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專家簡介
陳學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星系宇宙學部副主任,我國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天籟」項目負責人。
「當然很高興了,因為長五(長徵五號)火箭以前也經歷過挫折,這次把嫦娥五號發射上去,還是非常振奮的。大家都很高興,很多人歡呼。」
11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在從海南返回北京的途中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採訪。這是他第一次造訪文昌航天發射場,電話那頭,這名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難掩見證發射成功的「小激動」。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宇宙暗物質暗能量組首席科學家、星系宇宙學部副主任,我國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天籟」項目負責人陳學雷。受訪者供圖
當天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按照計劃,嫦娥五號將完成中國首次地外天體無人自動採樣,並從月球上帶回約2公斤樣品。
「我們對月壤性質很感興趣,也希望可以利用月球背面做一些研究。」作為我國暗能量射電探測關鍵技術「天籟」項目負責人,陳學雷對記者表示,「月球背面可以擋住來自地球的輻射,提供獨特的觀察環境,可以探測到一些地球上沒有辦法探測的東西。」而嫦娥五號將帶回月球的第一手信息,將回答一些此前「沒有回答的問題。」
封面新聞:今天凌晨您在文昌見證嫦娥五號發射升空,心情怎麼樣?
陳學雷:很高興,因為長五(長徵五號)火箭以前也經歷過挫折,這次把嫦娥五號發射上去,還是非常振奮的。
我是來參加一個深空探測方面的會議,組織我們觀摩發射。現場有很多深空研究方面的專家,大家都很高興,很多人歡呼。
早上天氣比較涼快,大家穿了長袖的衣服。當時風挺大的,一開始還有點擔心,風會不會影響發射。後來看,完全沒問題。
封面新聞:作為我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嫦娥五號將實現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為什麼我們需要去月球「挖土」回來呢?
陳學雷:我雖然不是研究月球的,但我想這些採樣,對於了解月球的形成歷史以及太陽系的早期歷史有更多幫助。
雖然人類也曾實現登月,從月球帶回月壤,但帶回的量很有限,探索的地方也很少。我們對月球的認知還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沒有回答的問題,所以這個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
封面新聞:可以利用月球背面做哪些研究?
陳學雷: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在月面造射電望遠鏡,對月壤的性質希望有進一步的了解。因為月球背面可以擋住來自地球的輻射,提供獨特的觀察環境,可以探測到一些地球上沒有辦法探測的東西。
封面新聞: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中國探月「繞、落、回」三步走即將全部完成。對於未來的深空研究具有哪些意義?
陳學雷:「落」月技術,我們已經實現了。這次(嫦娥五號)將實現「回」,技術上更進一步。可以說,這些技術為在月球上建站,開展更多的科學研究,奠定了一個基礎。
但是,在月球上建造射電望遠鏡,難度是很大的。每一克物質運上去,都有相當大的成本。所以,怎樣一步步實現,現在仍在探討過程中。