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中,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年)》,對近年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背景、措施、成效等進行系統總結。報告顯示,從2013年至2018年的短短6年間,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發展的同時,中國環境空氣品質實現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明顯好轉。2018年,全國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71微克,比2013年下降27%;北京市PM2.5濃度從2013年的每立方米89.5微克下降到51微克,降幅達43%。《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各項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全面實現,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增強。
背景:嚴峻大氣環境形勢下中國向汙染宣戰
報告回顧了2013年中國所面臨的的嚴峻大氣環境形勢,當年年初多次出現空氣品質指數(AQI)「爆表」,部分監測點位PM2.5小時濃度最大值高達每立方米1000微克左右。北京市農展館站點小時最大值為每立方米867微克,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鳥巢等城市地標建築被霧霾「吞沒」。華北、黃淮、華東、華南北部等地出現持續20多天的霧霾。社會輿論高度關注,一時間,「PM2.5汙染」「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成為熱點話題。
嚴峻的大氣環境形勢給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來了巨大挑戰。頻繁發生的霧霾天氣,表面上看是空氣汙染問題,從深層次看卻是中國多年來粗放式發展導致環境問題不斷累積的結果。
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總量的11.4%,但煤炭消耗佔世界總量的50.2%,鋼材和水泥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46.9%和56.3%。其中煤炭消費達41.2億噸,佔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近7成,遠高於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自2009年起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2011年機動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
從汙染排放來講,中國的汙染物排放總量大。2012年,中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總量分別為2117.6萬噸、2337.8萬噸,居世界第一。人口高度聚集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和渭平原單位面積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至5倍。
報告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針對嚴峻的大氣環境形勢,從2013年開始,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向汙染宣戰。重點區域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全面淘汰城市建成區10蒸噸/時以下燃煤鍋爐,開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啟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車用汽柴油品質5年內連跳兩級,全面淘汰黃標車。2017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圓滿實現,但中國致力於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的行動並未止步。
2018年6月21日,國務院印發打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通過3年努力,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汙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成效:74城市PM2.5濃度6年降42%
報告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環境空氣品質總體改善。2018年,全國GDP相比2013年增長39%,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分別增長11%和83%,而多項大氣汙染物濃度實現了大幅下降。首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PM2.5平均濃度降42%,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68%。
2013年,中國將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劃定為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從國家層面開展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推進區域空氣品質逐年改善。到2018年,這3個重點區域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了48%、39%和32%。珠三角9個城市的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起連續4年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5月30日,故宮角樓和藍天白雲倒映在護城河的水中。(圖源:視覺中國)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國際化現代大都市,自1998年起連續實施多個階段有力的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措施,汙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特別是2013年以來,PM2.5濃度大幅下降,從每立方米89.5微克降到2018年的每立方米51微克,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從58天減少到15天。
此外,報告還顯示,中國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2013年以來,中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28%和26%。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衛星遙感數據顯示,2013至2018年,中國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垂直柱濃度總體呈顯著下降趨勢。其中二氧化氮垂直柱濃度下降20%,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下降27%、34%和24%;二氧化硫垂直柱度下降88%,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下降79%、86%和76%。
酸雨面積方面,2013至2018年,中國酸雨分布格局總體保持穩定,酸雨面積呈逐年減小趨勢。2013年,全國酸雨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0.6%,2018年已降至5.5%,降幅近50%。
在深入開展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中國積極履行《巴黎協定》的減排責任,初步扭轉了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對環境改善做出積極貢獻。2018年,中國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5.8%,超過2020年單位GDP的CO2排放降低40%至45%的目標,為實現中國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並爭取儘早達峰奠定了堅實基礎。
空氣品質如何影響公眾健康,一直缺乏官方數據。報告首次披露空氣品質對公眾健康影響。報告以甘肅省蘭州市為例,數據顯示,2012至2013年秋冬季(當年11月至次年3月)以來,蘭州PM2.5濃度下降13%,全市城鄉居民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病例減少25%,就醫費用下降52%。
挑戰:尚有6成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未達標
報告指出,雖然中國的大氣汙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大氣汙染形勢依然嚴峻。當前中國尚有6成以上的城市PM2.5年均濃度仍未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準則值還有較大差距。一些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不明貢獻,北方地區秋冬季重汙染天氣仍舊多發頻發。
客觀說,中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進入深水區。隨著區域空氣品質的明顯改善,大氣汙染減排空間也進一步收窄,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同時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尚未根本轉變。打贏藍天保衛戰還是一場硬仗,需凝心聚力、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