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保衛戰專家談(7)丨2013年以來74城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

2020-12-04 生態環境部

大氣重汙染的成因來源與控制是社會熱點問題之一。在春節和疫情管控期間,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深入分析重汙染過程的特徵和規律,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持續的科技支撐。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近日陸續推出系列專家解讀,我們予以轉發,進一步回應公眾關切。本期邀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就2013年以來全國PM2.5重汙染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解讀。

2013年至2019年期間,全國337城市PM2.5重汙染頻次顯著下降,74城市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立方米的頻次下降94.2%

涵蓋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家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監測統計結果表明,2015年至2019年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PM2.5日均值大於150微克/立方米)呈顯著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3083天下降至2019年的1813天,降幅達41.2%,PM2.5小時值超過300微克/立方米的小時數較2015年減少58.8%。2020年1—2月,全國地級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為歷史同期最低,較2015年同期減少39.2%,PM2.5小時值超過300微克/立方米的小時數較2015年減少47.8%。可見,無論是PM2.5重汙染天數還是PM2.5小時濃度超300微克/立方米的小時數均在2015年至2020年間有顯著下降,全國地級城市重汙染天氣大幅減少。

2015 年至 2019 年全國 337 城市PM2.5重汙染天數及大於 300微克/立方米小時數

第一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的74個城市自2013年開始開展PM2.5監測,從2013年1月至2020年2月逐月PM2.5 月均值和PM2.5小時濃度超過300微克/立方米的小時數來看,每年PM2.5發生極重汙染的時段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以每年11月至1月期間出現頻次最高。且PM2.5月均濃度與當月小時極重汙染的發生頻次間有較好的對應關係,能夠對重汙染天氣發生情況有較好的反映。2019年,74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300微克/立方米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1—2月,74城市共發生199次PM2.5小時濃度超過300微克/立方米的情況,比2013年同期減少96.1%,再次說明經過實施強有力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重汙染天氣顯著下降。

2013年以來74城市逐月PM2.5大於300微克/立方米的小時數

重汙染過程期間PM2.5濃度增加速率趨緩,增速縮減為原來的60%左右

重汙染過程期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增長速率能夠一定程度反映區域PM2.5累積增長的速度和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反映出重汙染過程期間的管控成效。2013年至2019年,從74城市小時重汙染期間(PM2.5小時濃度超過150微克/立方米)的PM2.5增速來看,PM2.5小時濃度達到150—200微克/立方米區間時的平均增速由2013年的18微克/立方米/小時減緩為2019年的12微克/立方米/小時;濃度進入200—250微克/立方米區間時的增速由2013年的24微克/立方米/小時減緩為2019年的14微克/立方米/小時;濃度進入250—300微克/立方米區間時的增速由2013年的30微克/立方米/小時減緩為2019年的18微克/立方米/小時。即2013年至2019年間,城市PM2.5小時濃度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級別時的增速下降了40%左右,在相同時長的重汙染過程中,PM2.5所能達到的峰值濃度會顯著下降,這與我國重汙染過程預警期間所採取的「削峰」應急減排措施有密切關係。

2013 年至 2019 年不同PM2.5濃度區間內的小時濃度增速

PM2.5濃度顯著下降的同時,對PM2.5生成有重要貢獻的納米級超細粒子的數濃度也顯著減少,兩者呈一致的下降趨勢

有關研究表明,高濃度PM2.5汙染發生前,往往伴隨著納米級超細顆粒物的累積現象,這些超細粒子的質量濃度雖然不高,但在適宜氣象條件推動和各種氣態汙染物(SO2、NOx、VOCs)存在的條件下,能夠快速凝結成核和長大,質量濃度激增從而造成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根據北京大學胡敏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北京市空氣中3-700nm級別的超細顆粒物數濃度在2013年至2014年最高,自2015年開始顯著下降,與PM2.5的年均濃度變化趨勢有較好的一致性。這說明了當前所採取的大氣汙染防治措施既有效控制了PM2.5質量濃度,同時也顯著降低了納米級超細粒子的數濃度,取得了顯著的大氣汙染治理的成效,也使得天更藍了。

北京大學科研點位PM2.5監測結果(TEOM法)和粒子數濃度(SMPS-700nm)監測結果對比圖

來源: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

相關焦點

  • 中國PM2.5重汙染天氣發生頻次2013年以來顯著下降
    中國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74個重點城市共發生599次PM2.5(細顆粒物)小時濃度超過每立方米300微克的情況,與2013年相比下降了94.2%。2020年2月13日,北京市遇重度汙染天氣。
  • 山西:5月份PM2.5降至26微克/立方米 歷史同期最低
    中新網太原6月9日電 (楊傑英)山西省大氣汙染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9日通報,今年5月份,全省PM2.5濃度為26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最好水平,山西省藍天保衛戰夏季攻堅行動初見成效。5月初,山西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下發《關於開展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夏季攻堅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省開展為期5個月的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夏季攻堅行動,向影響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臭氧、散煤、工業汙染等3大突出問題開刀,實施12項「清零」。
  • 合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PM10、PM2.5平均濃度連續5年實現「雙降」
    合肥PM10、PM2.5平均濃度連續5年實現 「雙下降」最近,合肥市環境保護局大氣環境管理處處長夏雲起非常高興,在朋友圈和相關群裡告訴大家合肥去年空氣品質「還不錯」的消息。過去一年,合肥市從「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方面協同治理大氣汙染,合肥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全面展開,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收穫了不錯的空氣。
  • 大氣十條中期評估:74城PM2.5下降 7省區PM10上升
    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大氣十條》)自2013年9月實施以來,效果如何?5日,中國工程院結出的評估結果顯示,全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呈下降趨勢,多數省份PM2.5或PM10年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或超過《大氣十條》規定的中期目標要求,可望實現2017年的考核目標。
  • 38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年均濃度達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
    2020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最優——38微克/立方米!  「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
  • 全年優良天數達312天 2020年我市藍天保衛戰成績單出爐
    ◆環境空氣品質實現8年來持續改善我市藍天保衛戰再次打了場漂亮仗。評價環境空氣品質的六項汙染物濃度全面下降,其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濃度分別為15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34微克/立方米、2.0毫克/立方米和150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6.7%、6.0%、3.8%、5.6%、20.0%和0.7%;綜合指數4.93,同比下降6.5%;消除了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氣
  • 金華PM2.5濃度首達國家二級標準 藍天保衛戰接下來怎麼打?
    綜合施策取得突破性成效近日,記者從市藍天辦了解到,2018年,金華市區PM2.5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是自2013年PM2.5濃度監測以來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同時,市區AQI(空氣品質指數)優良率為84.4%,同比提高6.4%,上升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優良天數為308天,較去年增加了25天,無重度汙染天氣。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2018年,全國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1微克,比2013年下降27%;北京市PM2.5濃度從2013年的每立方米89.5微克下降到51微克,降幅達43%。《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全面實現,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 2020年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北京去年「好天兒」多了36天
    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0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同時,2020年北京藍天「含金量」持續提升,平均每周7天有6.3天為PM2.5優良天,全年的「好天兒」比2019年多了36天。
  • 北京去年「好天兒」多了36天,PM2.5年均濃度創歷史新低
    2020年北京空氣品質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今天上午,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發布,2020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同時,2020年北京藍天「含金量」持續提升,平均每周7天有6.3天為PM2.5優良天,全年的「好天兒」比2019年多了36天。
  • 2020年前11月PM2.5濃度達世衛第一階段目標值 藍天保
    歲末年初,生態環境部傳來好消息:2020年1-11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9%,同比上升5.4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比率為1.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O3平均濃度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7%。
  • 上半年河北空氣品質持續改善,PM2.5平均濃度達到歷史同期最低值
    今年以來,我省統籌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和打贏藍天保衛戰,緊盯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任務,持續強化科學治汙、精準治汙、依法治汙,全省空氣品質持續好轉。今年1—6月份,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為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值;全省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平均為5.31,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為119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平均濃度4、5、6月連續三個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PM2.5值 「2+26」城市中濃度最低,北京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平均濃度29微克/立方米。打贏藍天保衛戰,滿足老百姓對藍天白雲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首善之區的北京持續深化「一微克」行動,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PM2.5值 「2+26」城市中濃度最低,是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民共同努力交出的合格答卷。
  • 北京2019年「藍天成績單」發布 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首次達標
    即: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首次「達標」;密雲、懷柔兩區PM2.5年均濃度首次「達標」;PM2.5一級優天數達187天,佔比首次超過50%;首次實現全年無空氣嚴重汙染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到2019年底,全市四項主要汙染物中,已有三項達到國家標準,只有PM2.5年均濃度超過國家標準20%,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但創下了自2013年有監測以來的最低值。
  • 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m3
    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北京目標:到2017年,全市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控制在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
  • 2018年北京空氣品質報告出爐 連續195天無PM2.5重汙染
    2018年北京的空氣品質正式出爐!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8年全市空氣品質狀況和打贏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的完成情況。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劉保獻介紹,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重汙染天數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
  • 2019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42微克/立方米 PM10和NO2首次達到國家...
    其中,2019年5-9月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相當,8月月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是PM2.5開展監測以來的歷史最低值。2013-2019年,PM2.5全年最高月均濃度及最低月均濃度分別下降66.8%、62.2%,最高月均濃度和最低月均濃度差值由2013年的99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19年的30微克/立方米。
  • 河北省制定《河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
    河北省制定《河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全省平均好天佔比超63%到2020年,全省設區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28%以上,較2017年下降15%以上,達到55微克/立方米;全省空氣品質平均優良天數比率達到63%以上
  • 北京去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六成 pm2.5仍是大氣主要汙染物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魏鬱):記者3日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19年北京市空氣品質得到有效改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六成。根據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公布的數據,2019年北京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40天,全年重汙染天數降到4天。
  • 7月河南PM2.5濃度創新低,這兩地「氣質」最佳
    8月15日下午,河南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我省7月份環境質量。記者從會上了解到,7月份,我省優、良天數比例為55.2%;PM2.5月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達到近五年最好成績。 工業企業減排明顯,7月份我省PM2.5濃度創下近五年新低省生態環境監測處調研員海付恆在發布會上介紹,7月份,全省18個省轄市環境空氣PM10月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PM2.5月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為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