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衛星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新研究:人口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少

2021-01-18 前瞻網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大學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提供了基於衛星的直接證據,表明除了一些明顯的特殊例子之外,隨著一個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這項研究還表明,衛星對這種強大溫室氣體的測量,可以為快速增長的城市提供新的工具來跟蹤二氧化碳排放,並對政策變化和基礎設施改善對其能源效率的影響進行評估。

在與能源生產相關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佔比在70%以上,而持續的快速城市化也正在增加城市的數量和規模。研究雖然表明,隨著一個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口密集城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其他城市要高。

為了更好地理解箇中原因,來自鹽湖城猶他大學的大氣科學家Dien Wu和John Lin與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以及密西根大學的同僚進行了合作。他們利用NASA軌道碳觀測2號衛星(OCO-2,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管理)最近獲得的二氧化碳估計值,計算了20個城市地區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些城市都分布在幾個大陸上的。根據OCO-2數據的質量和數量,研究人員選擇了跨越一系列人口密度範圍的城市,其中植被最少的城市更受歡迎,因為植物會吸收和排放二氧化碳,使得解釋測量結果複雜化。研究包含有兩座美國城市——拉斯維加斯和鳳凰城。

許多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認為,估計和了解主要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差異的最佳方法是採用一種「自下而上」的方法,即編制一份由工業設施、農場、公路運輸和發電廠產生的化石燃料排放清單。在獲得遙感數據集之前,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是唯一可行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根據燃料類型(煤、石油、天然氣)和部門(發電、運輸、製造業)提供排放估計,但也可能遺漏掉一些排放,特別是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地區。

不過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方法來計算排放量,即利用衛星獲取的數據來估算城市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

Lin說:「其他人曾經使用過燃料統計數據、一個人開車行駛的英裡數或一個人的房子有多大來計算人均排放量。但我們是從太空向下看,真實地測量一個城市的二氧化碳濃度。」

這項2月20日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雜誌上的研究發現,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通常較低,這與此前基於自下而上排放清單的研究一致,但衛星數據還提供了一些新的見解。

密西根大學氣候、太空科學與工程首席研究員兼副教授埃裡克·科爾特(Eric Kort)說:「我們的想探究的問題是:當人們生活在人口更密集的城市時,他們會排放更少的二氧化碳嗎?從我們的分析中得出的總體答案是肯定的,人口密集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不過這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結論,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局部的直接排放,但我們的研究確實提供了另一種直接觀察評估,這是以前完全沒有的。」

密度因素

科學家們推測,人口更稠密的城市之所以有著更少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因為他們的能源使用效率更高:也就是說,由於公共運輸和多戶型住宅高效供暖製冷的因素,這些區域人均所需的能源要更少。衛星數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種關係,因為這些數據描述了所有來源的總排放量。這些信息可以與更具體的自下而上清單結合起來,幫助城市管理者制定資源利用效率更高的發展計劃,並對未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做出更好的估計。

然而,OCO-2的數據也顯示,並非所有人口稠密城市地區的人均排放量都較低。擁有主要發電設施的城市,比如銀川和約翰尼斯堡,其排放量就高於其人口密度所顯示的水平。

Lin說:「衛星探測到的二氧化碳羽流來自於發電廠,而不是真正使用電力的城市。」

Wu補充說:「一些城市並沒有產生其人口密度水平所顯示的那麼多二氧化碳,但它們消耗的商品和服務也會導致其他地方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高人口密度低排放這個觀測結論的另一個例外是富裕水平。像鳳凰城這樣富裕的城市,其人均排放量就比印度海得拉巴這樣人口密度相似的發展中城市要高。研究人員推測,鳳凰城較高的人均排放量是由諸如開車率更高、房子更大、空調條件更好等因素造成的。

展望未來

研究人員強調,關於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他們相信,去年發射到國際空間站的OCO -3(OCO-2的繼任者),以及未來基於太空的二氧化碳觀測任務,可能會為緩解城市碳排放帶來潛在的解決方案。

Wu說,「很多人對大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很感興趣,此外,有幾個地方的高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一定與人口有關。衛星可以探測並量化全球各地的二氧化碳排放。」

OCO-2於2014年發射升空,它收集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氣候變化的主要人為驅動因素)的測量數據,其解析度、精確度和覆蓋範圍有助於了解二氧化碳在地球系統中的移動方式,以及二氧化碳隨著時間推移的變化方式。在太空的有利位置上,OCO-2每天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大約10萬次大氣二氧化碳測量。

但OCO-2並沒有優化到可以監測城市或發電廠的碳排放,只有直接從城市或者發電廠上空飛過,或者天文臺重新定向OCO-2指向城市和發電廠的方向,它才可以觀測到這些目標。而相比之下,從去年夏天就開始每天收集二氧化碳測量數據的OCO-3具有一個靈活的鏡像指向系統,OCO-3可以藉助它捕捉「快照地圖」。在幾分鐘內,它就可以對特定區域創建詳細的二氧化碳小型地圖,最小可以觀察一個小獨立發電廠,最大可以觀察面積2300平方英裡(6400平方公裡)的城市區域,如洛杉磯盆地,這樣的工作需要花費OCO-2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

原文https://phys.org/news/2020-03-nasa-satellite-urban-carbon-dioxide.html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中國貿易二氧化碳排放及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影響
    鄒樂樂博士,郭傑博士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 國際貿易與環境關係的研究已經成為一項複雜、有趣並且將會長期存在爭論的課題。隨著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白熱化,國際貿易引起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多少,責任歸屬等問題都將影響著未來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
  • 【光明日報】「千裡眼」監測二氧化碳排放
    12月22日凌晨,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到達距離地球700多公裡外的太空,開始進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監測工作。  「現在世界各地在統計碳排放時,許多國家各自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數量和效率來計算,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用「天眼」捕捉太湖二氧化碳排放變化
    本報訊(記者陸琦)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具有強烈的時空動態變化。日前,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西北大學聯合團隊,利用衛星遙感高時空監測優勢以及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監測數據,建立了針對太湖的溶解二氧化碳遙感估算模型,重新評估了過去近20年太湖二氧化碳排放的時空變化。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 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 航空排放減六成
    5月19日,一項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顯示,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由於大量人口被要求待在家中、國際邊境關閉,消費率和運輸率都相應下降,來自地面運輸和航空業的排放量分別下降了36%和60%。研究指出,地面運輸佔了排放量減少的近一半。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二氧化碳排放佔四成,電力低碳助力早日碳達峰
    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能源消費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宜儘早達峰,且儘可能控制峰值。文丨本報記者 蘇南力爭二氧化碳儘早達峰值眾所周知,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發展階段,隨經濟較快增長,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仍會有所增長。為此,業內專家一致呼籲「早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
  • 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被嚴重低估
    科學家佩特拉克朗為荷蘭能源研究中心(ECN)和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荷蘭)所進行的研究使用了測量這些溫室氣體排放的創新方法,這就是她得出的結論。克羅最近因為使用這個更精確的方法測量而獲得了她的博士學位,這一方法也部分地解決了系統性低估這個問題。當涉及到溫室氣體,我們許多人首先想到二氧化碳。
  • 全球十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
    NO.1 中國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億噸,位居世界各國之首。中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NO.2 美國排名第二的美國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達到59億噸。此外美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每年19.58噸,僅次於澳大利亞位居全球第二。
  • 來自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2018(回顧)
    但是,2014年石油消費量為44億噸油當量,比電力多了2倍有餘。2016年,最大的6個電力生產國生產了總發電量的70%,但是也造成了73%的排放。由於中國和印度煤炭產生的電力佔比為69%和75%,二者共同排放了40%的全球發電二氧化碳排放,排放量達到了122億噸,而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日本共同佔比僅為32%。
  • 義大利大地震與地球深層的二氧化碳排放有關
    然而,目前還沒有公布此類排放的長期記錄,地震發生與深層二氧化碳釋放之間的時間關係仍然是個謎。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亞平寧半島強烈地震期間10年(2009-2018年)的構造性二氧化碳通量記錄。結果發現,二氧化碳氣體釋放與地震序列的演化相關。
  • 碳定價和二氧化碳排放彈性
    其次,除了平均作用效果之外,通過估計我們提出的6種實施(半)彈性(implementation (semi-) elasticity』),即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隨碳價格水平的變化,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法來估計綜合控制方法的彈性。
  • 二氧化碳排放可導致人類營養不良率提升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自然-氣候變化》日前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未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可能會影響世界多地的人類營養狀況。除非我們採取強有力的緩解措施,否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預計在未來30年至80年內將超過550ppm,這會使許多主要作物的鐵、蛋白質和鋅含量減少3%到17%,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 空氣汙染物、短期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是什麼關係?
    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發表研究報告,闡明空氣汙染、健康和氣候變化、燃燒過程、運輸和農業之間的相互聯繫。在燃燒的情況下,二氧化碳排放是長期氣候變化的原因;然而,燃燒過程也會排放空氣汙染物,其中一些是短期氣候汙染物(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簡稱SLCP)。
  • 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的元兇--中國數字科技館
    所有的化石燃料都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的,所以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的化石燃料燃燒。由於化石燃料的開採利用規模十分龐大,從而對環境的影響也令人關注。由於含炭量非常豐富,煤炭的燃燒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如,據有關單位計算,我國煤炭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佔礦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碳量的八成以上,佔中國溫室氣體總量的一半多,充分說明了煤炭燃燒在溫室氣體和二氧化碳排放中的顯著地位。  石油石油也叫原油,是水中堆積的微生物殘骸,在高壓的作用下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一種可燃性粘稠液體,常跟天然氣共存,是很複雜的混合物。
  • 二氧化碳排放過高,地球 2100 年或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據Space北京時間10月3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足以引發地球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研究顯示,過去一個季度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可能使世界接近「災難的門檻」,環境不穩定和物種大滅絕將不可避免。
  • 衛星監測新冠肺炎期間的甲烷排放
    鑑於其重要性,加拿大GHGSat公司與SRON荷蘭空間研究所的Sentinel-5P小組合作,調查COVID-19期間甲烷排放的熱點。二氧化碳通常是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而化石燃料的生產是甲烷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
  • 北京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十年減56.5%
    原標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十年減56.5%   由北京市財政項目「京津冀低碳發展的技術進步路徑研究」課題組完成的《京津冀低碳發展指數研究報告》昨天在科學出版社發布。《報告》顯示,從單位GDP能耗量看,北京在2000至2014年間下降了60%,全國最低。
  • 澳洲大火排放4億噸二氧化碳!山火煙霧將繞地球一圈
    據統計,目前澳大利亞大火已排放二氧化碳約4億噸!這一數字已超過全球116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國家的年排放量之和。到目前為止,澳洲的山林大火已經燃燒了4個月了,依舊沒有被完全控制。而大火產生的濃煙不但給澳洲的幾個主要城市帶來了嚴重的空氣汙染,也伴隨著南半球的西風帶向東擴散開去。目前,這場大火造成的空氣汙染物正在嚴重影響紐西蘭。根據預測,目前大部分煙霧正在紐西蘭北部蔓延,一些煙霧將在未來數天繼續影響紐西蘭。
  • 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 二氧化碳全球排放總量仍不斷增加
    北極星大氣網訊: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碳計劃」最近發布了一份報告,報告顯示,21世紀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過3%;2010年以來增加趨勢有所放緩,增長率保持在年均0.9%;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增幅為0.6%,低於2017年的1.5%、2018年的2.1%,增速趨緩。但目前的氣候和能源政策太弱,還不足以扭轉全球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