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2013年以來顯著下降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20日電 (記者 阮煜琳)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中國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顯著下降。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細顆粒物)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

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遇重度汙染天氣。 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為深入分析重汙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日前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小時重汙染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涵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呈顯著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3083天下降至2019年的1813天,降幅達41.2%,PM2.5小時值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小時數較2015年減少58.8%。

研究結果顯示,2015年至2020年間,全國PM2.5重汙染天數、PM2.5小時極重汙染的小時數均顯著下降。2020年1至2月,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為歷史同期最低,較2015年同期減少39.2%。

自2013年開始的PM2.5監測顯示,2013年以來,每年PM2.5發生極重汙染的時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期間出現頻次最高。

在全國第一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的74個重點城市中,監測顯示,2019年,共發生5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1至2月,74個城市共發生1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比2013年同期減少96.1%。表明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重汙染天氣顯著下降。

專家認為,重汙染過程期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增長速率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區域PM2.5累積增長的速度和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反映出重汙染過程期間的管控成效。

從全國74個城市重汙染期間的PM2.5增速來看,2013年至2019年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級別時的增速下降了40%左右,在相同時長的重汙染過程中,PM2.5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顯著下降。專家稱,這與中國重汙染過程預警期間所採取的削峰應急減排措施有密切關係。

根據北京大學胡敏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北京市空氣中超細顆粒物數濃度在2013年至2014年最高,自2015年開始顯著下降,與PM2.5的年均濃度變化趨勢有較好的一致性。表明當前所採取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PM2.5質量濃度,也顯著降低了納米級超細粒子數濃度。(完)

相關焦點

  • 藍天保衛戰專家談(7)丨2013年以來74城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
    本期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重汙染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2013年至2019年期間,全國337城市PM2.5重汙染頻次顯著下降,74城市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立方米的頻次下降94.2%涵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PM2.5日均值大於150微克/立方米
  • 大氣十條中期評估:74城PM2.5下降 7省區PM10上升
    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自2013年9月實施以來,效果如何?5日,中國工程院結出的評估結果顯示,全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呈下降趨勢,多數省份PM2.5或PM10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或超過《大氣十條》規定的中期目標要求,可望實現2017年的考核目標。
  • 2018年北京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連續195天無PM2.5重汙染
    2018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正式出爐!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8年全市空氣品質狀況和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的完成情況。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介紹,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重汙染天數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
  • PM2.5剛下降 臭氧汙染又上升: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成績與挑戰
    北極星大氣網訊:2013年1月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發生重霾汙染事件,大氣汙染治理迫在眉睫。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於2013年頒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國十條」),旨在通過源頭減排,實現重點區域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的大氣汙染得到控制,使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 環保微講座|重汙染天氣的具體成因是什麼
    汙染物排放強度大是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內因,靜穩、小風、高溼以及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則是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外因。  環境監測數據和相關研究都表明,自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全國和各地大氣汙染防控措施取得成效,一次汙染物(SO2、NO2及一次顆粒物等)濃度下降明顯。但是,顆粒物中的二次成分下降顯著緩於一次汙染物,重汙染期間大氣PM2.5的爆發式增長往往與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成分快速增長有關。
  • 北京2013空氣狀況:PM2.5超標1.5倍 好天氣不到一半
    剛剛過去的2013年,PM2.5全年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89.5微克。昨天,市環保局首次發布2013年全年空氣品質狀況及首個PM2.5年均濃度值,相比每立方米35微克的國家標準,去年北京的PM2.5濃度超標約1.5倍。
  • 北京首發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 3小時PM2.5翻兩番
    3小時PM2.5翻兩番)昨日,慈雲寺,一位市民戴著口罩走在路上,交通顯示屏上提醒「霧霾天氣減少出行」。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新京報訊 昨日12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啟動空氣重汙染黃色預警,這是自去年10月《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試行)》發布以來,首次啟動該級別預警。昨日18時,中國氣象局和環保部首次聯合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天氣預報,預計北京等周邊地區重汙染天氣27日才趨於結束。
  • [環保微講座]氣候變化對重汙染天氣產生哪些影響
    作者:任國玉(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重汙染天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重汙染天氣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
  • 工廠停工仍重汙染!除了不利天氣,它對PM2.5貢獻率最高竟達80%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星2020年除夕到大年初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和東北地區出現區域性重汙染過程,很多人發出疑問,工人回家了,工地停工了,路上車也少了,為什麼還出現重汙染天氣?1月28日,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針對近期一些地區的重汙染天氣成因做解答。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重汙染天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重汙染天氣危害健康。   釋義:汙染天氣是指在無風、逆溫和高溼等不利氣象條件下,汙染物在空氣中堆積導致的空氣汙染現象。重汙染天氣一般是指空氣品質指數大於200,即環境空氣品質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程度的空氣汙染現象。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
  • 汾渭平原秋冬大氣汙染治理方案:PM2.5濃度和重汙染天數均下降3%...
    《行動方案》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重汙染天應急管理方面,《行動方案》採取了對鋼鐵、焦化等15個行業進行績效分級管理的方式。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
  • pm2.5「引爆」負離子經濟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濟南過山車般的空氣品質指數讓人看得不免心驚肉跳,8日440多,9日就又回到了50,pm2.5似乎一夜間被「打理」得乾乾淨淨。濟南本身多霧,隔三差五有這麼一回也並不是什麼罕事。但是,與以往不同,入秋以來,濟南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遭遇的都是霧霾天氣。媒體的持續關注也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這一健康需求的缺口正式點燃了負離子空氣淨化器的消費「引線」。
  • 杭州向大氣複合汙染「宣戰」市民可查詢PM2.5實時值
    每年的6月5日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的世界環境日,從1972年以來已有42年歷史。今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同呼吸共奮鬥」,旨在釋放和傳遞建設美麗中國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信息,倡導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為改善空氣品質、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而奮鬥。
  • 全市PM2.5、PM10連續六年雙下降
    【藍天】全市 PM2.5、PM10 連續六年 " 雙下降 "在藍天保衛戰方面,合肥市大力開展揮發性有機物、城市裸露土地、" 冒黑煙 " 車輛治理專項行動,強化揚塵管控,推進煤炭消費減量替代,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積極應對重汙染天氣
  • 京津冀等地空氣重汙染「病根」更清楚了
    確實,這個秋冬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出現多次持續時間長、範圍大、汙染重的區域汙染過程,引發廣泛關注。   什麼原因導致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汙染的發生?專業的問題,還得請專家來回答。   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2017年4月,一項重要的科技攻關啟動,瞄準的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社會輿論高度關注,一時間,「PM2.5汙染」「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成為熱點話題。嚴峻的大氣環境形勢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了巨大挑戰。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表面上看是空氣汙染問題,從深層次看卻是中國多年來粗放式發展導致環境問題不斷累積的結果。
  • 合肥PM2.5和PM10濃度持續下降
    4月9日,記者從合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合肥市對外公布的落實第二輪安徽省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情況報告顯示,2019年該市生態環境質量和汙染防治水平穩步提升,PM2.5、PM10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3%、0.6%,2014年以來,合肥市大氣顆粒物PM2.5和PM10濃度已持續6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