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2021-01-15 新浪財經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

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行動方案》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

重汙染天應急管理方面,《行動方案》採取了對鋼鐵、焦化等15個行業進行績效分級管理的方式。《行動方案》明確,A級企業生產工藝、汙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重汙染期間可不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杆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對2018年產能利用率超過120%的鋼鐵企業可適當提高限產比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對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於受到地形、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汾渭平原的大氣汙染問題更為嚴峻,尤其是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達到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變得尤為緊迫。

數據來源:生態環境部

鹹陽下降目標幅度居首

近年來,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濃度大幅下降,但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重汙染天數佔全年90%以上。2018-2019年秋冬季,汾渭平原重汙染天數同比增加42.9%,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

與此同時,據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汙染治理壓力,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行動方案》明確,穩中求進,推進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汾渭平原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鎖定的「雙3%」的目標,在去年秋冬季「雙4%」的基礎上,略有下降。

多位行業專家告訴記者,雖然和去年的目標相比略有下調,但從今年的氣象條件看,完成的難度更大,而且越到後面基數越低,所以「雙3%」的目標並不容易實現。

在汾渭平原各城市的具體下降目標中,鹹陽市最高:PM2.5濃度同比下降4%,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2天。

其實,去年秋冬季,其兩項目標在汾渭平原中就是最高的,分別為下降5%和減少2天。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通報的《關於重點區域2018-2019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的函》顯示,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最高的城市是鹹陽,達到103微克/立方米,重汙染天數最多的也是鹹陽,達到45天。同時,汾渭平原11個城市未完成《攻堅方案》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其中增幅最大的4個城市為洛陽、鹹陽、渭南和西安,同比分別增加18天、16天、8天、8天。

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

秋冬季是重汙染天氣高發季節,如何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做好應急減排措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如何對企業限停產是關鍵。

《行動方案》指出,建立統一的預警啟動與解除標準,將區域應急聯動措施納入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建立生態環境部和省級、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區域應急聯動快速響應機制。

當未來較長時間段內,有可能連續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將頻繁啟動橙色及以上預警時,可提前指導行政區域內生產工序不可中斷或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停產的行業,預先調整生產計劃,確保在預警期間能夠有效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行動方案》要求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對重點行業中鋼鐵、焦化、氧化鋁、電解鋁、炭素、銅冶煉、陶瓷、玻璃、石灰窯、鑄造、煉油和石油化工、製藥、農藥、塗料、油墨等15個明確績效分級指標的行業,應嚴格評級程序,細化分級辦法,確定A、B、C級企業,實行動態管理。

原則上,A級企業生產工藝、汙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重汙染期間可不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杆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對2018年產能利用率超過120%的鋼鐵企業可適當提高限產比例。

同時,對其他16個未實施績效分級的重點行業,各省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應急減排措施,或自行制定績效分級標準,實施差異化管控。對非重點行業,各地應根據行業排放水平、對環境空氣品質影響程度等,自行制定應急減排措施。

此外,《行動方案》明確,對行政區域內較集中、成規模的特色產業,應統籌採取應急減排措施。對各類汙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汙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任務的企業,不納入績效分級範疇,應採取停產措施或最嚴級別限產措施,以生產線計。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重汙染天氣中對企業採取差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良幣驅逐劣幣」,讓更多環境表現好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好處,也進一步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升環保意識。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2020年前11月PM2.5濃度達世衛第一階段目標值 藍天保
    歲末年初,生態環境部傳來好消息:2020年1-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為1.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O3平均濃度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
  • 一圖看懂:山東省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
    北極星大氣網訊: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9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明確了各市空氣品質改善目標,規定了重汙染天氣應急、清潔取暖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工業汙染源治理、移動源汙染管控、面源汙染管控6大重點任務。
  • 工廠停工仍重汙染!除了不利天氣,它對PM2.5貢獻率最高竟達80%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東北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很多人發出疑問,工人回家了,工地停工了,路上車也少了,為什麼還出現重汙染天氣?1月28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針對近期一些地區的重汙染天氣成因做解答。
  • PM2.5剛下降 臭氧汙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汙染事件,大氣汙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於2013年頒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汙染得到控制,使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8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
    >   日前,生態環境部向媒體公布了2020年8月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以下簡稱「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降塵監測結果。  「2+26」城市  8月,「2+26」城市降塵量均值範圍在1.9~8.6噸/平方千米·月之間,平均為4.8噸/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20.0%。「2+26」城市降塵量平均值均小於9.0噸/平方千米·月(《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國發〔2018〕22號)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各市平均降塵量不得高於9.0噸/平方千米·月)。
  • 重點區域秋冬季空氣品質同比改善 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14.9%
    《通報》指出,2019年10月-2020年3月,重點區域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改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9%,重汙染天數同比下降39%,80個城市中,76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幅滿足目標要求,75個城市滿足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
  • 北方54城重汙染天氣,攻關中心:區域汙染物排放量整體升高
    11月14日開始,北方多地遭遇重汙染天氣過程,截至11月15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共有54個城市發布重汙染天氣預警,其中47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7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從各省份來看,河北省12個城市和河南省18個城市均啟動橙色預警;山東省11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1個啟動橙色預警;陝西省4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山西省6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
  • 未來河南藍天會更多2021年大氣汙染攻堅戰怎麼打?河南明確三個方向...
    去年,我省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83、52微克/立方米,同比2019年分別下降13.5%、11.9%;氣態汙染物SO2、NO2、CO年均濃度分別為1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1.5毫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9.1%、11.8%、16.7%。同2015年比,PM10、PM2.5濃度降幅達38.5%和35.0%。
  • 洛陽優良天數225天,同比增71天,增加天數排全國第三
    截至11月21日,洛陽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情況是,年綜合指數4.834,同比下降17.5%,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1、汾渭平原排第1,在全國337城市中排26。PM10濃度83μg/m3,同比下降19.4%,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3、汾渭平原排第1。PM2.5濃度47μg/m3,同比下降20.3%,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1、汾渭平原排第1。
  • 「史上最嚴大氣汙染防治」收官在即 鋁行業也在「看天吃飯」
    、汾渭平原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並於9月28日正式發布。同時,明確將2020-2021年秋冬季目標設置為兩個階段,根據2019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汙染水平,分類確定各城市的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控制目標,按照汙染程度分為6檔,對「十三五」目標完成進度滯後的城市進一步提高要求。
  • 聊城PM2.5和PM10濃度上升
    來源:標準排名文|標準排名分析師 李騰飛責任編輯|張增豔每到秋冬季節,北方諸多省份和城市的大氣汙染都會有所加重,空氣品質明顯下降。2018年秋冬季以來,聊城市PM2.5同比惡化11.3%,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名列第16位。主要汙染物中PM10同比惡化5.6%;二氧化硫同比持平;二氧化氮同比惡化21.3%;重汙染天數為24天,同比增加12天;優良天數為68天,同比減少1天;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7.69,同比惡化9.9%。進入2019年,聊城市的空氣品質出現反彈,汙染物惡化並沒有得到好轉。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大氣汙染格局發生變化以「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兩項大氣環境約束性指標——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為參照,治理進展有目共睹。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遠航給出一組數據:2015年,PM2.5達標城市有106個,截至去年,這些城市的PM2.5濃度平均再降10.8%,其中75個城市已無重汙染天氣。當時未達標的231個城市,到去年PM2.5濃度平均下降22%,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標。
  • 除了PM2.5,空氣汙染背後還有個傢伙在「作妖」
    甲醛、苯系物、烴類化合物均為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源於石化、化工、汽車製造、印刷、家具、電子等生產或使用油漆、塗料和溶劑的工業企業。當VOCs進入大氣環境後,經過化學反應會產生臭氧和PM2.5,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汙染物。據《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公報》的數據顯示,部分行業和領域VOCs排放量高達1017.45萬噸。
  • 中國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2013年以來顯著下降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中國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顯著下降。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為深入分析重汙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日前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小時重汙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 PM2.5防治拐點尚未到來,重點行業仍是主戰場
    相比2013年,我國重點區域細顆粒物(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降幅明顯,空氣品質改善幅度之大前所未有,並且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讚譽。他表示,「十四五」期間,既要保持PM2.5汙染持續下降,又要扭轉臭氧汙染升高態勢,實現重汙染天基本消除、優良天穩定增加的目標,將是我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焦點和難點。
  • 治理臭氧超標 將有新招
    6月起,生態環境部將開展夏季臭氧汙染治理監督幫扶工作,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等區域,推動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臭氧濃度大幅上升,造成全國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同比損失2.3個百分點春天防沙塵、夏天防臭氧、秋季防秸稈焚燒、冬季防重汙染天氣,這幾乎成了大氣汙染防治的「四季歌」。
  • 同比增加71天,增幅全國第三,洛陽今年優良天數225天
    據了解,截止今年11月21日,洛陽在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方面,年綜合指數4.834,同比下降17.5%,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1、汾渭平原排第1,在全國337城市中排26;PM10濃度83μg/m3,同比下降19.4%,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3、汾渭平原排第1;PM2.5濃度47μg/m3,同比下降20.3%,下降幅度在河南省排第1、汾渭平原排第1;優良天數為225天
  • 北京迎入秋來首個重汙染天 受降水和冷空氣影響明日或消散
    今天,河北中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區,以及張家口南部、承德中南部、唐山、秦皇島都出現了輕到中度霾,局地重度霾。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受偏南風輸送疊加不利氣象條件影響,10月12日夜間起,大氣汙染物在太行山-燕山沿線城市開始逐漸累積,邢臺、唐山等多個城市的PM2.5濃度先後達到小時重度汙染。14日13時起,北京市PM2.5濃度也達到小時重度汙染水平。
  • 臭氧汙染來了,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央視新聞客戶端8月22日消息,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信息,今年1至7月,全國平均空氣優良天數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了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