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1月2日,北京霧霾持續。據悉,預計1月4日夜間前後空氣品質將逐步好轉。 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攝
中新社北京1月3日電 (記者尹力)2016年北京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但仍超國家標準1.09倍;全年重汙染日39天,較2015年減少7天。這是記者3日從北京市環境保護局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的。
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主任張大偉介紹,2016年北京空氣品質達標天數為198天,佔全年天數的54%,較2015年增加12天。全年共發生重汙染39天,佔比11%,比2015年減少7天。全年空氣品質超標日中,六成以上的首要汙染物為PM2.5,三成多為臭氧。
數據顯示,2016年,PM2.5(細顆粒物)等4項主要汙染物濃度呈下降趨勢。其中二氧化硫(SO2)降幅最大,其年均濃度為10微克/立方米,遠優於國家標準的6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48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20%;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92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31%;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標準109%。
張大偉表示,與2015年相比,2016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28.6%、4%、9.8%、9.9%。從汙染物長期變化來看,自2013年監測以來,北京的PM2.5濃度在波動中逐漸下降,累計降幅達19%。重汙染在一年中發生的時段縮短、次數減少,但在採暖季仍會出現極重的汙染狀況。同時,PM2.5的空間分布呈現由南向北濃度逐漸降低的梯度特徵。
數據顯示,2016年重汙染天共39天。其中,PM2.5重汙染日共38天,多發生在秋冬季,包括五級重度汙染29天,六級嚴重汙染9天,對全年平均濃度貢獻23微克/立方米,佔比超三成。
張大偉強調,從汙染物多年的變化趨勢來看,在波動中下降是北京空氣品質改善的基本形態,但其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如要徹底消滅空氣重汙染,根本在於大範圍區域內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水平,使其與區域環境容量相匹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