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作為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學術和商業的雙豐收。
那麼,新冠疫情推動下,大眾對基因組學的認知程度到底如何?華大基因未來的商業布局又將會是怎樣的?
近日,華大基因CEO、基因組學研究員尹燁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其實,除了CEO、研究員等大眾所熟知的頭銜之外,尹燁還有一個身份——科普創作者。從2018年起,由尹燁創作的科普類圖書《生命密碼》系列在國內陸續出版。
尹燁 受訪者供圖
市場可拓性強
《21世紀》:在華大基因從學術向商業轉化的過程中,您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是怎樣找到切入點的?您覺得未來會有哪些重點突破的方向?
尹燁:從工業革命開始,基本上所有行業的推動都是從科學發現開始,然後是技術發明、工程放大,最後才到產業發展,這是一個循環演進的過程。在國內,研究所和公司是割裂的,其中的問題就在於,讓公司直接把研究所生產出的論文向產業方向轉化是不可能的。
華大基因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組織,這是因為我們有科研部分,有產業部分,還有教育部分,我們為行業布了全局。
從科學發現入手,是華大在國內的領先之處,也是生命科學認知正確的特有要求。回到科學發現才是生命科學產業應用的終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科學、技術、產業三發聯動,才能確保科學發現可以源源不斷地向產業進行輸出,產業也能大量轉化回到科學發現。
認知正確仍是目前商業化布局的核心發力點。而當傳播可控、渠道可及、認知正確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時,我們就必須將基因檢測及時跟進,讓人們能夠避免傳染病,更好地預知腫瘤,更精確地治癒感染,這是我能看得見的未來。
《21世紀》:華大基因未來重點的商業化布局是怎樣的?
尹燁:我們會堅持基因說了算的原則,重點圍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命健康部分,將「以治療為中心」轉化成為「以預防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出生缺陷的防控、腫瘤、傳感染、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都是我們將來研究的重點。
這些疾病都是基因說了算的事情,對此,我們要把它做得又快又好又便宜,從而能夠在社會上快速普及,這樣就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華大基因下一輪計劃的上層是測序儀,但工具在手裡只是一個成本上的優勢,有工具並不代表就能把應用做好,它需要有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中國的體制優勢、國情優勢就為華大提供了一個應用的大場景,加上黨和政府傾向於把這樣的項目用通過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方式向下傳遞,其中有著可觀的商業機遇。
「快」和「準」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平衡
《21世紀》:作為企業家,為什麼要創作《生命密碼》這樣的科普圖書?
尹燁:雖然這幾年世界正處於生命科學熱當中,但國內流行的生命科學的相關書籍大部分都是譯著。這裡面就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當中原本應該有的內容會被原作者選擇性地忽略,比如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另一方面,在我國本土確實沒有基因方面的相關著作,尤其是老少皆宜的作品。鑑於此,我們就決定自己來寫一套。
寫這套書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大家知道,今天中國的基因產業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在全世界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並原原本本地還原歷史上中國人對該領域的貢獻。二是希望能夠激發人們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尤其是孩子們。
《21世紀》:您覺得以企業家的身份去做科普類圖書是否有優勢?是否會講述得更加透徹?
尹燁:我所處的身份地位,對於我做科普類圖書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們普遍會覺得以我這種身份去做這類圖書是做不好的,這是身份給我帶來的限制;另一方面,我的身份和平臺的知名度能夠讓我掌握更多發生在地球上的事件,我的團隊也會給我很多一線的情報,讓我把它們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這算是有利有弊的。
重點在於,在中國無論是哪個科技型行業,頭部公司如果不進行教育、普及,是沒有市場的。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企業家傳記、公司傳記,本質都是頭部企業在教育市場。
生命科學是在為「命」服務,認知正確是生命科學的關鍵,如果其中存在認知錯誤,隱患將是不可估量的。把蓋子揭開,說清正反,才能把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把中國在此領域的市場打造成一個人們可認知的市場。
《21世紀》:您在推動基因知識科普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社會認知發生的變化?科普還存在怎樣的困境和瓶頸?
尹燁:換個角度看,新冠疫情其實就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它讓所有人都明白了,核酸是什麼,基因是什麼,緩解了社會對基因的焦慮,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舊問題的解決也會促使新問題產生。大家知道的多了,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更多了。核酸檢測是什麼?抗體檢測是什麼?抗原檢測是什麼?五分鐘的檢測是否靠譜?這些都需要去一一講解。
世界上沒有黑科技,生命的本質是物理化學的問題。目前國外許多以「快」為名的基因檢測都是不準確的,因為它違反了物理化學的第一性原理,「快」和「準」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平衡。中國藥監系統的註冊標準是世界最高的,上述這類檢測在中國連註冊證都拿不到,中國在此方面實際上是全球領先的。而問題在於,國民普遍都認為西方做得比國內好;以實際成果來糾正這一思想,就是科普的作用所在。
《生命密碼》圖書 受訪者供圖
重視基因的本源性
《21世紀》:人們在了解了基因測序之後,就會問一些上遊的問題,比如測序儀。您認為這方面的整體市場如何?今後存在怎樣的發展空間?
尹燁:目前在核酸檢測中,用的更多的是PCR測序,還沒有用到測序儀。而在2003年SARS期間,我們是做不起、沒有條件去做PCR的。十幾年的改變就是如此。我們按照同樣的規律去理解,再過十幾年,基因科技一定會變成今天的血常規。如今,做過個人基因組檢測的人佔少數;反過來講,沒做過的人有很多,這就是市場。
現在,人們開始逐漸加強對生命本源的重視,由此以往,以後的孩子都應能夠自己解讀自己的生命表和報告,從而彌補現代社會對生命認知的數位化鴻溝。我們一定要讓人們把基因技術當成通用技術,使其從小就對此產生興趣,進而產生認知,最終形成對該事業的追求。這是科普的意義,也是教育的意義。當教育到位時,市場是無窮大的。
《21世紀》:人們對於基因測序的認識有哪些誤區?科普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瓶頸?
尹燁:人的生老病死,歸根結底是基因決定的。由於基因測序技術的缺乏,人們總是傾向於去捨本逐末地研究人體各項生命指標的高低。其中的錯誤在於,這種行為混淆了基因到細胞,再到組織器官系統這一正向順序,忽略了對「根」的治療。這從本質上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回到生命認知的本源上去。
《21世紀》:從倫理上講,基因編輯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技術。您覺得大眾應該怎樣去了解這種新型的技術?
尹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兩翼齊飛,少了哪個都不行。做科普有的時候比做科研更難,必須在科研的基礎上,引起大眾的興趣。如何在專業和通俗之間進行尺度拿捏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目前在中國,這類高科技的科普型人才異常緊缺。
人們對生命科學都一知半解,通過對照組和經驗很容易就會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如果對生命本源能夠可知、可控,首先從技術上講,這就是人類一個認知自然、改造自然,認知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這本身無可厚非,技術是無罪的。
問題就在於,技術怎麼用。這是需要人們去認識倫理,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的。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就必須認知到更多的自然。自然是人類的老師,我們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力量必須用人文情懷澆灌,才能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沒有人文的科技,是愚昧的、危險的。因此,今天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要求不能編輯生殖細胞,但是可以編輯體細胞。但這一切都只能約束好人而不能約束壞人,讓好人更多地去學習技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作者:唐唯珂,實習生,丁明悅 編輯:徐旭)
原文轉載:http://tech.shaoqun.com/a/302623.html
reddit:https://www.ikjzd.com/w/180
prime day:https://www.ikjzd.com/w/131.html
友家速遞:https://www.ikjzd.com/w/1341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作為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學術和商業的雙豐收。那麼,新冠疫情推動下,大眾對基因組學的認知程度到底如何?華大基因未來的商業布局又將會是怎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