但是單位工業增加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下降了30%。
  • 科學家稱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是「生存排放」
    據《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8年10月報導,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研究表明,通過改善反芻動物營養、推廣稻田間歇灌溉、建設沼氣、推行緩釋肥、長效肥料可以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但急需進行技術和經濟性評估。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生態環境部: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9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表示,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下一步將要求全國各省、市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根據中國溫室氣體清單(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即LULUCF),2014年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4%,87%二氧化碳來自能源活動,88%的甲烷來自能源和農業活動,60%的氧化亞氮來自農業活動,而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幾乎來自工業生產過程。相對而言,二氧化硫等傳統大氣汙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結構相似度較高。
  • 聯合國環境署:溫室氣體排放缺口比想像的更大
    中國氣象報記者史一卓報導 11月21日,聯合國環境署在北京舉辦了《2012年排放缺口》報告發布會。該報告以倫敦為主會場全球發布,北京是亞洲區域的發布城市。  該報告指出,目前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比2020年需要達到的水平高出約14%。
  • 官方: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最高罰三萬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5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5日消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於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辦法》提出,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大氣汙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 我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規則
    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具體核算規則如下: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先後3次,即於2013年10月15日、2014年12月3日、2015年7月6日印發首批10個、第二批4個、第三批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供各行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建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制度、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等相關工作參考使用。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溫室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一直被結構性低估,皆因使用的測量方法所致。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
  • 減緩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亟須評估
    本報訊 「農業源溫室氣體排放佔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7%,但來自農業源的排放是農業生產的自然過程,農業源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生存排放』。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SZDB/Z 69-2018《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由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局)印發,自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修訂《指南》的原因?
  •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真的可望而不可及?
    中國政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控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並承諾在2020年之前,將可再生能源提高到能源消耗量的15%左右。它還確定了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但事實上,中國仍將嚴重依賴煤和其他礦物燃料,為迅猛增長的經濟提供能源。煤仍佔中國主要能源消耗的70%左右。目前在全國,一周就建成超過一家燒煤的電站。
  • 水處理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其時空特徵分析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小編說:隨著中國城鎮汙水處理行業的迅速發展,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在近年來經歷了快速的增長。根據估算,我國城鎮汙水處理行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2007年的8.4 Mt CO2-eq增長至2016年的31.4Mt CO2-eq,增長了2.7倍。溫室氣體排放中,以CH4及N2O的直接排放為主,其佔排放總量的比例從2007年的52%增長至2016年的68%。
  • ...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減排...
    10月12日,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舉辦碳中和研討暨「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成果發布會。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清華大學報告:2050年要基本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全部溫室氣體...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李彪 攝研究報告指出,到2050年實現2℃溫升控制目標的深度減排路徑,需要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需要並有可能降低到20億噸左右,與世界屆時人均排放1噸-1.5噸的平均水平相當,將比2030年前二氧化碳峰值排放量減排約80%。
  • 對人類發展高度負責—解讀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對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解讀中國出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目標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劉錚、江國成、張辛欣)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在即,中國政府26日公布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