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敢於做科普的科學家,都是真的勇士

2020-11-23 騰訊網

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在中國,我們已經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卡爾·薩根的作品,也有一批卡爾·薩根的粉絲,但據我小範圍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霍金,大部分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卡爾·薩根。卡爾·薩根是誰?他因何而偉大?他改變了什麼?他為現在留下了什麼?。

薩根短暫人生的豐富啟迪

1934年,卡爾·薩根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1996年12月20日,薩根(Carl Sagan)在西雅圖的弗萊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因肺炎病逝,年僅62歲,按中國的說法,可謂英年早逝。但薩根在他短短的人生裡,作出了非凡的成就。1951年,他考進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56年,他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他獲得了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薩根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去世前,薩根是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卡爾·薩根 圖片來源:EarthSky

20世紀60年代,在薩根研究金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金星濃密雲層之下的表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甚至有人想像金星表面有大量的動植物。但薩根根據金星自身的輻射特徵,計算出金星表面是一個酷熱的世界,甚至可以融化鉛,這也是薩根的科學成就之一。後來,蘇聯的金星探測器證實,金星表面溫度高達 500攝氏度。而造成酷熱的原因是極端的溫室效應。在科學界還很少有人知道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還不為人們所知的時候,薩根就警告人們,人類活動將導致溫室效應,可能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危險。

薩根還研究了火星表面顏色的季節變化,認為顏色變化不是植物生長導致的,而是由於巨大的沙塵暴引起的。他還對土衛六「泰坦」、木衛二「歐羅巴」開展了研究。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太陽系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等深空探測任務中,薩根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並因此榮獲NASA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阿波羅成就獎;為表彰他在大眾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薩根還獲得NASA頒發的兩次傑出公共服務獎。

薩根一生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主要科普作品包括《超時空接觸》、《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黯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宇宙》系列電視節目在全世界引起熱烈反響,《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關於薩根,有這樣一段評價:

「把卡爾·薩根稱為科學家,有點像把披頭四稱為搖滾樂隊。」

薩根確實是一個科學家,確切地說,他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但他同時也是最勤奮的科學明星、現實人文主義者、地外生命的狂熱信徒、教師、作家、電視主持人和政治活動家。

一個人要做好上面任何一個角色已經十分不易,而薩根一個人扮演了上面所有角色。正如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蘭克·普雷斯在《向薩根致敬的演講》中的第一句話:「赫肯黎曾經說過:『過了60歲還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的作用會是弊大於利。』這對我們一些人是適用的,但卡爾卻是少數的例外」。

好的科普作品影響和改變人類世界觀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優秀的科普作品不在於向讀者或受眾灌輸多少知識,而是能改變或影響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卡爾·薩根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讓我們看到,科普的目的,居然不在於向人們傳遞知識,而在於使人思考人類和地球的命運。

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訓練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方法。對科普作品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激發人的興趣,讓人有探索的欲望,從而引導讀者去探索。薩根對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的科普作品中蘊含著濃厚的探索情節。反觀很多科普作品,大多是在為科普而科普,側重於具體知識的傳遞。而事實上,知識沒那麼重要,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未來某天可能就會過時,即便不知道這些具體知識也不是什麼問題。但作為人類,一定要知道的是,你所處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找到你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去理解它。

薩根的代表作之一《黯淡藍點》這本書對我觸動非常大,對我做科普的影響也非常大。他讓我身臨其境地進入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認識到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地球也是非常渺小的,在宇宙面前,我們都十分渺小。所以,人類應當懷有謙卑之心,要往更遠的未來去努力。這是我看完《黯淡藍點》之後,感觸最深的一點。

黯淡的藍點,就是地球。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卡爾·薩根逝世後,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2016年5月,鄭永春博士因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榮獲卡爾·薩根獎,他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編者注)

薩根效應:科學家做科普的勇士

由於卡爾·薩根獎的公眾影響日益增長,他遭到了科學同行們明裡暗裡的排擠和恥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機遇。比如,20世紀60年代,他沒能得到哈佛大學的終身教職。90年代,他申請美國科學院院士又被拒之門外,因為「人們認為他花在科普上的時間比研究還多,」這種由於日益增長的公眾知名度,導致科學家在學術圈內被孤立的現象,被稱為「薩根效應」。

在薩根生活的年代,公眾乃至學術界內部,對科學家做科普都有一些質疑,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薩根申請院士被拒已經過去25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這種效應卻仍在繼續。在中國,這種論調目前仍然流傳甚廣。

卡爾·薩根有很強的人類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或者說他是一個很勇敢的人。當我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去做科普的時候,我體會到,一個科研人員要很平等地面對公眾,在與媒體接觸和交流時,首先要非常包容——你需要跟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其次,你應該非常勇敢,走出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不避諱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勇敢地與公眾交流。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面臨不同的評價。

所以,我認為,卡爾·薩根真的是很勇敢的一個人,他肯定也是面對過這樣的評價,但他不在乎這些評價,而是認準自己的理念。對我來說,最關鍵的也是認識到這一點——科普太重要了,社會和公眾對此有很大的需求,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對青年一代的未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面對龐大的社會需求,科普的供給遠遠不足。認識到這些之後,你會覺得,科研與科普如何平衡,別人怎麼評價,其實都不重要了。做科研是滿足社會需求,做科普也是。

科研對科研工作者更重要,其實是從個人得失的角度來評價的。在功利化的社會中,一些科學家不做科普,其實是因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並不是因為科普不重要。但從個人角度或從科研人員個人發展角度來講,做科普確實會牽扯一部分精力,也許無助於申請科研經費、發表科研成果。但如果你認識到科普這件事情很重要,而且要我們現在做得遠遠不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當下就可以做,而且馬上應該做,發動更多人來做,而不是等到科研功成名就之後才去做。事實上,很多人即使功成名就之後也沒有去做科普。所以,「什麼時候條件具備了,我就去做科普」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和藉口。

科學家應該成為科學傳播的主力軍。薩根對國家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情懷。這種責任感和探索情懷需要一直傳遞下去。當前,公眾關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科學家並非只能待在實驗室內,只能做科研、寫論文。有些科學家擅長做科普,當他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時,科研工作可能會耽誤,但是對人生來講,他的選擇是對的。

科學傳播並非易事

有人覺得科學家做科普,有點大材小用了,其實完全不是。做好科普是很難的,我們之所以覺得科普簡單,是因為我們的科普水平太低

只要是做過科普的都知道,要做好科普很難,難就難在要讓不同的人都喜歡。那些認為科普很簡單的人,往往自己並沒有認真做過科普。

以薩根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為例,在這部作品中,薩根闡述了什麼是科學,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科學與偽科學的鬥爭,謳歌了歷代科學家在人類思想啟蒙中所做的貢獻,以及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幸福。全書充滿理性思維、批判思想和科學精神,比較全面地反應了他的思想。薩根廣博的知識、犀利的思想、力透紙背的筆鋒、鞭辟入裡的分析,給人留下了令人深省的啟迪和思考。

摘自"The Demon-Haunted World"。圖片來源:Like Success

要做好科普,就需要不停的磨鍊。對不同的人,要講不同的東西,而且要抓住對方的興趣點,畢竟每個人的興趣點是不同的。比如,面對小朋友做科普的時候,我一上來就會問:「大家說,有沒有外星人?」然後所有小朋友就沸騰了。如果是面對博士生,或許可以從個人的成長經歷講人生的意義,因為他們正好處在思考人生價值的階段,這些內容會對他們有所觸動。

有一天,上午我在小學三年級的家長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課,班主任說「你千萬講得簡單一些,他們聽不懂」。然而,全程一個半小時讓他們專注且情緒飽滿,我做到了。同一天下午,我面對的是北京大學的博士生,課程主管讓我儘量講得難一些,否則博士生沒興趣。所以,我授課的目的便是讓他們受到啟發,影響他們的世界觀,知道「除了我們熟悉的、周圍的人和事之外,其實還有更廣闊的世界」。要達到以上目的,如果從知識點的角度來講,是很難講的——關於知識點,小孩能夠接受的知識點和博士生能夠接受的知識點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他們有一樣是共通的——這也是人性的共通之處:一是每個人都有的對未知的好奇心;二是責任和情懷,也就是說,中國人有責任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做科普時,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應該隨時調整,我會看他的眼睛,看他的反應,如果聽眾覺得演講內容枯燥,不感興趣時,應該馬上做適當調整。

這些能力是需要訓練的,做科普報告也是要訓練的。科普和科研所追求的目標很不相同:科研是在越來越窄的領域裡懂得越來越多,追求專業性;科普是在越來越寬的領域裡懂得越來越多,追求通識性。如今的社會非常欠缺擅長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人。要把科普做好,就需要既能懂科學又能懂藝術,既能懂教育又能懂科學,既能懂傳播又能懂科學。

中國科普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近年來,我們國家越來越強調科普的重要性,變化非常顯著。以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看科技新聞外,很少看到科普文章。但現在,中小學課堂已經能夠聽到科普報告,全國各地有越來越多的科技館,每年各種科普活動的聲勢也越來越浩大,進科技館、聽科普報告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外,當發生熱點事件時,會有專業人士撰寫的較高質量的科普文章刊登出來。這些都是很明顯的變化。

以前做科普的主要是退休科學家,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願意面對公眾了,這是很明顯的變化。科普的輿論導向在變,政策導向也在變,因此才會有這些可喜的變化。

中國科普的現狀,短板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上,在與青少年教育的結合上,在科學家的參與度上。我們國家特別缺乏既懂教育又懂科學的人。師範院校培養的是教育專家,科研單位最多的是科研人才,但既懂教育又懂科學的人非常缺乏,既懂科學又懂傳播的人才也非常缺,既懂科學又懂藝術的人,更是稀缺。但中國的科普事業恰恰需要的就是科學藝術家、科學教育家、科學傳播家等等諸如此類的人。科研論文和成果本身不好玩、不好看,就需要把它藝術化;傳播效果不好,就需要創新傳播方式。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科學就會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像北上廣深這些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其他二線城市、省會城市陸陸續續都會跟上,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同這個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科普的供應能力還遠遠沒有跟上,特別是高質量的科普供應還沒有跟上。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其他國家的科普視頻、紀錄片、科普作品等,所有人都能看到,受眾的鑑賞水平已經很高了。如果我們的科普產品質量不高,受眾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

未來三五年內,中國肯定會出現科普事業的爆發式增長。首先是需求的爆發,2017年開始,全國中小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求每星期都要有科學課。很多學校每學期都需要有科普報告,每年都會有科技節,各個城市都要建設科技館等等。這些需求會迫使科普產品的供應不斷跟上。時代變化非常快,如果不及時做出改變的話,你很快就會落後。

現階段,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勵和帶動更多的同齡人和青年科學家,使他們有意願、有勇氣站出來做科普,而且要做得很好。有很多同行對我說:「我看過你的報告或視頻,覺得很有意思,科普很重要,我也想做這樣的事情。」這讓我覺得十分欣慰。

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很弱小,但如果匯集起來,就能改變世界。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每個科研人員每年寫一篇科普文章,做一次科普報告,一生出一本科普書。

作者名片

編輯:吳歐

排版:曉嵐

題圖來源:EarthSky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科研最新進展

學術最新動態

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

彩蛋:沒錯,正中間為作者本人~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

相關焦點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談...
    眾所周知,成為一名科學家很不容易,成為一名宇宙探索這種看似遠離「煙火生活」的科學家更是需要興趣和機會,很好奇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選擇成為一名「行星科學家」的呢?可以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嗎?鄭永春:現在大家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都耳熟能詳,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可謂是「網紅」一族。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
    任何以科研為職業的人都是科學家  中國數字科技館:您能給大家講講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心路歷程嗎?   鄭永春:我覺得成為一名科學家說不難也不難,說難也難。說不難是因為不是只有高考狀元才能當科學家,很多後來成為科學家的人在學校的時候可能成績也就一般,大家不要形成只有在校成績好才能成為科學家這種刻板印象。
  • 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鄭永春:他是一個真正勇敢的人
    鄭永春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 值此之際,《太空聯盟》對話鄭永春博士,暢談這位卡爾·薩根獎得主眼中的卡爾·薩根。同時,鄭永春還與我們分享了他從事科普工作以來的感受,以及對我國科普事業未來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 青年科學家走進課堂 讓孩子們愛上浩瀚星空
    鄭永春說,在安徽金寨縣為小學生們上完科學課後,「有學生告訴我,這是他上過的最有意思的一堂課。」去年年底,他還通過在線直播課程平臺,用4節科普課為小學生們講授月球、火星、太陽系以及宇宙、黑洞相關的天文知識,吸引了全國上萬名學生關注,連學校科學課老師也在線「取經」。這些反饋都讓他覺得振奮,「我從不懷疑科學的魅力,只要我們做的好,孩子們是有足夠興趣的。」
  • 「火星叔叔」鄭永春回答「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帶來的8個「天問」
    行星科學家、科普作家、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中國科協第五批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香江學者聯誼會創會理事長、未來論壇青年理事、深圳宇航科普協會理事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基礎科學專委會副秘書長,曾擔任探月工程月球應用首席科學家學術秘書、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夥伴實驗室學術秘書、國家天文臺青促會首任組長、中國天文學會青年天文論壇發起人、國際行星學會會員等。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比如我們做《揭秘太空》這本書,就需要和英國宇航局聯絡,來確定我們的知識具有權威性。」簡補充說道,為了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令人滿意,創作一本翻翻書需要一年的時間,但她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這些書不僅獲得了許多國際大獎,更得到了全球小朋友們的喜愛。安娜·米爾伯恩(左)正在就翻翻書中的細節與同事進行溝通。「孩子們就是未來,是可能會改變世界未來的科學家。」
  • 真的存在另一個地球和外星人?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行星科學專家、科普作家、中國科協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副團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理事長、香江學者聯誼會創會理事長、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基礎科學專委會副秘書長、未來論壇青年理事、深圳宇航科普協會理事長、北京科普作協理事、上海科普作協首位榮譽會員、果殼網科學顧問、騰訊智庫成員。
  • 作業幫名家講堂|鄭永春博士帶你飛上太空,探索宇宙的終極奧秘
    全網都說李佳琦是「人間嗩吶」,語速和聲調都無人能及。但是,當聽了火星叔叔鄭永春博士於4月26日在作業幫名家講堂「少年科學季」中的一堂精妙絕倫的演講後,更加明確了鄭博士「網紅科學家」的名號實至名歸,論語速和音調,「火星叔叔」絲毫不輸李佳琦不說,他的研究方向和課堂中展露給同學們的各種知識,更是「撩人」!
  • 八旬院士汪品先 深海「勇士」的慷慨和小氣
    他是該航次兩位首席科學家之一,也是在國際大洋鑽探歷史上,第一位來自中國的首席科學家。  今年已83歲高齡的汪品先,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大氣謙和。每次採訪他或參加他主持的學術會議,從他講話的語氣中,都能感受到他對地球科學的滿腔熱情。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未來或可利用月球監測地球數據
    原標題: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未來或可利用月球監測地球數據   11月24日凌晨,搭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點火發射。
  • 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最勇敢,而奮豆卻認為每個學生敢於上學都是勇者
    哈嘍,同學們大家好,這裡是青柚,同學們對於勇敢的定義是什麼呢,想必每個人理解的勇敢各不相同,星太奇就認為科學家是最勇敢的,然而奮豆卻認為每天按時上學的學生都是最勇敢的人,這樣的說法讓老師瞪大了眼睛。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最勇敢,而奮豆卻認為每個學生敢於上學都是勇者某一天老師上課時講到,勇敢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於是同學們集思廣益開始討論起來,田姬妹認為勇敢的人就是敢於和邪惡作鬥爭,保護人民安全的人,而星太奇認為科學家是最勇敢的人,為了人們生活更加美好,不斷的研究令人敬佩,只有奮豆認為每天都來上學的同學們都是勇敢的人,因為每天堅持不懈的來學校被老師批評,然而老師和同學們對於奮豆的話語不敢苟同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鄭永春介紹,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太空望遠鏡和環月衛星的遙感探測,以及無人駕駛月球車和「阿波羅」太空人的月表巡視勘查,目前已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實際上,月壤指的不僅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鄭永春介紹,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太空望遠鏡和環月衛星的遙感探測,以及無人駕駛月球車和「阿波羅」太空人的月表巡視勘查,目前已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實際上,月壤指的不僅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現在科學家對採集的月球樣品進行的分類,就是依據當時處理「阿波羅」號帶回月球樣品所採用的分類方法。
  • 「全國科普日」特別直播活動圓滿結束
    來源:科普中國網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人類科技的邊界在哪裡?又將把我們帶向何處?2020年9月19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學院大學科協共同指導的「全國科普日」特別直播活動在京圓滿舉行。
  • 是雄鷹就應該翱翔評動畫《勇士》的精神
    天蒼蒼野茫茫的蒙古科爾沁草原上,牛羊成群,蒼鷹盤旋,草原上的勇士像鷹一樣勇往直前,無論前路是狂風暴雨還是烈日冰雪,都不失草原守護者的英雄本色。 怎樣的勇士才是蒼鷹的化身,才能擔當草原守護者呢?今年暑期檔,由上影集團、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民族史詩動畫電影《勇士》,給了熒幕前的大小觀眾一個完滿的答案。
  • 勇士若是真的交易字母哥,難度有多大,若是成功勇士會有多恐怖
    BA目前正處於停賽期,沒有比賽的日子裡球員們都宅在家中,過得好不愜意,偶爾流露出賈馬爾-穆雷的小視頻,布克與詹娜的緋聞,熱鬧的很。同時沒有比賽的時間裡,各支球隊也並沒有閒著,都在為開賽後的比賽以及球隊未來做著打算,交易流言也隨著平靜的NBA,喧囂而出,並傳得有模有樣,其中最惹人關注的當屬字母哥和勇士了。
  • 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他每天都會在上面分享、解答有關火星、月球探測的各類知識和最新消息,針對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他還特別發起了「天問系列天天問」,實時解答網友提問,大家都叫他「火星叔叔」。鄭永春的祖籍,就在紹興嵊州。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為何到月球上去「挖土」?樣本有利於...
    針對此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球樣品,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講述嫦娥五號為何要登月去「挖土」?鄭永春說,此外,月壤也是月球資源利用研究的重要載體。月壤中含有豐富的資源,包括可用於可控核聚變的燃料氦-3、鈦鐵礦、克裡普巖等潛在資源,可為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月球基地的選址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地月運輸的高昂成本,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還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只有潛在開發價值。
  • 新東方中學「理科大爆炸」物理科普盛宴,展現理科素養教育硬實力
    本次活動還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阿里巴巴達摩院城市大腦實驗室算法專家賴百勝兩位殿堂級科學大咖到場做主題分享,帶領學生們深度感受科學世界的真諦,提高科學素養。 三大主題實驗狂歡,點燃物理求知慾 「理科大爆炸」物理科普盛宴有別於常規物理課堂,跳脫概念、公式、規律等理論講解,通過各類物理實驗的現場互動體驗,帶領學生經歷科學家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點燃了學生的物理求知慾。
  • CIS背景提升:真的猛士,敢於擁抱量子力學!
    也許你從未想過,這些看似異想天開的科幻情節裡,都隱藏著量子力學知識。量子力學,是當今物理研究的最前沿。量子力學的發展推動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著我們世界的方方面面。但對於普通群眾來說,量子力學看似高深莫測。量子力學什麼鬼?薛丁格的貓?黑洞?測不準原理?恐怖的雙縫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