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2020-12-05 浙報融媒體

據新華社

這兩天,「嫦娥五號」的動態一直被人們牽掛在心上。目前,「嫦娥五號」已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約2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將由上升器攜帶,從月面起飛,與返回器對接後返回地球。這也是繼前蘇聯月球24號探測器之後,時隔44年人類從38萬千米外的月球帶回樣本。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

月球上取的土

絕佳研究樣本

「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幾千年來,月球一直是人類憧憬的理想國,對於月球的猜測和想像絡繹不絕。幾十年前,隨著美國、前蘇聯相繼登月從月球上獲取樣本,月球的神秘面紗逐步被人類所揭開。

「這是個人邁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這片沉寂的土地時,如此描述道。除了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的腳印,「阿波羅」號還為人類帶回了「天外寶藏」——月壤。在1969-1976年間,6次美國「阿波羅」探月任務和3次蘇聯「月球」號任務先後帶回了大量月壤與月巖樣本。其中,「阿波羅」任務共採集了約382千克;「月球」採集了約301克。

人類一次又一次登上月球,取回月壤,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呢?

鄭永春介紹,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太空望遠鏡和環月衛星的遙感探測,以及無人駕駛月球車和「阿波羅」太空人的月表巡視勘查,目前已知道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實際上,月壤指的不僅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

現在科學家對採集的月球樣品進行的分類,就是依據當時處理「阿波羅」號帶回月球樣品所採用的分類方法。其中直徑大於1釐米的顆粒,被當作巖石樣品來進行研究,稱為月巖;直徑小於1釐米的顆粒,被當作土壤樣品對待,按習慣也稱為月壤。其中,顆粒直徑小於1毫米的部分,是月壤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大部分月壤樣品中佔總重量的90%以上。

「月壤是了解月殼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特徵,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它存在於月球表層,遭受了微隕石和小行星的撞擊,所以含有微隕石和小行星撞擊歷史的信息。」鄭永春說,月壤是從月球固體巖石圈到太陽系空間的過渡帶,暴露於宇宙射線和太陽風中,包含太陽系空間物質和能量信息,還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歷史等提供必要的信息。

月壤也是月球資源利用研究的重要載體。月壤中含有豐富的資源,包括氦-3、鈦鐵礦、克裡普巖等潛在資源,可為月球資源開發利用、月球基地的選址等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如氦-3是世界公認高效、清潔、安全的核聚變發電燃料。據計算,100噸氦-3所能創造的能源,相當於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少,全球已知且容易取用的只有500公斤左右。而前期嫦娥工程探明,月壤中的氦-3儲量達上百萬噸,能滿足人類約1萬年的能源需求。實際上,隨著人類對月球認識的加深,科學家發現月球氦-3的總儲量可能更多。

當然,由於地月運輸的高昂成本,目前所謂的月球資源還不具備商業開發價值,只有潛在開發價值。「如果有一天人類長居月球,那利用月壤在月球上就地生產建築材料、鋪設路面、生產氧氣和水等將是十分必要的。」鄭永春說。

取樣品2公斤

「嫦娥五號」很拼

「嫦娥五號」計劃在月球獲取2公斤左右的樣品,並帶回地球。為了完成勘測採樣任務,「嫦娥五號」配備了攝像機、光譜儀、雷達、機械臂和鑽具等精密設備。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介紹,為了提高這次採樣的可靠性,以及樣品的豐富性,「嫦娥五號」主要採用兩種採樣方式,即機械臂表取和鑽具鑽取,兩種方式互為備份。「樣本的預期總質量約為2千克。其中鑽取0.5公斤,表取1.5公斤。」

所謂表取,是在月球表面採集月壤。在表取工作之前,先會進行鑽取,鑽頭可深入月球內部2米,鑽取月壤巖芯。在兩天的工作時間裡,「嫦娥五號」的各種設備採取深鑽、淺鑽以及「鏟土」 「夾土」「挖土」等方式,採集了預期量的月壤。

12月2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採取2千克樣本看似簡單,實則面臨不少困難。一方面,月面採樣裝置需要考慮到飛行任務和探測器的電源、光照、熱控等因素的約束;另一方面,還會受到月面溫度和地質情況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如月面白天最高氣溫可達180℃;同時,在挖掘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發情況,沒法像真人取樣一樣隨機應變。這就在技術層面對採樣裝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採樣完成之後,還要「打包寄件」。就像寄送快遞一樣,單單手頭上有東西還不成,打包必不可少,不然半路遺漏了怎麼辦?與快遞寄件不同的是,「嫦娥五號」完全是依靠自己獨立完成的。在取樣的過程中,「嫦娥五號」就要把採到的巖芯、土壤部分裝到一個包裹裡,保持真空密閉。這樣才能在返航地球的時候,保證樣本不被地球環境所汙染。

當然,除了「挖土」回地球,「嫦娥五號」還將開展一系列科學探測,如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著陸點區域形貌探測和地質背景勘察,獲取與月球樣品相關的現場分析數據,建立現場探測數據與實驗室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等。

完成月壤採樣封裝後,攜帶月球樣品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要從月面起飛,與返回器在軌道上交匯對接,將月球樣本轉移到返回器中,最終返回地球。

從目前的情況看,「嫦娥五號」幹得很不錯,於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正式完成月球鑽取採樣以及封裝等工作。

鄭永春對月壤樣本充滿了期待:「如果『嫦娥五號』取得完整的巖芯,那這個巖芯價值巨大。因為巖芯是一層一層堆積起來的,記錄著月壤不斷翻轉、掩埋、堆積的過程,而我們只有通過巖芯樣品才能更好地研究月壤的形成過程。」

最浪漫的禮物

科學家的盛宴

「以前限於當時的技術手段,科學家判斷月球應該是十分乾燥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遙感探測手段,科學家發現月球兩極永久陰影區可能會有水冰;如今,藉助新技術手段,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月球樣品進行了重新分析,發現月球樣品裡並非徹底沒水,還是有一些來自巖漿的水,儘管含量非常微小,基本上不可用。」鄭永春說,月球樣品的研究極大更新了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可以說,除了靠遙感數據獲得對月球全球性的認識之外,絕大部分與月球有關的發現,都來自月球樣品的實驗室研究。

「嫦娥五號」選擇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著陸並實施採樣,是我國科學家經過深思熟慮的。

此前美國與前蘇聯的9次任務,帶回的月球樣本均採自月球正面的月海,年齡基本在30億到45億年間。而其中最古老的一些樣本,不僅幫助科學家提出大碰撞假說、重建了可能的月球起源過程,還為太陽系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理論,如「阿波羅」15號帶回的樣品15415,被稱作「起源石」,它幫助科學家們提出了關於月球起源的重要理論。將這些樣品稱作寶藏,可以說是一點也不為過。

有科學家認為,雖然呂姆克山同樣屬於月球正面的月海地區,但與此前代表古老巖石信息的採樣點相比,這裡的噴發歷史可能只有13億年,是月球最年輕的月海玄武巖。先前的研究指出,月球的火山活動在最初的10億年較為活躍,在大約30億年前,火山活動逐漸停歇。

如果通過「嫦娥五號」帶回的樣本研究證實呂姆克山的「年輕」,它將提出一個全新的問題——月球的內部如何在形成數十億年後,仍保留有足夠的熱量用於噴發?如果能獲得這裡新的樣本,將有助於填補目前月球樣本的空白時間段,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同時,月球也為其他行星的「測歲」提供了重要參考。一般來說,其他行星的「年紀」是根據月球隕石坑的大小,還有深度和對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來進行判斷的。古老的區域有更多和更大的隕石坑,而較年輕的區域則有較少和較小的隕石坑。根據這些隕石坑的「年紀」,再利用月球上的土壤樣本,就可以得出絕對日期。目前8.5億年前到32億年前這段時間的月壤仍是一個謎,「嫦娥五號」或許可以提供這個謎團的答案。

昭昭之宇,浩瀚無垠;日月盈昃,辰宿列張。2004年「嫦娥工程」立項以來,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走過了16個年頭。在2020年年末,我們將收穫來自月球最浪漫的禮物。

相關焦點

  • 記者專訪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怎麼取樣?有哪些意義?本端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請他為我們解讀。月球上取的土絕佳研究樣本「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在兩天的工作時間裡,「嫦娥五號」的各種設備採取深鑽、淺鑽以及「鏟土」 「夾土」「挖土」等方式,採集了預期量的月壤。
  • 新聞背後 |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
    一句話,就是要先去月球採月壤,然後帶著月壤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登月「挖土」?對此,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博士,請他帶我們為探月之旅做好「攻略」。2這一次,嫦娥五號不僅要親訪月球,還要帶著月球「特產」回來。我們為什麼要採集月球樣本呢,研究月壤有何意義?鄭永春:首先是為了科學研究。我們認識月球,除了遙感手段外,最重要的就是拿到樣品,在實驗室開展精細分析。 月壤是了解月殼巖石圈的組成和分布特徵,研究月球乃至地月系演化歷史的絕佳樣本。
  • 新聞背後|我們為何登月「挖土」?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今天凌晨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搭乘著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離開地球,登上探月之旅。它肩負著前所未有的使命: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月壤高速再入返回地球。一句話,就是要先去月球採月壤,然後帶著月壤回地球。
  • 為什麼一定要探測火星?我們和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聊了聊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專家介紹:苟利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國家天文臺恆星級黑洞研究創新小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天文雜誌》執行主編。曾在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供職,2012年加入國家天文臺。7個月,最遠4億公裡。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從月球到火星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 鄭永春:尊敬的家電行業各位從業者、各位領導者,大家都是製造業的領先企業,今天我來講這個題目,到底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 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為何到月球上去「挖土」?樣本有利於...
    針對此次嫦娥五號登月採集月球樣品,記者採訪了行星科學專家鄭永春博士,講述嫦娥五號為何要登月去「挖土」? 大部分有關月球的科學發現都來自月球樣品研究 鄭永春博士介紹說,通過地基天文望遠鏡對月觀測、繞月衛星的遙感探測等手段,我們發現,幾乎整個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細粉狀的風化物質,這就是月壤。月壤不僅是月球上的土壤,還包括臥或埋於粉狀風化物中的直徑數米的巖石。
  • 嫦娥五號年內升空,我們為什麼要去月亮上「挖土」?
    事實上,人類對於深空的探索熱情從沒有減弱過,無論是對火星,還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球。  1969年7月20日20時17分43秒,阿波羅11號飛船降落在月球靜海地區。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踩下了深深的印記,這是人類首次成功登月。
  • 「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科學家詳解——我們為什麼...
    浙江在線12月4日訊(記者 曾福泉 見習記者 何冬健)這兩天,「嫦娥五號」的動態一直被人們牽掛在心上。目前,「嫦娥五號」已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約2千克的月球巖石、土壤樣本將由上升器攜帶,從月面起飛,與返回器對接後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這些「土」又如何運回地球?
    嫦娥五號為何要去月球「挖土」?此次月球之旅有哪些精彩看點?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宇航學會資深航天科普專家、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技術顧問陶建中研究員,中國首位卡爾•薩根獎得主、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鄭永春研究員。
  • 新知| 我們為什麼要去月亮上「挖土」?什麼時候可載人登月?
    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登月並採集回了月壤樣本。時隔半個世紀,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按照計劃,我國將於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擇機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  我們為什麼要萬裡迢迢去月亮上「挖土」?這些樣品能發揮什麼作用?《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天文專家,一起去探尋「挖土」背後的故事。
  • 「嫦五」落月,挖土動工!
    原標題:觀察|嫦五落月,挖土動工!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12月1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員在監測嫦娥五號探測器工作狀態。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落月牽動國人心。
  • 中國科學家:美國登月千真萬確 我們有證據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有能力在10年內完成載人登月。由此話題作為延伸,對於美國更早進行的阿波羅登月真實性的質疑再次出現。對此,《科技日報》在最新的報導中援引了中國多名科學家觀點,他們都認為阿波羅登月事件千真萬確,而且有具體的證據支持。
  • 【學點科學】「嫦娥」帶我們奔向深空
    我們為什麼要開展探月工程?這一期我們就來了解。關於嫦娥五號嫦娥五號任務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與回收、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先後實施了助推器分離、整流罩分離、一二級分離以及器箭分離等四次分離。
  • 對話國家天文臺陳學雷:「嫦五」奔月將解答此前「沒回答的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專家簡介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星系宇宙學部副主任,我國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天籟」項目負責人。1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從海南返回北京的途中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採訪。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文昌航天發射場,電話那頭,這名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難掩見證發射成功的「小激動」。
  • 嫦五成功落月,「挖土」有何期待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報導落月牽動國人心。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後,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西經51.8度、北緯43.1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傳回著陸影像圖。嫦娥五號是怎麼落月的?
  • 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新聞—科學網
    【科學向未來】 日前,由世界各地8個天文臺的亞毫米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虛擬望遠鏡網絡「視界面望遠鏡」,結束了對銀河系中心黑洞Sgr A*和星系M87中的黑洞的觀測。
  • 今年最後一髮長徵五號火箭,護送嫦娥登月
    嫦娥工程分三步走,探月、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現在中國在進行的是嫦娥工程中的探月。對比前蘇聯的月球採樣返回探測器,我們的這個雖然技術先進了、設備輕了,但是探測器整體的重量卻比前蘇聯的探測器重很多。對此也有網友認為這是中國在為載人登月做準備。美國國家航天局阿波羅樣本負責人瑞安.齊格勒說道:「中國似乎採取了與我們處理和操持阿波羅號樣品非常類似的方式」雖然存在一些小差異,但這是預料之中的,因為每一次任務都有其獨特性。
  • 為什麼要去小行星挖土?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看來,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對這次任務後續的科學研究充滿期待。「冥王號可以採集60克樣品,這個量已經很多了,樣品類型也會比較豐富,可以開展很多非常系統的研究。估計至少可以研究幾十年。」
  • 獨家:中國記者專訪人類登月第二人
    (NASA)那位中國科學家告訴我們,奧爾德林不太習慣北京的空氣和天氣,第一天會後就病倒了在賓館休息,直到今天才出現,難怪我們一直沒有發現他。我和同事非常激動,心想今天一定要抓住這條「活魚」。記者喜歡這麼戲稱在新聞現場抓到重要人物採訪。於是我們在會議散場時靠近他,我們並沒有立即亮出身份採訪,這樣很容易被人拒絕(經驗教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