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之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印發。
11月1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消息,《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印發。
《行動方案》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
重汙染天應急管理方面,《行動方案》採取了對鋼鐵、焦化等15個行業進行績效分級管理的方式。《行動方案》明確,A級企業生產工藝、汙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重汙染期間可不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杆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對2018年產能利用率超過120%的鋼鐵企業可適當提高限產比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對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由於受到地形、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汾渭平原的大氣汙染問題更為嚴峻,尤其是秋冬季,PM2.5平均濃度達到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變得尤為緊迫。
數據來源:生態環境部
鹹陽下降目標幅度居首
近年來,我國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濃度大幅下降,但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還不穩固。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PM2.5平均濃度是其他季節的2倍左右,重汙染天數佔全年90%以上。2018-2019年秋冬季,汾渭平原重汙染天數同比增加42.9%,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上升。
與此同時,據預測,受厄爾尼諾影響,2019-2020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不利於大氣汙染物擴散,進一步加大了大氣汙染治理壓力,必須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抵消不利氣象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
《行動方案》明確,穩中求進,推進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汾渭平原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鎖定的「雙3%」的目標,在去年秋冬季「雙4%」的基礎上,略有下降。
多位行業專家告訴記者,雖然和去年的目標相比略有下調,但從今年的氣象條件看,完成的難度更大,而且越到後面基數越低,所以「雙3%」的目標並不容易實現。
在汾渭平原各城市的具體下降目標中,鹹陽市最高:PM2.5濃度同比下降4%,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2天。
其實,去年秋冬季,其兩項目標在汾渭平原中就是最高的,分別為下降5%和減少2天。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通報的《關於重點區域2018-2019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的函》顯示,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最高的城市是鹹陽,達到103微克/立方米,重汙染天數最多的也是鹹陽,達到45天。同時,汾渭平原11個城市未完成《攻堅方案》重汙染天數下降目標,其中增幅最大的4個城市為洛陽、鹹陽、渭南和西安,同比分別增加18天、16天、8天、8天。
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
秋冬季是重汙染天氣高發季節,如何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做好應急減排措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如何對企業限停產是關鍵。
《行動方案》指出,建立統一的預警啟動與解除標準,將區域應急聯動措施納入城市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建立生態環境部和省級、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區域應急聯動快速響應機制。
當未來較長時間段內,有可能連續多次出現重汙染天氣過程,將頻繁啟動橙色及以上預警時,可提前指導行政區域內生產工序不可中斷或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停產的行業,預先調整生產計劃,確保在預警期間能夠有效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行動方案》要求實施差異化應急管理。對重點行業中鋼鐵、焦化、氧化鋁、電解鋁、炭素、銅冶煉、陶瓷、玻璃、石灰窯、鑄造、煉油和石油化工、製藥、農藥、塗料、油墨等15個明確績效分級指標的行業,應嚴格評級程序,細化分級辦法,確定A、B、C級企業,實行動態管理。
原則上,A級企業生產工藝、汙染治理水平、排放強度等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在重汙染期間可不採取減排措施;B級企業應達到省內標杆水平,適當減少減排措施。對2018年產能利用率超過120%的鋼鐵企業可適當提高限產比例。
同時,對其他16個未實施績效分級的重點行業,各省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應急減排措施,或自行制定績效分級標準,實施差異化管控。對非重點行業,各地應根據行業排放水平、對環境空氣品質影響程度等,自行制定應急減排措施。
此外,《行動方案》明確,對行政區域內較集中、成規模的特色產業,應統籌採取應急減排措施。對各類汙染物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未達到排汙許可管理要求,或未按期完成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任務的企業,不納入績效分級範疇,應採取停產措施或最嚴級別限產措施,以生產線計。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在重汙染天氣中對企業採取差異化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良幣驅逐劣幣」,讓更多環境表現好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大的好處,也進一步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提升環保意識。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