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天氣怎麼樣?京津冀及周邊PM2.5濃度下降11.8%

2021-01-09 北京日報客戶端

生態環境部昨天發布《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同比下降11.8%。此外,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別下降3.1%、4.0%,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達到「十三五」規劃序時進度要求。

據介紹,大氣方面,全國338個城市中有121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佔全部城市數的35.8%,同比上升6.5個百分點。

地表水方面,1940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1.0%,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為6.7%,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按照監測斷面(點位)數量統計,338個城市的906個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監測斷面(點位)中,有814個全年均達標,佔89.8%。重點水利工程水體中,三峽庫區長江38條主要支流77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96.1%。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為中營養,取水口陶岔斷面水質為Ⅱ類,入丹江口水庫的9條支流水質均為優良。

海洋水質方面,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水質級別為一般,主要汙染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9個重要河口海灣中,北部灣水質為優,膠州灣水質良好,遼東灣水質變差,其他河口海灣水質基本保持穩定。

生態環境質量方面,2018年監測的2583個縣域中,植被覆蓋指數為「優」「良」「一般」「較差」和「差」的縣域分別有1783個、507個、172個、74個和47個,分別佔國土面積的45.4%、12.6%、8.5%、11.7%和21.8%。

此外,全國環境電離輻射水平處於本底漲落範圍內。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處於本底水平,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張航

流程編輯:王宏偉

相關焦點

  • 前10月空氣品質排名出爐:京津冀PM2.5不降反升,北京下降10.9%,邢臺...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11月23日,生態環境部公布2019年10月和1-10月全國空氣品質狀況。其中,前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濃度53微克/立方米)仍不降反升,同比上升1.9%。這與前9月上升幅度相同。
  • 大氣十條中期評估:74城PM2.5下降 7省區PM10上升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區NO2濃度相對2013年分別下降9.8%、11.9%、19.5%和15.8%,SO2分別下降44.9%、30.0%、38.1%和48.3%。衛星資料反演顯示,2013~2015年,全國NO2和SO2垂直柱濃度年均值和顆粒物光學厚度(AOD)總體呈下降趨勢,與地面監測數據分析結果一致。
  • PM2.5值 「2+26」城市中濃度最低,北京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今年1月至8月,全市四項汙染物濃度繼續保持同期最低,其中PM2.5累計濃度41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累計優良天數170天、同比增加20天。曾經一度被冠之以「霾都」的北京市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從生活、居住在這個城市的更多人「朋友圈」中頻頻曬出的「北京藍」等可窺一斑。
  • 2018年北京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佔62.2% PM2.5濃度同比下降12.1%
    央廣網北京1月4日消息(記者陳銳海)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就2018年北京市全年空氣品質情況召開新聞發布會。據北京市環境保護檢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介紹,2018年北京空氣優良天數為227天,佔比為62.2%,比2017年增加1天,較2013年增加51天。
  • 上半年京津冀PM2.5和PM10濃度不降反升 環保部回應
    除1、2月份外,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其他月份優良天數比例維持在70%以上,其中三個月在80%以上,PM2.5濃度除1、2月外,最高值都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呈逐月下降趨勢。資料圖:4月27日,北京天氣晴好,情侶在故宮外拍攝婚紗照。
  • 2020年前11月PM2.5濃度達世衛第一階段目標值 藍天保
    歲末年初,生態環境部傳來好消息:2020年1-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為1.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O3平均濃度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
  • 數據統計:2018年北京pm2.5濃度創新低
    時間已經到了1月2日,我們已經到了2019年,2018年的很多天氣過程也讓大家印象深刻,比如颱風、寒潮、高溫,不過,對於我國北京的朋友們來說,2018年其實能見到藍天的日子更多了,這一點在統計數據上也有體現——2018年,北京的平均細顆粒物濃度已達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2018年,全國GDP相比2013年增長39%,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分別增長11%和83%,而多項大氣汙染物濃度實現了大幅下降。首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42%,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68%。
  • 聊城PM2.5和PM10濃度上升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津冀地區,進入秋季之後霧霾頻發,但毗鄰京津冀的山東省聊城市也一度出現重汙染天氣,汙染程度甚至超過了京津冀中的重汙染城市。早在2016年,聊城市曾擊敗河北和河南的多個城市,空氣品質位居全國城市排名中倒數第一。空氣品質出現反彈面對惡劣的大氣環境,2018年聊城市出重拳、下猛藥,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緣何重汙染?五專家集中解答釋疑惑
    而且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後,區域交通流量仍維持相對較低水平,沒有出現2019年春節假期後交通流量恢復至正常水平的現象。粗略估算,區域內交通運輸產生的汙染排放量至少下降4成以上。從生態環境部監測站點數據分析,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自春節到正月十五日,NO2濃度同比下降30%左右。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說,8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開展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在每一個城市布設3—5個採樣點,共設採樣點109個,在2017年—2018年秋冬季進行連續採樣,共採集約2.6萬個樣品,完成了這些城市2017年—2018年秋冬季顆粒物的來源解析研究。
  • 喜聞北京PM2.5值在周邊城市中濃度最低
    9月18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8月份,全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今年1月至8月,全市四項汙染物濃度繼續保持同期最低,其中PM2.5累計濃度41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濃度最低;累計優良天數170天、同比增加20天。
  • 國辦:PM2.5下降比例將作為京津冀等地考核指標
    中新網5月27日電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試行),《辦法》明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重慶市以PM2.5年均濃度下降比例作為考核指標。其他地區以PM10年均濃度下降比例作為考核指標。
  • 2018年北京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連續195天無PM2.5重汙染
    2018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正式出爐!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8年全市空氣品質狀況和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的完成情況。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介紹,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重汙染天數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
  • 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m3
    PM2.5濃度下降25%    相當於今年8月份空氣品質水平    「國十條」: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品質總體改善,重汙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品質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汙染天氣,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
  •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品質同比改善 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14.9%
    央廣網北京4月22日消息(記者陳銳海)近日,生態環境部向重點區域相關省市人民政府發送了《關於重點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的函》(以下簡稱《通報》)。《通報》指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39%,80個城市中,7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滿足目標要求,75個城市滿足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
  • PM2.5從哪兒來?裡面究竟藏著哪些汙染物?
    機動車尾氣等汙染「貢獻」加大,農業汙染給大氣添亂這些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不斷加力,PM2.5的化學特徵發生了顯著變化。攻關研究表明,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揮發性有機物、氨和一氧化碳等汙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6%—31%,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降幅最大,氨排放降幅最小。
  • 2020年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北京去年「好天兒」多了36天
    從空間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NO2雖仍呈現「南高北低」的空間分布,但濃度梯度減小;其中,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區域範圍顯著擴大,PM10及NO2在全市達標基礎上整體持續改善,SO2全市各區域均保持極低的個位數濃度水平。劉保獻說,截至2020年,全市已經有8個區空氣品質率先達標,約佔全市面積的80%。而在2019年僅有密雲和懷柔兩個區達標。
  • 北京去年「好天兒」多了36天,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
    2020年北京空氣品質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0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同時,2020年北京藍天「含金量」持續提升,平均每周7天有6.3天為PM2.5優良天,全年的「好天兒」比2019年多了3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