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 《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2019):「藍天保衛戰」目標下...

2020-11-25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大氣網訊:《中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2019):「藍天保衛戰」目標下的新機遇》是由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 (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 與夥伴關係成員清華大學共同編寫,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開局之年為切入點:

總結了2018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

梳理了2018年「 藍天保衛戰」 的主要政策與措施的實施情況,

評估了2018年政策措施實施效果,

探討了「藍天保衛戰」 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和協同效益。

本報告的編寫旨在評估重要減排措施的實施效果,為制定持續改善中國空氣品質的協同路徑提供科學依據和政策建議。

前言

中國在幅員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承載了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我國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人口數量一直高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直處於世界落後水平。截止到2018年底,我國總人口達到13.95億人,人均生產總值6.46萬人民幣(= 0.96萬美元)。

從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2000年相比,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894%,人口增長了11%,並長期保持0.5%的同比增長率。城鎮化發展迅速,2010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人口佔比保持增長趨勢。同時期,民用汽車擁有量增長了1337%,能源消耗量增長了216%。這些數字代表了這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騰飛,也記錄著其承載的巨大的環境壓力。

「1952倫敦煙霧」、「1943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等發生在世界發達國家快速工業化時期的大氣汙染公共事件,仿佛還歷歷在目。我國與它們類似,迅速的城市化和經濟發展,逐漸形成了以煤炭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以公路運輸為主的運輸形式,以鋼鐵、水泥等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沙塵汙染、裸露礦山、秸稈焚燒以及農業源氨排放造成面源汙染的佔地結構。我國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量巨大,並呈現了更廣泛的區域性和更複雜的複合性。2012年,我國頒布了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GB3095-2012),將PM2.5濃度限值納入中國空氣品質標準,並修改了多種大氣汙染物的濃度限值。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正式發布。這「一修改與一發布」宣告了中國正式向大氣汙染宣戰。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努力,以空氣品質改善為目標、多種汙染物協同減排、多種汙染源法治監管的大氣汙染防治體系逐漸形成。 2013-2017年期間,我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大氣十條」圓滿收官。2018年,國務院出臺並實施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藍天保衛戰」),進一步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大氣汙染防治行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狠抓秋冬季汙染治理,統籌兼顧、系統謀劃、精準施策,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展開。

本報告由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 (China Clean Air Policy Partnership, CCAPP) 與夥伴關係成員清華大學編寫,總結了2018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梳理了2018年「藍天保衛戰」的主要政策與措施的實施情況,評估了2018年政策措施實施效果,探討了「藍天保衛戰」下空氣品質改善的協同路徑和協同效益。

1 2018 年空氣品質狀況

2018年空氣整體質量持續改善

細顆粒物汙染進一步緩解

2018年是《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大氣十條」)順利收官後的第一年,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藍天保衛戰」)的開局之年。較以往相比,2018年全國空氣整體質量延續了改善的勢頭。

通過對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國控站點數據進行分析,2018年全國城市空氣品質呈以下特點: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整體質量持續改善,除O3外,主要汙染物PM2.5、PM10、NO2、SO2和CO濃度均保持下降趨勢,空氣品質達標率增加,優良天數增加,重汙染頻次減少。全國空氣整體質量持續改善,「藍天保衛戰」第一年成績顯著。

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重度以上汙染天數比率為2.2%,較2017年下降了1.1%。優良天數比例從2017年的78.0% 增加至79.3%。

2017-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下簡稱338個城市)中,PM2.5濃度由43μg/m3下降至39μg/m3,PM10濃度由75μg/m3下降至71μg/m3,SO2濃度由18μg/m3下降至14 μg/m3,NO2濃度由31μg/m3下降至29 μg/m3,CO濃度由1.7mg/m3下降至1.5 mg/m3。而O3日最大8小時平均第90百分位數濃度持續上升,由149μg/m3上升至151μg/m3。總體來看,除O3外,各汙染物濃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較2017年相比,338個城市PM2.5、PM10、SO2、NO2、CO 年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9.3%、5.3%、22.2%、6.5%和11.8%。O3日最大8小時濃度第90百分位數均值同比上升了1.3%。2017-2018年338個城市各汙染物濃度達標率變化趨勢各異,PM2.5、PM10達標率較2017年分別增長了33%、29%,達到NO2、CO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數量增加了6%和1%。SO2濃度達標城市數量與2017年持平。O3達標城市數量較2017年有所下降,減少了3.9%。

全國PM2.5 汙染有待進一步改善

全國臭氧汙染仍呈增長態勢

全國空氣品質整體改善明顯,2018 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 年均濃度範圍在9μg/m3到74μg/m3 之間。其中,148 個城市PM2.5 年均濃度達到現行的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同比2017年增長了33.3%。89 個城市超標控制在30% 以內;63 個城市超標在50% 以上,其中,3 個城市的PM2.5 年均濃度超標1 倍以上。總體而言,全國PM2.5 汙染問題仍然嚴峻, PM2.5 年均濃度超標城市多集中在我國北方地區。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PM2.5 仍是我國(特別是東部地區)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圖1-3)。

繼2017 年後,2018 年全國338 個城市O3 濃度持續走高。在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116 個城市中,有113 個城市超標控制在30% 以下,7 個城市超標在30% 以上。全國338 個城市的臭氧超標天數比例為8.4%,較2017 年相比,增加了1.3%。

現有研究結果闡明,PM2.5 和O3 汙染是彼此關聯的大氣二次汙染問題,只有有效控制PM2.5 和O3的前提物(NOX 和VOCs)的排放,才能協同控制PM2.5 和O3 兩種汙染物的濃度,達到協同減排的最大效益。特別是強化VOCs 的減排,不僅可以降低大氣細粒子中二次有機物的生成,還可降低大氣O3的濃度水平。

秋冬季大氣汙染情況仍頻發

重汙染天氣未曾走遠

近年來,我國各汙染物排放總量均有大幅度下降,但總量絕對值仍居高。有研究表明,氣象條件是大氣汙染物累計、重汙染過程形成的必要外部條件。特別是在我國秋冬季,相對靜穩的天氣條件易導致汙染物積累,這一過程會促進近地面氣象條件進一步轉差:如邊界層底層降溫、湍流強度下降、邊界層高度明顯下降,轉差的氣象條件又進一步加劇PM2.5 爆發式的增長,形成「 雙反饋」,最後導致重汙染過程。因此,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的任務尤為艱巨。

2018 年秋冬季,全國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秋冬季空氣整體質量有所改善,主要汙染物PM2.5、PM10、NO2、SO2、CO 和O3 年均濃度均保持下降,空氣品質達標率增加,優良天數增加,重汙染頻次減少。2017 年至2018 年秋冬季,全國338 個城市平均重汙染比率下降,從5.2% 下降到3.0%。338 個城市優良率從72.2% 增加至76.8%。

從338 個城市的各個汙染物濃度來看,PM2.5 濃度由53.5μg/m3 下降至49.7μg/m3,PM10 濃度由89.1μg/m3 下降至83.0μg/m3,SO2 濃度由19.8μg/m3 下降至14.9μg/m3,NO2 濃度由36μg/m3 下降至34μg/m3,CO 濃度由1.7 mg/m3 下降至1.6 mg/m3,O3 日最大8 小時濃度第90 百分位數平均值由114.7μg/m3 下降至111.9μg/m3。較2017 年秋冬季,2018 年秋冬季PM2.5、PM10、SO2、NO2、CO、O3 分別下降了7.2%、6.8%、24.8%、5.5%、6.2% 和2.5%。除SO2 和NO2 外,其他汙染物秋冬季濃度下降比例均不及全年平均濃度下降比例明顯。2018 年秋冬季,我國整體空氣品質有所改善,但秋冬季各類汙染物濃度下降幅度不及其他季節顯著。因此在秋冬季,應加強各類大氣汙染物的管控,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和執法手段,對各類汙染物進行綜合治理。

全國重點區域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區域差異性顯著

在京津冀(13 個城市)、「2+26」 城市、汾渭平原(11 個城市)、長三角地區(41 個城市)、珠三角地區(21 個城市)、成渝地區(22 個城市)重點區域,主要汙染物PM2.5、PM10、NO2、SO2 和CO(除O3 外)濃度均持續下降,空氣品質達標率增加,優良天數增加,重汙染頻次減少。各個重點區域內空氣整體質量持續改善。

2017 年-2018 年,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的PM2.5 年均濃度均有所下降。其中,京津冀、「2+26」 城市與汾渭平原 ——「 藍天保衛戰」 關注的重點區域下降幅度顯著,分別下降了15.04%、13.92% 和12.3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PM2.5 濃度仍為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1.5 倍左右。長三角、成渝地區2018 年PM2.5年均濃度較2017 年分別下降了9.81% 和11.68%。珠三角地區PM2.5 年均濃度在2017 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的基礎上,繼續下降了7.42%。

2018 年, 重點區域中, 京津冀、「2+26」 城市及汾渭平原PM10 濃度較2017 年分別下降了13.36%、12.66% 和11.36%,但這些區域PM10 汙染仍然嚴重,均為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1.5 倍。包含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及成渝地區,PM10 年均濃度均不超過70 μg/m3,達到了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2018 年,各重點區域SO2 濃度在2017 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的基礎上,繼續下降。整體來看,「2+26」 城市及汾渭平原的SO2 濃度較2017 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別下降了31.17% 和29.95%,但這兩個區域對國整體SO2 年均濃度的影響仍高達50%。2018 年,珠三角地區和成渝地區SO2 濃度降幅並不明顯,分別為11.46% 和16.58%。

全國各區域N O 2 濃度的變化也呈現不均勻的特點。2 0 1 7 - 2 0 1 8 年,「2 + 2 6 」 城市與汾渭平原N O 2 年均濃度分別下降了7 . 7 1 % 和4 . 2 7 % ,但其濃度在所有區域中位居前兩位, 且為最後兩個未達標的區域。全國各重點區域C O 濃度均達到了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2 0 1 8 年又較2 0 1 7 年進一步降低, 降幅在1 . 9 6 % 至2 3.6 %之間。

從各重點區域的O3 日最大8 小時濃度第90 百分位數來看,區域臭氧汙染問題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2+26」 城市、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及珠三角地區的O3 濃度均超過了國家空氣品質的二級標準。而且,2018 年全國區域性的O3 汙染問題繼續呈現了增長態勢。2018 年,「2+26」 城市、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及珠三角地區O3 日濃度漲幅均在0.16% 至1.58% 之間以下。在所有重點區域內,成渝地區O3濃度漲幅最高,O3 汙染成為影響成渝地區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各汙染物濃度的區域分布來看,「2+26」 城市、汾渭平原地區內各類汙染物濃度普遍偏高,對全國空氣品質的整體水平起到了較重要的影響。從各汙染物區域濃度來看,顆粒物,特別是細顆粒物PM2.5,仍然是2018 年首要汙染物,對重點區域空氣品質的影響突出。其次,區域O3 汙染較2018 年有所增長。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打好藍天保衛戰】PM10等4項藍天保衛戰控制目標均完成 生態環保...
    濟陽區空氣品質顯著改善。(資料照片)2020年元旦,新年伊始濟陽區便迎來了好天氣。2019年,濟陽人的朋友圈多次被藍天白雲刷爆。
  • 中國首發6年空氣品質改善報告:北京PM2.5濃度大幅下降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中,生態環境部首次發布《藍天保衛戰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年)》,對近年來中國大氣汙染治理的背景、措施、成效等進行系統總結。報告顯示,從2013年至2018年的短短6年間,在保持經濟平穩發展發展的同時,中國環境空氣品質實現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明顯好轉。
  • 只靠治霾,空氣品質很難大幅改善
    今年進入秋冬季以來,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發生了6次區域性空氣汙染,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但依然任重道遠。12月2日,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以下簡稱21世紀中心)主辦的第28期「氣候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強調,未來我國空氣品質標準不斷提升將給生態環境治理帶來嚴峻挑戰。如果只依靠治霾,想實現空氣品質大幅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將治霾和減碳結合起來,實現二氧化碳和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
  • 為期172天 廣元市藍天保衛戰即將打響
    為確保今冬明春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打贏藍天保衛戰,9月28日,記者從廣元市打贏藍天保衛戰百日攻堅行動媒體通氣會上獲悉,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將聯合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百日攻堅行動」。  據了解,此次行動共計172天,時間為2020年10月10日—2021年3月31日。
  • 生態環境部將分類指導精準施策 打贏藍天保衛戰決勝年
    他說,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0%,重汙染天數比例為1.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總體而言,2019年全國空氣品質穩中有進,並呈現出PM2.5降幅收窄、O3濃度顯著上升、SO2濃度持續大幅改善、秋冬季重汙染天氣依然高發等特點。
  • 藍天白雲成為新常態!三年攻堅,江蘇空氣品質交出亮眼成績單
    1月7日,記者從江蘇省大氣汙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獲悉,藍天保衛戰三年攻堅,全省空氣品質持續明顯改善:2017年至2020年,PM2.5濃度下降9微克/立方米、降幅19%,首次「破40」;優良天增加27天,首超290天,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目標;南京、無錫、蘇州、南通、鹽城5市PM2.5濃度首次達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以下,均為新標準全面實施後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2020世界環境日:空氣品質有改善麼?解讀最新全球空氣品質報告
    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環境日,去年世界環境日由我國主辦,主題正是「 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呼籲世界探索可再生能源和綠色能源技術,以改善世界各地城市和地區的空氣品質。近年通過對大氣環境保護政策措施落實,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和倡導使用新能源等的方式,使我國整體空氣品質有了極大的改善。
  •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充分認識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截至目前,「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和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 國際最新測量指數表明: 中國空氣品質顯著改善
    經濟日報1月17日報導,日前,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在北京發布最新研究結果——空氣品質壽命指數(AQLI),並發布了空氣品質壽命指數中國報告。項目負責人、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主任麥可·格林斯通介紹,AQLI以兩份經同行評審的研究報告為基礎,對人類長期暴露在細顆粒物汙染環境與預期壽命之間的因果關係進行了量化分析,直接將空氣中的細顆粒物汙染換算成對人們預期壽命的影響程度。 「此前我們使用的指數,如大眾熟知的空氣品質指數,雖然把空氣品質標為『好』或『壞』,但大多數人不能從中了解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實際影響。」
  • 孫金龍: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堅決抓好貫徹落實。充分認識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意義「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 天津市北辰區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
    北極星大氣網訊:日前,天津北辰區印發《天津市北辰區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全文如下:天津市北辰區2019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為持續改善區域環境空氣品質,確保2019年北辰區空氣品質達到市政府下達的目標要求,根據區政府安排部署,制定2019年北辰區清新空氣行動實施方案。
  • 金華PM2.5濃度首達國家二級標準 藍天保衛戰接下來怎麼打?
    2019-01-09 14:21 | 金華日報回顧2018年,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標配」。漫步三江六岸、湖海塘公園,處處空氣清新;自南向北行駛在市區主幹道上,尖峰山清晰可見。2018年4月,全省打贏藍天保衛戰現場會在金華召開,打響了全省藍天保衛戰第一槍。
  • 石家莊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大力推進大氣汙染治理工作,加快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全面完成國家和省委、省政府下達的大氣汙染治理目標和任務,實現全市空氣品質根本好轉和「保底線、退後十」的目標,結合石家莊市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以保障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根本出發點,以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為目標,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城鄉聯治。
  • 空氣品質保持連續52天無汙染 蘇州環境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蘇州市成為我省PM2.5平均濃度率先達到環境空氣品質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之一,創歷史最好水平,為全省空氣品質改善和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作出了突出貢獻,謹此表示熱烈祝賀! 」1月5日,江蘇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給蘇州市委、市政府發來賀信。 賀信指出:2020年,蘇州生態環保工作交出「高分答卷」。
  • 協同管控 快速實現空氣品質達標改善
    但臭氧汙染問題逐步顯現,濃度呈逐年上升態勢,成為影響環境空氣品質的又一重要汙染物,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成為改善環境空氣品質的關鍵。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亟需監測科技力量的支持。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光科技」)成立於2002年,經過近2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國內高端分析儀器儀表領軍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全流程監測設備技術成熟,已廣泛應用於眾多國家級/省級重點項目建設。
  • 關於印發成都市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方案的通知
    【中國環保在線 各地政策】《成都市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方案》印發,深入推進「鐵腕治霾」和大氣汙染防治「650 工程」。2018 年11 月20 日至2019 年2 月28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5%左右,PM2.5 低於55 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率達到65.3%。
  • 今年濟南環境空氣品質實現「開門紅」 PM2.5和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均...
    為保障措施落實到位,我市健全組織指揮機制,成立綜合協調、督查督導、揚塵汙染綜合整治等11個專項工作組,組長均由副市級領導擔任;完善目標責任體系,對區縣實行汙染物濃度、參照全國排名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雙目標制」和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指標部門分擔制,細化核定各責任主體以及省控以上監測站點的月濃度目標,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數據日推送、旬核算、月通報、年考核,做到「以日保旬,
  •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把握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重點任務和主要措施,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充分認識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的重大意義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汙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 全年優良天數達312天 2020年我市藍天保衛戰成績單出爐
    8年來持續改善我市藍天保衛戰再次打了場漂亮仗。記者1月5日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我市年優良天數達312天,創歷史新高,剛性關鍵指標實現歷史性和質的突破,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目標任務。優良天數預測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14位,北方省會城市中排名第2位。環境空氣品質實現8年來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