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分章節,為鄭永春博士為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最著名的科普作品《宇宙》一書中文版所做的再版推薦序言,他並未在此文中「劇透」這本經典著作的內容,而是借薩根之經歷,展示了一位從事科普的科學家所面臨的困境與勇氣。
卡爾·薩根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範,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在中國,我們已經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卡爾·薩根的作品,也有一批卡爾·薩根的粉絲,但據我小範圍的調查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霍金,大部分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卡爾·薩根。卡爾·薩根是誰?他因何而偉大?他改變了什麼?他為現在留下了什麼?。
薩根短暫人生的豐富啟迪
1934年,卡爾·薩根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1996年12月20日,薩根(Carl Sagan)在西雅圖的弗萊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因肺炎病逝,年僅62歲,按中國的說法,可謂英年早逝。但薩根在他短短的人生裡,作出了非凡的成就。1951年,他考進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56年,他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他獲得了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薩根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去世前,薩根是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卡爾·薩根 圖片來源:EarthSky
20世紀60年代,在薩根研究金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金星濃密雲層之下的表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甚至有人想像金星表面有大量的動植物。但薩根根據金星自身的輻射特徵,計算出金星表面是一個酷熱的世界,甚至可以融化鉛,這也是薩根的科學成就之一。後來,蘇聯的金星探測器證實,金星表面溫度高達 500攝氏度。而造成酷熱的原因是極端的溫室效應。在科學界還很少有人知道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還不為人們所知的時候,薩根就警告人們,人類活動將導致溫室效應,可能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危險。
薩根還研究了火星表面顏色的季節變化,認為顏色變化不是植物生長導致的,而是由於巨大的沙塵暴引起的。他還對土衛六「泰坦」、木衛二「歐羅巴」開展了研究。
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太陽系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等深空探測任務中,薩根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並因此榮獲NASA頒發的特別科學成就獎、阿波羅成就獎;為表彰他在大眾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薩根還獲得NASA頒發的兩次傑出公共服務獎。
薩根一生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主要科普作品包括《超時空接觸》、《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黯淡藍點》、《數以十億計的星球》等。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目,《宇宙》系列電視節目在全世界引起熱烈反響,《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
關於薩根,有這樣一段評價:
「把卡爾·薩根稱為科學家,有點像把披頭四稱為搖滾樂隊。」
薩根確實是一個科學家,確切地說,他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但他同時也是最勤奮的科學明星、現實人文主義者、地外生命的狂熱信徒、教師、作家、電視主持人和政治活動家。
一個人要做好上面任何一個角色已經十分不易,而薩根一個人扮演了上面所有角色。正如華盛頓卡內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蘭克·普雷斯在《向薩根致敬的演講》中的第一句話:「赫肯黎曾經說過:『過了60歲還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的作用會是弊大於利。』這對我們一些人是適用的,但卡爾卻是少數的例外」。
好的科普作品影響和改變人類世界觀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優秀的科普作品不在於向讀者或受眾灌輸多少知識,而是能改變或影響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卡爾·薩根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讓我們看到,科普的目的,居然不在於向人們傳遞知識,而在於使人思考人類和地球的命運。
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訓練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方法。對科普作品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激發人的興趣,讓人有探索的欲望,從而引導讀者去探索。薩根對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的科普作品中蘊含著濃厚的探索情節。反觀很多科普作品,大多是在為科普而科普,側重於具體知識的傳遞。而事實上,知識沒那麼重要,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未來某天可能就會過時,即便不知道這些具體知識也不是什麼問題。但作為人類,一定要知道的是,你所處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找到你感興趣的事物,然後去理解它。
薩根的代表作之一《黯淡藍點》這本書對我觸動非常大,對我做科普的影響也非常大。他讓我身臨其境地進入太陽系中的各個天體,認識到人類是非常渺小的,地球也是非常渺小的,在宇宙面前,我們都十分渺小。所以,人類應當懷有謙卑之心,要往更遠的未來去努力。這是我看完《黯淡藍點》之後,感觸最深的一點。
黯淡的藍點,就是地球。圖片來源:NASA / JPL-Caltech /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範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卡爾·薩根逝世後,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2016年5月,鄭永春博士因在行星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方面的重要貢獻,榮獲卡爾·薩根獎,他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科學家。——編者注)
薩根效應:科學家做科普的勇士
由於卡爾·薩根獎的公眾影響日益增長,他遭到了科學同行們明裡暗裡的排擠和恥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學術機遇。比如,20世紀60年代,他沒能得到哈佛大學的終身教職。90年代,他申請美國科學院院士又被拒之門外,因為「人們認為他花在科普上的時間比研究還多,」這種由於日益增長的公眾知名度,導致科學家在學術圈內被孤立的現象,被稱為「薩根效應」。
在薩根生活的年代,公眾乃至學術界內部,對科學家做科普都有一些質疑,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薩根申請院士被拒已經過去25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這種效應卻仍在繼續。在中國,這種論調目前仍然流傳甚廣。
卡爾·薩根有很強的人類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或者說他是一個很勇敢的人。當我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去做科普的時候,我體會到,一個科研人員要很平等地面對公眾,在與媒體接觸和交流時,首先要非常包容——你需要跟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其次,你應該非常勇敢,走出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不避諱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勇敢地與公眾交流。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面臨不同的評價。
所以,我認為,卡爾·薩根真的是很勇敢的一個人,他肯定也是面對過這樣的評價,但他不在乎這些評價,而是認準自己的理念。對我來說,最關鍵的也是認識到這一點——科普太重要了,社會和公眾對此有很大的需求,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對青年一代的未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面對龐大的社會需求,科普的供給遠遠不足。認識到這些之後,你會覺得,科研與科普如何平衡,別人怎麼評價,其實都不重要了。做科研是滿足社會需求,做科普也是。
科研對科研工作者更重要,其實是從個人得失的角度來評價的。在功利化的社會中,一些科學家不做科普,其實是因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並不是因為科普不重要。但從個人角度或從科研人員個人發展角度來講,做科普確實會牽扯一部分精力,也許無助於申請科研經費、發表科研成果。但如果你認識到科普這件事情很重要,而且要我們現在做得遠遠不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當下就可以做,而且馬上應該做,發動更多人來做,而不是等到科研功成名就之後才去做。事實上,很多人即使功成名就之後也沒有去做科普。所以,「什麼時候條件具備了,我就去做科普」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和藉口。
科學家應該成為科學傳播的主力軍。薩根對國家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情懷。這種責任感和探索情懷需要一直傳遞下去。當前,公眾關於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科學家並非只能待在實驗室內,只能做科研、寫論文。有些科學家擅長做科普,當他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時,科研工作可能會耽誤,但是對人生來講,他的選擇是對的。
科學傳播並非易事
有人覺得科學家做科普,有點大材小用了,其實完全不是。做好科普是很難的,我們之所以覺得科普簡單,是因為我們的科普水平太低。
只要是做過科普的都知道,要做好科普很難,難就難在要讓不同的人都喜歡。那些認為科普很簡單的人,往往自己並沒有認真做過科普。
以薩根臨終前的最後一部作品《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為例,在這部作品中,薩根闡述了什麼是科學,科學和非科學的區別,科學與偽科學的鬥爭,謳歌了歷代科學家在人類思想啟蒙中所做的貢獻,以及科技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幸福。全書充滿理性思維、批判思想和科學精神,比較全面地反應了他的思想。薩根廣博的知識、犀利的思想、力透紙背的筆鋒、鞭辟入裡的分析,給人留下了令人深省的啟迪和思考。
摘自"The Demon-Haunted World"。圖片來源:Like Success
要做好科普,就需要不停的磨鍊。對不同的人,要講不同的東西,而且要抓住對方的興趣點,畢竟每個人的興趣點是不同的。比如,面對小朋友做科普的時候,我一上來就會問:「大家說,有沒有外星人?」然後所有小朋友就沸騰了。如果是面對博士生,或許可以從個人的成長經歷講人生的意義,因為他們正好處在思考人生價值的階段,這些內容會對他們有所觸動。
有一天,上午我在小學三年級的家長課堂上給孩子們講課,班主任說「你千萬講得簡單一些,他們聽不懂」。然而,全程一個半小時讓他們專注且情緒飽滿,我做到了。同一天下午,我面對的是北京大學的博士生,課程主管讓我儘量講得難一些,否則博士生沒興趣。所以,我授課的目的便是讓他們受到啟發,影響他們的世界觀,知道「除了我們熟悉的、周圍的人和事之外,其實還有更廣闊的世界」。要達到以上目的,如果從知識點的角度來講,是很難講的——關於知識點,小孩能夠接受的知識點和博士生能夠接受的知識點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他們有一樣是共通的——這也是人性的共通之處:一是每個人都有的對未知的好奇心;二是責任和情懷,也就是說,中國人有責任對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做科普時,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應該隨時調整,我會看他的眼睛,看他的反應,如果聽眾覺得演講內容枯燥,不感興趣時,應該馬上做適當調整。
這些能力是需要訓練的,做科普報告也是要訓練的。科普和科研所追求的目標很不相同:科研是在越來越窄的領域裡懂得越來越多,追求專業性;科普是在越來越寬的領域裡懂得越來越多,追求通識性。如今的社會非常欠缺擅長學科交叉、跨界融合的人。要把科普做好,就需要既能懂科學又能懂藝術,既能懂教育又能懂科學,既能懂傳播又能懂科學。
中國科普事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近年來,我們國家越來越強調科普的重要性,變化非常顯著。以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看科技新聞外,很少看到科普文章。但現在,中小學課堂已經能夠聽到科普報告,全國各地有越來越多的科技館,每年各種科普活動的聲勢也越來越浩大,進科技館、聽科普報告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外,當發生熱點事件時,會有專業人士撰寫的較高質量的科普文章刊登出來。這些都是很明顯的變化。
以前做科普的主要是退休科學家,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青年科學家願意面對公眾了,這是很明顯的變化。科普的輿論導向在變,政策導向也在變,因此才會有這些可喜的變化。
中國科普的現狀,短板在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上,在與青少年教育的結合上,在科學家的參與度上。我們國家特別缺乏既懂教育又懂科學的人。師範院校培養的是教育專家,科研單位最多的是科研人才,但既懂教育又懂科學的人非常缺乏,既懂科學又懂傳播的人才也非常缺,既懂科學又懂藝術的人,更是稀缺。但中國的科普事業恰恰需要的就是科學藝術家、科學教育家、科學傳播家等等諸如此類的人。科研論文和成果本身不好玩、不好看,就需要把它藝術化;傳播效果不好,就需要創新傳播方式。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科學就會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像北上廣深這些城市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其他二線城市、省會城市陸陸續續都會跟上,越來越多的人會認同這個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科普的供應能力還遠遠沒有跟上,特別是高質量的科普供應還沒有跟上。現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其他國家的科普視頻、紀錄片、科普作品等,所有人都能看到,受眾的鑑賞水平已經很高了。如果我們的科普產品質量不高,受眾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來。
未來三五年內,中國肯定會出現科普事業的爆發式增長。首先是需求的爆發,2017年開始,全國中小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求每星期都要有科學課。很多學校每學期都需要有科普報告,每年都會有科技節,各個城市都要建設科技館等等。這些需求會迫使科普產品的供應不斷跟上。時代變化非常快,如果不及時做出改變的話,你很快就會落後。
現階段,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勵和帶動更多的同齡人和青年科學家,使他們有意願、有勇氣站出來做科普,而且要做得很好。有很多同行對我說:「我看過你的報告或視頻,覺得很有意思,科普很重要,我也想做這樣的事情。」這讓我覺得十分欣慰。
我們每個人的力量都很弱小,但如果匯集起來,就能改變世界。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每個科研人員每年寫一篇科普文章,做一次科普報告,一生出一本科普書。
作者名片
編輯:吳歐
排版:曉嵐
題圖來源:EarthSky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來自果殼網
科研最新進展
學術最新動態
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
彩蛋:沒錯,正中間為作者本人~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墨子沙龍的推送。為了不與小墨失散, 請將「墨子沙龍」設為星標帳號,以及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墨子沙龍是以中國先賢「墨子」命名的大型公益性科普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主辦,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育基金會、浦東新區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及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等協辦。
墨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國早期科學萌芽的體現,「墨子沙龍」的建立,旨在傳承、發揚科學傳統,建設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倡導、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對象為熱愛科學、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眾,我們希望能讓具有中學同等學力及以上的公眾了解、欣賞到當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學進展、科學思想。
關於「墨子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