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首次達標
昨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曬出2019年「藍天成績單」,創下四個「首次」。即:PM10和二氧化氮年均濃度首次「達標」;密雲、懷柔兩區PM2.5年均濃度首次「達標」;PM2.5一級優天數達187天,佔比首次超過50%;首次實現全年無空氣嚴重汙染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到2019年底,全市四項主要汙染物中,已有三項達到國家標準,只有PM2.5年均濃度超過國家標準20%,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但創下了自2013年有監測以來的最低值。
PM2.5年均濃度七年最低
市生態環保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介紹,2019年,在區域空氣品質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10、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68、37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標準(70、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4微克/立方米,穩定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並連續三年濃度達到個位數。
四項主要汙染物中,上述三項均已達到國家標準,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20%。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近18%,並創下了2013年監測以來的最低值。
從全市情況看,去年5月至9月,PM2.5平均濃度基本與國家標準相當,8月月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是PM2.5開展監測以來的歷史最低值。
從各區情況看,2019年密雲區、懷柔區PM2.5年均濃度分別為34、35微克/立方米,率先達到國家標準。
南北區域汙染差異明顯縮小
縱觀2019年全年,北京市優良天數為240天,佔比65.8%。其中,PM2.5一級優天數顯著增多,達187天,佔比首次超過50%,是2013年的2.6倍。2019年重汙染日為4天,首要汙染物均為PM2.5,全部發生在秋冬季;北京全年無嚴重汙染日。據介紹,北京已經連續兩年沒有出現嚴重汙染日和持續三天以上的重汙染過程,汙染峰值明顯降低、持續時間明顯縮短、發生頻率明顯減少。
劉保獻介紹,北京市PM2.5逐步均勻化,南北差異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19年的23微克/立方米。但是,與城市非交通環境相比,交通汙染問題仍較突出。從年均值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二氧化氮、PM10、PM2.5分別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48.6%、8.8%、9.5%;從日變化來看,2019年交通環境二氧化氮各時段較全市高出約17至21微克/立方米。
空氣改善 七成靠「人努力」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邢佳介紹,通過估算,去年北京空氣品質改善幅度中,氣象條件即「天幫忙」只貢獻了二至三成,剩下的主要是本地和周邊協同減排貢獻,即「人努力」。說到底,空氣品質的改善,是北京市長期治理大氣成效的體現,也是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成果。
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處處長李翔介紹,2019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關鍵一年,全市以PM2.5治理為重點,以「一微克」行動為主線,堅持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並重,持續聚焦移動源、揚塵源、生產生活源等重點汙染來源,持續深化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推動區域聯防聯控。
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十三五」規劃的全面收官之年,本市將繼續以PM2.5治理為重點,聚焦重型柴油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重點領域、重點汙染物,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品質繼續改善。
文/本報記者 王斌
相關新聞
北京正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斌)1月3日,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發布會上透露,北京正開展PM1研究性監測。據了解,PM1本身屬於PM2.5的一部分。目前針對PM1,國內外均處於研究性監測範圍,並沒有相關的評價標準和監測規範。因此,下一步針對PM1仍然是開展研究性工作。
此前,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北京召開環境空氣PM1試點第一階段比對監測工作總結會,對2017年底以來總站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武漢和蘭州六地同步組織開展的「PM1試點第一階段比對監測」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
初步結論顯示,六地PM1均為PM2.5主要組成部分,PM1佔PM2.5比例均在50%以上,個別地區佔比超過70%。其次,六地PM1濃度整體維持在較低水平,年均值分布在22至37微克/立方米之間,平均值為31微克/立方米,各地PM1濃度隨PM2.5濃度同步下降,空氣品質明顯好轉。
試點工作還提示,初步驗證PM1自動監測技術可行,主流監測儀器性能質量能夠支撐當前的大氣環境管理要求,滿足開展PM1自動監測的業務化需求。
據了解,試點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比對測試取得了預期成果。第二階段試點監測從2019年4月起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選擇7個城市繼續開展,了解重點區域重點城市的PM1濃度時空分布特徵和變化趨勢。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於建華表示,PM1在PM2.5中佔比較大,PM2.5依舊是主要汙染物,是近期和未來長階段治理重點。
(責編:高星、鮑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