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2020-10-27 消費日報

應對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人類燃燒化石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素,而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人類活動呈現大規模縮減的趨勢,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下降了近30%,對全球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影響。

為及時反映新冠疫情後的全球碳排放變化,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副教授研究組聯合27家國內外單位,基於多部門高時空解析度數據觀測人類活動強度變化,構建了全球首個近實時碳排放資料庫,並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歷史上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的最大減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通過對人類活動碳排放的近實時監測,將可能使減排政策調整的響應時間大大縮短。研究結果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近實時監測揭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響"(Near-real-time monitoring of global CO2 emissions reveals the effect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為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全球及主要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趨勢圖

研究通過對全球31個國家的電力生產情況、416個主要城市的交通擁堵指數、航班飛行數據、62個國家的工業生產、206個國家人口加權的全球地表溫度等近實時數據的分析,構建了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電力、工業、地面交通、航空、國際航運和居民消費等領域2019年至今的實際日二氧化碳排放數據。

研究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球範圍內人類活動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減少15.5億噸,降幅達8.8%,減排量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造成的碳排放降低。其中,美國、歐盟、英國、印度和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碳排放國,二氧化碳減排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其中,美國的二氧化碳減排量最大,同比減少3.4億噸,降幅達13.3%;歐盟和英國共減排2.1億噸,同比下降12.7%;印度減排2.1億噸,同比下降15.4%;中國減排1.9億噸,同比下降3.7%。分領域來看,受各類限制出行政策的影響,交通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變化最大。其中,地面交通部門減排量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減少6.1億噸,佔2020年上半年總減排量的40%;航空部門減排下降幅度最大,國際航空排放同比下降52.4%,國內航空排放同比下降35.8%。


受新冠疫情影響,人類二氧化碳排放下降量為歷史上最低


研究表明,自2020年3月中旬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以來,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2020年6月,疫情情況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各國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及碳排放量開始逐漸恢復。但由於美國、巴西、印度等國未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2020年6月人類活動碳排放量的下降幅度仍保持在10%以上。

雖然新冠疫情造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人類二氧化碳排放減排量,但是要從疫情中實現經濟的復甦,不能完全依靠碳密集型的措施,否則全球排放量將可能反彈並超過大流行前的水平。因此,為實現疫後的"綠色復甦"(既復甦經濟,又能促進氣候目標的實現),必須儘快監測到結構性變化,以識別並修正效率較低的策略。根據近實時的活動和排放數據,該研究估計2020年上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8.8%,這是創紀錄的最大全球季度排放量減少,超過2009年經濟危機期間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碳排放降幅。這反映了流行病對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影響。本研究建立的全球實時碳資料庫,將有助於更加靈活和及時地進行碳排放管理,縮減了政策調整的響應時間,為全球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鑑和參考。

CEADs團隊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劉竹副教授為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法國科學院院士法國環境與氣候科學實驗室Philippe Ciais教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博士生鄧鑄,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和求是基金會的支持。相關研究數據發布於Carbon Monitor網站。

相關焦點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全球碳排放的實時監測
    圖 |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劉竹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的挑戰,就好像地球生病。在過去百萬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和氣溫有著非常明顯的關係。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達到 410PPM,地球正處於發燒的狀態,病因源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非常高,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人類社會在數十年內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 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研究組揭示全球不同區域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具體機理
    氣溶膠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地氣系統的輻射通量、大氣的熱動力狀況以及雲的微物理性質等影響冰雲的雲高、雲量和雲的生命時間。由於氣溶膠對冰雲的影響機理相對複雜,在氣候模式中估算由氣溶膠引起的長波雲輻射強迫的變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清華大學地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發文評估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
    清華新聞網6月11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所研究機構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發表題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評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論文
  • 中國貿易二氧化碳排放及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影響
    隨著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白熱化,國際貿易引起溫室氣體排放數量多少,責任歸屬等問題都將影響著未來全球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同時,在未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定位與態度也與貿易排放問題息息相關。1.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揭示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來源與...
    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是AMOC下支最冷、密度最大的水體,然而該水體形成於何處,如何流向冰島北部,一直不明確。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 地學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記者 李 婧)12月30日上午,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地學系」)成立大會在主樓後廳舉行。他說,地球科學是解決當今全球環境變化問題的重要手段,受到世界科學界的普遍重視。地球系統科學具有系統性、交叉性和定量化的特點,代表著地球科學的主流發展趨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地球系統科學系是清華學科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希望地學系充分利用清華多學科優勢,集聚一流的師資,開展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培養一流的地學人才,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的地學學科,為中國乃至世界地學做出更大的貢獻。
  • 地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發布全球1982~2015年逐年長時序動態土地...
    清華新聞網6月10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科研團隊在地學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發表題為「全球1982~2015年土地覆蓋逐年動態及長期變化」(Annual dynamics of global land cover and its long-term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題為「基於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邊界製圖」(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 全球十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家
    北極星大氣網訊: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全球碳排放大國排行榜!NO.1 中國根據英國風險評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億噸,位居世界各國之首。中國政府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
  • ...研究員林金泰在PNAS發表文章揭示國際貿易對全球大氣環境的影響
    近日,北京大學林金泰研究組和清華大學賀克斌、張強研究組聯合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發表研究論文,分析了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的經濟活動對區域大氣汙染和全球汙染傳輸的影響。
  • NASA衛星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新研究:人口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少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大學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首次提供了基於衛星的直接證據,表明除了一些明顯的特殊例子之外,隨著一個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將下降。
  • 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一、全球排放趨勢在連續兩年增長後,2019年全球與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33吉噸(Gt)左右。這主要是由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光伏)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向天然氣以及核電(生產增加),發達經濟體電力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下降。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建築學院楊銳團隊聯合地學系宮鵬團隊合作發文識別全球自然保護地...
    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建築學院景觀學系系主任楊銳教授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地學系宮鵬教授團隊、中科院植物所馬克平研究員團隊,開展跨學科合作研究。該研究基於空間薈萃分析,創新性地識別了全球尺度自然保護地優先擴展的區域,為195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制定2020年後自然保護地目標規模與保護地空間規劃奠定了重要基礎。 生物多樣性下降導致嚴重的社會與生態危機。許多科學家和保護實踐者呼籲在全球範圍內擴展自然保護地,以應對這一危機。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應該在哪些地方設置新的自然保護地,才能以高效益、低成本的方式保護生物多樣性。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 航空排放減六成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新冠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降至14年前,航空排放減六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各國政府防控疫情傳播的政策改變了能源需求,進而影響全球碳排放。作者指出,新冠肺炎對2020年總排放量的影響取決於各國限制政策的持續時間。如果在6月中旬前恢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態,年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下降4%;如果在2020年底之前,全球範圍內仍有一些限制政策,年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會下降7%。作者分析稱,二氧化碳日排放量較前一年下降17%的情況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