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生態環境官博消息,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聚焦重型柴油車、揮發性有機物(VOCs)、揚塵等重點領域,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人努力,天幫忙」,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區域協同,在氣象條件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空氣品質改善取得標誌性、歷史性突破,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為38微克/立方米,人民群眾藍天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經驗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鑑。
一、2020年空氣品質總體情況及特徵
2020年北京市大氣環境中PM2.5等四項主要汙染物同比均明顯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30+」水平,同比下降9.5%;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穩定達到國家標準並保持個位數水平。
PM2.5年均濃度首次實現「30+」,其餘三項汙染物保持達標。2020年,北京市PM2.5、PM10、NO2和SO2年平均濃度分別為38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29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濃度首次實現「30+」,與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的差距進一步拉近;PM10、NO2自2019年開始連續兩年達到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40微克/立方米);SO2穩定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
2020年,全市空氣品質同比明顯改善。其中,PM2.5、PM10、NO2下降幅度均較明顯,較2019年分別下降9.5%、17.6%、21.6%;SO2持續保持個位數的極低濃度水平。
全年3/4的天數為優良天,「好天」比去年多了一個多月。2020年,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上年增加36天,優良率達到75.4%,增加9.6個百分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明顯增加。其中,一級優天數為106天,較上年增加21天,二級良天數為170天,較上年增加15天。2020年全年未出現嚴重汙染日;發生重度汙染日10天,其中7天首要汙染物為PM2.5,3天為O3。
全市各區域汙染物濃度普遍下降。從空間分布分析,2020年全市PM2.5、PM10及NO2雖仍呈現「南高北低」的空間分布,但濃度梯度減小;其中,PM2.5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區域範圍顯著擴大,PM10及NO2在全市達標基礎上整體持續改善,SO2全市各區域均保持極低的個位數濃度水平。
近年來全市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與2013年相比,2020年大氣四項主要汙染物PM2.5、PM10、NO2、SO2分別下降57.5%、48.2%、48.2%、84.9%。
空氣品質「優增劣減」兩顯著。近年來全市空氣品質優良級別天數顯著增加,2020年達標天數276天,較2013年增加100天;一級優天數明顯增加,2020年為106天,較2013年的41天增加65天。重汙染天數顯著下降,2020年重汙染天數為10天,較2013年減少48天,降幅為82.8%。
「藍天」含金量持續提升。2020年,PM2.5為優良的天數達到330天,佔全年總天數的90.2%,較2013年增加126天,相當於2020年平均每周7天中就有6.3天為PM2.5優良天,而在2013年僅不到4天。
PM2.5南北差距逐步縮小。2013-2020年,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整體顯著下降,空間分布雖一直呈現 「南高北低」特徵,但各區域之間濃度逐步均勻化,南北差異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降低至2020年的20微克/立方米左右。
夏季秋季基本消除PM2.5重汙染。2013-2020年,本市PM2.5空氣重汙染顯著緩解,2020年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而2013年中最多連續87天無PM2.5重汙染,連續無重汙染日增加了235天。
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徵。從2004年開始SO2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2019-2020年PM10和NO2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目前PM2.5仍超過國家二級標準8.6%,北京市空氣品質的持續改善仍需不斷努力。
二、圓滿完成藍天保衛戰2020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始終把打贏藍天保衛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工程,特別是「十三五」以來,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是迄今為止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最大、成效最明顯、人民群眾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的五年。2020年,在黨中央領導下,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標準不降,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汙,聚焦重型柴油車、揮發性有機物(VOCs)、揚塵等重點領域,與周邊地區共同努力,推動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 堅持「一盤棋」思想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加強決策部署,高效推動工作落實。市委市政府年初即研究通過2020年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市主要領導多次深入一線開展大氣汙染防治「雙調研」,現場解決難題;通過區委書記月度工作點評會點評空氣品質靠後的鄉鎮(街道),有力傳導治汙壓力;市政府多次研究調度藍天保衛戰進展、秋冬季攻堅、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汙染過程應對等工作,推動任務有效落實。
完善體制機制,有效壓實各方責任。出臺黨內法規《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分工規定》,進一步明晰各級各部門生態環保職責。印發《北京市貫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實施辦法》,有效發揮督察「利劍」作用。制定《北京市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措施》,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各級同頻共振,社會共治基本形成。全市上下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各區各部門主動作為、協同作戰,圍繞空氣品質改善目標任務,構建市級統籌、區級落實、鄉鎮(街道)具體監督、村(社區)巡查的工作機制,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取得實效。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社會公眾主動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治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施治、公眾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 聚焦「一微克」行動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果豐碩
精準治理VOCs汙染。堅持源頭控制、過程管理、末端治理,組織開展VOCs專項治理行動。優化升級,累計調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製造業和汙染企業113家;清理整治「散亂汙」企業71家,保持動態清零。源頭替代,嚴格實施國家膠粘劑、塗料等產品VOCs含量限值標準,加強宣貫和培訓解讀,推動企業提前做好產品切換。深度治理,將VOCs年排放量10噸以上的企業納入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53家企業完成「一廠一策」深度治理。嚴格執法,開展印刷、石化、工業塗裝、汽修等重點行業和加油站、儲油庫VOCs專項執法檢查,對空氣品質排名靠後的鄉鎮(街道)實施五輪「點穴式」執法,精準查處涉氣環境違法行為。「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實現了VOCs排放量剛性下降,有力支撐了PM2.5濃度持續下降和臭氧(O3)濃度穩中有降。
依法治理移動源汙染。堅持「車-油-路」一體,加強移動源管控。完善法規,制定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問題導向,加大對超標車輛未復檢合格又上路行駛的處罰力度;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制度,法治保障更加有力。優化結構,出臺新一輪老舊車淘汰更新補貼、新能源貨車運營激勵等政策,累計淘汰6.5萬輛國三標準汽油車,截至2020年11月底,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0.1萬輛,國五及以上標準車輛佔比超過60%,車輛結構全國領先。強化監管,完善「生態環境部門檢測、公安交管部門處罰、交通部門監督維修」模式,聚焦進京口、市內重點道路加強路檢路查,實施精準「入戶」執法;修訂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管理規範,嚴厲打擊檢驗機構違法行為;加強油品質量監管檢查,嚴厲打擊無證無照的黑加油站點和流動加油罐車。「十三五」期間,移動源減排效果明顯,對NO2濃度穩定達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科學治理揚塵汙染。堅持「平臺共享、部門負責、執法規範、環保督察、信息公開」原則,推動施工、道路、裸地揚塵「三塵共治」。對施工工地,推廣「天幕」全密閉施工,搭建視頻監管平臺,印發「綠牌」工地管理辦法,鼓勵引導施工單位綠色、高質量發展;對道路揚塵,按月對全市平原地區1800餘條道路及各類工地出口兩側,開展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壓實屬地和施工單位「最後一公裡」責任;對裸地揚塵,創新開展衛星遙感「每月一拍」,對各區、各行業施工裸地管理情況進行識別評估,有效支撐屬地和部門加強裸地揚塵精準治理。通過不斷強化揚塵精細化治理,城市潔淨度顯著提升。2020年1-11月,全市平均降塵量5.3噸/平方公裡•月,同比下降11.7%,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保持前列。
鞏固「無煤化」成果。堅持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下降到200萬噸以內,優質能源佔比達97%以上。2020年,繼續以民生需求為先,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深挖能源結構優化潛力,堅持以電為主、因地制宜,完成122個村煤改清潔能源工作,未實施改造的村莊實現優質煤替代全覆蓋,確保群眾清潔取暖、溫暖過冬。「十三五」期間,北京市SO2年均濃度穩定達標並連續四年保持個位數,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決燃煤汙染問題。
· 構建「現代化」體系大氣汙染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法規標準更加健全。對標最高標準、最嚴要求,不斷健全法規標準體系,為大氣汙染治理提供有力法制保障。2020年,京津冀三地協同開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專項立法並同步實施,是國內首部區域協同立法;發布實施《實驗室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技術規範》等,在用大氣類地方環境標準達到41項,涵蓋燃燒源、移動源、工業源等多個領域,構建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環保標準體系。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2020年,全面實施國六(B)機動車排放標準,出臺實施了新一輪老舊機動車淘汰更新、新能源輕型貨車運營激勵、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綠牌」工地管理辦法等政策;修訂大氣專項資金轉移支付制度,持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並向重點區域傾斜。通過一系列硬招實招,有效保障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各項重點任務圓滿完成。
科技賦能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優勢,強化科技賦能,藉助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探索建立「智慧+環保」新模式。2020年,搭建全國首個重型車在線監控平臺,實時監控6.2萬餘輛重型車排放情況;安裝遙感及黑煙抓拍設備61套,有效豐富非現場執法模式;構建全市統一的施工揚塵視頻監管平臺,接入各行業工地(場站)2600餘個;擴大道路塵負荷走航監測範圍和領域;綜合採取「自動+手工+走航+遙感」等手段加密VOCs監測,探索建立「環境質量評價+高值區篩查+溯源監察」管理機制;利用「熱點網格」技術,實現精準識別、精準執法。
· 發揮「突破口」作用區域聯防聯控更加深入
協同立法實現重大突破。聚焦流動性強的機動車,京津冀三地同步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汙染防治條例」,並在生態環境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超標車輛數據共享、新車抽檢抽查協同、在用車聯合執法監管等機制,為區域依法協同治理移動源汙染提供了堅實保障。
汙染過程應對實現精準突破。在生態環境部統一指導下,細化優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差異化管控政策,優先管控環保治理水平差、汙染排放量大的企業,既有效避免「一刀切」,又推進重點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預測發生汙染過程時,本地抓早抓小抓細,區域聯動應急,提前採取措施,汙染「削峰降速」效果明顯。
重點時段攻堅實現多點突破。自2017-2018年秋冬季起,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連續四年與周邊區域共同開展秋冬季大氣汙染治理攻堅,推動秋冬季空氣品質持續改善,重汙染天數逐步下降。2020年,聚焦夏季重點時段,共同實施夏季VOCs治理攻堅,遏制區域夏季臭氧汙染。
區域空氣品質共同改善。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指導下,本市和區域全面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多方面、多領域深入合作、不斷突破,協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2020年1-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步持續改善。
三、邁好「新徵程」第一步抓好PM2.5和O3協同治理
當前,區域汙染物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北京市大氣治理成效還不穩固,「複合型」「區域型」汙染特徵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大氣環境治理仍然艱巨複雜、任重道遠。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北京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綠色北京戰略,堅持PM2.5和O3治理相協同、空氣品質改善和二氧化碳減排相協同、本地治汙與區域聯動相協同,以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核心,以VOCs和氮氧化物(NOx)深度減排為抓手,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盡最大努力推動全市空氣品質繼續改善,實現「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編輯 劉佳妮
來源:北京生態環境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