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2020-11-26 網易新聞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作為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學術和商業的雙豐收。

  那麼,新冠疫情推動下,大眾對基因組學的認知程度到底如何?華大基因未來的商業布局又將會是怎樣的?

  近日,華大基因CEO、基因組學研究員尹燁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

  其實,除了CEO、研究員等大眾所熟知的頭銜之外,尹燁還有一個身份——科普創作者。從2018年起,由尹燁創作的科普類圖書《生命密碼》系列在國內陸續出版。

  
尹燁 受訪者供圖

  市場可拓性強

  《21世紀》:在華大基因從學術向商業轉化的過程中,您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是怎樣找到切入點的?您覺得未來會有哪些重點突破的方向?

  尹燁:從工業革命開始,基本上所有行業的推動都是從科學發現開始,然後是技術發明、工程放大,最後才到產業發展,這是一個循環演進的過程。在國內,研究所和公司是割裂的,其中的問題就在於,讓公司直接把研究所生產出的論文向產業方向轉化是不可能的。

  華大基因一直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組織,這是因為我們有科研部分,有產業部分,還有教育部分,我們為行業布了全局。

  從科學發現入手,是華大在國內的領先之處,也是生命科學認知正確的特有要求。回到科學發現才是生命科學產業應用的終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科學、技術、產業三發聯動,才能確保科學發現可以源源不斷地向產業進行輸出,產業也能大量轉化回到科學發現。

  認知正確仍是目前商業化布局的核心發力點。而當傳播可控、渠道可及、認知正確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時,我們就必須將基因檢測及時跟進,讓人們能夠避免傳染病,更好地預知腫瘤,更精確地治癒感染,這是我能看得見的未來。

  《21世紀》:華大基因未來重點的商業化布局是怎樣的?

  尹燁:我們會堅持基因說了算的原則,重點圍繞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命健康部分,將「以治療為中心」轉化成為「以預防為中心、以健康為中心」。出生缺陷的防控、腫瘤、傳感染、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都是我們將來研究的重點。

  這些疾病都是基因說了算的事情,對此,我們要把它做得又快又好又便宜,從而能夠在社會上快速普及,這樣就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華大基因下一輪計劃的上層是測序儀,但工具在手裡只是一個成本上的優勢,有工具並不代表就能把應用做好,它需要有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中國的體制優勢、國情優勢就為華大提供了一個應用的大場景,加上黨和政府傾向於把這樣的項目用通過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方式向下傳遞,其中有著可觀的商業機遇。

  「快」和「準」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平衡

  《21世紀》:作為企業家,為什麼要創作《生命密碼》這樣的科普圖書?

  尹燁:雖然這幾年世界正處於生命科學熱當中,但國內流行的生命科學的相關書籍大部分都是譯著。這裡面就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當中原本應該有的內容會被原作者選擇性地忽略,比如中國科學家的貢獻;另一方面,在我國本土確實沒有基因方面的相關著作,尤其是老少皆宜的作品。鑑於此,我們就決定自己來寫一套。

  寫這套書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大家知道,今天中國的基因產業發展到了什麼程度,在全世界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並原原本本地還原歷史上中國人對該領域的貢獻。二是希望能夠激發人們對生命科學的熱愛,尤其是孩子們。

  《21世紀》:您覺得以企業家的身份去做科普類圖書是否有優勢?是否會講述得更加透徹?

  尹燁:我所處的身份地位,對於我做科普類圖書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人們普遍會覺得以我這種身份去做這類圖書是做不好的,這是身份給我帶來的限制;另一方面,我的身份和平臺的知名度能夠讓我掌握更多發生在地球上的事件,我的團隊也會給我很多一線的情報,讓我把它們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因此,這算是有利有弊的。

  重點在於,在中國無論是哪個科技型行業,頭部公司如果不進行教育、普及,是沒有市場的。我們在市場上常見的企業家傳記、公司傳記,本質都是頭部企業在教育市場。

  生命科學是在為「命」服務,認知正確是生命科學的關鍵,如果其中存在認知錯誤,隱患將是不可估量的。把蓋子揭開,說清正反,才能把選擇權交到消費者手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把中國在此領域的市場打造成一個人們可認知的市場。

  《21世紀》:您在推動基因知識科普的過程中有沒有感受到社會認知發生的變化?科普還存在怎樣的困境和瓶頸?

  尹燁:換個角度看,新冠疫情其實就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它讓所有人都明白了,核酸是什麼,基因是什麼,緩解了社會對基因的焦慮,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舊問題的解決也會促使新問題產生。大家知道的多了,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更多了。核酸檢測是什麼?抗體檢測是什麼?抗原檢測是什麼?五分鐘的檢測是否靠譜?這些都需要去一一講解。

  世界上沒有黑科技,生命的本質是物理化學的問題。目前國外許多以「快」為名的基因檢測都是不準確的,因為它違反了物理化學的第一性原理,「快」和「準」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平衡。中國藥監系統的註冊標準是世界最高的,上述這類檢測在中國連註冊證都拿不到,中國在此方面實際上是全球領先的。而問題在於,國民普遍都認為西方做得比國內好;以實際成果來糾正這一思想,就是科普的作用所在。

  
《生命密碼》圖書 受訪者供圖

  重視基因的本源性

  《21世紀》:人們在了解了基因測序之後,就會問一些上遊的問題,比如測序儀。您認為這方面的整體市場如何?今後存在怎樣的發展空間?

  尹燁:目前在核酸檢測中,用的更多的是PCR測序,還沒有用到測序儀。而在2003年SARS期間,我們是做不起、沒有條件去做PCR的。十幾年的改變就是如此。我們按照同樣的規律去理解,再過十幾年,基因科技一定會變成今天的血常規。如今,做過個人基因組檢測的人佔少數;反過來講,沒做過的人有很多,這就是市場。

  現在,人們開始逐漸加強對生命本源的重視,由此以往,以後的孩子都應能夠自己解讀自己的生命表和報告,從而彌補現代社會對生命認知的數位化鴻溝。我們一定要讓人們把基因技術當成通用技術,使其從小就對此產生興趣,進而產生認知,最終形成對該事業的追求。這是科普的意義,也是教育的意義。當教育到位時,市場是無窮大的。

  《21世紀》:人們對於基因測序的認識有哪些誤區?科普過程中是否遇到過什麼瓶頸?

  尹燁:人的生老病死,歸根結底是基因決定的。由於基因測序技術的缺乏,人們總是傾向於去捨本逐末地研究人體各項生命指標的高低。其中的錯誤在於,這種行為混淆了基因到細胞,再到組織器官系統這一正向順序,忽略了對「根」的治療。這從本質上來講是沒有意義的,還是要回到生命認知的本源上去。

  《21世紀》:從倫理上講,基因編輯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技術。您覺得大眾應該怎樣去了解這種新型的技術?

  尹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兩翼齊飛,少了哪個都不行。做科普有的時候比做科研更難,必須在科研的基礎上,引起大眾的興趣。如何在專業和通俗之間進行尺度拿捏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目前在中國,這類高科技的科普型人才異常緊缺。

  人們對生命科學都一知半解,通過對照組和經驗很容易就會產生不正確的認知。如果對生命本源能夠可知、可控,首先從技術上講,這就是人類一個認知自然、改造自然,認知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這本身無可厚非,技術是無罪的。

  問題就在於,技術怎麼用。這是需要人們去認識倫理,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的。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就必須認知到更多的自然。自然是人類的老師,我們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技力量必須用人文情懷澆灌,才能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沒有人文的科技,是愚昧的、危險的。因此,今天的基因編輯技術被要求不能編輯生殖細胞,但是可以編輯體細胞。但這一切都只能約束好人而不能約束壞人,讓好人更多地去學習技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作者:唐唯珂,實習生,丁明悅 編輯:徐旭)

  原文轉載:http://tech.shaoqun.com/a/302623.html

  reddit:https://www.ikjzd.com/w/180

  prime day:https://www.ikjzd.com/w/131.html

  友家速遞:https://www.ikjzd.com/w/1341

  
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作為國內基因檢測領域的龍頭企業,華大基因在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了學術和商業的雙豐收。那麼,新冠疫情推動下,大眾對基因組學的認知程度到底如何?華大基因未來的商業布局又將會是怎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健談丨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但無疑也促進了醫療行業的大發展。
  • 華大基因CEO尹燁期待一個奇蹟:中國治癒狂犬病第一例
    中國基因測序龍頭企業華大基因(300676)執行長尹燁說,8月,華大基因的測序結果幫助一位在深圳發病的美國籍狂犬病患者及時確診。經過醫院救治,患者如今已經走出重症監護室。狂犬病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發病後一般於數日內死亡。但病發至今20多天,這位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此前,美國曾有過治癒狂犬病的案例,但中國本土未有。
  • 華大基因CEO尹燁:基因即因,未來已來
    來源:華夏時報(華大基因CEO尹燁)「今天,我們對於生命科學的認知逐漸走到了一個『可知』、『可控』甚至『可逆』的階段。」12月20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在由《華夏時報》、「水皮雜談」以及財經大V頻道主辦,中方信富、鬥牛財經聯合主辦的以「金融業2020:開放與融合」為主題的華夏機構投資者年會暨第十三屆金蟬獎頒獎盛典上,發表了「基因即因,未來已來」的主題演講。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燁之大咖論道受基因慧所託,我來談談對於整個產業發展的思考及個人體悟。所謂「前世之不忘,後事之師」,我特意挑出了2016年的四件事跟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人跟我互動,因為人最應該共享的是大腦。
  • 喜馬拉雅聯合華大基因上線抗疫科普節目《戰疫》
    1月30日,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推出的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節目《戰疫》正式上線。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開展病毒防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圍繞這一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戰疫》由華大基因CEO尹燁主講,節目提供來自抗疫最前線的實時動態報導,並邀請專家全面解讀疫情,關注疫情成因與真相,給出專業的防治建議,讓每一個人學會科學地保護自己和他人。新冠比SARS更厲害嗎?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是新冠源頭?高溫、酒精能殺死病毒嗎?「萬能神藥」維C、板藍根還有用嗎?
  • 專訪|尹燁:科學家和企業家最該做科普工作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投身生命科學領域 20 餘年的華大基因CEO尹燁沒想到,基因檢測這個5年前還被認為是高深艱澀的科學,會因為一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成為各國人士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caption] 近日,尹燁在深圳鹽田區的華大基因總部,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的專訪。他一直堅信,科學和人文是可以融合的,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人,讓生命科學走向流行。生命科學成為謠言重災區深圳商報:「生命密碼」系列科普書是怎麼誕生的?
  • 生來驕傲·翼起樂活—華大基因美東常青藤之旅
    1月14日—16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先生率隊走訪了紐約、新澤西、費城、波士頓等地,頓時在美國颳起了一場基因之風,生命經濟新時代的到來又前進了一步
  • 華大基因CEO尹燁權威闢謠:關於新冠狀病毒的十大謠言
    各類不實消息激發了民眾的恐慌情緒,這種恐慌情緒並不是來自於科學或疫情本身,而是來自於那些懷揣陰謀論、威脅論的,或是想趁機發國難財的惡徒。我們邀請華大基因CEO、《生命密碼》作者尹燁老師,為大家做專業科學地合理疏導。面對疫情,快速辨別哪些信息和預防措施才真正有效。
  • 華大基因尹燁:對待腫瘤,防大於治是更好的方式
    在21日晚間,印度裔美國醫生、普立茲獎得主、知名科普作家悉達多·穆克吉,對話華大基因CEO尹燁,暢談「基因科技與半人半神」相關話題。尹燁:哥本哈根大學博士,華大基因CEO。基因組學研究員,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第三屆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專家組成員,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生物計量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標準化協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曾主持和參與了近百個國際基因組合作項目。他是我國「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主要參與者之一。他心系公益事業,關注全球遺傳病,致力於推動基因科技普惠人人。
  • 華大基因CEO尹燁: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
    瘟疫和病毒的知識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獲得健康長壽的生命,到提高生活質量,再到下一代的遺傳和養育,這其中的答案,其實都與生命科學息息相關。隨著新冠肺炎的爆發,「核酸檢測」這種醫學檢測手法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那麼,核酸檢測的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核酸檢測會有一定機率出錯?
  • 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如果海外實現被動群體免疫,我們怎麼辦?
    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大規模開展核酸和抗體檢測。生命科學科普作家、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財經》(博客,微博)專訪時表示,核酸檢測可以查出「小偷」(即病毒),抗體檢測則可以找出「警察」。
  • 用基因大數據打造「生命周期表」
    華大基因副總裁、首席技術官方曉東所說的「計劃」,是華大基因近日發布的「生命周期表計劃」。 此前,華大基因CEO尹燁發布「2020計劃」及「生命周期表計劃」時表示,「生命周期表計劃」的開展,意義並不亞於「元素周期表」。
  • 對話尹燁:不能看輕任何一個低等物種 更不能過高估計人類
    「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顯著提升了北京核酸檢測能力,截至6月30日已完成約100萬份樣本的檢測……記者近日和「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總指揮、華大基因執行長尹燁博士面對面訪談3個小時,聽他講述「生命的密碼」。
  • 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世界知名學者共建合成生物學研究所
    10月26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達成合作協議。
  •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 | 華大集團:關於生命密碼的微觀敘事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可 生命是什麼?如果你向華大基因集團的人詢問這個問題,他們一定會用最標準化的公式回答你:生命是分別帶有四種不同鹼基(ATCG)的核苷酸的組合,兩兩一組,排列有序。基因同樣遙遠,只不過它是相較於宏大宇宙的極其微觀的敘事。新冠疫情的來襲縮短了這個認知距離。基因技術層面的核酸檢測被視為新型病毒檢測的「金標準」,對新冠病毒的特徵RNA序列進行RT-PCR擴增反應及檢測,是判斷受檢者體內有無新冠病毒的直接證據。在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帶走了全球70餘萬人的生命的今天,任誰都能感受到核酸檢測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 華大基因:一群「科學土匪」的逆襲
    是的,正是基因技術,這項被人類認為最接近上帝之上的生物科技挽救了這個女孩的生命。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個遙遠而美好的故事,經過十幾年爆發式的行業增長,基因檢測正越來越成為一項惠及大眾的生物技術,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  2017年7月5日隨著基因檢測龍頭企業:華大基因(300676.SZ)開始IPO招股,基因技術又一次成為風口浪尖的熱點話題。
  • 華大基因被指外洩國人遺傳數據 CEO怒斥:把我們往賣國賊寫
    華大基因回應:14萬中國人基因大數據採集合法合規華大基因CEO尹燁沸沸揚揚的基因資源外洩風波之後,華大基因一紙訴狀將自媒體告上法庭。2018年10月26日,華大基因在官方微博發布《致自媒體「記者金微」律師函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公布了給「記者金微」實際運營者金微遞交的律師函,認為其在公眾號上發表的《華大基因被罰!
  • 解讀基因的 「生命密碼」---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韓文嘉 實習生 蔡敏鈴)昨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他以《四大夢想——基因帶來的福祉》為題,暢談基因,解讀關於基因的「生命密碼」。 「不管是懷孕前、產前、新生兒階段,都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的方式來確保這個孩子的健康」,尹燁在演講中介紹,通過基因測試可以檢測胎兒是否健康,通過這一方式,可以為孩子傳遞一份「與生俱來的基因健康」,許他們一個沒有罕見病的未來。 在講座中,針對嘉賓對轉基因的疑惑,尹燁說希望人們不要一提轉基因就害怕。
  • 華大基因:用科技護佑生命與健康
    資料圖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華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及「火眼」實驗室為海內外抗疫提供有力支撐,科研團隊在線開闢抗疫科普「戰場」,破除謠言。抗疫一線展現「華大速度」與擔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華大基因雄厚的研發實力迅速展現,「華大速度」不斷提升。不僅第一時間破譯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組織科研及生產力量研製檢測試劑盒,成為首批獲批核酸檢測試劑盒的公司;用5天時間打造出「火眼」實驗室,並聯合同濟大學、易託邦共同研發出氣膜版「火眼」實驗室,再次提升檢測效率。
  • 西北大學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攝影:馬騫)  西部網訊(記者彭芬)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今日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西北大學醫學學科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同時也是西北大學學部制改革的首例試點。  學部下設兩大學院 聚焦「精準醫學」研究  據悉,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將下設生命科學學院和醫學院,在生命科學學院框架下,積極推進生態學院、藥學院、華大學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