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2020-12-05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比2005年累計下降45.8%,相當於減排52.6億噸;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3%,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這要歸功於我國採取的諸多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增幅措施。如上海臨港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投資約30億元人民幣,減少標煤17萬噸、二氧化碳4萬噸;又如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的儲能項目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從綜合利用看,碳排放效應比化石能源發電將減少2/3以上。

「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佔全球的30%,增量佔40%;電動汽車生產量、保有量佔全球的50%。此外,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增加的森林碳匯也佔到全球的20%。」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說,「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最近20年累計節能量佔到全球的58%,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貢獻。」

解振華表示,我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加強協同控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2018年底,已提前兩年實現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

據測算,我國每年綠色產業投資需求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以行業為「單位」,同時還在進行氣候變化適應型城市試點,呼和浩特、大連等28個城市被列為試點名單。比如深圳在過去10年裡,碳排放量降低了26%,同時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GDP已達到美國水平;城市能源和電力結構持續優化,城市能源和電力結構持續優化,核電、風電等清潔電源裝機容量佔全市總裝機容量的30%;綠色建築面積超過9544萬平方米,綠色建築規模和密度位居全國前列;植樹造林增加全市綠化面積1136萬平方米,成為全國減排模範城市之一。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中國貿易二氧化碳排放及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影響
    同時,在未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定位與態度也與貿易排放問題息息相關。1. 出口二氧化碳排放引起了中國主要的貿易二氧化碳排放;中美貿易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佔中國貿易二氧化碳排放的大部分中國從2002年至2006年逐年增加的貿易二氧化碳淨排放主要是由於出口二氧化碳排放的快速增長引起的。
  • 報告: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趨緩
    但參與研究的專家指出,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這份報告由「全球碳計劃」主導,多國研究人員合作完成。報告發布在英國《自然·氣候變化》、英國《環境研究通訊》以及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網絡版上。
  • 盤點全球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 中國總量遙遙領先但人均水平並不高
    來源:謝正義 / 東方IC美聯社最近根據世界銀行、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等的數據,列出了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它們的排放量佔到了總排放量的60%。其中排名第一的中國和排名第二的美國更是佔據了40%以上。從總量上來看,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的兩倍,但從人均水平看,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44%。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
    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碳排放來自能源消費、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土地利用甚至是日常生活、消費等諸多方面,而這些方面的碳需求又是相當長時間內不可改變的,這就導致了二氧化碳排放趨勢呈總體增長。」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在2019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上說。
  •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幅放緩但仍未下降,減排可與防治空氣汙染同行
    近日,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發布的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
  • 中國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回顧與展望
    儘早實現工業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進而實現工業過程的「近零排放」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低排放發展的重要任務。不同的時期和階段,中國能源、環境和氣候的問題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化石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為11.83億噸,僅佔全球排放量的6.9%,尤其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有1.2噸,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排放量的1/15,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也十分有限。因此,當時人們對能源、環境和氣候問題的認識還不深,此類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經初步核算,2018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 0%,比2005年累計下降45 8%,相當於減排52 6億噸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4 3%。今年的內容涵蓋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關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和主張等8個方面,全面反映了2018年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行動,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與成效。
  • 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 航空排放減六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航空排放減六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各國政府防控疫情傳播的政策改變了能源需求,進而影響全球碳排放。5月19日,一項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由於大量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國際邊境關閉,消費率和運輸率都相應下降,來自地面運輸和航空業的排放量分別下降了36%和60%。研究指出,地面運輸佔了排放量減少的近一半。
  • 2019年全球能源類二氧化碳排放量止增
    據油氣新聞2月17消息稱,國際能源署(IEA)透露,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在連續兩年增長後,於2019年停止增長。儘管全球經濟增長2.9%,但2019年全球排放量仍在330億噸。
  • 國家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我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堅定參與者和推動者、綠色低碳能源轉型的積極實踐者和引領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能源革命這兩個密切聯繫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第九屆扎耶德未來能源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李俊峰。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20世紀60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年增加是2009-2018年平均增加的的35%海洋中溶解和固化的二氧化碳大約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五十倍以上不考慮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化的情況下,新增排放二氧化碳佔大氣中存量二氧化碳的比重為:368/32468.4=1.1334%。每年增加超過1%,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 2018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 中國已基本扭轉溫室氣體排放...
    今年的《年度報告》內容涵蓋了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和制度建設、基礎能力、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5次締約方大會的基本立場與主張等8個方面內容。
  • 2018全球碳排放量創歷史新高,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增長2.5%
    據《洛杉磯時報》3月25日報導,根據國際能源署報告,2018年全球碳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這給地球帶來了很重的負擔。 在這份3月25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際能源署表示,不僅導致全球變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增加,而且世界對能源的日益渴望導致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
  • 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
    習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郝吉明院士:京津冀調整能源結構還需更加強調能耗總量控制
    」今年也將收官,下一步需構建新一代大氣汙染防治體系,從科學上精準感知、智能響應和靶向治理,從行動上要推動三個協同,即空氣品質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細顆粒物(PM2.5)與臭氧汙染治理的協同,以及常規汙染物與非常規汙染物治理的協同。
  • 中國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強大動力
    不僅如此,今年9月22日,中國領導人在第7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然而,美國國務院竟然罔顧事實,近日拋出所謂《中國破壞環境》的「事實清單」。
  • NASA衛星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新研究:人口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少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大學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提供了基於衛星的直接證據,表明除了一些明顯的特殊例子之外,隨著一個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
  • 嚴控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排放
    根據中國溫室氣體清單(不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即LULUCF),2014年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84%,87%二氧化碳來自能源活動,88%的甲烷來自能源和農業活動,60%的氧化亞氮來自農業活動,而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幾乎來自工業生產過程。相對而言,二氧化硫等傳統大氣汙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結構相似度較高。
  •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來源:騰訊科技 • 2020-09-04 1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