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的世界環境日,從1972年以來已有42年歷史。今年「6·5」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同呼吸共奮鬥」,旨在釋放和傳遞建設美麗中國人人共享、人人有責的信息,倡導在一片藍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為改善空氣品質、實現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而奮鬥。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宣傳口號中,一個突出的焦點無疑是大氣汙染的防治。今年上半年以來,從南方的廣州、杭州,到北方的北京、蘭州,我國大部分地區不斷出現霧霾天氣,引起了全國人民關注。濃重的霧霾遮天蔽日,不僅給人以壓抑之感,霧霾中的微粒與粉塵,更是直接威脅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那麼,霧霾是如何形成的,杭州的大氣汙染有什麼特點?面對大氣汙染,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關鍵詞:PM2.5
杭州對大氣灰霾進行了深入研究
PM2.5這個詞對於大家而言或許並不陌生,得益於霧霾天氣頻發下媒體的不斷關注和報導,可是對於PM2.5的確切定義,恐怕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PM2.5指的是大氣中粒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細顆粒物粒徑小,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因此,產生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正是PM2.5。
杭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承擔的《杭州市大氣灰霾成因及關鍵汙染因子預防控制研究》項目,從多個角度對杭州市大氣PM2.5展開研究,著重分析PM2.5對能見度下降影響的汙染源種類,針對灰霾成因及關鍵汙染因子,提出切實可行的灰霾控制對策措施,為政府減緩和控制灰霾汙染提供決策依據。
2003年以後,除個別年份由於降水特別豐富使得灰霾天數較少外,絕大部分年份灰霾發生頻率較高,平均每年灰霾天數達到160天左右,發生頻率為40%左右。
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影響,杭州處於東北—西南與西北—東南的兩條灰霾帶的交叉點上,不論是冬季受到東北主導風還是夏季西南風的影響,區域灰霾問題都十分突出。
研究報告指出,近十年來,杭州市環境空氣中不同源類對PM2.5的貢獻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機動車尾氣塵的貢獻率為39.5%,工業燃煤排放的貢獻率為34.8%,城市揚塵的貢獻率為8.7%。同時,機動車尾氣塵對杭州市PM2.5消光能力的貢獻最大,貢獻率達到了48%以上,是杭州市能見度下降的首要汙染源,其次為二次顆粒物的貢獻,包括二次有機碳、二次硫酸鹽和二次硝酸鹽,其總貢獻率達到了36%。因此,要控制PM2.5,對汽車的有效管理是第一位的。
杭州市區的PM2.5
主要來源於機動車尾氣
科學研究表明,多數PM2.5來源於化學反應和劇烈燃燒。可以說,現代工業催生了PM2.5,分析表明,50%到70%的PM2.5來源於機動車尾氣。
每一個城市人都在享受現代化發展成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每個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PM2.5的製造者。相關資料顯示,PM2.5大多含有重金屬等有毒物質。當我們在開車、吹空調甚至吃飯時,可能都在製造著PM2.5,同時又將PM2.5吸進身體內。
根據《杭州市機動車汙染特徵與防治對策研究》課題研究顯示,機動車急劇增加是城市空氣品質惡化和灰霾頻發的重要因素。機動車尾氣塵是主要的「罪魁禍首」。杭州主城區的機動車保有量,從2004年的16.1萬輛增長到2012年底的近96萬輛,足足增長了5倍。
專家們研究發現,杭州市區的PM2.5主要來源是汽車尾氣塵、二次顆粒物及其他汙染源。灰霾研究表明,影響杭州能見度主要是汽車尾氣塵,對能見度影響佔45.98%,是所有因素中佔比最大的。
除了機動車的整體保有量,杭州的交通擁堵狀況也促使了更多PM2.5的產生。
與上海、廣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快速路、輕軌及地鐵等建設不足。路網密度、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城區主要道路車道較少,中心城區道路交叉口、快速路出入口交通流量飽和或過飽和,這樣一來,車輛就開不快,行駛速度偏緩,有關統計顯示,市區道路汽車平均行駛速度大約為26公裡/小時。汽車在低速運行下,汽油無法充分燃燒,產生了更多的汙染排放物。
關鍵詞:大氣複合汙染整治
今年杭州將出大招
整治大氣複合汙染
大氣汙染源除PM2.5之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氧化劑、一氧化碳等汙染源也不容忽視,大氣汙染本質上是一種複合汙染。找到問題癥結所在,一套為加強大氣複合汙染綜合防治的組合拳在杭州市有關部門的精密籌劃下隨即打出。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了《杭州市2013年大氣複合汙染整治實施計劃》,這套組合拳,特別是對於能源結構調整、機動車尾氣汙染防治和工業大氣汙染防治的三記重拳,可謂拳拳到肉。
在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方面,計劃規定,應推進「無燃煤區」建設,通過關、停、遷、調等措施,在2013年底前,將上城區、下城區、江幹區、拱墅區、西湖區、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基本建成「無燃煤區」;在2015年底前,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富陽市、臨安市基本建成「無燃煤區」。推進蕭山區化纖、印染行業以及餘杭區印染行業導熱油鍋爐煤改氣工程。
在深化機動車尾氣汙染防治方面,計劃規定,要嚴格機動車登記管理,新增車輛嚴格執行國家新標準,加快黃標車淘汰,加強高汙染車輛管理,對主城區3萬多輛國Ⅰ汽油車輛實施限行。提高油品供應質量,推動油品升級工作,啟動公交車、計程車等車輛油改氣工程,推進主城區綠色運輸。加強油品質量監管和供應保障、排氣檢測站管理和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的油氣回收管理,落實年度檢測報告制度。
在強化工業汙染防治方面,計劃規定,要結合工業布局調整,引導區域內重點產業合理布局,搬遷、改造或關停主城區內現有大氣重汙染企業。嚴格產業環境準入,禁止、限制重汙染高耗能產業的發展。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發改委關於杭州市產業發展導向目錄與空間布局指引(2013年本)的通知》(杭政辦函〔2013〕50號)規定,結合主體功能區劃、環境功能區劃和大氣環境質量現狀,實施差別化的區域產業準入規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出臺2013年淘汰落後產能及生產工藝設備實施方案。
此外,計劃在加強城市揚塵和農村秸稈焚燒汙染控制、深化餐飲油煙治理及監管、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出臺具體的舉措,多管齊下,各方聯動,綜合治理,只為改善杭州市大氣環境質量,建設美麗杭州。
淘汰高汙染車輛,推行油氣回收
杭州機動車尾氣汙染治理國內領先
為了讓杭州有更潔淨的大氣環境,杭州一直在淘汰高汙染車輛上不斷出招。
繼2011年11月啟動國I柴油車淘汰工作以來,今年1月1日起,所有國II柴油車也都掛上「黃標車」標識, 6時至24時繞城以內道路禁止通行。
根據杭州市機動車排氣汙染管理處的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杭州共有國II柴油車57375輛(主城區3.04萬輛),其中載貨汽車44262輛,載客汽車13113輛,大部分是營運車輛,涉及家庭用車的不多。
柴油車的高汙染是杭州決定花大力氣提前逐步淘汰的主要原因。統計數字表明,市區氮氧化物汙染的首要來源就是機動車,佔了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柴油車,更是氮氧化物的主要製造者。
杭州目前有18萬輛柴油車,僅佔杭州機動車數量的9%,但是這些柴油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卻佔了杭州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0%以上。
目前在國內,除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因舉辦奧運、世博、亞運會,推行了油氣回收政策之外,很少有城市能像杭州這樣主動出擊,將油氣回收「進行到底」的。
現在,你到市區的絕大多數加油站,你幾乎聞不到加油站裡的那股特有的汽油味,經過兩年的努力,杭州市供應汽油的加油站、油罐車、油庫安裝了油氣回收裝置。經過「油氣回收」改造的加油站,環保部門再也沒有接到過居民的投訴。油氣綜合回收治理政策,不但每年回收了1千多噸汽油,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讓加油站及周邊的空氣明顯變好了,提高了生產的安全性。
市民可查詢PM2.5實時值
去年,杭州在大氣環境監測上跨出了一大步,全市11個國控監測點位(和睦小學、朝暉五區、浙江農大、臥龍橋、下沙、雲棲、濱江、西溪、蕭山城廂鎮、餘杭臨平鎮、千島湖背景站)PM2.5監測網絡建設並投入試運行。
從2012年4月1日開始,在市環保局門戶網站上公布了主城區有代表性的3個PM2.5監測點位數據。從11月16日起,試行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對11個國控點位的PM2.5、SO2、NO2、PM10、CO、O3等6項監測因子的小時濃度及分指數(IAQI)、空氣品質指數(AQI)在省環保廳及市環保局平臺進行實時發布。公眾可以方便地查詢到最及時的空氣品質數據。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健全大氣環境治理科技支撐體系
深入推進「三江兩岸」生態景觀保護和建設、「四邊三化」行動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市級公園、區級公園的綠化建設,深入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和「美化家園工程」。嚴格執行六條生態帶保護和控制規劃要求,加強生態帶保護區內的生態公益林、溼地、交通走廊兩邊綠地建設。
加強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建立大氣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機制,探索通過實施人工增雨,減輕霧霾天氣影響。深化大氣汙染防治課題,開展城市通風廊道、大氣環境容量研究。
老百姓也能為降低大氣汙染
作出貢獻
周先生是一名環保志願者,去年,他對地鐵、計程車、公交車、騎車等4種交通出行方式進行了測試。結果他發現,地鐵上沒有二手菸的危害,沒有地面上汽車尾氣的排放,因而PM2.5數值最低。因此他放棄了每年春秋兩季的自行車騎行,儘量乘坐地鐵。他還發現,封閉的寫字樓裡PM2.5的數值還可以,午餐時放棄外出吃飯,就在寫字樓的地下二層用餐。
參照發達國家的治理方法,除了控制工業汙染源外,日本政府的主要治理方法,是發展公共運輸和地鐵。在日本,人們上下班大多堅持地鐵出行,只有在周末休閒的時候才會開車,這就大大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量。
減少PM2.5產生,我們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少燒煤、少開車、少修建、少焚燒,倡導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等生活方式。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一方面要監督、揭發身邊的違法排汙行為;另一方面要身體力行,注重節約能源和資源,多種樹,多走路,多使用公共運輸工具,儘量少開車,少使用塑膠袋,少使用油性油漆,少食用燒烤、油炸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