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尹燁:科學家和企業家最該做科普工作

2020-09-16 讀創網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投身生命科學領域 20 餘年的華大基因CEO尹燁沒想到,基因檢測這個5年前還被認為是高深艱澀的科學,會因為一場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而成為各國人士街談巷議的公眾話題。[caption id="attachment_3072222" align="alignnone" width="1500"]

華大基因CEO尹燁[/caption] 和此前多年一直默默耕耘的華大基因一樣,尹燁這些年,也一直在堅持做科普工作。2017年,他在喜馬拉雅開設「天方燁談」電臺節目,為大眾講述「聽得懂的生命科學」,至今總播放量超過兩億人次。近年,他連續出版了《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兩本基因科普書,還即將出版《生命密碼》的少兒版,成為媒體圈、財經圈、科研圈最受歡迎的生物界「名嘴」。[caption id="attachment_3072220" align="alignnone" width="800"]

近年來,尹燁出版的兩本基因科普書。[/caption] 近日,尹燁在深圳鹽田區的華大基因總部,接受了深圳商報記者的專訪。他一直堅信,科學和人文是可以融合的,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帶動更多人,讓生命科學走向流行。生命科學成為謠言重災區深圳商報:「生命密碼」系列科普書是怎麼誕生的?尹燁:「生命密碼」系列書籍脫胎於我的一檔日更電臺節目《天方燁談》, 相較於幾分鐘的節目,分門別類、精心整理的文章信息量更大,也方便大家隨時閱讀。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通俗易懂的生命科學知識,為對這一領域感興趣的人提供靠譜的科普內容,如果能讓公眾理解科學、熱愛科學,那就更好了。生命密碼系列的第一本書出版後,我陸續參加了一些科普活動,收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反饋,部分讀者還提出了對第二本書的期待,這讓我在欣喜之餘,也平添了幾分壓力,以及做出更優質內容的動力。在與讀者朋友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大家對生命健康問題很感興趣,但很多人對決定生老病死的主要因素——基因,卻陌生得很。我們為什麼會生病?人類可能永生嗎?如何生育一個健康的孩子?如何讓「腫瘤君」滾蛋……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便在遺傳與環境中。與其他前沿學科不同,生命科學的研究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但這種「關注」也帶來不少亂象,從各種趕時髦的基因科技流言中,便可窺一斑。作為一門前沿科學,從分子層面理解生命,存在一定的認知門檻,這也讓生命科學成為謠言重災區。對基因武器的恐慌自不必提,與致癌有關的謠言也層出不窮。感謝大家翻開這本書,也期待大家加入科普的隊伍,把你知道的科學知識分享給身邊的人,相信社會上就會少一點疾病到來時的無助恐慌,謠言漫天飛舞時的推波助瀾,新技術出現時的盲目牴觸,以及對科技引領者的惡意中傷。讓孩子們愛上生命科學深圳商報:聽說您的下一本新書是「生命密碼」的少兒版?尹燁:這些年,華大做了非常多的基因和基因組學研究,我們希望把它記錄下來,所以就嘗試把自己講過的段子、看過的知識、華大做的科學研究變成科普書。這就有了兩年前的第一本書《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今年,我們又出版了《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寫這兩本書的過程中,大家發現對孩子們來講,圖文並茂更適合,所以就和插畫師一起,把它做成了少兒版。教育從娃娃抓起,科普亦如是。我們曾發起百校科普活動,將生動的科學故事帶入中小學校園,迄今已與多座城市的百餘所學校的數 萬名師生分享了科普知識。我和小夥伴們還為幼兒園中班及以上的小朋友開發了許多科普課程。深圳是一個愛讀書的城市,我希望通過一本又一本科普級別的書,讓大家愛上生命科學,尤其讓孩子們愛上。這個世紀還有80年,中國在生命科學這個領域要想獲得先發優勢,前提是我們的孩子們很早就能愛上這個學科,他們才可能真正做出原創性的貢獻。我做科普工作的初心深圳商報:您一直說,科學和人文會在高處相逢,這是否就是您做一系列科普工作的初心?尹燁: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要兩翼齊飛,科學家不能以自己講的東西別人聽不懂為傲。很多數學家可以寫滿屏幕的高級公式,大家看不懂,不明覺厲,其實沒有太大用處。今天的生命科學特別需要科普,因為生命科學歸根結底最後在人類本身,如果人類不能對自己的身體有正確的認知,勢必會帶來諸多誤區。我不認為我是個科學家,我最多是個科研工作者,但我肯定是個企業家。那我能做什麼呢?我只能盡我的努力,和我的團隊一起,去起到兩個帶頭作用。第一,我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去正確地認知什麼是相對靠譜的基因科學、核酸科學或者生命科學。其二,科學家和企業家是兩類在當前社會最應該站出來做科普的人,我要勇敢地站出來,對於一個頭部企業,也需要率先垂範,去引領這個民族,特別是讓孩子們被啟智。這就是我做科普工作的初心。「窮舉方式」看完了幾乎所有生命科學科普書深圳商報:中國的確比較缺乏適合孩子讀的原創科普啟蒙書。在這兩本書的序言裡,您提到自己小時候是讀《山海經》《昆蟲記》完成最初的科普啟蒙,能談談您的私人閱讀史嗎?尹燁:我的父母很大年紀才有我,沒有生我之前,父母每個月的工資幾乎都用來養貓、買書。從我記事開始,我的床是拿書墊起來的,我看得見的柜子裡面全是各種各樣的書。我認字又非常早,所以我小時候看的書極其雜。像四大名著,我7歲以前都看完了,等到我10歲的時候,已經開始看《家庭醫生手冊》,去翻《本草綱目》了。我的故事可能不太具有代表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在讀書方面我不挑食。當時我還不太喜歡看傳記,除此之外,經史子集自然科學,哪怕教科書我都在看,雖然看不懂,但它們對我今天做生命科學研究,就變成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啟蒙。如今這個時代,書的出版速度太快了。我雖然不能窮舉所有的書,但我可以窮舉生命科學的科普書,因為我為此堅持了差不多20年。從大學開始,我把能買到的生命科學的科普書都看了,大部分是簡體字,還有一部分甚至是中國臺灣版。迄今為止我已經看了逾 400 本與生命科學有關的作品,並分門別類地列出書單,分享書評,為大家推薦好書。這幾年,我也快看不過來了,這也意味著,從生命科學科普書的出版速度、豐富度來看,這個學科真的在爆發。這個趨勢如果今天大家還不認知,再過10年、20年,可能就要被淘汰了。兩本書對我影響很大深圳商報:還記得對您世界觀形成特別關鍵的一本書嗎?尹燁:生命科學領域,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一本是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第二本是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個是大的歷史觀,特別是思考史前史對今天人類社會影響的一些關鍵點。第二個是從本質上理解人類基因,因為「物種起源」更多是一種理論,而《自私的基因》則換了一個思維,讓你跳出物種看基因,去理解基因到底是什麼,它如何運行一種自我複製的機制。但這兩本書都談不上對我世界觀的影響。世界觀的形成,每個人可能都會變,尤其對科學家來講,我見過很多科學家,有的從不可知論到可知論,也有些從可知論到不可知論,你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這個過程中很多人就會產生宗教性的思想,不是宗教,是宗教性。這是很多大科學家百年之後會產生的一種思維的升華狀態,人類需要一些不可知的東西來維持他的好奇心。你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深圳商報:您最近在讀什麼書?尹燁:疫情期間讀得太多了,可能有七八十本。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菌物志》,寫蘑菇,寫真菌的。再往前一本書是《有本事來吃我啊》,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書,講各種動物之間的屎尿屁,但它是插畫版。同時看這兩本書,會產生非常有意思的對比。歐洲人養母豬是為了嗅到松露,而《菌物志》是中國人寫的,作者說我們早就用狗去尋找松露了,請不要再侮辱松露,也不要亂用母豬。我同時讀這兩本書,居然在那一天看到兩個完全相反的例子,這對我來講就是一種碰撞。你只有在短期內大量看同樣類型的書,才能不斷發生這種碰撞。深圳商報:短期內大量看同一類別的書,建構起一個特別立體的知識框架,這也是您的讀書方法?尹燁:我建構自己的知識框架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例如我讀10本書,不是一本一本讀的,而是同時看第一章,同時看第二章,同時看第三章,穿插著去看,來訓練自己的大腦。很多人奇怪,我為什麼看書那麼快?其實你要訓練自己,直到把眼睛變成像印刷機一樣,就可以大量去閱讀和看書。

相關焦點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
    近日,華大基因CEO、基因組學研究員尹燁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的獨家專訪,講述他對基因領域科學普及的見解以及對華大基因的未來規劃。其實,除了CEO、研究員等大眾所熟知的頭銜之外,尹燁還有一個身份——科普創作者。從2018年起,由尹燁創作的科普類圖書《生命密碼》系列在國內陸續出版。
  • 華大基因尹燁:新冠疫情其實是生命科學的「文藝復興」|生命科學
    其實,除了CEO、研究員等大眾所熟知的頭銜之外,尹燁還有一個身份——科普創作者。從2018年起,由尹燁創作的科普類圖書《生命密碼》系列在國內陸續出版。中國的體制優勢、國情優勢就為華大提供了一個應用的大場景,加上黨和政府傾向於把這樣的項目用通過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的方式向下傳遞,其中有著可觀的商業機遇。  「快」和「準」之間一定會有一個平衡  《21世紀》:作為企業家,為什麼要創作《生命密碼》這樣的科普圖書?
  • 專訪華大基因CEO尹燁:如果海外實現被動群體免疫,我們怎麼辦?
    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決定大規模開展核酸和抗體檢測。生命科學科普作家、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財經》(博客,微博)專訪時表示,核酸檢測可以查出「小偷」(即病毒),抗體檢測則可以找出「警察」。
  • 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悉達多·穆克吉×尹燁
    活動期間,《基因傳》《癌症傳》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展開了跨國連線,華大基因大眾傳播部總監、深圳科普企業協會副會長項飛擔任嘉賓主持,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診斷和治療的前景、基因編輯技術和倫理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提供的現場速記稿整理髮布。
  • 【工作機構】企業家與科學家的頭腦風暴——企聯會在西湖大學舉辦...
    【工作機構】企業家與科學家的頭腦風暴——企聯會在西湖大學舉辦創新論壇 2020-11-25 1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商魂激蕩·專訪 | 讓企業家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什麼說...
    商魂激蕩·專訪 | 讓企業家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什麼說自貿區是一片沃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他表示,弘揚企業家精神絕對不是一句口號。企業家精神想要真正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需要有完善的市場環境和體制機制來保障。
  • ...大咖論道|生態圈|尹燁|華大基因|測序儀|基因組|罕見病|-健康界
    ,逢年過節做古體詩詞,每日做基因科普節目,拿過廚師證,營養師證……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子公司吉比愛,先後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產品註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率領團隊在24小時內即完成了SARS診斷試劑盒全部研發及申報材料的準備並順利獲得了CFDA的審批;2009年,調入華大基因深圳總部,先後擔任華大基因科技總裁、全球基因組平臺負責人、華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長,華大集團營運長,華大醫學執行總裁
  • 對標諾獎,讓中國科學家的貢獻被世界看見 | 專訪未來論壇秘書長
    未來科學大獎最初是由一批中國的企業家和投資人發起的,之後又聯合了一批優秀的華人科學家——這個大獎天然地具有一種家國情懷。出於這種考慮,我們把獎勵範圍設定為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做出重要科學成果的科學家。
  • 對話尹燁:不能看輕任何一個低等物種 更不能過高估計人類
    「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顯著提升了北京核酸檢測能力,截至6月30日已完成約100萬份樣本的檢測……記者近日和「火眼」核酸檢測實驗室總指揮、華大基因執行長尹燁博士面對面訪談3個小時,聽他講述「生命的密碼」。
  • 喜馬拉雅聯合華大基因上線抗疫科普節目《戰疫》
    1月30日,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推出的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節目《戰疫》正式上線。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開展病毒防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圍繞這一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戰疫》由華大基因CEO尹燁主講,節目提供來自抗疫最前線的實時動態報導,並邀請專家全面解讀疫情,關注疫情成因與真相,給出專業的防治建議,讓每一個人學會科學地保護自己和他人。新冠比SARS更厲害嗎?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是新冠源頭?高溫、酒精能殺死病毒嗎?「萬能神藥」維C、板藍根還有用嗎?
  • 對談|悉達多·穆克吉×尹燁:基因科技與癌症治療
    活動期間,《基因傳:眾生之源》《眾病之王:癌症傳》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展開了跨國連線,華大基因大眾傳播部總監、深圳科普企業協會副會長項飛擔任嘉賓主持,三人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診斷和治療的前景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提供的現場速記稿摘編整理髮布。
  • 科學家在不完美的DNA中找到抗擊病毒的疫苗
    David媽咪|文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告訴我們生命是由單個原子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組成生面命的最小單位,而在細胞中心有一個細胞核,細胞核裡面儲存了一個雙螺旋結構,這個雙螺旋就是人們常說的DNA,而在複雜的螺旋結構中,科學家發現了很多有規律可循的序列,這些序列就稱之為基因。
  • 最上端的科普應該由最上端的科學家來做
    最上端的科普應該由最上端的科學家來做:比如理論物理科普,怎麼普?由最上端科學家來普。最上端的科學家是誰?是揭開宇宙奧秘,創立大統一理論的理論物理學家。這個?這個就是《宇宙物理體系》。也就是說,理論物理科普=《宇宙物理體系》。
  • 基因科技與疾病治療|悉達多·穆克吉×尹燁
    活動期間,《基因傳》《癌症傳》作者、普立茲獎得主悉達多•穆克吉同《生命密碼: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書》《生命密碼2:人人都關心的基因科普》作者、華大基因CEO尹燁展開了跨國連線,華大基因大眾傳播部總監、深圳科普企業協會副會長項飛擔任嘉賓主持,就基因、生物科技及基因診斷和治療的前景、基因編輯技術和倫理等問題展開了一系列討論。本文由中信出版集團授權提供的現場速記稿整理髮布。
  • 科研vs科普「分分合合」幾百年,科研人員該做科普高手嗎?
    與從事科學傳播的其他人員、機構和媒體相比,科研人員處於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偏差,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如何更好地讓科研人員在做好科研本職工作的同時,又積極投身於科學普及工作,既保證科技創新發展,又兼顧科學普及,真正實現「兩翼齊飛」,這是新時代科普工作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
  • 中國合肥科學家企業家講壇《撥慢生命的時鐘》合肥科技館開講
    9月20日,全國科普日期間,中國合肥科學家企業家講壇第245講《撥慢生命的時鐘》在合肥科技館開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銳博士將結合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一一介紹影響人類生命的內、外因素,帶領大家一起探索生命的奧秘
  • 華大基因尹燁:對待腫瘤,防大於治是更好的方式
    在21日晚間,印度裔美國醫生、普立茲獎得主、知名科普作家悉達多·穆克吉,對話華大基因CEO尹燁,暢談「基因科技與半人半神」相關話題。即便是疾病之王癌症被治癒了,壽命變長了,但是我們又會有新的邊界和難題我們也需要去攻克他們。以下為對話實錄:主持人:悉達多·穆克吉:印度裔美籍醫生、腫瘤專家、知名科普作家。
  • 姬十三:砥礪奮進的五年 我在果殼網做科普
    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周邊產品當屬《物種日曆》。2016年底《萌物物種日曆》開售當晚銷量達4萬冊,累計銷售金額超過了1000萬,成為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日曆品牌。追述《物種日曆》起源,要從2014年果殼網和一家五百強化工企業達成合作講起。當時合作需要做一批禮物作為周邊,主題為「人·城市」可持續發展,果殼決定把這批周邊做得既有趣、又有信息量,作為科普的途徑之一。
  • 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
  • 科普作家尹傳紅: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
    尹傳紅回憶道,「我就在那個時候看了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對科普、科幻和寫作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1990年代大學畢業的尹傳紅,幾經周折調到了《科技日報》,從此便與科普工作結緣至今。十四年前,尹傳紅在《科技日報》上開闢了名為「科學隨想」的專欄。專欄作品以科學隨筆和科技評論來解讀科技事件或科技話題,重視思想性。他認為這是一種進行科普和科技傳播十分便捷、高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