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

2021-01-07 山西省人民政府

國內生產總值編輯鎖定

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個

國家

(國界範圍內)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

指標

[1] 
中文名國內生產總值外文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    稱GDP核算周期一個季度或一年作    用衡量國家總體經濟狀況性    質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研究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標。中國於1985年開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中國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

[2] 

2003年國家統計局宣布中國將改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取消容易引起誤解的預計數,建立定期修正和調整GDP數據的機制,在發布GDP數據的同時發布相關的重要數據,必要時還將公布核算方法。這是中國提高GDP數據的準確性和透明度,向國際通行辦法邁進的重要一步。

[2] 

2014年國家統計局將積極

穩妥

的推進國家統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深化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加快改進能耗統計進一步完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統計,同時將精心組織實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認真做好普查登記。儘快制定經濟核算圖,指定全國統一的核算辦法,為2015年正式實施全國統一的核算GDP來打下一個基礎。此舉將有效消除近10年來各省GDP總和與國家統計局核算的全國GDP存在較大出入的情況。

[3] 

2015年4月15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406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7.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7770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72605億元,增長7.9%。從環比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2015年三季度GDP,10月19日在10點發布,首次採用新核算方式

[4] 

。公布的數據

顯示

,中國三季度GDP同比增幅為6.9%,為2009年1季度來最低水平。

[5] 

2016年3月5日,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元,增長6.9%,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6] 

2016年4月15日,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03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5951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90214億元,增長7.6%。以2015年價格計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量為9851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22億元。

[7] 

國內生產總值含義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

計量

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

最終產品的形式之一:各種商品

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複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中間產品的形式之一:各種燃油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那些非生產性活動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計入GDP中,如家務勞動、自給自足性生產、賭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

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但是生產出來的東西能不能完全的轉化成流通的財富,這個是不一定的。

國內生產總值概念區分

國民生產總值(

GNP

)是一個國民概念,是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舉例說明: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所創造的財富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而是計入日本的GDP。在1991年之前,美國均是採用GNP作為經濟總產出的基本測量指標,後來因為大多數國家都採用GDP,加之國外淨收入數據不足,GDP相對於GNP來說是衡量國內就業潛力的更好指標,易於測量,所以美國才改用GDP。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

實質GDP和名義GDP通常是不等的(只有計算實質GDP的固定價格的基數年相等),它們之間的關係是:

實質GDP=名義GDP÷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

名義GDP=實質GDPx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至於名義GDP增長率與實質GDP增長率的關係,則是

名義GDP增長率=[(1+實質GDP增長率)x(1+本地平減物價指數升幅)x100%]-1

實質GDP增長率=

1+名義GDP增長率

X 100%-1

1+本地生產總值平減物價指數

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

GDP

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

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三種表現形態表現為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用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計算的結果分別稱為生產法GDP、收入法GDP或分配法GDP、支出法GDP。按三種方法計算的GDP反映的是同一經濟總體在同一時期的生產活動成果,因此,從理論上講,三種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但在實踐中,由於受資料來源、口徑範圍、計算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這三種方法的計算結果往往存在差異即存在統計誤差。

[8] 

在實際中,由於生產法和收入法都是對各產業部門的增加值進行核算,為了就每一產業部門取得一致的增加值數據,根據資料來源情況,有的產業部門,如農業、工業部門,增加值主要以生產法計算的結果為準,有的產業部門如一些服務部門,增加值主要以收入法的計算結果為準,因此我國生產法GDP等於收入法GDP,但支出法GDP大多數情況下與這兩者不同, 有時會大一些,有時會小一些。鑑於生產法和收入法的計算基礎更好一些,因此,國家規定一般以生產法GDP和收入法GDP數據為準,並將支出法GDP與生產法GDP的統計誤差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一般是2%。 各種公開發表的GDP總量和增長速度數據均是生產法和收入法的計算結果。

[8] 

在經濟學中,常用GDP和GNI(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來衡量該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綜合水平。這也是各個國家和地區常採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觀經濟中最受關注的經濟統計數字,因為它被認為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情況最重要的一個指標。GDP反映的是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增加值的總額。

國內生產總值法律依據

GDP核算嚴格遵守《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的規定,中國GDP是按照《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CSNA)的要求進行測算的,該體系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國家統計局正在對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修訂的2008年SNA進行研究,並將逐步對我國GDP核算制度方法進行修訂。

[9] 

國內生產總值資料來源

在季度GDP核算時,將所有可以在核算時獲得的、適用的經濟統計調查數據都用於GDP核算。資料來源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國家統計調查資料,指由國家統計系統實施的統計調查獲得的各種統計資料,如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等統計調查資料、服務業抽樣調查資料、人口與勞動工資統計資料、價格統計資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主要包括: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保監會、證監會等行政管理部門的相關數據,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情況、國家稅務總局分行業的稅收資料等。

[9]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

綜述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

生產法

收入法

支出法

,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核算方法。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與服務淨出口三個部分。

國家統計局

發布的季度GDP是以生產法為基礎核算的結果。

[9] 
2011年、2012年中國各省市區GDP前十強2012年GDP名次地區2012年GDP(億元)2012年GDP增速

2011年GDP(億元)

2011年同比增長率1廣東

57067.92

8.20%

52673.59

10.00%

2江蘇

54058.22

10.10%

48604.3

11.00%

3山東

50013.24

9.80%

45429.2

10.90%

4浙江

34606.3

8.0%

32000

9.00%

5河南

29810.14

10.1%

27232.04

11.60%

6河北

26575.01

9.60%

24228.2

11.30%

7遼寧

24801.3

9.50%

22025.9

12.10%

8四川

23849.8

12.60%

21026.7

15.00%

9湖北

22250.16

11.30%

19195.69

13.80%

10湖南

22154.2

11.30%

19635.19

12.80%

生產法

用生產法核算GDP,是指按提供物質產品與勞務的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生產法又叫部門法。這種計算方法反映了國內生產總值的來源。

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只計算所增加的價值。商業和服務等部門也按增值法計算。衛生、教育、行政、家庭服務等部門無法計算其增值,就按工資收入來計算其服務的價值。

按生產法核算國內生產總值,可以分為下列部門:農林漁業;礦業;建築業;製造業;運輸業;郵電和公用事業;電、煤氣、自來水業;批發、零售商業;金融、保險、不動產;服務業;政府服務和政府企業。把以上部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加總,再與國外要素淨收入相加,考慮統計誤差項,就可以得到用生產法計算的GDP了。

從理論上說,按支出法、收入法與生產法計算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實際核算中常有誤差,因而要加上一個統計誤差項來進行調整,使其達到一致。實際統計中,一般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支出法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計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標準。

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生產法計算GDP分為四項:

GDP=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

第一項為勞動者報酬。是指勞動者因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全部報酬。包括勞動者獲得的各種形式的工資、獎金和津貼,既包括貨幣形式的,也包括實物形式的;還包括勞動者所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上下班交通補貼和單位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等。

第二項為生產稅淨額,指生產稅減生產補貼後的餘額。生產稅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生產、銷售和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使用某些生產要素(如固定資產、土地、勞動力)所徵收的各種稅、附加費和規劃費。生產補貼與生產稅相反,是指政府對生產單位的單方面的收入轉移,因此視為負生產稅,包括政策虧損補貼、糧食系統價格補貼、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等。

第三項為固定資產折舊,是指一定時期內為彌補固定資產損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資產折舊率提取的固定資產折舊。它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

第四項為營業盈餘,是指常駐單位創造的增加值扣除勞動報酬、生產稅淨額和固定資產折舊後的餘額。它相當於企業的營業利潤加上生產補貼。

收入法

收入法核算GDP,就是從收入的角度,把生產要素在生產中所得到的各種收入相加來計算的GDP,即把勞動所得到的工資、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資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業家才能得到的利潤相加來計算GDP。這種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

在沒有政府的簡單經濟中,企業的增加值即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就等於要素收入加上折舊,但當政府介入後,政府往往徵收間接稅,這時的GDP還應包括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間接稅是對產品銷售徵收的稅,它包括貨物稅、周轉稅。這種稅收名義上是對企業徵收,但企業可以把它打入生產成本之中,最終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故也應視為成本。同樣,還有企業轉移支付(即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社會慈善捐款和消費者呆帳),它也不是生產要素創造的收入,但要通過產品價格轉移給消費者,故也應看作成本。

資本折舊也應計入GDP。因為它雖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應回收的投資成本中。

還有,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也應計入GDP中。非公司企業主收入,是指醫生、律師、小店鋪主、農民等的收入。他們使用自己的資金,自我僱用,其工資、利息、租金很難象公司的帳目那樣,分成其自己經營應得的工資、自有資金的利息、自有房子的租金等,其工資、利息、利潤、租金常混在一起作為非公司企業主收入。

這樣,按收入法計算的公式就是:

GDP =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

也可看成是GDP=生產要素的收入+非生產要素的收入

從理論上講,用收入法計算出的GDP與用支出法計算出的GDP在量上是相等的。

支出法

支出法核算GDP,就是從產品的使用出發,把一年內購買的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而計算出的該年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這種方法又稱最終產品法、產品流動法。從支出法來看,國內生產總值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用於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總額,它反映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如果用Q1、Q2……Q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產量,P1、P2……Pn代表各種最終產品的價格,則使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是:

Q1P1+Q2P2+……QnPn=GDP

在現實生活中,產品和勞務的最後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淨出口這幾方面支出的總和。

1.居民消費(用字母C表示),包括購買冰箱、彩電、洗衣機、小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服裝、食品等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以及用於醫療保健、旅遊、理髮等勞務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屬於消費。

2.企業投資(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資本資產(包括廠房、機器設備、住宅及存貨)的支出。投資包括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固定資產投資指新造廠房、購買新設備、建築新住宅的投資。為什麼住宅建築屬於投資而不屬於消費呢?因為住宅像別的固定資產一樣是長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貨投資是企業掌握的存貨(或稱成為庫存)的增加或減少。如果年初全國企業存貨為2000億美元而年末為2200億美元,則存貨投資為200億美元。存貨投資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因為年末存貨價值可能大於也可能小於年初存貨。企業存貨之所以被視為投資,是因為它能產生收入。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看,生產出來但沒有賣出去的產品只能作為企業的存貨投資處理,這樣是從生產角度統計的GDP和從支出角度統計的GDP相一致。

計入GDP中的投資是指總投資,即重置投資與淨投資之和,重置投資也就是折舊。

投資和消費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具體的分類則取決於實際統計中的規定。

3.政府購買(用字母G來表示),是指各級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購買軍火、軍隊和警察的服務、政府機關辦公用品與辦公設施、舉辦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開辦學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給政府僱員的工資也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的支出,表現出商品、勞務與貨幣的雙向運動,直接形成社會需求,成為國內生產總值的組成部分。政府購買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轉移支付、公債利息等都不計入GDP。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該年生產出來的商品與勞務的作為報償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失業救濟、貧困補助、老年保障、衛生保健、對農業的補貼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轉移支付是政府通過其職能將收入在不同的社會成員間進行轉移和重新分配,將一部分人的收入轉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實質是一種財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轉移支付發生時,即政府付出這些支出時,並不相應得到什麼商品與勞務,政府轉移支付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整個社會的總收入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中。

4.淨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進口)是指進出口的差額。進口應從本國總購買中減去,因為進口表示收入流到國外,同時,也不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出口則應加進本國總購買量之中,因為出口表示收入從外國流入,是用於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因此,淨出口應計入總支出。淨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

把上述四個項目加起來,就是用支出法計算GDP的公式:

GDP = C + I + G +(X-M)

在中國的統計實踐中,支出法計算的是國內生產總值劃分為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和貨物和服務的淨出口總額,它反映了本期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使用及構成。

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

政府消費

。居民消費除了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貨物和服務的消費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得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即所謂的虛擬消費支出。居民虛擬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

通過支出法計算的GDP,我們可以計算出消費率和投資率。所謂消費率就是最終消費佔GDP的比率,所謂投資率就是資本形成總額佔GDP的比率。按照有關統計資料,最近幾年以來,中國的消費率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趨勢,2005年中國的消費率為52.1%,投資率為43.4%。同世界水平相比中國的消費率明顯偏低。因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

宏觀經濟調控

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關係,擴大消費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點。

1978-2012年中國GDP支出法構成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範圍

生產範圍

GDP核算的生產範圍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第一,生產者提供或準備提供給其他單位的貨物和服務的生產;第二,生產者用於自身最終消費或資本形成的所有貨物的自給性生產;第三,自有住房擁有者為自己最終消費提供的自有住房服務,以及付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生產。生產範圍不包括不支付報酬的自給性家庭服務、沒有單位控制的自然活動(如野生的、未經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漿果的自然生長,公海中魚類數量的自然增長)等。

地域範圍

GDP核算範圍原則上包含了位於中國經濟領土範圍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所有常住單位的經濟活動。本報告中的季度GDP數據是由國家統計局負責核算的全國數據,未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數據。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單位

GDP核算主要以法人單位作為核算單位,在核算中依據法人單位從事的主要活動將其劃分到不同的行業,分別計算各個行業的增加值,再將各行業增加值匯總得到GDP。

[9] 

國內生產總值計算過程

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GDP數據計算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初步估計過程一般在每年年終和次年年初進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數據只是一個初步數,這個數據有待於獲得較充分的資料後進行核實。初步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進行。初步核實所獲得的GDP數據更準確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許多重要資料,因此相應的數據尚需要進一步核實。最終核實過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進行。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種統計資料、會計決算資料和行政管理資料基本齊備。與前一個步驟相比,它運用了更全面、更細緻的資料,所以這個GDP數據顯得就更準確些。

此外,GDP數據還需要經過一個歷史數據調整過程,即當發現或產生新的資料來源、新的分類法、更準確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則時,要進行歷史數據調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這是國際慣例。如美國在1929年至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11次歷史數據調整。

總之,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附註】:

1.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時期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期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2.中間產品可以認為是一種原材料產品,是用於生產最終產品用的,也就是說本年度內它生產出來後還要在該年度繼續加工生產;如果它被擺到貨價上直接銷售,被消費者購買並直接用了,那另當別論,是特殊情況,計入總值,否則不能計入;

3.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某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該年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

4.市場價值意味的是用貨幣作為單位去統計形成的貨幣總額,因為商品種類太多,噸、個、件、臺等等單位沒法加總,所以用該年度的貨幣單位來統計並加總。所謂該年度的貨幣單位是指這些商品這一年的價格。

國內生產總值質量評估

對基礎數據的評估

對於GDP核算所使用的各專業統計數據和行政記錄數據,有關部門都會對其質量進行檢驗,確保數據合理反映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當GDP核算部門得到這些基礎數據後,會再次對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進行檢驗,確保這些數據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

[9] 

對核算方法的評估

在GDP核算中,GDP核算部門會根據不斷發展的中國經濟實際情況,依據不斷完善的國民經濟核算標準,對中國的季度GDP核算方法進行修訂,以確保核算方法的合理性。,正著手研究對《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進行修訂。

[9] 

對核算結果的評估

在得到季度GDP核算結果後,要對GDP各構成項目數據、GDP數據與相關專業、部門統計數據以及宏觀數據的協調性進行檢驗,保證GDP數據和其他主要數據的相互協調和匹配。正在建立以國民經濟核算為核心框架,對各專業和部門基礎統計數據進行評估的制度。

[9] 

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修訂

修訂的必要性

季度GDP初步核算對時效性要求很強,一般在季後15天左右公布,這時,GDP核算所需要的基礎資料不能全部獲得,因此季度GDP初步核算利用專業統計進度資料和相關指標推算得到。之後,隨著可以獲得的基礎資料不斷增加和完善,會利用更加完整的基礎資料,例如,專業統計年報、行業財務資料和抽樣調查資料以及財政決算資料對GDP數據進行修訂,使其更加準確地反映經濟發展實際情況。

[9] 

修訂程序

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我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和數據發布程序規定》,以及《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改革》的規定,中國季度GDP核算分為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步驟。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後,要對季度數據進行修訂,稱為常規修訂;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發現對GDP數據有較大影響的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後而對年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後,也要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相應修訂,稱為全面修訂。

[9] 

修訂方法

累計數據的修訂

中國對季度GDP數據修訂的方法是比例銜接法,即利用年度基準值與年內四個季度匯總數的差率調整季度數據的方法。比例銜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現價和不變價增加值分別進行銜接,GDP、三次產業增加值是銜接後的行業增加值的匯總。即,銜接後的農林牧漁業季度現價增加值為第一產業季度現價增加值;將銜接後的工業和建築業季度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第二產業現價增加值;將銜接後的第三產業各行業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第三產業現價增加值;將銜接後的三次產業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季度現價GDP。不變價GDP和不變價三次產業增加值的銜接方法與現價相同。

環比數據的修訂

由於季節調整的對象是時間序列數據,因此,當時間序列中任何一個季度數據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季節調整的結果;在時間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個季度的數據,也會使以前季度的環比數據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這是模型自動修正的結果。根據季節調整原理,一般情況下,離最新數據時間較近的時期,數據受影響較大;離最新數據時間較遠的時期,數據受影響較小。為便於用戶使用,在發布當期環比數據的同時,會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修訂後的以前季度的環比數據。

[9] 

國內生產總值核算頻率

核算頻率為季度,中國從1992年1季度開始核算季度GDP。季度核算採取累計核算方式,即分別計算各年1季度,1-2季度,1-3季度和1-4季度的GDP數據。

從2011年1季度開始,國家統計局正式對外發布各季GDP環比增長速度。

[9] 

保密性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一章第九條的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對在統計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

國民經濟核算人員在進行GDP核算時對所使用的未經公開的專業統計數據和行政記錄數據嚴格保密,在GDP核算數據發布前對當期GDP數據也嚴格保密。

[9] 

用戶需求

季度GDP數據的國內用戶主要是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大學、行業協會、媒體以及社會公眾。此外,國家統計局定期向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提供中國季度GDP數據。

[9] 

季度GDP初步核算數一般於季後15天左右完成;季度GDP初步核實數在年度GDP初步核實數發布後45天內完成;季度GDP最終核實數在年度GDP最終核實數發布後45天內完成。對於主要統計指標的發布,國家統計局會在年初發布的《經濟統計信息發布日程表》中說明發布日期,GDP數據將按時規定日程發布。

[9] 

國內生產總值局限性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汙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準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國內生產總值可比性

《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

[9] 

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準發生變化後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因此1992年1季度以來的季度GDP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

[9] 

國內生產總值對匯率影響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1%,而歐元區11國中除愛爾蘭(9.0%)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國家的GDP增長

GDP結構

率僅為2.2%、1.5%和1.2%,大大低於美國的水平。這促使歐元自1999年1月1日啟動以來,對美元匯率一路下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貶值了30%。但實際上,經濟增長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一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水平提高,將增加該國的進口,從而導致經常項目逆差,這樣,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下跌。

二是如果該國經濟是以出口為導向,經濟增長是為了生產更多的出口產品,則出口的增長會彌補進口的增加,減緩本國貨幣匯率下跌的壓力。

三是一國經濟增長率高,意味著勞動生產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國產品的競爭地位而有利於增加出口,抑制進口;並且經濟增長率高使得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被看好,因而該國貨幣匯率會有上升的趨勢。

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於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脹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入衰退的跡象。

國內生產總值指標意義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於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

2011GDP

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於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於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於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二)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常住單位生產活動成果的指標。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經濟單位。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制或擁有的地理領土,也就是在本國的地理範圍基礎上,還應包括該國駐外使領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地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國際機構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常住單位,但其僱員則屬於所在國家的常住居民)。經濟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單位或個人在一國經濟領土內擁有一定活動場所,從事一定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並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或個人,一個機構或個人只能有一個經濟利益中心。一般就機構(單位)而言,不論其資產和管理歸屬哪個國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標準,該機構在所在國就具有了經濟利益中心。就個人而言,不論其國籍屬於哪個國家,只要符合上述標準,該居民在所在國就具有經濟利益中心。因為常住單位的概念嚴格地規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主體範圍,所以其對於確定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口徑,明確國內與國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種交易量的範圍都具有重要意義。

1978~2012國內生產總值(本表按當年價格計算,單位:億元)年份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第一產業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工業建築業19783645.23645.21027.51745.21607.0138.2872.538119794062.64062.61270.21913.51769.7143.8878.941919804545.64545.61371.62192.01996.5195.5982.0463         19814889.54891.61559.52255.52048.2207.11076.649219825330.55323.41777.42383.02162.3220.71163.052819835985.65962.71978.42646.22375.6270.61338.158319847243.87208.12316.13105.72789.0316.71786.369519859040.79016.02564.43866.63448.7417.92585.0858         198610274.410275.22788.74492.73967.0525.72993.8963198712050.612058.63233.05251.64585.8665.83574.01112198815036.815042.83865.46587.25777.2810.04590.31366198917000.916992.34265.97278.06484.0794.05448.41519199018718.318667.85062.07717.46858.0859.45888.41644         199121826.221781.55342.29102.28087.11015.17337.11893199226937.326923.55866.611699.510284.51415.09357.42311199335260.035333.96963.816454.414188.02266.511915.72998199448108.548197.99572.722445.419480.72964.716179.84044199559810.560793.712135.828679.524950.63728.819978.55046         199670142.571176.614015.433835.029447.64387.423326.25846199778060.978973.014441.937543.032921.44621.626988.16420199883024.384402.314817.639004.234018.44985.830580.56796199988479.289677.114770.041033.635861.55172.133873.47159200098000.599214.614944.745555.940033.65522.338714.07858         2001108068.2109655.215781.349512.343580.65931.744316.686222002119095.7120332.716537.053896.847431.36465.549898.993982003134977.0135822.817381.762436.354945.57490.856004.7105422004159453.6159878.321412.773904.365210.08694.364561.3123362005183617.4185895.822420.087598.177230.810367.374919.314185         2006215904.4217656.624040.0103719.591310.912408.688554.9165002007266422.0265810.328627.0125831.4110534.915296.5111351.9201692008316030.3314045.433702.0149003.4130260.218743.2131340.0237082009340320.0340902.835226.0157638.8135239.922398.8148038.0256082010399759.5401512.840533.6187383.2160722.226661.0173596.030015         2011468562.4473104.047486.2220412.8188470.231942.7205205.0351982012516282.1518942.152373.6235162.0199670.735491.3231406.538420

註:1.1980年以後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差額為國外淨要素收入

2.2012年為初步核實數據(以下相關表同)

[10] 

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11] 

,2015年GDP增速為25年新低。

[12] 

截至2016年1月27日,全國31省區已全部公布2015年經濟數據,盤踞「地區經濟總盤」榜單前三名的依然是廣東、江蘇、山東,其中廣東、江蘇兩省GDP總量首次邁入7萬億大關。2015年GDP總量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共25地,31省區中GDP增速超7%的共23地。值得注意的是遼寧以增速3%墊底,且創下23年以來的最低值。

[13] 

2016年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初步核算,2016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585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803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59510億元,增長5.8%;第三產業增加值90214億元,增長7.6%。以2015年價格計算,今年一季度GDP增量為9851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222億元。

[14] 

經濟運行發展態勢穩中有進,結構調整深入推進,新興動能加快積聚,一些主要指標出現積極變化,國民經濟開局良好。一、農業生產形勢平穩; 二、工業生產緩中趨穩;三、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中有升;四、市場銷售穩定增長;五、進出口總額下降;六、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七、居民收入增長平穩;八、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我國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陣痛仍在持續,下行壓力不容忽視。

[7]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是如何計算的?
    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是如何計算的?2002-06-04 12:48 來源:   列印 | 收藏 |   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社會最終成果的實物量規模的變動情況。
  •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修訂結果發布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22日訊 記者林火燦報導:11月22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消息,依據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修訂後,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19281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8972億元,增幅為2.1%。「根據我國現行GDP核算方法規定,GDP初步核算主要採用相關指標速度推算法核算,也就是說在初步核算2019年GDP時,將以2018年GDP修訂數為基數,利用不同行業相關指標增速核算。因此,儘管2018年GDP修訂數有所增加,但對2019年GDP增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
  •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2年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核實的公告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2年GDP(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核實的公告   按照GDP(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程序,國家統計局根據2012年有關統計年報和部門會計、財政決算資料,在初步核實的基礎上,對2012年GDP數據進行了最終核實。
  •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實的公告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度核算說明   1.年度GDP核算概況   1.1 基本概念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 科學認識我國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發展目標
    原標題:科學認識我國二〇三五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發展目標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唯一一個相對比較明確的數量化發展指標,科學認識這一發展目標的內涵和要求,對於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說,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 (新華視點)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說,2020年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 國家統計局關於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最終核實的公告
    本文轉自【國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關於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最終核實的公告按照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規定,年度GDP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終核實兩個步驟。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是從生產活動成果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
  •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概念的由來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的概念是借鑑國內生產總值(GDP)概念提出的,GEP的核算目的是評價與分析生態系統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作用,以及對人類福祉的貢獻。通過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的核算還可以認識和了解生態系統的狀況以及變化。GEP是與GDP平行的核算指標,前者關注的是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況,後者關注的是經濟系統運行的狀況。
  • 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
    根據有關基礎資料和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我國2020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初步核算主要結果如下: 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是從生產活動成果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
  • 百度圖說教程—折線圖—2007到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
    將事先準備好的數據,比如2007年到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億元)02 - 數據樣例內容」模塊06 - 標題內容主標題文本:更改成「2007年至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動趨勢可以直接將「未命名作品」改成與圖表相同的名稱「2007年至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變動趨勢」,別忘了點保存。
  • 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 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 8%,相當於減排52 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 3%。「這個數字已經提前實現了20 「儘管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治理環境等困難和挑戰,但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信心不會動搖,將百分之百地履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承諾,推動國內經濟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 2019年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
    根據有關基礎資料和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我國2019年四季度和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以下簡稱GDP)初步核算主要結果如下:將國民經濟各行業生產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產法國內生產總值。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計算方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餘四個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增加值=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國民經濟各行業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於收入法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是從生產活動成果最終使用的角度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種方法。
  • 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 佔國內生產總值(GDP...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經核算,2018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1478 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4.51%,比上年提高了0.05個百分點。從旅遊及相關產業內部結構看,旅遊業增加值37501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0.4%;旅遊相關產業增加值3976億元,佔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9.6%。
  • ...今年第一季度,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3.7%...
    2020-06-07 02:58:40來源:FX168 【斯洛伐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3.7% 十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根據斯洛伐克統計局於6月5日公布的統計數據,今年第一季度,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
  • 2019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破1萬美元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對外公布,經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9.0865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中國經濟總量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意味著什麼?全世界「萬元戶」增加了一倍多,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動力強勁。
  • 《鹽田區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SZDB/Z 342...
    現就《鹽田區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技術規範》(SZDB/Z 342-2018)的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本規範出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 GEP)是指一定區域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的產品與服務的價值總和,是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及其經濟價值總量。
  • 中國國家高新區2018年生產總值11.1萬億元佔GDP比重12%
    中新社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30日通過官網發布2018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創新發展統計分析稱,2018年,169家國家高新區生產總值達到1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12.0%。
  • 獨家| 王金南院士等解讀《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
    《指南》由生態環境部以技術文件的形式下發給各地,指導和規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工作,提高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的科學性、規範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對《指南》相關問題進行梳理與解讀。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各種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流量的概念,可以按年度進行核算。生態產品:指生態系統通過生物生產和與人類生產共同作用為人類福祉提供的最終產品或服務,其具有生物生產性、人類受益性和經濟稀缺性的特徵。
  • 出版簡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及衛生體系因素與靜脈組織型纖溶酶原...
    本研究旨在探究醫院所在省份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RP per capita)及衛生體系因素(Healthcare system factors)與IV-rt PA依從率(adherence rate)之間的關係。
  • 【輝煌「十三五」】西雙版納州地區生產總值預計接近600億元 人均...
    地區生產總值由「十二五」末的335.91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預計600餘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十二五」末的28945元提高到2020年的預計5萬元左右。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深入推進農業水庫建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水平,大力發展數字農業,開展智能農業示範基地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