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中國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顯著下降。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細顆粒物)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
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遇重度汙染天氣。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為深入分析重汙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日前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小時重汙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涵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呈顯著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3083天下降至2019年的1813天,降幅達41.2%,PM2.5小時值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小時數較2015年減少58.8%。
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至2020年間,全國PM2.5重汙染天數、PM2.5小時極重汙染的小時數均顯著下降。2020年1至2月,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為歷史同期最低,較2015年同期減少39.2%。
自2013年開始的PM2.5監測顯示,2013年以來,每年PM2.5發生極重汙染的時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間出現頻次最高。
在全國第一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的74個重點城市中,監測顯示,2019年,共發生5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1至2月,74個城市共發生1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比2013年同期減少96.1%。表明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重汙染天氣顯著下降。
專家認為,重汙染過程期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增長速率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區域PM2.5累積增長的速度和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反映出重汙染過程期間的管控成效。
從全國74個城市重汙染期間的PM2.5增速來看,2013年至2019年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級別時的增速下降了40%左右,在相同時長的重汙染過程中,PM2.5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顯著下降。專家稱,這與中國重汙染過程預警期間所採取的削峰應急減排措施有密切關係。
根據北京大學胡敏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北京市空氣中超細顆粒物數濃度在2013年至2014年最高,自2015年開始顯著下降,與PM2.5的年均濃度變化趨勢有較好的一致性。表明當前所採取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PM2.5質量濃度,也顯著降低了納米級超細粒子數濃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