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2020-12-04 驕陽網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 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 8%,相當於減排52 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 3%。「這個數字已經提前實現了20

「儘管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環境等困難和挑戰,但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信心不會動搖,將百分之百地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推動國內經濟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11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年度報告》)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堅定地表示。

該項《年度報告》至今已連續發布10年。今年的內容涵蓋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等8個方面,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行動,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與成效。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顯著

《年度報告》顯示,2018年以來,中國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優化能源結構、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推動低碳試點和地方行動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積極成效。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這個數字已經提前實現了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基本扭轉了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趙英民強調。

此外,大規模國土綠化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增強,應對氣候變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趙英民介紹,下一步,我國將堅定不移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各自能力等原則基礎上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確保完成「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

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用市場機制來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據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介紹,按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提出的任務要求,生態環境部從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建設基礎支撐系統、開展能力建設等方面加快推進全國碳交易體系建設。

在此基礎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試點碳市場初具規模並顯現減排成效。各試點碳市場不斷深化制度體系建設,逐步擴大覆蓋範圍,探索優化配額分配方法,改進碳排放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技術規範及數據質量管理,加強履約管理,確保試點碳市場減排成效。截至2019年6月30日,七省市試點碳市場配額交易運行平穩,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約為3.3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約71.1億元人民幣。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非常複雜,儘管有國際碳市場和自己試點積累的一些經驗,但仍然具有挑戰性,特別是要在我國碳排放還在上升的情況下來設計、運行。我們要立足國情和現實情況開展相關制度創新,確保碳市場平穩起步和穩定運行,發揮好其作用。」李高指出。

積極推進氣候多邊進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25)召開在即。在趙英民看來,此次大會有4項任務需要重點解決:

一是積極推動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遺留問題談判,這是全面有效實施《巴黎協定》的重要基礎,事關多邊機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只有全面結束《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的談判,才能在2020年以後開啟全面實施《巴黎協定》的階段。」

二是推動資金問題取得積極進展。當前氣候多邊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發達國家提供支持的政治意願不足,許多不同名目的資金被貼上「氣候」標籤重複計算。「希望發達國家以透明、可預見、基於公共資金的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持續、及時的支持,包括兌現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承諾;儘快提出以1000億美元為起點的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包括詳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切實提高資金支持透明度,並加快作出向綠色氣候基金捐資的強有力承諾。」

三是做好2020年前行動和力度盤點。「國際社會應清晰梳理2020年前發達國家在減排力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差距,針對進一步彌補差距作出明確安排,確保不在2020年後向發展中國家轉嫁責任。」

四是堅定發出支持多邊主義的強烈政治信號。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在多邊框架下攜手應對。「要防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損害世界經濟增長前景,進而影響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和信心,避免最終影響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和效果。」

趙英民表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立足國情百分之百落實自己的承諾,積極、建設性地推進氣候多邊進程。「我們願與各方共同努力,全力支持COP25主席國以公開透明、協商一致、締約方驅動的方式,推動大會取得成功,為《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 張蕾

相關焦點

  • 2018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 青島: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再降20%
    &nbsp&nbsp&nbsp&nbsp《青島市節能與綠色發展行動方案(2018-2020年)》發布——&nbsp&nbsp&nbsp&nbsp到「十三五」末,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比重達到8%
  • 生態環境部:截至2018年,中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
    據初步核算,截至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8%,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2.6億噸。劉友賓說,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始終立足國情採取強有力政策行動,百分之百落實承諾。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電力需求的強力增長低效了能源結構和效率的提高在全球而言,電力消費量較1990年而言已經翻番,在2016年達到了25萬億千瓦時。在相同的經濟強度下,電力消費與GDP的比值每年下降0.5個百分點,而石油強度年均下降2.4%,這就表明其與經濟產生了強烈的解耦。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發布 去年我國單位...
    央廣網北京11月28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國新辦昨天(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去年我國單位GDP碳強度下降4%。
  • 減排二氧化碳,中國按下快進鍵!
    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倒逼結構調整,促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以往我們都是提在2030年前後達到峰值,這次習主席明確提出要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體現了中國主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多做貢獻的擔當,樹立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國際社會有輿論認為,中國的這一行動,將減少全球升溫0.2℃—0.4℃。」
  • 國內生產總值
    儘快制定經濟核算圖,指定全國統一的核算辦法,為2015年正式實施全國統一的核算GDP來打下一個基礎。此舉將有效消除近10年來各省GDP總和與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GDP存在較大出入的情況。[3] 2015年4月15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7.0%。
  • 我國2015年將實現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
    中廣網北京11月1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方案提出,到2015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標。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1990-2019年與能源有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煤炭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8年減少近2億噸(-1.3%),抵消了石油和天然氣排放量的增加。發達經濟體的排放量下降了3.7億噸(-3.2%),其中電力部門佔降幅的85%。與2018年相比,許多大型經濟體的溫和天氣對趨勢產生了重要影響,排放量減少了約1.5億噸。
  • 2018年北京天氣怎麼樣?京津冀及周邊PM2.5濃度下降11.8%
    生態環境部昨天發布《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1.8%。
  •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修訂結果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2日訊 記者林火燦報導: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依據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後,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根據我國現行GDP核算方法規定,GDP初步核算主要採用相關指標速度推算法核算,也就是說在初步核算2019年GDP時,將以2018年GDP修訂數為基數,利用不同行業相關指標增速核算。因此,儘管2018年GDP修訂數有所增加,但對2019年GDP增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 正確認識溫室氣體排放核算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達到歷史峰值,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850年的163倍。1850年,英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幾乎是第二大排放國美國的6倍。此外,前五大排放國還包括法國、德國和比利時。2011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排放國,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日本緊隨其後。  減排目標是什麼?
  • 單位GDP碳排放降六成的目標如何實現
    李克強表示,中國政府根據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國際責任,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
  • 中國碳排放2023年能否達到峰值
    中國2015年提交給聯合國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爭取在2030年之前使本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袁家海表示,在2006年至2010年以及2011年至2015年的兩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單位GDP碳強度分別下降了20%和21.8%。
  • ...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題: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數讀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新華社記者高敬生態環境部近日正式對外發布《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進一步下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日前在解讀報告時說,我國天空越來越藍、江海越來越清、生態越來越美。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相當於減排52.6億噸CO,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2018年以來,中國繼續深入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持續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碳市場建設有序推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不斷提高。
  • 2020年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出爐!
    從佔比看,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1%,較上年增加0.1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第一次佔比提高,2019年較2010年下降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較上年降低0.7個百分點,十年間僅2017年佔比小幅增加,其餘年份均為下降,2019年較2010年下降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3.9%,比上年增加0.6個百分點,十年間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逐年增加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新目標:2030年碳強度降60%-65%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6月30日,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